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共和国第一位女省委书记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出版社 中央文献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也许你是一位心怀大志的青年学生,也许你是一位正为事业和家庭矛盾所困扰的“女强人”,也许你是一位承负着一方重任的“父母官”,也许你从事社会研究或是文学爱好者,也许你同万绍芬一样是位曾在老区耕耘过的“老区人”,都不妨打开李燕杰主编的《共和国第一位女省委书记》。

愿我们一道走近万绍芬!

内容推荐

李燕杰主编的《共和国第一位女省委书记》描述了共和国第一位女省委书记万绍芬一生的重要经历,选收了《万绍芬构筑人生风景线》、《万绍芬老区行》、《民主党派、工商联与智力扶贫—访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万绍芬》等文章。

目录

前言

删不去的篇章(代序)

是秋也是春

消息两则:

江西省委组成新领导班子

一一万绍芬任省委书记一

中国共产党江西省第八届委员会

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

附录:就职演说

共和国第一位女省委书记

万绍芬构筑人生风景线

中国首位女省委书记

在红土地上耕耘

4699封信为振兴江西献计献策

万绍芬和她的“生活日”

广角镜下的万绍芬

大桥人心中的“两万”

深化改革发展经济端正党风(系列报道)

心系老区的女书记

万绍芬老区行

加快老区建设步伐(系列报道)

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系列报道)

获得律师资格的女省委书记

一访带头学法的领导干部万绍芬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系列报道)

省委书记谈新闻工作

繁荣文艺,振兴经济

——万绍芬出席省第五次文代会并讲话

附录:爱护文艺人才,出好精神产品

女省委书记与《红军之路》

慰问江西籍老红军茶话会在京举行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50周年

附录: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50周年慰问江西籍

老红军茶话会上的讲话

江西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新闻报道)

她深深眷恋着江西人民

——访全国总工会党组副书记万绍芬

情系灾区

中华慈善总会向江西省灾区捐赠

——舒惠国、万绍芬分别讲话

附录:在中华慈善总会向江西省捐赠救灾款物

仪式上的讲话

情洒灾区

——中华慈善总会慰问组江西行

挹秀楼记

虹桥几番风雨后

共和国女部长万绍芬

一位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的“联络员”

记中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万绍芬

涉国家主权重大问题万绍芬强调毫不含糊

万绍芬世妇会妙答包二奶吁港男士勿搞“一国两妻”

万绍芬访港“恭喜发才(财)”

筹组中华海外联谊会

消息一则

多才多艺,善于“架桥”的中共女高官

万绍芬的“海外关系”

虹桥几番风雨后

——记中国女部长万绍芬

统战工作也要为经济建设服务

——访全国人大代表万绍芬

发挥优势,扩大交往,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服务

附录:推动海外联谊会工作上一个新台阶(摘要)

在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中要充分发挥工商联的作用

——访中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万绍芬

要为三资企业创造和谐的工作环境

民主党派、工商联与智力扶贫

——访中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万绍芬

细雨淅淅润侨心

——万绍芬慰问南侨机工、归侨侧记

进一步加大《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执法力度

——全国人大侨委检查四川省侨法实施情况

“重要的是凝聚力”

——访全国人大代表万绍芬

造福未来的工程

——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万绍芬谈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就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问题

答中国教育电视台记者问

就妇女参政等问题答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五洲传播中心记者问

品若梅花香在骨

品若梅花香在骨

信念、勤奋、正直构筑的生命风景线

——记中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万绍芬

在万绍芬家中做客

——第一个女省委书记印象记

亦政亦文万绍芬

我们敬重的挚友万绍芬女士

心灵结交的醇美友情

——妈妈冰心与万绍芬交往二三事

后记

试读章节

为了老区人民的重托

生于斯,长于斯,又在这片土地上生活和工作了40多年的万绍芬,对家乡的山水和家乡的人民,有着难舍难分的深情。

这是一块为中国革命立下了不朽功勋的神奇的土地,这是一片至今仍然牵动着许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情思的土地。

是啊!人们怎么能忘记这片土地?!

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彭德怀、贺龙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这里领导过革命实践。毛泽东创建的第一支中国工农红军和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工农政权都诞生于这片土地之上;井冈山根据地、中央苏区和长征后陈毅留守江西领导的赣南根据地、方志敏领导的赣东北根据地,也都产生、发展与壮大于这片土地之上。这里还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诞生地和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出发点。

全省90个县市中,就有78个县市是过去苏维埃政权管辖的老区。战争年代里,全省知姓知名的烈士就有25万多人,还有数百万无名的烈士。这片土地上盛开的每一朵杜鹃花,都记录着一段英勇悲壮的故事;这片土地上淌过的每一条溪流,都诉说着一篇感人肺腑的传奇。

当宣布万绍芬当选为省委书记那一瞬间,她在庄严的主席台上郑重地站起身来,面对着沸腾的会场,如潮的掌声和争相闪烁的镁光灯,她心潮澎湃,思绪万千:“老区的山水,老区的人民,都是革命的宝贵财富啊!这山水养育了一批又一批共和国的栋梁。这里的几千万父老兄弟曾经为中国革命殚精竭虑,倾其所有。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都要对得起他们啊!”

就在那一时刻,万绍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清醒地感受到自己肩上的分量。这是几千万老区人民的重托啊!她要用自己那曾经无数次地承担过重压的肩膀,挑起省委书记这副重担。她要倾尽全部心血与精力,在这片富饶而又贫瘠的土地上,继承过去,开拓未来,书写新的一页。

她将怎样负重迈出第一步呢?无数人在关注着。

她认为,要振兴江西,首先领导班子要更加振奋起来,团结起来,坚强起来,聪明起来。因此,她主持召开的第一次省委全委会作出的第一个决定,就是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的六条决定:

1.一切服从于献身四化,必须围绕振兴江西这个中心来议、来想、来讲、来干;同心同德,和衷共济,互相信任,互相支持,不纠缠过去,不计较个人得失,团结起来向前看。

2.勤奋工作、锐意进取,讲求效率、实事求是,联系群众、关心群众疾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人民的公仆。提倡党内互称同志。

3.正确执行党的干部路线,坚持干部“四化”标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任人唯贤,知人善任,反对任人唯亲、唯派、“唯顺”,反对嫉贤妒能。  4.增强党性,端正党风、严格执行党章和《准则》规定,反对不正之风。清正廉明,克已奉公,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不搞特权,不谋私利,做遵守党规党法的表率。

5.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努力做到耳聪目明。经常听取老干部、专家学者、新闻记者和党外民主人士的意见,认真对待人民来信来访;建立定期接待人民群众来访的制度。省委成员每年至少要有3个月时间下到基层,了解情况,直接听取群众的呼声,为基层和群众排忧解难。P16-17

序言

在我的记忆深处,记录着共和国第一位女省委书记同一位学者的交往与友谊,也印记着这位共和国第一位女省委书记与人民血肉相连的深厚感情……

初次听到万绍芬的名字是在1985年。那时我去看望在国外的留学人员,先后在英国、法国、意大利、奥地利、瑞士、荷兰等国家向他们演讲。旅途中,我从报纸上第一次看到了对新中国第一位女省委书记的报道,后来又听到江西籍留学生对她的评论,说她是一位干练、无私、正直、善良的好干部、好领导。那时我曾想,如果有机会我一定要亲眼目睹一下这位女省委书记的风采。

1985年10月,中央领导让我和朱伯儒、张海迪等同志一块到江西共青城去参加30周年庆祝活动并作演讲。那次江西之行,使我高兴和难忘的是我们在共青城见到了万绍芬同志。在大会上,万绍芬即兴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演讲,她的演讲充满感情,极富哲理,赢得了热烈的掌声。精彩的演讲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第一印象”。

当天晚上,她因为急于处理一件公务,11点赶回南昌。第二天首场演讲是我。我心想万书记肯定不能来听我演讲了,心中不免有一丝遗憾。但是没有想到,上午8点当我走上讲台开始演讲时,突然发现她就坐在第一排的听众席里,当时我实在是非常感动。后来听说,在南昌办完公务后,她凌晨4点多就动身,披星戴月赶回了共青城。活动结束,我们离开江西,她送行时说:“江西正在与贫困决战,要加快改革开放步伐,振兴老区经济,江西革命烈士居全国第一,……多好的老区人民啊!有时间多过来看看。”

她的声音亲切、深沉、坚毅。

离开江西后,我未能如约“有时间多过来看看”,而万绍芬同志自调京工作后,利用每年休假时间,或出差路过,为引资办学,又一连去了几次。1995年10月中旬的一天,她打电话给我,约我与她同行去江西。说是经她引介,香港著名实业家、全国工商联副主席郑裕彤先生捐资150万元,为农村中学建了一座教学楼,她还想为那所学校开办职业班,专业是汽车驾驶、维修和计算机应用,因为这类人才当地很缺。听得出,电话那端的她对江西那片热土依然是那么眷恋。我欣然同意了。

她还是那样富有朝气,那样敏捷。我们一道参加了三江中学综合楼竣工的庆典仪式,又去了当地小学看望孩子们,孩子们见到她争先恐后围了过来,拉着她的手欢呼起来,有的叫她“姑姑好!”有的叫她“奶奶好!”她的眼睛湿润了。她非常喜爱孩子,拥有那么多敬爱她的孩子们,她能不高兴吗?!随后,她又请我和几位香港朋友上了井冈山,在那里,又有两所由她引资的乡村小学建成,当地老百姓扶老携幼来看望她,场景十分感人。

离开江西的这些年,她先后引介了1000多万元的捐资,为江西老区的孩子们修建中小学或作奖励基金。返京的途中,她似乎把心留在了江西,她认真地对我说:“无论如何,都不能亏了孩子们,他们是老区人民的后代,老区的未来啊!”我一个劲地点着头,是在沉默中!

1998年的夏季,一场百年不遇的暴雨,使长江变成了一条吞噬一切生灵的孽龙,挟着风雨雷电,从华夏大地的西部,从两岸裸露的群山奔泻而下,冲击着湖北、湖南,也冲击着江西。每个中国人的心都在巨浪的冲击下剧烈地颤动着。

在四面八方赶来的救援队伍中,有一组风尘仆仆、不畏酷暑艰险、不辞日夜辛劳的亲人赶赴江西,这就是中华慈善总会赴江西慰问组。带领这个慰问组的就是万绍芬,这已是她第二次来灾区。当洪水刚刚吞没江新洲的次日,她不顾波涛凶险,乘小船查看灾情,然后赶回北京,在全国人大常委会上报告了江西军民英勇抗击洪水的动人情景,并提出了有关紧急赈灾的具体建议。这一回她又带着海内外各界人士的爱心和他们捐献的7660万元的救灾款物,再次来到了江西灾区……

在北京的首都机场出口处,我们意外地巧遇了,那次我也是随着一个慰问团刚从外地赶回。我发现她黑了,她瘦了。难怪,这次她坐船、乘车、步行,日夜兼程,行程1400多公里,她能不黑、不瘦吗?我提起,在电视中看见她亲自到堤坝上为灾民发放救灾款物的报道,她说:“为了使大家捐助的衣被钱物能很快地直接分到老百姓的手中啊!”这次,她没有微笑,脸绷得很紧很紧,我也是……

十几年中,我不断地从各种书籍、报刊中读到写她的文章,这些文章的作者,有著名作家、学者,有资深记者;有中央部门的、地方的,有部队的。还有不少港澳台侨海外作者。有写她在省里工作的,有写她在中央统战部和全国人大工作的,有写她人际交往中的真诚友谊的,有写她丰富多彩的情趣爱好的,从各个时期、不同角度反映了她的品德和才识,许多文章十分感人,不仅有丰富的思想内涵,而且有较高的艺术水准。

我和不少同志曾多次向她建议将这些文章报道汇集成书,她都婉言谢绝了。最近,在“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三讲”活动中,我和身边的同志都感到,把先后在各种媒体上发表过的写万绍芬的文章和新闻报道集中起来,编一本书,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经过各方面的努力,终于如愿以偿。

是啊!当一个人成为公众人物后,她已不再属于个人,历史将会以公正的目光审视她。因为,历史从来是由人民写就的!

也许你是一位心怀大志的青年学生,也许你是一位正为事业和家庭矛盾所困扰的“女强人”,也许你是一位承负着一方重任的“父母官”,也许你从事社会研究或是文学爱好者,也许你同万绍芬一样是位曾在老区耕耘过的“老区人”,都不妨打开这本书。  愿我们一道走近万绍芬!

2000年5月于北京

后记

为了编辑出版本书,我们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收集了80多万字的有关文章和报道,从中选取了85篇约36万字。这些作品的时间跨度大多是从80年代中期至现在共十五、六年。这些作品来自实践,来自群众,内容生动真实,给人启迪,可读性强。在编辑过程中,我们尊重作者,保持作品原貌,只是对有的文章在个别地方作了删节和文字的技术处理,个别文章标题作了改动。

为了尊重作者的合法权益,我们普遍地与原作者进行了联系,征求对他们的作品收入本书的意见和编辑本书的建议。他们都热情地表示支持本书的出版,同时他们也同意将其作品收入本书,认为这是共同的精神财富。还有个别作者未联系上的,我们将继续查询。

由于收集材料手段的有限和篇幅的限制,免不了还有精彩的作品被遗漏,我们引以为憾,引以为歉。

编辑出版的过程中,我们得到了各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和热情帮助,首先要感谢各位原作者,他们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写出了感人的文章,没有他们的作品,就没有这本书;同时要感谢作家冯远征同志为本书编辑提出了宝贵的意见;还要感谢中央文献出版社总编辑郭永文等同志的支持和帮助。

所有为本书的编辑、出版、发行付出努力、做出贡献的朋友们,请接受我们诚挚的敬意和由衷的感谢。

编委会

2000年6月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10:2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