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为社会贡献了什么
波罗尼养鸡场静悄悄地伫立在标茶町的山间。住在这里的是大木义明先生的600只鸡,还有寄托着未来希望的200只小鸡。坐落在群山之中的养鸡场坚持与自然同步,无论是强风烈日,还是严冬酷寒,都始终遵从自然的规律。
大木先生来自东京的传统工商业街区,出身于工匠世家的他也走上了匠人之路,从相关专业院校毕业后,进入烧制七宝烧(金属珐琅器)等贵重金属工艺品的工坊工作。不过从20多岁起,他开始对制作饰品的生活产生了疑问。“彻夜苦干,就算做出的戒指再精致,也只是为了装饰阔太太们的手指。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我渐渐迷失了工作的价值感,也慢慢意识到自己不愿为此虚耗一生。”无论什么时代,昂贵的饰品都是为富裕阶层而存在的,换句话说,这些东西并不是生活必需品。大木先生开始思考,自己亲手创造的东西究竟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当时,他一有空闲就会前往关东以北登山、旅行。与单纯地登山相比,他更喜欢在山中缓步慢行、四处游走。漫游山中的同时,他应该也在思索自己的人生与未来吧。
1986年发生在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事故让苦恼已久的大木先生有了更为明确的想法。考虑到核辐射可能会影响到东京,他终于下定了决心:“现在不是埋头悠闲做戒指的时候了,应该把自己的人生用在更有价值的事情上。”
大木先生首先想到的是被统称为第一产业的农林渔牧业。他认为,生产的东西越接近原料,就越是用途多样,不可或缺。寻找新工作和移居的念头日益强烈。他在北海道钏路的青年旅馆打过工,也做过几份其他工作。就像是命中注定的,他在31岁那年接触到了养鸡行业,在一家农场找了份帮忙养鸡的工作。“我想,养鸡我应该可以胜任吧。要是养牛,牛如果倒在地上我一个人可扶不起来,换作是鸡就没问题了。”大木先生笑着说。以野生的鸡为师
3年后,大木先生找到了现在这块土地,开始独立经营养鸡场。他靠自学的方式摸索饲育方法,鸡舍也是自己盖的。“一切都是鸡在教我。”大木先生说。比如,鸡食用的混合饲料就是通过不断尝试各种配方、观察鸡的反应和产蛋状况慢慢改良的。经历了最初几年的实验,波罗尼养鸡场总算确立了自己的一套饲育方法。
这里的鸡饲养至半岁左右开始产蛋,产蛋期约一年。在一年半的饲育期中,最重要的是开始产蛋前的半年——想要做成任何事,都必须先夯实基础。
在波罗尼养鸡场,小鸡的饲料是整粒的小麦。大木先生买进的都是刚出生一天的小鸡,也就是说,小鸡出生后第一次吃到的食物就是这里的小麦。
未经压片处理(将玉米或小麦等饲料压成扁片)的带皮小麦颗粒很大,而且相当硬,让人不禁担心小鸡的小嘴能否吃得进去。然而,小鸡初生前3天食用的就只有这种小麦和清水。特意用这种不易消化的饲料喂食身体尚未发育完全的小鸡,是为了让它们拥有强健的消化系统。“接下来,最重要的就是让这些小鸡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的环境中无忧无虑地健康成长。等到小鸡开始生蛋,就要调整饲养方式,既不能保护过头,也不能太过放任,其中的分寸很难拿捏。”在养鸡的过程中,每当无计可施的时候,大木先生就会以野生的鸡作为参考。在过去,野生的鸡有怎样的生活习性?是怎样进化的?生活在怎样的环境里?所有的答案,都藏在原点之中。(P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