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爱若施肥,过与不及都是祸
——如何教育过于依赖与自恋的孩子
有一位农夫,看见别人给田里撒了豆饼和黄豆后,小麦长势喜人,亩产量空前高,他因此认识到肥料对庄稼的巨大作用,于是专门养了几头牛,牛的用途不只是干农活,还有制造牛粪用来肥田。接下来,该农夫的田里不仅撒了黄豆和豆饼,还施加了化肥和牛粪,他喜滋滋地盼望着小麦的产量再上一个台阶。结果,事与愿违,亩产量竟然跌入低谷。
通过寻访高人,农夫解开了心中的谜:原来,肥料一旦过于充足,就会在地下发酵产生热气,这样一来,刚萌芽而出的种子就被闷死了,又怎么能顺利发芽呢?经过这样一番折腾,农夫终于恍然大悟——要想苗长得好,产量高,就要考虑土壤的具体条件,合理施肥,同时还要关注肥料入土后的一系列变化,一股脑儿地增加养分,不但不是“良药”,反而可能是“毒药”,伤害了种子。
农夫的“种麦之殇”演绎到当下的现实生活,给爱孩子爱得浩浩荡荡的家长们一记重锤,农事与育儿事尽管是两个领域的话题,却在某种意义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并不是“土壤”越肥沃,孩子就越能成器,劈头盖脸的养分施加给孩子,或许不是“良药”,而是“毒药”,殊不知,过多的爱,已经严重阻碍了孩子的性灵舒展。施爱,亦如施肥一般,孩子需要的是得体又适宜的无条件之爱,从容不迫又悠游有度。那么,跃跃欲试当个“好农夫”,或许是我们教育者的必修课!
密集浇灌,爱如潮水,反而滋生“傀儡苗”
我在几年的教育记者生涯中,因心理学专业的背景,个案分析做得比较多,所以,经常会收到家长的电子邮件,这些家长可谓是爱子之切切,又因我个人待人接物的随和心性,所以他们通常在聊天中就把问题撂了过来,也正是这种寻常百姓家的育儿事,让“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我,循循之际,力求去探得儿童心性之“庐山真面目”。
大抵一年前的一个夏日,我收到了这样一封邮件:
任老师,你好。我的孩子就读于成师附小万科分校,因我们夫妇有一定的经济能力,所以提前几年就购入了该校的学区房。我们知道以后孩子的压力也大,所以,从胎教开始,我们就给她选择了最好的。不管是幼儿园还是小学,我们都是竭尽所能,希望孩子能享受到好的教育资源。我的爱人是全职妈妈,孩子的一切都有妈妈和保姆的精心打理。怎么形容对孩子的爱呢,应该是无微不至吧.衣服都是洋气的,高端的培训班我们参加过很多。专职的钢琴师、洋外教,每天各类精品课程,定时配备营养餐……甚至每年寒暑假我们都有出国游的行程。但是,事与愿违,我和孩子妈妈总觉得我们这女儿不上“道”儿,一天到晚蔫蔫的,做什么也打不起精神,没有外面那些顽童的灵活劲儿。我们夫妇经常感慨:“我们当父母的,简直就是‘春风雨露’般地在照顾孩子了,怎么孩子就这么不争气呢?……”
这是一位事业成功的慈父给我写来的信,信中的这位家长列举了他们对孩子种种的好,似乎爱得360度无死角,但是,这种显得“劈头盖脸无孔不入,把孩子裹挟得密不透风”的方式,似乎爱得不得其所,最终父母也觉得自己带出了一个“傀儡小人”。那么,问题出在哪儿,犹豫了两三日,我还是给这位父亲回了信,之所以审慎,一则是对这名儿童成长的原生家庭环境的了解不甚周全;二则避免以偏概全。因此,以典故引入的形式与这名家长交谈,这名父亲很快电话联系我,其情切切地表示“戳中”了他们家庭教育的“痼疾”,希望以后做一些好的调整。
实际上,我小心翼翼引入的故事,是很多人耳熟能详的,吾本热爱泥土,故庄子育苗给予人的启迪,又被我信手拈来了——
一日,魏王见到惠施和庄子,分别给了他们一些葫芦种子,告诉他们:“你们去试试,看看你们种出来的葫芦谁的更大,种得大的人,我必奖赏。”
两人欣然领受。
惠施希望自己种出来的葫芦比庄子的更大,于是天天去施肥、锄草、浇水。不过,庄子的做法不同,他天天来查看,但是很少施肥浇水。也怪,惠施的葫芦苗子一直长得不茂盛,还接连死去了很多,几乎没有长成藤的;庄子的葫芦反而枝繁叶茂,季节一到,就开花结果了,而且是大果儿。
惠施苦思不解,只好请教庄子:“先生,为何我如此精心打理,反倒都死了;而您一点也没好好儿打理过,竟然种出了大葫芦呢?”
庄子微微一笑,认真地说:“不是你说的那样,我是用心了的,但是我采用了自然的法则,我其实是在关注它们的长势,只要是正常的,我都不会干涉,让它们肆意生长。而你,一天到晚不停地浇水施肥,锄动其根基,不顾植物的生长规律,所以植物就死掉了。”
P3-5
我一直认为,冥冥之中一切皆有宿命的戏谑。15年前,从北师大文学院毕业后,我的一位英语老师引荐我去北京科技报社做见习记者,副主编孟老师为北师大师兄,食堂一顿小炸鱼招待之后,孟老师委婉地表示一线记者已经满员,问我能否以英语的优势偶尔翻译一些科技小品文。或许是懵懂幼稚之故,当年的我竟然以住得太远为由,婉拒了这一珍贵的入职机会——天晓得当年《北京青年报》的《安顿情感专栏》给了我多少纪实采访的冲动,天晓得事后我有多后悔自己的呆板,天晓得10余年的辗转之后竟然还是遂了这一线采访的心愿!
有趣的是,研究生阶段心理学专业的学习以及两个孩子的出生与教养心路,终究让我的职场生涯拐了一个弯,从沿袭的教育领地,跳入了另一个全新的教育媒体领地。我以心理学记者的名头,开始频繁接触形形色色的家长与孩子,若干年中,竟然也有意无意地记录下了一个关乎青少年成长的“隐微世界”。忽有一日,我突发奇想,这些有着细致跌宕故事情节、已经赋予了剖析入理的心理解析的案例,不正精彩纷呈地向人们打开一扇窗吗?从这扇窗里,我们不仅能窥见孩子内心的涟漪与曲折的心路,还能窥见家长澎湃起伏的焦虑与疑惑,同时也能窥见这个时代某些群体的隐忧与刻画在心灵上的烙印……于是,“摄像头精神,像摄像头一样如实记录的精神”这一闪念,在我的脑海中电光火石般掠过,我执意要将它“捕捉”,而后续的事实证明,这次“捕捉”是有意义的。
出版圈的同乡兼好友陈平先生,立马就我的闪念提出了若干意见,鼓励我写作,谆谆善意,展露无遗。然后,中国画报社的张文杰女士充当起了最直接的“相马者”,首先向我抛出了橄榄枝,在素材零散与构架迷惘的情况下,慧眼成为提鞭人,鞭策启迪彼此“即便四处尚茫然,也要仗剑寻光芒”;多次的切磋与努力,张文杰女士指导我反复梳理框架,在与本报社产品不相符的背景下,又把这一蕴含着千家万户教育心得的“小窗散作”推荐给了国内知名“作家捕手”傅兴文先生。很幸运,傅老师亦是第一时间认真审读了文本,并且细心提出了诸多接地气的建议,然后将书稿交给了黑龙江教育出版社的宋舒白老师……至此,“隐微世界”的那扇窗,终于仰仗众多同人的接棒之力,得以徐徐打开。
我经常思忖,在包罗万象的信息轰炸时代,当我的读者打开这一扇窗的时候,我究竟能给他们提供什么样的风景呢?一个在文学与翻译、创作世界里游弋摸索的教育记者,一个有着两个孩子的典型中国妈妈,一个期待悟化人生哲思的普通人,能否有着“泥犁拔舌自担当”的勇气,来构筑起通往孩子内心的“隐微世界”的桥梁呢?让我欣慰的是,娓娓道来的故事,均取材于活生生的人群影像,这寻常千万家的琐屑育儿事,就在我们身边循环上演,甚至投射下了我们自身的影子,我力求能够深情款款地记录下这些人与事,尽可能精微渗入机理地剖析这其中蕴含的心理动机,让我的读者们在这雅俗共赏的笔调中得以启迪与深思,倘若可取处一二,也不枉我八九分的愚钝之力。
只是,真实朴素的东西往往是有瑕疵的,拙作亦然:案例收集时间跨度稍长,可能会稍显零散;受真实访谈所限,内容尚未覆盖方方面面;更有个人性情等原因,文字尽兴而来或无章法……总之,路漫,修远,但孩子内心的“隐微世界”,永远是我探索的“秘密花园”,他们的天然烂漫与纯净深邃,让任何的柔软窥见,都变成了一次圣洁的朝圣,这扇窗,权当抛砖引玉的第一道原生风景,以后若有机缘,必将向读者呈上更为完整鲜活的纵深处景致。
窗已推开,那么,拂入的一定是蔼蔼之息,宛如清新的晨风,会不经意间浸润并触动着我们。如果恰巧遇见,那就让我们一起,潜心嗅嗅这原汁原味的斑斓与稚拙吧,事关孩子内心的秘密,或许我们都在迷离与探索的芳草径上——以此同勉,并诚挚地祝福我的朋友们。
《孩子内心的秘密--一名教育心理学记者的一线实录》作者任乐平作为资深教育记者,持续3年深入采访大量青少年,记录了关于他们成长、学习、生活和教育成败的真实案例,用细致跌宕的故事情节,剖析入理的心理解析,深入浅出的教育理念解读,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扇窗——从这里,窥见了孩子们内心的涟漪与曲折的心路;从这里,窥见了家长的焦虑与惶惑,以及他们寄予教育的莫大深情;从这里,窥见了我们这个时代某些群体的隐忧与刻画在心灵上的烙印,并为无数家长和学生指点家教和成长中的困惑和迷津,让读者朋友受益良深,并形成口碑效应,在家长群体中口耳相传。
《孩子内心的秘密--一名教育心理学记者的一线实录》由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汪兆骞倾情推荐!
专业教育记者任乐平多年采访实录,直击中国家庭教育数十种典型问题。深入浅出地教育理念和专业的心理解析,探究孩子成长的秘密。
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家长。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乃至一生都至关重要。探究孩子内心的秘密,用科学、人性的家教理念与方法为孩子奠定良好的基础,铺就一条人生康庄之路,这是为人父母者的责任和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