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新时代勇闯关东——李万升的苦难辉煌
苦难并非坏事,苦难的经历是人生走向成功的一种积淀。童年以及之后的各种苦难历练,成为李万升起家创业的动力,也成为他在成功路上稳健行走的基石。二十几岁之前的吃苦磨炼,丰富了他的人生,给予了他坚强的信念和无穷的力量,也赋予了他雄视天下困难的毅力和勇气。
第一节 童年的不幸:苦难是一所学校
1.李万升心中的父亲
故事要从李万升的老家河南濮阳说起。濮阳位于河南省东北部,黄河下游北岸,冀鲁豫三省交汇处,是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之一,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87年,在濮阳西水坡发掘出三组蚌砌龙、虎图墓葬,据测定,其年代距今6400年左右。蚌砌龙被考古界公认为“中华第一龙”,专家据此推断,6000年前濮阳地区己率先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并成为中华民族龙文化的发源圣地。濮阳因此被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命名为“中华龙乡”。
濮阳自古就是人杰地灵之地,这里是中原腹地,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每一个时代都会人才辈出。自春秋时期,卫成公迁都帝丘(即今濮阳),帝丘成为卫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契丹兵临澶州(今濮阳),濮阳军民奋起抵抗,在寇准力谏下,真宗御驾亲征至澶。宋以少胜多,大败辽兵。辽军战败求和,双方签订了有名的“澶渊之盟”。
濮阳往北20多公里处,有一个名叫雨淋头的村落,这就是李万升的出生地。李万升出生于1968年农历6月16日,在兄弟姊妹八个当中,排行老六,直到今天,家里和村里的长辈提到他,还往往称呼他“小六儿”。李万升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但不巧的是,正赶上“文革”十年动乱,他童年的命运就与那个时代联系在了一起。
我们不愿意回忆那段岁月,那是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广大贫困农村地区的农民穷得吃不饱、睡不好,甚至没有裤子穿。直到改革开放之初,农村的贫困还没有丝毫改善。
许多年后,李万升回忆起对家乡的印象时说:“我们村里家家户户都是用泥土垒起来的土房,低矮而寒酸。我家的房子没有一块砖,大人举手就可以摸到屋顶。村里最好的房子要算村支书家的房子,因为他家的房子是用几层砖打的地基。有一年,我们家的土房子终于换上瓦了,全家人欢天喜地,仿佛破帽子变成王冠了。家里的门缝隙很大,透过缝隙从很远的地方就可以看到屋里的许多情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因为家里穷,父亲又走得早,我们家是生产队里最穷的。常常有这样的情形:村里几个人聚在一起聊天,见我娘走过来,马上散开,怕我娘冲他们借钱借米。”
父亲走的时候,李万升才6岁,对于一个6岁的孩子来说,父亲的离开是永远无法弥补的伤痛。然而,父亲英雄般的形象却永远地刻在了李万升的心中,成为他日后发家致富的精神力量。
父亲是枪林弹雨中的抗战英雄,为了革命的胜利抛头颅洒热血;父亲是干劲朝天的生产队干部,处处为老百姓干实事。然而不幸的是,他却被癌症夺去了宝贵的生命。在父亲走的那天,乡亲们得到消息,从四面八方纷纷赶来,在李家忙里忙外,泪水和哀思汇成了情感的大江,在雨淋头这个小村庄的每一寸土地上奔涌,更在每一个人的心里流淌。
在以后的日子里,李万升经常回忆起父亲的形象,好像父亲永远都没有离开。他不止一次地说过,他从小是听着父亲的故事长大的,无论何时何地,李万升都感觉到父亲在用殷切的目光注视着他。父亲的精神力量,催促他在人生的路程上学会为人处世,鞭策他在事业的征程里永远以父亲为榜样,执着进取,实现自我。可以说,父亲从小就在李万升的心中培育下了终将生根开花、大放异彩的种子。
李万升说:“父亲在我的心中和脑海里,是非常崇高、非常伟大、非常了不起的。在我刚记事的时候,父亲是天,母亲是地。父亲小的时候家里很穷,他有三个哥哥、两个姐姐、两个妹妹。但是,父亲人穷志不短,有着昂然挺立的理想……”
虽然父亲走得早,那时候他还小,记着父亲的事情并不多,但是给他留下的记忆是刻骨铭心的,给他的影响是终生磨灭不掉的。
有一次,父亲生病,李万升跟父亲到村东头的卫生所打针。当时正值初春时节,风很大,他穿着单薄,就被风刮倒了。父亲把他扶起来,说:“小六儿,站起来,往前走。”许多年来,父亲的这句话一直在李万升耳畔回响。就是父亲当时随便说的一句话,在李万升当时看来,是充满哲理力量的箴言。在此后的生活中,每当李万升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一想到“往前走”这句话,意志力就像雨后春笋那样茁壮成长。
有一天晌午,李万升和父亲在自家柴火堆前晒太阳,正赶上小学的刘汉章老师来找伯父。父亲迎上去,急切地问:“汉章,什么时候让我家小六儿上学,孩子的学习不能耽搁呀!”汉章老师回答:“新学期开学,你就领着小六儿到学校报名吧!”父亲没有多少文化,但是非常有远见卓识,在那个年代,他就认识到了文化的重要性。李万升在工作非常繁忙之余,读完了长春职工大学和清华大学远程学院,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了却了父亲的一个遗愿。
还有一次,邻居魏银祥趁他父亲不在,给他们家送来4个丝瓜。父亲回来发现了,坚决让妈妈给送了回去。在那个年代,领导干部都非常清廉,真是两袖清风,不拿群众的一针一线。现在,不少领导干部在金钱、美色、利益面前倒下了,而李万升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要像父亲那样清廉,遏制生命中的贪婪、懒惰等不良习惯,做一个纯洁、高尚的人。 穷,让他感到生活的艰辛以及童年的不幸;但却有一个伟大的父亲,让他学会了在苦难中成长的信念和勇气。
P3-6
第一篇 企业家李万升——昨日的艰辛,今日的努力,明日的辉煌
第一章 新时代勇闯关东——李万升的苦难辉煌
第一节 童年的不幸:苦难是一所学校厂
第二节 咱当兵的人:“戎马生涯”的历练
第三节 生死“鬼门关”:人生最低谷的考验
第四节 勇闯关东:好男儿志在四方
第五节 新起点:从蹬“倒骑驴”开始
第六节 华丽转身:自己当老板
第七节 开辟自己的第一块“根据地”
第八节 从身上只有70块钱到家喻户晓的优秀企业家
第二章 优秀企业家李万升——个人风格、魅力与力量
第一节“倒骑驴”蹬出一片天
第二节 今天的诚信就是明天的市场
第三节 困难无其数,坚决不动摇
第四节 竞争对手是最好的老师
第五节 持续的学习能力决定竞争力
第六节 榜样的力量
第七节 他像一盏明灯照亮着我们
第八节 我骄傲,我是鼎庆人
第二篇 企业家的精神——成功来自成长,做好企业“大家长”
第三章 企业就是一个育人的平台——企业家的成长
第一节 企业家要有什么
第二节 企业家的心胸与格局
第三节 企业家的成功和满足
第四节 企业家要顺势而为,不能逆势而行
第四章 企业家的精神、担当和信念
第一节 探索中的创业精神
第二节 成功后的突破精神
第三节 竞争中的聚焦战略
第四节 追求中的奉献精神
第五节 一直以创业者执着的精神前行
第六节 信念坚定,才可找到方向
第三篇 鼎庆企业管理——管得有特色、有力量、有风格
第五章 文化兴企——鼎庆稳固的基石和不竭的动力
第一节 企业文化搞不明白,企业就做不好
第二节 企业文化一定要实用、可落地
第三节 企业文化深入到每个员工的骨髓
第四节 企业文化要做到员工家里、渗透到客户心里
第六章 特色管理,基业常青——企业的管理“秘籍”
第一节 教导型企业,多元化管理
第二节 树立制度的权威
第三节 每个人都能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四节 以人为本创造生命辉煌——爱的管理
第五节 会议文化——小会议大管理
第七章 尊重员工,培养忠诚——鼎庆的团队建设
第一节 四个“精神薪水”
第二节 用人的批评之道
第三节 做导师型老板,培养员工的忠诚度
第四节 薪酬管理之道
第五节 诚信档案的追踪管理
第四篇 大善与大爱——道义李万升:义利并举,回馈社会
第八章 关怀备至,温暖如春——鼎庆的人文关怀
第一节 爱在企业大家庭
第二节 爱在兄弟姐妹间
第三节 爱在每一封家书里
第九章 无私大爱,奉献社会——鼎庆集团公益事业
第一节 汶川抗震
第二节 玉树抗震
第三节 雅安抗震
第四节 鲁甸抗震
第五节 永吉抗洪
第六节 无偿献血
第七节 助学扶老
附录
长春市鼎庆经贸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李万升个人简介
致员工的一封信
饮水思源,富不忘本
财富从来都是青睐踏实肯干的人,财富从来都属于那些辛勤耕耘的人!
有人挖苦李万升:“李万升就是个疯子,就是个傻子,脑袋肯定出了问题。”也有人说:“有两个臭钱就想出风头,纯粹是得瑟。”这些中伤他的语言对他来说就像秋天的落叶,风来就会飘散。他记住的是雷锋曾经在日记中写到的那一段话: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片黑暗……他说:“我这样做,就是在传承雷锋精神,就是在履行一个公民的责任。”他就是长春市鼎庆经贸有限责任公司的董事长、吉林省河南商会和长春市液化气行业商会会长李万升。
而今的李万升把初来长春人生地不熟的艰辛、找不到工作靠着从家带来的行李躺在火车站的经历说得风淡云轻。他记住的是母亲留着眼泪把他送到村口对他嘱托的那句“饮水思源,富不忘本”,这些年,李万升的公司每年都要拿出一部分利润用于回报社会。除了积极安置下岗职工和农民工就业以外,还持续关注并照顾孤寡老人。
远离故土,乡情却难忘。“家乡是我的根,虽然它没有给我带来经济上的财富,精神上的财富却让我走到今天,但那份艰辛我不愿让家乡的孩子们再重走一遍。”李万升诚挚地说,“我出资100多万元为家乡修路,为村里打井,解决了乡亲们多年来吃水难的问题。村子里的水费、电费,十几年来,一直由我来承担。我还为家乡小学捐赠了桌椅、电脑,为学生捐赠了校服和书包,改变了那里的教学条件。我每年还为村子里200余名老人过重阳节,发放善款,其中,村里80岁以上的老人,我每人每月提供100元生活费,70岁以上的老人,我每人每月提供70元生活费……”
小时候那段为了吃一顿饱饭而行走在寻找粮食路上的时光让李万升养成了实在的性格,他讨厌虚伪。李万升认为做公益就得实实在在去做,做多做少没有关系,关键是有没有这个心、做应该做的事。他的这份责任影响着商会里的诸多人,因此商会成立之初,他们就为吉林大学和长春理工大学各捐助5万元帮助贫困学生改善生活,为长春理工大学的一位白血病患者捐助6万元,为农安县见义勇为老人殷凤林捐助5万元盖新房,甚至在一次商会会议上,听到绿园区有户贫困家庭,因孩子手术交不起医药费,商会知道后,二话没说,立刻发起了现场捐助活动,现场募捐近3万元……
谈论李万升的公益事业,很多人都用了一句话:他讨厌作秀。李万升自己也说,公益不是一时的事,也不是一个人的事,更不是面子上的事,而是坚持用心去做,用十年如一日的精神去做。他的这种坚持,感动了众多人,也影响了众多人,由他担任会长的吉林省河南商会,在成立不到3年的时间里,共募捐了50多万元资助贫困者。
“做公益不是一个人的事,而且现在做公益还缺少很多途径,我希望在以后的日子里能拓宽捐赠途径,联合和动员全省其他省市商会加入进来,为人们献爱心,让这个世界更美丽。”李万升描绘着他的公益蓝图,他的话,在这个冬日里让人感觉到温暖,因为这个世界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关好的天堂。
《信念的力量(从0到亿)》由王艳红、申志民著。
李万升作为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批农民工,经历了童年的不幸、“戎马生涯”的历练和“鬼门关”的考验,勇闯关东,艰难中赚取人生第一桶金。
后成立了鼎庆公司,转身自己当老板。在20余年里,李万升斩荆披棘,带领员工创造了从身上只有70块钱到资产上亿的优秀企业家的财富神话。
他是企业家,也是慈善家。无论是抗震救灾、抗洪抢险,还是无偿献血、助学扶老,他总是冲在第一线,道义担当,回馈社会。
鼎庆李万升白手起家创业史!
从70元起家的农民工,到如今德才兼备的慈善企业家,二十余年,他到底坚守了什么?
王艳红、申志民著的《信念的力量(从0到亿)》主要描写了草根阶层的小人物李万升艰难创业的经历。在讲述故事的同时,深入浅出地阐述了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和发展模式,对于广大创业者来说,有积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