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作者埃里克·H.埃里克森是美国著名精神分析理论家,也是青少年心理医生。他提出了人格发展渐成理论,而“同一性”便是与此种理论相关的一种概念,大体是指,构成“人”的各种特质,如本能、情感、需要、能力等交缠在一起,在人生各阶段遵循一定规律来发展,逐渐统合为一个统一的人格框架。在本书中这一人格发展过程被分为八个阶段。
| 书名 | 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政治心理学经典译丛 |
| 分类 |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
| 作者 | (美)埃里克·H.埃里克森 |
| 出版社 | 中央编译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作者埃里克·H.埃里克森是美国著名精神分析理论家,也是青少年心理医生。他提出了人格发展渐成理论,而“同一性”便是与此种理论相关的一种概念,大体是指,构成“人”的各种特质,如本能、情感、需要、能力等交缠在一起,在人生各阶段遵循一定规律来发展,逐渐统合为一个统一的人格框架。在本书中这一人格发展过程被分为八个阶段。 内容推荐 《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作者埃里克·H.埃里克森是美国著名精神分析理论家,也是青少年心理医生。 《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是埃里克森最为重要的著作,它不仅告诉了我们埃里克森的视野和原创性,也让我们知道了弗洛伊德之后精神分析理论的变化。 目录 中文版译序 序言 第一章 引论 第二章 观察的基本原则 第三章 生命周期:同一性的渐成说 第四章 生命史和个案史中的同一性混乱 第五章 理论上的插曲 第六章 当代青少年问题 第七章 妇女气质和内部空间 第八章 种族和更广泛的同一性 本书根据的著作 索引 试读章节 但是,我们一旦采取了历史观点,就会产生一种可能性,即我所作为一大堆格言提出的问题确实与一种高度依赖于稳定的中产阶级文化背景的同一性形成密切相关。詹姆士和弗洛伊德确实属于早期工业时代的中产阶级,他们从乡村迁入城市,或者从城市到城市,詹姆士就是一个移民者的孙子。然而,他们的家庭和学习,他们学术的和临床的联系,甚至在科学发生革命的时期,也表现出在道德上和理想上的高度稳定性。很可能那些“你可以视为当然”(弗洛伊德用来表明他对道德态度的一句话)的东西也决定着你能否富有成效地从中获得机会。19世纪中产阶级中一些具有革命头脑的人物,就获得了这些机会:达尔文把人的本性和人的动物祖先结合了起来;马克思把他的中产阶级头脑本身视为阶级产物;弗洛伊德则把我们的理想和意识本身,以及潜意识的精神生活联系了起来。 自此以后,不断发生的民族战争、政治革命和道德叛乱,动摇了人类一切同一性的传统基础。如果我们希望找到对积极同一性和消极同一性的关系的根本看法的见证人,我们只有改变我们的历史观点并把注意力转向今天的黑人作家。因为,如果过去几代人的希望都落了空,又无法获得当代社会的有效资源去克服“紧密的大多数人”加之于少数人的消极意象。我们又会怎么样呢?所以,一切有创造性的个人似乎都必须接纳消极同一性作为恢复的底线。我们因而在美国黑人作家中发现了诸如‘‘听不见,,“看不到”“无名望”“不露面”等几乎仪式化了的断言——如拉尔夫.埃利生(Ralph Ellison)所说的,是一种“历史范畴之外的不露面的面孔,无声之声的虚无”。认真负责的黑人作家们仍在不断顽强地写下去,因为写的即便承认是虚无缥缈的小说,也能对类似集体性恢复的东西做出某些贡献。④我们将看到,这是被剥削者当中的一种普遍倾向。作为一个最动人的有关印度民族解放的自传体文献也写上了“消极的”标题(《一个无名的印度人自传》),这也绝不是偶然的事。年轻人身上缺乏文学上的反思倾向,这种深藏心中的消极同一性如果不表现为无常的暴力行为,则只能再次为好战性所吸收。这也是不足为怪的。 现在让我们忘却概念和临床分析,从20年前的流行观点来看看今天的青少年。在任何时期,青少年首先意味着各民族喧闹的和更为引人注目的分,再加上被精神病医生注意的或在小说家笔下描写的那些安静的患病。在年轻一代最为生动的部分中,我们目击了一种日益加剧的“同一性卷识”,它不仅破坏了我们对积极和消极同一性的阐述,而且也使我们对关于明显的和潜隐的行为以及意识和潜意识的假定产生了混乱。在我们看来是密切相关的东西,他们却以相对主义性的“姿态”表现出来。 现在的青少年已不同于20年前的青少年。这一点在任何历史时期,凡是年纪大一些的人都会说得很多,而且认为新鲜而真实。但是我们在此要井的却是与我们的理论有特殊关系的内容。20年前我们还小心谨慎地暗示,有些年轻人可能多少受着潜意识同一性冲突的折磨,今天则以某种肯定的形式和毫不含糊的言词,以及一种戏剧化的外部表现告诉我们那些曾一度被我们视为内心秘密的东西。是的,他们的确具有一种同一性冲突——公然表示他们是爱德华七世时代的人。是性别同一性混乱吗?是拘,当我们看到他们在街上行走时,不加细认,我们的确不能说出谁是男孩,谁是女孩。是消极同一性吗?哦,是的,他们希望成为“社会”不期望他们成为的一切。在这方面他们倒至少是“遵奉”的。至于像心理社会合法延缓期这一类想象出来的名词,他们是一定会从容不迫地进行的,而且怀着报复的心情,一直要到他们确定他们是否需要一个遵奉者世界所提供的任何同一性时为止。 但是他们所主张的东西是否便恰恰符合我们所指的意思呢?我们和我们的意思不也是随着改变同一性冲突情况的相同的事件而改变了吗?正是这个问题开辟了我们只能从此开始讨论的心理历史前景。但我们一定要开始,因为在未来的世世代代和当代世界形势中,变化的加速在此仍要继续下去,或是随着我们一道移动,并超越我们。P25-26 序言 这是一个智慧的年代,一位先哲如是说。起初,智慧或许只是一丝火花,飘落于人的头脑中。那些消失在茫茫脑海中的智慧之花,只有少数是幸运的,它们在智者的敏锐扑捉下,经叙事和言说,流传于世。于是,思想的世界才有了经典。政治心理学,作为一门系统的学科,至今不过百余年。论说时间,论说影响,自然难以与传统人文学科并肩。所以,何谓政治心理学的经典,何以成为经典,自然成为知识叙述时不可回避的问题。 虽然政治心理学晚近才得以兴起、发展与繁荣,但我们看到,借助于心理学学科的迅速发展,同时在波澜壮阔的政治形势推动下,政治心理学的研究,产生了广泛的学术和社会影响。任何思想的盛宴,均不可脱离盛宴的主人而空谈。同理,政治心理学的奠基和发展,也离不开一批先哲,正是他们的拓荒与耕耘,才有了今日学科发展的繁荣。回首历史,我们应时刻铭记于心的是,那些思想前辈,在早先的学术研究条件下,生产了哺育后来者的一批经典著作。在学科发展史上铺下一块块砖石的前辈们,烙下了不同时代、研究阶段的特征。或汲取当时的心理学理论营养,或专注于问题领域研究,或从案例分析中归纳规律,或偏重于定性分析,或诉诸心理学实验或定量技术。凡此种种,他们对政治心理学的拓展性贡献,他们所提供的智慧和思想,是后人受益无穷的。 从华莱士第一次试图从人性的角度来分析政治非理性,到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拉斯韦尔在美国对政治心理学的开山贡献,政治心理学学科已经初现雏形。那时候,精神分析学说成为主流的理论营养,这也滋养了几位杰出的后来者,比如乔治夫妇和埃里克森等人。随后,心理学中认知革命兴起,政治心理学全面走向了认知路径。关于选举政治、政治态度以及外交决策等方面的研究,均是乘认知革命之东风,成为战后政治心理学的主流。同时,社会心理学也开始发挥影响,造就了一批研究群体政治心理的经典之作。最新、也是最为前沿的政治心理学,可能更多走向了情感和情绪研究的回归,以及进一步向实验技术的迈进。 说实话,要从形形色色的研究中,挑选出政治心理学的经典之作,亦非易事。幸运的是,我们基于若干种标准,经过反复斟酌,多方咨询,细致盘点了政治心理学学科发展中的重要著作,陆续挑选了一些名家之名作。这种选择,要么基于选择对学科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和推动的先哲及其著作,要么基于选择能够全面反映政治心理学经典以及进展的著述,同时也不排斥新锐的力作,尽管其努力尚须时间证明。由于政治心理学的学科交叉性,我想,对于何谓经典或许见仁见智,但我们所选择的著作,虽不敢称之为巨著,但大多是不同研究路径的里程碑著作,或是学科发展史上的扛鼎之作,或是学科知识谱系的典范,或是引领前沿的新著。我们意在为海内外学界,呈现一幅骨肉鲜明的政治心理学知识图谱。 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理论是解释过去的,而现实给我们带来希望。100年来,政治世界已是天翻地覆。纵然10年前,我们难以想象20年之后的政治世界。经典的著作,是对于当下时代和社会最为重要问题的回答。时过境迁,时代的发展,产生了新的问题,也对人的思想产生了新的冲击。经典的著作,不在于对细枝末节的精雕细琢,而在于对人性与政治关系的永恒解读。技术的变迁,可以改变世界,改变宇宙,但是它改变不了人性,也改变不了政治。所以,经典的政治心理学著作,一定是围绕人性与政治这个永恒的话题,展开自己的叙述和解释。唯有如此,经典才能传承,经典才能感受。思想家之深刻,就在于对人性的深邃洞察,当然,心理学方法的突飞猛进,为我们更为客观、全面以及深刻地认识自己,明白政治世界,提供了更为有效的技术保障。 认识自己,理解世界,这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政治心理学的经典之作,能够给我们提供别具一格的思想启迪。相信本套译丛的出版,对于我们架构完整的政治心理学学科谱系,更好地理解政治世界中的人性,能够贡献绵薄之力。政治心理学的本土化,是一项长期的工程,我们也希冀为此提供一个良好的知识基础。当然,译作之中可能存在的纰漏及不当之处,还望读者不吝批评指正。 尹继武谨识 书评(媒体评论) 在当代科学和大众思想中,“同一性”与“同一性危机”术语的流行,应当归功于埃里克-H.埃里克森,而他也尤为关注他提出的概念所发生的变化。 ——罗伯特-A.尼斯贝特(Robert A.Nisbet,美国社会学家) 《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或许是埃里克森最为重要的著作,它不仅告诉了我们埃里克森的视野和原创性,也让我们知道了弗洛伊德之后精神分析理论的变化。 ——肯尼斯-凯尼斯顿(美国社会心理学家) 通过埃里克森的方法,我们可以从早期成长经历中更充分地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朋友,认识自己的群体,这是培养自尊、自重及自制所不可或缺的,也是社会宽容与和谐的重要基础。 ——石之瑜(台湾大学政治学系教授) 《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是精神分析知识系统中的重要一环,无论对于个体还是群体的认同分折而言,它都曾标志着一个原创的起点。 ——萧延中(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教授)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