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沃野寻芳(中央工艺美院在河北李村)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周喜俊
出版社 河北教育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周喜俊编著的《沃野寻芳(中央工艺美院在河北李村)》记录了1970年5月至1973年8月,中央工艺美院吴冠中、袁运甫等200多名师生按照上级指示,整体下放到驻扎在河北省鹿泉的27军1594部队农场接受劳动锻炼的一段历史。他们虽然被动地走进农村,却主动地融入到生活和人民之中,在没有任何功利目的情况下,创作出了一批国际国内公认的艺术精品,同时把艺术的种子撒播在了河北大地。

内容推荐

周喜俊编著的《沃野寻芳(中央工艺美院在河北李村)》首次披露了吴冠中、吴劳、张仃、黄永玉、袁运甫、黄国强、常沙娜、何镇强等一批艺术大家在河北生活和创作的故事,代表了李村人民的情感和愿望,代表了文学家和艺术家对养育他们土地的眷恋,也呈现了文学家心灵中的仁爱与理想,同时也反映了文学家、艺术家和人民之间的美好感情。全书以鲜活的事例诠释了“生活是艺术创作唯一源泉”的真理。

目录

引子 寻觅放飞风筝之线

第一章 艺术大师笔下的李村

 艺术的试验田在李村

 苦难是艺术家的粮食

 他是一只中国的羊

 不能做断线的风筝

 吴冠中与“粪筐画派”

 画画儿治好了他的肝炎

 专家鼓掌,群众点头

 农家院里“双燕”飞

 非凡岁月夫妻情

 吴冠中的农村课堂

第二章 从李村走向世界的中国画

 艺术之花不会凋谢

 他记忆里只有李村

 小烟盒里的大秘密

 “何扒子”的苦乐时光

 从李村走向巴黎

第三章 把艺术种子撒在李村

 看着你就不是坏人

 “赤道之子”的中国梦

 土炕夜谈话归国

 艺术种子在李村开花

第四章 乡亲们眼里的艺术家

 吴劳与河北的渊源

 他们都是能工巧匠

 从土豆花到“紫荆花”

 四张旧画寄深情

 我想再叫一声“姑姑”

 她是“敦煌保护神”的女儿

 李建华心中的刘大哥

第五章 悠悠岁月浓浓情

 快乐的艺术培训

 虚怀若谷的艺术家

 在生活中挖掘富矿

 艺术家赠画寄友情

 徐永利夜送黄永玉

 他们比亲人还要亲

第六章 天南地北忆李村

 难忘乡亲那份情

 他们因李村而结缘

 一张别致的结婚证

 植根大地的“追日草”

 大娘的心似真金

 咱这儿到处都是宝

 抹不掉的记忆

第七章 吴冠中文化广场的思索

 “大红袍”与“民族魂”

 深入生活不是作秀

 赠画收画毁画

 把精品留给祖国和人民

 独立风骨的艺术大师

后记 在感动中寻访

主要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这首诗和画配在一起,浑然一体,是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师生们李村生活的缩影。画册内文收入吴冠中、祝大年、袁运甫、常沙娜以李村为题材创作的一批艺术精品。他们当时都是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老师,每个人的画作各具特色,生动地再现了李村当年的历史风貌、风土人情和生活场景。

这批在河北李村孕育的作品,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和地域特色:火红的高粱,雪白的棉花,碧绿的冬瓜,金黄的麦田,硕果累累的红枣树,热热闹闹的猪市,古老的辘轳井,朴素的土豆花、花生花……这些作品的独特艺术魅力,就在于植根生活沃土,能让人感受到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炽热的情感,甚至能从中听到艺术家们的心跳和呼吸。

吴冠中20世纪90年代曾重访李村,在他的文章中写道:“我格外怀念李村,怀念李村的父老乡亲,李村的野草闲花。最近到太行山写生,特意绕道李村,去寻找二十年前的回忆……”

收入《艺术大师笔下的李村》画册中的作品只是一小部分,我在后来的采访中了解到,黄国强、何镇强、姜玉军等一批艺术家手中,都珍藏着在李村的画作。祝大年生前搞过一次个人画展,大部分作品出自李村。李村是艺术家们生命中一段难忘的经历,也收获了很多值得珍藏的艺术精品。

我从小生长在河北农村,对艺术大师们以李村为素材创作的作品格外熟悉。看到画册中一幅幅珍贵的作品,就像走在家乡的田野那样亲切。那扑面而来的泥土气息,浓郁淳朴的艺术芳香,引起我强烈的感情共鸣,也让我产生了寻访这批艺术大师的欲望。

艺术的试验田在李村

刘巨德现任清华大学吴冠中艺术研究中心主任,曾给吴冠中当过助教,他的夫人钟蜀珩是吴冠中唯一的研究生,夫妇俩都是吴冠中最得意的学生。当年两人一起在李村劳动、生活,恋爱、结婚,对李村有着特殊感情,对吴冠中的情况也最熟悉。要想了解这段历史,他们夫妻是最好的见证人。

2014年12月25日,李村镇领导陪我一起去北京采访刘巨德夫妇,并给他们带去了《艺术大师笔下的李村》。

刘巨德教授捧着画册,像见到久别重逢的老朋友一样激动,他一页一页翻着,一幅一幅仔细欣赏,边看边讲这些画的构图、线条、色彩,不断发出“太美了”“真美”的赞叹。

此时我观察到,李村乡亲们印象中“不怎么爱说话”的刘巨德,谈起艺术竟然滔滔不绝。他观点犀利,思维敏捷,感情炽热,像是全身心融人艺术海洋,欢畅地遨游着,周围的一切都已不复存在。难怪吴冠中对他的评价是:“沉默、内向,但内心的艺术活动波澜起伏,似永无波平浪静的间歇……”

可见,吴冠中对这个学生的理解是多么精准。

我问刘巨德教授在李村画过什么作品,他谦虚地说:“那时我们还是学生,画得不多也不好,主要是跟老师们学。”说着,从书柜里拿出一沓子小画给我看。我一眼认出,那个戴棉帽子的小男孩儿正是他房东的小儿子李建华,他画得是那么传神。还有一幅白头发、白胡子的老者,目光深邃,面如刀刻,很有艺术特色。他说这位大爷当时在村里是年龄最大的,如果还健在,应该有一百多岁了。另有几幅速写,画的是拉棉花的大胶车、交公粮的牛车、赶集的毛驴车、牵着小山羊上学的孩子等生活场景,其中一张油画是他夫人钟蜀珩画的《李村水塘》。这些作品淳朴自然,生动鲜活,既是对李村生活的记载,又有着丰富的艺术内涵。

谈到在李村三年的生活,刘巨德最感激的还是村里的乡亲们。他说:“尽管那时整天干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重体力活儿,随时可能遭到批判,大家身心都特别劳累紧张,但只要回到村里,见到热情善良的乡亲们,心里就感到温暖、放松。老百姓像亲人一样关心我们,爱护我们。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什么是真善美,懂得了什么是人间大爱。这种真挚的感情,会很自然地渗透到作品之中。”P4-6

序言

20世纪70年代初,中央直属艺术院校和文艺团体有过一段特殊的经历,其间留下了许多鲜活动人、意味深远的故事。

1970年5月,中央工艺美院全体师生按照上级的指示,被下放到驻扎在河北省获鹿县的部队接受军管再教育。当时部队在李村有一个上万亩地的大农场,位于滹沱河畔,从此我们全院师生老老少少在这里度过了三年时光。

回望这三年,师生们经历了迷茫、忧伤、痛苦、恐惧,但也体验了希望、温暖和友情,亲近了自然和人民……记忆、反刍、怀念、欣慰,五味杂陈。幸运的是中央工艺美院全体师生虽然过着军管生活,却没有住在军营。大家三三两两被安排住在了李村农家的土炕上,住宿简朴、亲切,朝夕有机会与老乡相互往来,相互致意。

老乡们从不认为我们这些接受再教育的师生是坏人。孩子们口含着手指望着你,妇女们提着开水招待你,小狗摇着尾巴贴近你,院子里的枣树默默地倾听你,汉子们在街头端着饭碗招呼你,屋檐下的燕子送喜悦于你……日久天长,在田野无边的滹沱河畔,老乡与师生们大都成了朋友,有的成了兄弟和姐妹,直到现在。在过去近半个世纪的光阴里,他们仍然像亲人一样来往。

任何运动、任何环境都难以把人性的美善分离。任何外因也割不断师生们画画儿的欲望和天性,后期有了画画儿的机会和自由时,人人欢欣雀跃。乡亲们生活中的一切,高粱玉米、柴门枣树、街道池塘、水井房顶、瓜果集市……包括乡亲们紫红的脸膛、黑黝黝的脊背、上年岁的老碗、粗重的水缸、手上的老茧,都是师生们心中最美最壮丽的风光。老一辈艺术家吴冠中等先生,对此神醉心迷,依着粪筐做画架,爬上爬下,在晨曦里,在烈日下,直到黄昏,不停地画。他们载入艺术史的传世之作,就诞生在这里。美与善默默地紧紧拥抱在一起,没有功利,没有叹息,他们深深地走入自然生命无人涉足的天地。

吴冠中先生虽然在那个时期受过冤枉,感到过失望,也体会过有理说不清的焦虑和苦痛,但提起他的艺术生涯,他总以在李村生活过、创作过为幸。当年他就预言,将来一定会有“天南地北忆李村”的时候。令人倍感欣慰的是,如今李村镇政府和人民也同时在忆师生。大家相互回忆,相互惦念,相互感恩,相互照亮,相互在有限的生命中,把无限的美善欢悦绵延。

我代表清华大学吴冠中艺术研究中心感谢喜俊,感谢她成功地写完了这本大书《沃野寻芳——中央工艺美院在河北李村》。这本书中记述的很多故事真实感人,耐人寻味,背后蕴含着很多有关艺术与生活、艺术与人民、艺术与故土、艺术与仁爱和苦难、艺术与自然和生命等诸多关系。这是喜俊忘我地在诸多生命的河底刨出来的,且越刨越深,因为她是燕赵大地的女儿,好像天降大任于己,势必要让发生在那片土地上的奇迹问世,让隐藏了近半个世纪的故事传承下来。应该说,这本书代表了李村人民的情感和愿望,代表了文学家和艺术家对养育他们的土地的眷恋,呈现了文学家心灵中的仁爱与理想,同时也反映了文学家、艺术家和人民之间的美好情感,即创造美好感情作品的才能。

喜俊作为家人在寻找亲人的故事,作为故土儿女在寻找故土的奇迹,作为文学家在告白文学艺术产生的缘由。

向喜俊致敬!

2016年6月

于清华大学吴冠中艺术研究中心

(本文作者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吴冠中艺术研究中心主任)

后记

后记——在感动中寻访

一幅幅精美的画作,阐释了生活和艺术的关系;一句句感人的留言,表达了艺术家们的心声。我每次欣赏这些画作,都会为之感动;每次品读这些留言,都会热泪盈盈;每次回味与艺术家交谈的过程,都是一次精神的洗礼。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这句“老生常谈”的经典之语,在我的寻访中一次次得到了印证。有人说,这部书是对“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最好诠释,我不敢妄言,但“李村现象”确实给了我很多的思考。回顾两年多来紧张的采访、创作、改稿过程,我收获了太多太多的感动。

2014年5月,为完成上级分派的革命老区帮扶任务,我进驻石家庄市鹿泉区李村镇张堡村。报到那天,镇党委书记梁子杰早在村委会门口迎候,我原以为他只是礼节性地见个面就走,没想到他竟然陪了一上午。我在村里召开座谈会,听老党员们讲述张堡村的革命历史,他安静地坐在一边,手里拿本杂志翻着,一副决不干扰我工作的样子。

座谈会结束,梁子杰顿时活跃起来,他给我讲20世纪70年代初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师生在李村的故事;讲吴冠中在李村开创的“粪筐画派”;讲这位艺术大师靠画画儿治愈的肝炎;讲师生们与房东的亲密交往,还送我一本他们编印的《艺术大师笔下的李村》画册。他的热情推介,最终目的,是想利用我在张堡村做帮扶工作的机会,把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在李村的故事写本书,为建设美丽乡村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化名片。我为乡镇有这样懂文化、爱文化,知道挖掘文化资源提升当地知名度的领导干部而高兴,但要写这样一本书,我确实没有思想准备。

我是从基层走出来的文艺工作者,当年能走上文学创作道路,得益于生活的馈赠。对生活与创作的关系,我始终有着清醒的认识。在各种文艺思潮你方唱罢我登场,不少人认为深入生活早已过时的喧嚣中,也从未改变过初衷。这种长期坚守,让我拥有了不竭的创作源泉。三十多年的创作实践让我养成了习惯,只有到生活中去,在与人的交流中,用眼睛去观察、用心灵去体验,才能产生创作灵感。即便在网络极为发达的今天,我也没有闭门造车的能力。我固执地认为,作品是需要感情的,网上搜索到的是信息,搜索不到与人民的情感。坐在屋里能编织出各种故事,编织不出鲜活的情节和具有生命温度的细节。作家不管有多丰富的想象力,也想象不过大自然的万种风情。写作技巧不管多么高明,也高不过生活本身蕴含的哲理。作品是现实生活的升华,没有生活基础,创作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中央工艺美术学院1999年已合并到清华大学,正式命名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当年在李村劳动生活过的师生都分到了四面八方。收入《艺术大师笔下的李村》画册中的四位艺术家,吴冠中、祝大年早已逝世,袁运甫、常沙娜年事已高,就连当年风华正茂的青年学生,如今也年近古稀,他们能接受我这个素不相识的人采访吗?李村健在的老房东所剩无几,年轻一代是否记得当年的故事?采访不到第一手材料,这件事很难成功。

更主要的是时间问题,河北省作协扶持的长篇小说《我的幸福谁当家》正在创作中,河北教育出版社将其列入了2015年重点图书出版选题;中国作协扶持的长篇小说《戎冠秀家乡的女人们》刚完成初稿,准备找到合适的投资方与电视剧同步运作。这些计划之内的创作任务全部完成,需要几年时间,我怎有闲暇去涉猎一个陌生的领域呢?

梁子杰见我没有答应的意思,有些急切地说:“吴冠中的房东九十多岁了,当年在李村住过的老师,最近几年又走了好几个,实在是等不及呀!”

……

更让我感动的是刘巨德教授对这件事的大力支持。老艺术家们年事已高,居住特别分散,有的几乎处于隐居状态,为保证我顺利完成前期采访,刘教授不仅亲自帮着电话联系,还一直陪我登门采访。为赶时间,我们每天一大早出发,午餐都是在路边的快餐店解决,一碗面条或一盘炒饼,最多再加上两个羊肉串就是一顿午饭,不管好吃难吃,都能凑合。

那日,我们到红庙里清华大学老宿舍区采访,这里没有电梯,艺术家们住的楼层都很高,这可苦了刘巨德教授。当时我并不知道,我到北京采访之前他为画一张大画从凳子上摔下来,一条受伤的腿还没有痊愈,走平路还能凑合,上楼梯就困难多了。他人高体重,再加上冬天穿着厚厚的棉大衣,上楼必须双手抓着楼梯栏杆,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往上挪,每次爬上五楼、六楼,都累得满头大汗,气喘吁吁。刘教授作为清华大学博士生导师,年近七十岁的艺术家,撂下手头繁忙的工作,拖着一条伤腿陪我东跑西颠采访了十多天,这让我特别感动,更有些于心不忍。我当时就想,这本书要是写不好,别说对不起那些被我打扰的老艺术家,连刘巨德教授都对不起。

刘教授总是真诚地说:“我们在李村那三年,有好多值得总结和思考的东西,你是在为我们学院做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我支持是应该的。”

北京采访即将结束之时,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书画家顾丁因老师在留言簿的最后一页写下了一个大大的“缘”字,这是对我写这本书最好的诠释。四十六年前,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全体师生被动地走进李村,与这里的乡亲们结下了不解之缘,创作出一大批艺术精品。而今,我无意中揭开了这段尘封近半个世纪的历史,挖掘到一座深不可测的创作富矿。生活就是如此神奇,只有真正深入下去,才能感受到无穷的魅力。历时两年多的时间,这部书稿终于完成了,我却感到新的寻访刚刚开始。

纪实文学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需要众多人的配合。衷心感谢清华大学吴冠中艺术研究中心对这件事的全力支持,感谢刘巨德教授为之付出的巨大心血,感谢袁运甫、黄国强、常沙娜、何镇强等前辈艺术家和钟蜀珩、上官丰、张丕余、张薇媛等各位老师以及李村镇徐永利同志认真审阅并校正书稿,感谢为我提供了大量鲜活素材和珍贵图片资料的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师生和李村的乡亲们,更要感谢河北教育出版社对这本书出版工作的高度重视。不管这部作品有多少不足,都是众人心血的结晶。在此,我向所有关心支持这项工作的朋友们表示诚挚的谢意!

2015年12月2日一稿

2016年3月10日二稿

2016年5月10日三稿

书评(媒体评论)

我格外怀念李村,怀念李村的父老乡亲、李村的野草闲花……

——吴冠中

河北李村是艺术的宝库,那里有无穷的能以满足艺术实践的素材。

——袁运甫

我们在李村这段经历是值得铭记终生的,因为它孕育了一批卓有成就的艺术家和美术作品。

——陶如让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0:5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