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张学良和赵一荻
1955年中秋节。
台北北投居所。
一个年过半百的男人正静静地在简陋的屋子里伏案写作,从他棱角分明的轮廓里,依稀可以看出这个男人年轻时的潇洒俊朗。
这个男人,是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张学良。而他笔下所写,则是一封情书:
Edith:
自从廿九年(1940年6月)夏季你回国以来,咱们俩从未分别这样久,你大(打,自从)上月一日发觉有病,十五日去的台北,到今天正正(整整)一个半月。今天是中秋节,昨天晚上,这山上月亮好极了,我同我的小猫在球(球场)上走了有半个多钟头的路,才回屋睡觉,假如你在家,多们(多么)好玩哪……
H.C
这封信件的接收者名叫赵一荻,英文名叫Edith,但世人更习惯叫她赵四小姐,她便是与张学良痴缠七十余载的那个传奇女子。
从这封信的内容上来看,张学良与赵一荻已经分开一段日子了。在这段日子里,张学良对她,恐怕已是思念极深。
1955年8月13日,赵一荻夜半发烧,次日被人送至台北急诊。张学良因此一人独居,发出:“剩我孤独老一位了!”的感慨。
这些深情而充满眷恋的情书,亦是在此时写的。
张学良和赵四小姐的故事,还得从许多年前的一个美丽的夜晚讲起……
惊鸿一瞥,一念情深
1912年,赵一荻在香港出生,因此母亲为她取名“香笙”。在她出生的时候,天空出现了一道绚丽异常的霞光,所以又得名“绮霞”。
她小时候的英文名字是Edith,因而又取其谐音,名为“一荻”。
赵一荻的父亲名叫赵庆华,曾任津、沪两地的铁路局局长和交通次长。赵庆华膝下有六男四女,一荻在女孩子中排行老四,因而又被人称为赵四小姐。
赵四小姐容貌俏丽,如琬似花,本就是个美人胚子,再加上她喜爱读书,因此显得温婉娴静,与此同时,她又极喜欢运动,这又让她在这娴静娇俏的气质里平添了几分活泼。
天津的《北洋画报》甚至还曾把她的玉照当作封面。这也足以证明当时的赵四小姐的确是个美人。
1927年5月的一天傍晚,天津颇有名气的上流社会交际场所蔡公馆正举行着一场盛大的晚会。而此时,年满16岁的赵四小姐也终于可以自由出入社交界了。 素来喜爱跳舞的赵四小姐对于蔡公馆这样名声斐然的社交场所自然是知晓的。这一天,在软磨硬泡之下,她的姐姐终于肯带她进入社交界了。
蔡公馆内,灯光迷离,音乐悠扬。与杯中荡漾着的红酒相映衬的,是舞池内翩然而舞的一朵朵魅裙。
蔡公馆内的小姐、太太们大多数都已经下了舞池,而赵四小姐却还安静地坐在蔡公馆的一个角落里,默默地品着手中的红酒,看着在舞池中翩然起舞的一对对舞伴。以赵四小姐安静娴雅的气质,自然吸引了众多青年才俊的目光,大家都争相邀她共舞,但是赵四小姐却一一婉拒。
忽然,蔡公馆内起了一阵轻轻的骚动。赵四小姐循声望去,却见一个剑眉星目、丰神俊朗的年轻人在众多侍卫的簇拥下踏着银星碎步走进了舞池。
这个人,就是张学良。P1-3
序
听听那时他们的爱情
陈丹青和谢泳曾有过一场关于“今天,为什么谈论民国”的讨论,内容非常有意思,也很吸引读者。然而,让我更感兴趣的却不是这场讨论的内容,而是标题。
关于“民国热”,这些年来讨论不休,荧屏上的各种民国剧更是掀起一波又一波讨论热潮。我不想过多地去谈论大家怀念民国的对或错,我也不想像其他人一样去谈论为什么大家会喜欢去了解民国,我只想谈谈我所理解的那个时代,以及那个时代的爱情。
我从不否认,民国是一个混乱的年代,但正如狄更斯在《双城记》开篇中写道:“那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虽然外有列强虎狼环伺,但却不乏仁人志士奋力向上;虽然内有军阀年年混战,但却不乏希冀和平之人奔走呼号;虽然战火纷飞,遍地狼烟,但却不乏热血青年投笔从戎以卫家国;虽然强权独裁,特务当道,但却不乏猛士勇者敢于与之针锋相对……
那是一个喧嚣的年代,那是一个沸腾的年代,那也是一个浪漫的年代。那个时代有感人至深的亲情,那个时代有肝胆相照的友情,那个时代也有让人心醉的爱情……
文艺复兴时期,法国著名作家蒙田曾说:“我需要三件东西:爱情、友谊和图书。”对于一个作家来说,图书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大多数事物。然而,蒙田却把它排在了爱情之后。显然,爱情是一种极度迷人的存在。
在民国那个特殊的时代里,这种感情便有了一些别样的特质。
当静坐在香港滨江楼里的觉民,望着屋外深沉的夜色,提起手中的笔,在那方素帕上写下一句“意映卿卿如晤”时,他的心定然犹如刀绞,但是为了那苍生大义,他却还是选择了革命。
当年轻的钱钟书在清华古月堂前惊鸿一瞥过素雅如兰的杨绛,从此一往情深,如江南烟雨般的痴缠,后半生亦不论天涯海角,岁月流逝,都与卿相伴。
当评梅在昏黄的灯光里从信封中抽出那片君宇从香山精心折下的明亮如火的红叶,虽然她在红叶上回复了“枯萎的花篮不敢承受这鲜红的叶儿”这样凄冷的句子,但是她的心却早已沦陷。
当然,不止他们。还有朱湘和霓君,志摩和小曼,秋白和之华……每一对璧人,都是那个年代里闪耀夺目的启明星;每一对璧人的爱情,都是在那个星光四射的年代里一道又一道明媚的彩虹。
在那样一个年代里,爱了便是爱了,不爱便是不爱,没那么多矫情与算计;在那样一个年代里,如果不能携手白头,那我便送你一场幸福锦绣,没那么多凄凄惨惨、哭哭啼啼;在那样一个年代里,如果你爱,请不要走开,如果你不爱,请不要走过来,没那么多暧昧疏离。
在那样一个年代里,战火与浪漫并起,硝烟与温柔同存。
在那个年代上演了太多的才子佳人痴缠一生,在那个年代公映了太多英雄美人天各一方。
在那样一个年代里,一个又一个名字,让我们忍不住沿着历史在岁月里留下的轧痕,去看一看、听一听她们那时的爱情。
在民国那个特殊的时代里,爱情总有一些别样的特质。
《愿有岁月可回首且以深情共白头--听听民国那时他们的爱情》作者汪晓寒沿着历史的轧痕,用唯美、动人的笔致,回顾了民国时期十四对爱侣的真实经历,讲述他们在那个时代的相知、相恋、相守抑或相离。有才子佳人痴缠一生,也有英雄美人天各一方。
不品评,不讨论,只记录他们真实的爱情故事,带领读者去看一看、听一听他们那时的爱情。
民国,一个喧嚣的年代,一个沸腾的年代,一个浪漫的年代,那里有惊鸿一瞥,浅浅情深,也有才子佳人,痴缠一生。
张学良与赵一荻,林觉民与陈意映,沈从文与张兆和,闻一多与高孝贞,鲁迅与许广平……
在那个战火与浪漫并起、硝烟与温柔同存的年代,上演了一幕幕或情深缘浅或痴缠一生的爱情传奇。
那个时代不再,时光却未曾埋没他们的纯粹与深情。
烟雨红尘网、云文学网驻站作者真诚奉献。
《愿有岁月可回首且以深情共白头--听听民国那时他们的爱情》作者汪晓寒沿着历史的轧痕,用唯美、动人的笔致,回顾了民国时期十四对爱侣的真实经历,讲述他们在那个时代的相知、相恋、相守抑或相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