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新编实用万年历
分类 科学技术-自然科学-天文地理
作者 陈俊峰,陈荣编
出版社 气象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一)历法基本知识

1.什么是“历"和“历法"

所谓“历”,是人们用来判别节日气候、记载时日、规定计算时间标准的一种准则和方法。《大戴礼记·曾子天圆》称:“慎守日月之数,以察星辰之行,以序四时之顺逆,谓之历。”太古时期,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以太阳的升落和星辰的运行规律作为计算时间、判别节日、气候的标准。后来,随着人类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科学的发展,需要有一种计量时间的准绳,而这一准绳又必须是以一定的固有天象为依据且为人们所共同认可的,于是,“历”应运而生。

历法,是指推算年、月、日的长度和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制定时间顺序的法则。

历法同其他科学一样,来源于人们的劳动生产实践和生活实践。太阳、地球、月球自身及相互问的运动,形成了人们对日、月、年的概念。人们根据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形成了“日”的概念;根据月球绕地球公转产生的朔望现象,形成了“月”的概念;又根据地球环绕太阳公转产生的四季交替现象,形成了“年”的概念。这三个概念所依据的物质运动是相互独立的。据精确测定,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为365日5小时48分46秒,这叫一个回归年或太阳年。从一次新月到下一次新月形成的时间间隔为29日12小时44分2.8秒,这叫一个朔望月。通俗地说,以回归年为单位,在一年中安排多少个整数月,在一个月中又安排多少个整数天的方法和怎样选取一年的起算点的方法,就叫“历法”。

由于回归年和朔望月这两个周期太零碎,它们与“日”之间的关系并不完全吻合,而且,它们彼此之间也不能通约,这就造成了历法的复杂性。它总是顾此失彼,难以同时协调两个周期。因此,历法一般分为太阴历、太阳历和阴阳历三类:侧重协调朔望月和历月关系的叫太阴历,简称阴历;侧重协调回归年和历年关系的叫太阳历,简称阳历;兼顾朔望月和回归年、历月和历年关系的叫阴阳历。

无论哪种历法,其主要内容都是协调历日周期与天文周期的关系。其原则是,历月应力求等于朔望月,历年应力求等于回归年。但因朔望月和回归年都不是整日数,所以历月就有大月和小月之分,历年就有平年和闰年之分。通过大月和小月、平年和闰年的适度搭配和安排,使平均历月等于朔望月,平均历年等于回归年。

历书,就是排列年、月、日及节气等供查考的工具书,是人类创造的文化成果之一。

2.我国历书的起源和改革

我国是个文明古国,历法源远流长。据史料记载,早在黄帝时代,就有了《黄帝历》,以后相继出现了《颛顼历》《夏历》《殷历》《周历》和《鲁历》,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古六历”。到了西汉太初元年(前104年),汉武帝颁布了《太初历》。清代咸丰元年(1851年),太平天国洪秀全又颁布了《天历》。这样,从《黄帝历》到《天历》,我国历法总目达101种之多,加上1912年开始使用公历,我国的历法共有102种。

我国的历法,在历史上有过五次重大改革:

①汉朝时,出身于世代工匠之家的“民间治历者”落下闳、邓平等人创制《太初历》,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历法,也是我国历法史上第一次大改革。它以天象实测为依据,规定一回归年为365.2501624日,一朔望月为29.5308641日。它第一次把二十四节气纳入历法,以没有中气的月份为闰月,推算出135个月有23个交食的周期。《太初历》内容全面,结构严谨,我国后来的历法都是在其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起来的。

②南北朝时,当时杰出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创制《大明历》,是我国历法史上第二次大改革。它规定一回归年为365.2428日,是我国宋代《统天历》(1199年制定)以前最好的一个数据。它改进闰法,把旧历中采用的19年7闰改为391年144闰,从而更符合天象的实际。它首次求出交点月的日数为27.21223日,与近代测得的交点月的日数27.21222日极为相近。它引述岁差,使回归年(周岁)和恒星年(周天)有了区别,使历法的编制建立在了更加科学的基础上。

③唐朝时,傅仁均、崔善为创制《戊寅元历》,是我国历法史上第三次大改革。它的主要特点是废除以前历法中所采用的平朔,改为定朔。

④元朝时,由当时的天文学家、水利学家和数学家郭守敬和王恂、许衡等创制的《授时历》,是我国历法史上第四次大改革。它应用弧矢割圆术来处理黄经和赤经、赤纬之间的换算,并用招差法推算太阳、月球和行星的运行度数。它以365.2425日为一年,以29.530593日为一月,精确度极高。授时历的精确度,只比地球公转一周的实际周期差26秒,和现代国际通用的公历一年长度相同,但比西方早采用300年。推算节气的方法是将一年的二十四分之一作为一气,以没有中气(二十四节气又分为12个节气和12个中气,中气时间在公历每月下旬,如大寒、雨水等)的月份为闰月。它正式废除了上元积年,而截取近世任意一年为历元,所用的数据全部经过实测。

⑤明末时,科学家徐光启开始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研究历法。其后,德国学者汤若望和比利时学者南怀仁开始引进天文仪器,用西洋新法修正旧历,这是我国历法史上第五次大改革,正式使用定气推算节气,设置闰月。

3.我国历书的种类

历书在我国历史悠久。我国古代就设有专门观察天象、推算历法的官职。秦汉有太史令,唐代设太史局,宋、元有司天监,明、清改名为钦天监。  我国现存最早的历书是唐僖宗乾符四年(877年)时所刻的《中和二年历书》。历书在明代称为《大统历》,清代顺治年间改名为《时宪历》,到乾隆时因擗讳而改为《时宪书》。(P003-005)

目录

前言

一、中国历法知识

 (一)历法基本知识

1.什么是“历”和“历法”

2.我国历书的起源和改革

3.我国历书的种类

4.我国现代使用的历法

5.日、月、年的来历

6.如何确定农历闰年、闰月

7.如何计算阳历闰年

 (二)古代天文与历法

1.古代是如何观象授时的

2.星辰的分布及其作用

3.四季

4.二十四节气

5.杂节气

6.月相、日月食与月历

 (三)中国传统历法

1.岁、岁星纪年、太岁纪年

2.干支历法

3.物候历法

4.生肖纪年

5.八卦和《周易》

6.阴阳五行

7.老皇历解读

二、中华传统节日习俗

 (一)春节

1.春节的来历

2.春节前的准备

3.春节的习俗

4.春节的禁忌

 (二)元宵节

1.元宵节的来历

2.元宵节的习俗

 (三)清明节

1.寒食节

2.拜扫节

3.上巳节和踏青节

4.插柳节

5.风筝节

 (四)端午节

1.端午节的来历

2.端午节的习俗

 (五)七夕节

1.七夕节的来历

2.七夕节的习俗

 (六)中秋节

1.中秋节的来历

2.中秋节的习俗

 (七)重阳节

1.重阳节的起源

2.重阳节的习俗

 (八)腊八节

1.腊八节的起源

2.腊八节的习俗

三、实用对联

 (一)春联

 (二)婚联

 (三)寿联

四、1980-2060年年历

序言

前言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古代历法源远流长,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相传,天皇氏制干支,伏羲氏作甲历,黄帝氏命大桡作甲子,太昊氏设历正,颛顼氏作新历,尧帝命羲氏、和氏敬授民时,于是先后产生了“古六历”——《黄帝历》《颛顼历》《夏历》《殷历》《周历》《鲁历》。其后,虽经过多次重大改革,但干支历法、生肖纪年法一直沿用至今。我国现今使用的历法,古称“夏历”,1970年改称“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其中,“年”以地球绕太阳运行的周期(回归年)为准,“月”以12个朔望月为依据。这种历法安排有二十四节气,对指导农业生产有重要作用,故称“农历”。

历书在旧社会被称为“皇历”,因为是由皇帝授权专人制定并由皇帝亲自颁布的。又因皇帝下达圣旨是用毛笔在黄纸上书写,皇历装帧又用黄纸作为封面,所以“皇历”也被称为“黄历”。也有人认为,因《黄帝历》最为古老,影响深远,所以人们习惯把历书称为“黄历”。早在唐文宗大和(有的史籍中写作“太和”)九年(835年)就印有由皇帝“钦定”的《宣明历》,该历书载有月、日、时辰和节气。从宋代开始,历书由宫廷发行到民间。我国的历书称“万年历”,从清代开始,第一部《御定万年历》成书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历表年限为212年(1624-1835年)。之所以御定为“万年历”,是为祈求江山一统、统治万年。

我国在20世纪以前出版的历书和现今出版的老皇历,其年历的排法基本相同,都是以干支纪年为主,标明年、月、日的干支,一般人看不懂;其农历、公历日期、闰月和二十四节气、星期都是单列的,需对照查阅,使用很不方便。本书全面介绍我国传统和现代历法知识,以及与此相关的中国传统节日民俗,为此,我们大量查阅和收集有关资料,取百家之长,精雕细琢,经过十年磨剑,书稿终于完成。但由于我国古代历法和传统节日知识博大精深,而史书记载不全,有的众说纷纭,难以取舍。为此,我们仔细考证,力争将结论建立在翔实史料基础上,增加本书的科学性、故事性和趣味性。

本书分四大部分。第一部分全面介绍中国历法知识,包括基本历法知识,古代天文与历法的关系,中国传统历法,历法与八卦、周易、阴阳五行的关系。在这些历法知识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二十四节气和农谚,它们对指导农业生产有重大意义。第二部分介绍中国传统节日习俗。这些传统节日,是我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现的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以及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生动地展现了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传统文化、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至今仍广泛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产和生活。第三部分是对联,列有春联、婚联、寿联等民间实用对联。第四部分是1980-2060年历表,每年1页,按月编排,公历、农历、星期、节日、节气、干支等相互对应,重要节日、公休日套红,方便读者查阅、使用。

与其他历书相比,本书具有自己的特点:一是所编内容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集科学性、知识性、实用性于一体,不仅具有历史保存价值,而且是一部家庭实用工具书;二是通俗易懂,用通俗的语言介绍历法知识和节日民俗,一般读者都能读懂;三是历表特别将干支历与阳历、阴历编排在一起,查阅干支纪年纪月纪日十分方便。另外,历表时间跨度大,使用时间长,一书在手,既可当代使用,又可传之后代。

本书内容丰富,在编著过程中,由于受知识水平和资料限制,难免有不完善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指正。

作者

2017年5月

内容推荐

由陈俊峰和陈荣共同编著的这本书《新编实用万年历》全面介绍了我国传统历法和现代历法知识,包括日、月、年的来历,古代观象授时方法,二十四节气和杂节气,干支历法、生肖纪年以及与古代历法有关的八卦、阴阳五行等知识,阐述了中华传统节日民俗,列有春联、婚联、寿联等实用对联,特别编排了1980—2060年年历,历表项目包括公历、农历、星期、干支、节气、生肖等,重要节日、公休日标红,一目了然,便于读者查询。本书集科学性、知识性、实用性于一体,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是居家必备实用历书。

编辑推荐

历书是人们生活、学习常用工具书。由陈俊峰和陈荣共同编著的这本书《新编实用万年历》不仅介绍了天文历法和传统节日民俗等知识,而且特别根据现代百姓生活需求编排了1980—2060年年历。历表形式新颖,以现代年历方式呈现,比一般历书更贴近百姓现代生活;历表时限涵盖1980—2060年,便于读者查询过去和未来数十年公历、农历、星期、干支、节气、生肖等;历表项目丰富、准确,具有保存价值。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5:4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