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你的爱是纯真的,然而……
曾几何时,当你还非常年幼的时候,你收到了第一个玩具。人们鼓励你和玩具玩耍,大人们也期望你能在玩玩具时感到快乐。你对你的新玩具感到开心,而且当你看到大人们因为你喜欢玩具而开心时,你会感到更开心。你越是喜欢那些大人给你的玩具,那些大人仿佛也越爱你,至少看起来是这样的。逐渐地,你会以为幸福和爱来自于获得或者玩弄玩具并且让大人们知道你开心,而且你爱那些大人是因为他们用玩具逗你开心。
然后在一个命中注定的黑暗的日子里,你有了人生中破天荒的第一次经历。有人弄坏了你的玩具。你尖叫并且大哭,你第一次尝到了悲伤的滋味。总而言之,你的心都碎了。你的心已经依附于那个玩具,所以,当玩具坏掉时,好像你的心也
“破碎”了。
当然,心碎只是个比喻,它实际上并没有破碎。你自己制造了第一次痛苦的经历。同时你也屈服于这样的一个幻觉:弄坏玩具的那个人就是让你心碎的人,是他制造了你的痛苦!从那一刻起,所有的一切都每况愈下。
自私成自然
你认为痛苦是别人造成的,这次经历激发你决心要努力保护自己,避免再次遭受此类事情,所以你开始保护你的玩具。你不允许任何人玩你的玩具,特别是那些你最喜欢的玩具。那些给你玩具的大人们把你的这种行为解读为“自私”。这明显是对你的负面评价,他们好像默许你自私的本性不断滋长,仿佛你的自私本性是与生俱来的。你也学会相信自私是可以接受的。当你在玩具的周围建立了一个幻想的篱笆时,你没有意识到你实际上是在自己的内心筑起了一道墙。这道墙开始减弱你心灵能量的自然散发,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爱。你的心灵受到了
“阻碍”。
当你允许新的玩具“越过篱笆”来到你身边时,你开始用这道墙和那些会破坏你玩具的人保持距离了。你有时也会请某人进来,或者你会越过篱笆并且让你的心灵之光照耀你生命中的新朋友(仿佛他们也是玩具)。
但是,再一次,他们做了些出乎你意料的事,这与你内心期待的形象有差距。因为你的心一直沉浸于对他们有所期待的形象当中,所以你再一次遭受了痛苦,并且那种别人造成了你的痛苦的幻觉变得更强烈、更深化。
所以,有一天,为了保证安全,你决定把自己内心的某些部分完全隔离开来。这导致你内心中爱的光芒完全停止向某些人闪耀,逐渐地,你的爱的光芒停止照耀大多数人。慢慢地,你的心灵开始“冰封起来”。
无爱的人生
当你停止向别人闪耀你内心的爱的光芒时,你还没有意识到,你也同样如此对待你自己。你不会再向你周围的人无条件地给予爱,而是开始给予一些人更少的爱,给予另外一些人更多的爱,还有少量的人根本不给予爱。你完全忽视了你自己才是爱的源泉,你没有意识到,随着你拒绝把爱给予别人,实际上,你也拒绝爱自己了。就像沙漠中的湖泊因为无雨而枯竭一样,就像因为缺水而枯萎的树一样,你的心灵也因为没有自身爱的流动的滋养而“枯萎”。
……
P9-11
这本书提醒我们,当我们对意识中某些重要东西不在意时.其实我们是将自己推向了我们真正想获得的内心平静与幸福的对立面。
——畅销书作家、医学专家塔米·布雷迪博士
这本书提供了克服恐惧和控制情绪的非常实用的方法。
——The Light(世界著名生活类杂志)
麦克,我喜欢你文字中敖发出的优雅、真诚和发自内心的思想火花。
——劳瑞·阿特伍德(本书作者麦克·乔治的忠实“粉丝”)
皇冠上的宝石
在寻找爱的过程中,我们搜遍了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我们认为我们所追求的爱应该是人际关系中所体现出的接纳和认同。我们期冀能够遇见浪漫爱情故事中那种完美无缺的爱。我们盼望能够在我们已经获得的物质财富和事业中找到爱,我们甚至盼望能在旅途中找到爱。通过以上途径获得的满足感都是暂时的,随之而来的就是不可避免的失落感,最终我们会意识到通过这些途径获得满足并不能真正解决我们的问题。
我们需要花上一段时间才能最终认识到:镶嵌于人类精神皇冠上的宝石无须向他处寻求,这颗宝石就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或者将来,这颗宝石都存在于你的内心,它就在“这里”!
愈多地寻找使得爱愈加地远离。但我们却如此根深蒂固地习惯于寻找。在很多时候,这种寻找本身带给我们一种病态的愉悦感。如果我们一直都错误地相信我们需要获得爱,争取爱,甚至赢得爱,我们怎么能够了解什么是爱?我们凭直觉都知道只有无条件地敞开心扉,展现真我,爱才能够进入并伴随我们的人生。
只有在无私的善行、无条件的宽恕和无限的同情中,爱才能真正被感知。只有“先人”后己才能展现爱,实现爱。只有在毫无特定目的并且动机纯洁的前提下,这种爱才有可能实现。任何有动机的“爱”都不是爱,因为爱不需要动机。
爱是对于一切需求的满足。当爱得以实现,其他的需求就都不复存在了。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
只有当我们停止向外界以爱的“名义”渴望、索取、占有和给予时,这颗皇冠上的宝石才能重放光芒。当爱重现光芒时,爱就出现在它从未被找到的地方,也就是它从未离开的地方,那就是“这里”;爱就在它唯一可能存在的时间里,那就是“现在”。
在那一时刻,所有关于爱的“神话”都将退去神秘的光环。在那一时刻,这一人类活动中最常用到的语言——“我爱你”即会从虚幻走入现实,那就是“我就是你想要的爱”。我们从而便能够更深刻地认识到那些难以言表的爱的真谛——“我就是爱”。
在醍醐灌顶的那一刻,我们不再需要用任何语言描述,我们也不需要用任何概念来界定,仅仅“我就是”就已足够表达爱。
我们甚至能在那一刻,超越顿然醒悟,得到“内在的祥和”,能够接纳和驾驭一切的祥和。
这就是爱的本质。
它就是我之所以“为我”,你之所以“为你”。
它就是我们。
它就是爱。
麦克·乔治著的《有关爱的七个神话》是一部大众心理读物。本书论述了“爱”这个亘古不变的话题。这里,爱是指广义的爱,而不单单是指爱情。作者通过对“自我”、“真我”、“情感”、“感觉”、“依恋”、“幸福”等概念的廓清,揭示了生活中人们对爱、真我、情感、幸福的一些错误看法,向读者展示了他对爱和幸福的理解。他认为爱是人们心中的一种自在状态,爱其实就是人的“真我”,因此爱不会消逝,无需攫取,不求回报。但由于“自我”以及对外物“依恋”的存在,我们的“真我”被隐藏了起来,我们被诸如悲伤、愤怒、恐惧等“情感”攫住了内心,我们心中的爱也被掩藏了起来。为了让爱的阳光再次闪耀,我们需要重拾“真我”。而在消除“自我”,斩断“依恋”,摆脱“情感”的烦扰之后,化身为“爱”的我们也将获得一种他人无法撼动的满足和愉悦,即真正的幸福。
麦克·乔治著的《有关爱的七个神话》是一部优秀的大众心理读物,揭示了生活中人们对爱、真我、情感、幸福的一些错误看法,向读者展示了他对爱和幸福的独特而深刻的理解。本书从“爱”的视角向读者提供了处理人际关系及提高情感智商的准则, 论述新颖,逻辑严谨。书中还穿插有一些指导人们如何进行冥想、沉思的段落,供读者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