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比较”,让人产生自卑感
在生活中,我们很容易和别人比较,不是拿爱人去和其他“更优秀”的人比较,就是看孩子不顺眼,“你看看人家某某,比你强多了”。也许说话的人以“刺激对方更加优秀”的心理为出发点,但是却造成倾听者自我价值感的严重受损。
李磊的自卑心理很重,他杀害妻子,是因为妻子是一个好胜心很强的人,无论在哪一方面都比较强势,她希望自己的丈夫比别的男人强,而恰恰李磊做什么都做不长久,这使她很失望。也许无意中的数落,使李磊的自尊心受到严重的伤害,因此她成了李磊第一个杀害的人。
李磊第二个杀害的人是自己的妹妹,很大原因在于他自己是初中毕业,至今一事无成,而妹妹是大学生,无论是学历还是本领都比他强。也许在父母对李磊进行责备时,会拿妹妹和他做比较,这样更加重了他的自卑心理和对妹妹的妒恨心理。
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面对各种各样的机遇,尝试成了现代人相当时髦的人生信条。每当人们走向挑战之前,总是向挑战者或竞争者显示:天生我材必有用,这次胜利非我莫属!但是,在人生舞台上,有些人却低头哀叹:天生我材没有用。这种自卑的“自白”与自信者产生了强烈的反差:自信者相信自己的力量,竭力去做人生舞台上的主角,自卑者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只适合当观众。
当自卑的心理产生后,不仅会严重地阻碍他们的交往生活,使他们孤立、离群,而且还会抑制他们的自信和荣誉感的发展,抑制他们能力的发挥和潜能的发掘。特别是当他们的某种能力缺陷或失败的交往活动被周围人轻视、嘲笑或侮辱时,这种自卑感会大大加强,甚至以嫉妒、暴怒、自欺欺人等畸形的方式表现出来,给自己、他人和社会造成一定的危害和损失。
自卑的双重效应
自卑是人由于某些心理缺陷及其他原因而产生轻视自己的悲观情绪,认为自己在某方面或其他方面不如他人的情绪体验,自卑也是一种性格上的缺陷,表现在交往活动中就是缺乏自信。可以说,自卑是影响交往的严重的心理障碍,它直接阻碍了一个人走向群体,去与他人交往。自卑的心理容易促使一个人在人生道路上走下坡路,成为加速自身衰老的催化剂。
我们有无数可以自卑的理由,也就有了接纳自卑的借口——既然大家都自卑,我又何必在意我的自卑?
正是因为有了自卑,才有了不断完善的欲望,人,活着才会有劲儿、有活力、有动力,也因此,自卑也可以成为人不断前进的源头。
所以,自卑具有如此奇妙的双重效应。
虽然这个轰动一时的灭门案已经告一段落,但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地方太多了。如果等到悲剧发生才想到去解决,那就为时已晚,毕竟这样的代价让人无法承受。多少人都曾因为中了“自卑”的毒而走上了不归路,例如几年前轰动一时的马加爵杀人案。为了防止这样极端事件的发生,不再成为“自卑”的受害者,我们就要让自己从自卑的陷阱中走出来。很显然,最好的方式是,让我们因为“自卑”而受益,让自卑成为推动我们不断前进的动力,完善自身的法宝。
很多人产生自卑心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与其他人盲目对比所致。总有人在某方面比我们更强,从而会扰动我们自身的心理平衡。如果我们把注意力放到自身上,自己与自己比较,只要某方面我们比上一次有了进步,哪怕是小小的进步,就会让我们愉悦,也会令我们不断享受进步的快乐。
不管别人看上去多么光鲜,其实都有他不如人的地方。我们如果用己之短去比人之长,怎么能不自卑呢?永远记住,自卑是具有双重效应的。P4-6
2013年9月下旬,我兴冲冲地回到老家准备和父母共度“十一”假期,但是没想到父亲却在医院查出了癌症,并且已到晚期!因为父亲的肿瘤已经漫及肝部,手术也是无能为力了,因此我决定把父母带回北京,利用心理治疗来帮助父亲获取最后的一丝生机。
为了更好地陪伴父亲,我放弃了所有的工作,整天与他的“癌症”在一起,倾听他童年的遭遇,倾听使他受伤害的一件件事,这些信息,如水一样渗进我的大脑、我的思维……刚开始,我还能开导父亲,后来,我无法再倾听了,因为这些晦暗的信息渐渐使我的思维变异了。直到有一天,我和父亲参加一个心理机构的父亲节活动,引导师让大家回忆自己和父亲之间记忆深刻的事情,我发现自己的头脑里浮现的是和爷爷的互动,我自己成了父亲!那个时候,我觉察到自己的头脑已经被父亲的思维全部占据了!
那时候,感觉自己在和时间赛跑,因为医生说父亲的生命只剩3~6个月了!我多想从命运的手中夺回父亲,但是,长期的失眠、焦虑、抑郁使我自己的身体处于全线崩溃的边缘,参与父亲治疗过程中的家庭治疗又引发了我自己很多的激烈情绪,这些情绪激荡着我,治疗着我和父亲的同时,也在尖锐地刺激着我们……
这样的状态持续了一年多,父亲没有倒下,我却感到能量枯竭了……有一次,我的一个心理督导老师来给父亲做心理咨询,我在送他走的时候和他嘀咕了一句:“我觉得我已经没有能力付出了,无论是金钱、精力还是体能上……”
“你为什么不想想收获呢?”老师的一句话点醒了我!转化了我!
是啊,经历这些我得到了什么呢?
为了治疗这么一个“极端”的案例,我经历了各种疗法,各位老师的帮助,与其说治疗了父亲,不如说也治疗了我,因为我的思维也被父亲“感染”了,某些我走不出来的部分,也正是父亲走不出来的,我和他已经混同了。但是,每个老师都给了我们不同的能量,我的生命在陪伴父亲的过程中经历了一场场的洗礼。
化解父亲童年的阴影,缓和他与家族之间的冲突,令他能够用更宽阔的眼光去换位思考,在他临终之前,让那些仇恨、抱怨释怀,使他能安然离去,这是我陪伴父亲的使命,也是我多年学习心理学的根本动力之一。随着治疗的深入,父亲发现了自己的问题,特意回到老家在祖坟前忏悔,与昔日有嫌隙的继母和兄弟姐妹们团聚并且表达了自己的心意。那时,我感觉到自己多年的心愿得以实现,是我圆满了父亲,还是父亲圆满了我?我已经无法分辨。
我把目光从父亲身上投注到自己身上时,我发现自己身上活着父亲的影子,他的很多思维方式又何尝不是我自己的思维方式?他的很多能力上的不足又何尝不是我自己的不足? 一念天堂,一念地狱。就是老师的这句提示,让我走向了新的自我成长之路。因为,发生的事情从来不是左右我们情绪的根本原因,而是你选择什么态度和认知去面对。
同样,那些令我们感觉不良的情绪,并不是左右我们心态的根本原因,它们只是帮助我们照见自己,是发现自己的提示器,如果你愿意去接受这些情绪,去发现它们所带给你的深层意义,那么我们就能由此而得到成长和圆满。
因此,好好善用自己的情绪,就是善待自己的生命。
这是我自己的切身经历,也是本书的写作缘起,我相信如我一般的个人及家庭,同样经历着这样那样的挫折与困难,如果不会调节情绪,不能转化我们情绪上的负能量,就会为其所累,为其所伤。
因此,我把自己近年的工作经历、生活体验,以及亲友、来访者们的诸多对话、故事转化为本书的写作案例,也就是说,本书大量案例中的主人公来自心理咨询工作中的直接当事人;部分案例中的主人公与作者有着直接或间接地学习上、工作上或其他空间领域的密切联系;个别案例中的主人公是作者在心理咨询的学习、行业讨论中多次提及的人物个案。我愿把这些分享给更多的人,让我们都能更好地与这些能量共处,达到不偏不倚的“中庸”之度,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是为序!
——李丽
人生在世,喜怒哀乐皆情绪。情绪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情绪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质量。那些令我们筋疲力尽的东西通常不是某件事情本身,而是事前事后纠结无助、大起大落的负面情绪。
任何人都不可能永远事事如意,一帆风顺,情绪有跌宕起伏再正常不过。“一念地狱,一念天堂”,那些当时看来无法过去的坎儿,事后看来往往没那么可怕。问题是怎样控制好我们的情绪?怎样转化坏情绪?毕竟,我们需要做情绪的主人,而不是情绪的奴隶。让我们随着李丽著的《你若不伤岁月无恙》体验一下转化情绪的奇妙之旅吧。
在繁忙的工作节奏中,在纷繁复杂的人事交往中,我们难免会产生一些负面的情绪。有了负面情绪怎么办?《你若不伤岁月无恙》作者李丽通过自己近年来的工作经历、生活体验等,总结了多个心理能量包,从情绪的发生、产生原因、如何排解等方面为我们作了详尽的讲解,让我们明白,有了负面情绪不要逃避,关键的是选择什么态度和认知去面对,从而借此得到成长和圆满,启发人们善用情绪,善待自己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