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子扫视着审讯室,只见审讯台上散乱地放着记录罪犯口供的记录纸。坐在老妇人对面的是一个年轻的警官。他一边整理记录纸,一边没好气地说,“简直是浪费时间,这个女人还不识字呢。”
龟井转过头来问京子:“这是这么回事?”
京子一时不明白龟井的意思,“你说什么?”
“那些聋哑人不是都去专门的学校学习吗?”
“你是说聋哑学校?”
“是啊。如果她上过学校,应该是识字的,但是这个女人好像不识字,和她笔谈也没有任何反应,叫她写字也不行。”
“这个女人几岁了?”京子问了一句,又朝那个老妇人望了一眼,她身高约一米五,由于佝偻着身子,看上去更显得矮小。身上穿着很土气的衣服,手指上也没戴戒指,估计是被警察搜去保管了。引起京子注意的是她的面部表情。
据说她每次进入审讯室时,既没有局促不安,也没有发怒生气,显得非常镇定。刑警们感到这个老妇人不简单,表面上不露声色,不知心里在想什么。
“她叫秋本常子,六十岁。”龟井口气生硬地回答。
京子道:“她上的小学应该是二战前的学校,也可能根本没有上过学。”
“是吗?”
“正规的聋哑人教育是在二战之后,也就是从1955年才开始的。”京子说着,不由得想起了自己的父母。父亲上过聋哑学校,而母亲出生在农村,没有去聋哑学校上学,在家里帮助父母干活。
京子问:“她家还有其他人吗?”
“她现在一人生活,有个儿子,已经结婚了。”
“她是干什么工作的?”
“她在一个中小企业的社长家里帮佣,干些日常的家务活。”
“她是用手语和社长的家人交流吧?”
“不清楚。”
“你怎么会不清楚呢?”
“因为社长夫妇已经被人杀害了。”
京子不由自主地看了她一眼,暗忖:那种可怕的事真是她干的?
龟井吩咐道:“不管怎么说,你要设法问她,是谁杀害了社长夫妇?”
京子与常子相对而坐,首先开始自我介绍,试图让对方放松戒备心理。
她先用手指着自己的胸口,表示“我”的意思,然后用大拇指和食指在左胸前画个圆圈,表示“名字”两字,用手语问对方:“我的名字叫小早川,来帮助你向警察正确表达心里的想法,明白吗?”京子反复地用手语询问,常子脸上的表情却没有一点变化。
京子不得不继续打着手语发问:“是你杀害了友田夫妇吗?” 常子没有回答。京子用手语二三遍地问她,依旧没有回答。
京子终于忍不住了,大声叫道:“你给我好好看看!”
当然,她再怎么叫,对方也听不见。
京子的头脑中,死去的父母和眼前的常子形象重合在一起。小时候,她一发急,就会对父母这样大声嚷嚷。看到常子没反应,京子更焦躁了,机械地重复着同一个问题。
突然,常子的嘴角漾起了一丝微笑。
“难道她知道我问话了?”京子刚松了一口气,她又很快地恢复到原状。
龟井性急地问道:“这个人真的不懂手语吗?”
京子回答:“不一定。否则她平时怎么和别人交流,理解主人的意思呢?说她不识字情有可原,手语应该是懂的。”
P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