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罗马尼亚 夜空中最亮的星
无签证闯关
巴尔干半岛要和平真难。
千百年来各欧洲大国为争夺巴尔千的每寸土地而厮杀不休。萨拉热窝的枪声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意大利吞并了整个巴尔千,二战后美国和苏联又在此较量,铁托和斯大林争斗不休。1991年斯洛文尼亚的独立拉开了南斯拉夫四分五裂的序幕,克罗地亚、黑山前赴后继宣布独立,1992年开始4年的波黑内战毁掉了那里的一切,1999年科索沃战争中北约对南联盟进行了大规模空袭,直到2008年科索沃宣布独立后,这片土地才渐渐消停下来。
我暗自盘算着:4年没有听到巴尔千半岛战乱的消息,现在不去巴尔干旅行更待何时?巴尔千的和平可是千百年来屈指可数的,现在欧洲经济危机目益严重,没准儿什么时候巴尔干上空又会战火纷飞(我是不是太邪恶了?)。
入境意大利,在米兰邂逅时装周,小作停留后从米兰飞往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在飞往巴尔千的飞机上我开始心跳加速,舷窗外黑夜隐没了未知的世界,寂寥的星空中,我是天上唯一的亚洲面孔。这是一场未知的冒险,不知道等待我的会是什么。担心和惶恐最终没有抵挡住时差的催眠,直到飞机落地的撞击才将我唤醒。
随人群流动,摆渡车驶向灯火阑珊处,载着环游欧洲的梦。兴奋、激动、忐忑、期待,所有的一切在入境的边检处戛然而止。“为什么你没有罗马尼亚签证?对不起,你不能进入我们国家。”
是的,我没有罗马尼亚签证,罗马尼亚不是申根成员国,需要单独申请签证,且手续麻烦。但根据最新的罗马尼亚移民法规定,持有申根多次往返签证可以过境罗马尼亚,给予5天停留。这难不倒我,我立马把熟记在心的申根多次免签政策背给边检人员,等待着对方盖童放行。
边检人员紧锁眉头:“对不起,我们没有免签的政策。”
思绪开始慌乱,难不成要出师未捷身先死,原机遣返?仅存在脑海里的那一丝理性突然灵光乍现,问题就出在“旅游”这个词上。按照西方人的思维,我如果告诉他们来罗马尼亚的目的是旅游,那么我就必须有旅游签证,而罗马尼亚可以免签的是过境签,是经过罗马尼亚去其他国家,路过此地而已,我应该说来这里的目的是“过境”而不是“旅游”。
我用最后一丝力气挤出看上去亲和的微笑,告诉边检人员:我要去保加利亚旅游,路过罗马尼亚,再从这里坐火车去保加利亚,之所以飞到罗马尼亚来,是因为机票便宜。
“请提供从罗马尼亚去保加利亚的火车票,如果没有,那么我不能让你入境。” 火车票?我连从罗马尼亚去保加利亚的火车在哪里都不知道,所有的得意扬扬在这一刻全部消失。
护照上那些花花绿绿的各国签证和进进出出的图章让边检人员决定网开一面,表示去请示一下领导,事情开始有了转机。几分钟后,如我意料之中带来了好消息:同意我入境。
“等等!”在边检人员准备朝我护照上盖章放行时,被我阻止下来,“我现在不入境了。”
对方一瞪眼,心里一定在想:“小样儿,耍我?”
罗马尼亚免签的过境签时间只有5天,这5天是从你入境当天开始算,凌晨1点和晚上23点都算是同一天。此时时针指向23点,如果我再等一个小时入境,那就是明天进入罗马尼亚,就可以在这个国家多待上一天。
一番解释之后边检人员恍然大悟,想必她是第一次见到像我这样硬等到零点之后入境的人。谁叫咱中国护照出去旅行不容易,只能把各个国家的签证政策研究得比这些国家的边检人员还清楚才行,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在这里充分体现。
此时人群早已消散,入境大厅的长椅寥寥无几,很明显不欢迎人在此久留。我坦然坐下,拿出电脑和食物,做好了消磨时间的准备。
坐在这里可不安稳,几个警察过来轰人,被要求立刻入境不得停留,他们担心我坐在这里会捣乱,给他们添麻烦。拿出牛皮糖的精神跟他们周旋。初来乍到我还无法适应东欧人的英文,沟通颇为费劲。终于,警察理解了我是想在他们美丽的国家多旅行一天,他们不仅允许我坐在椅子上等,还拿出手机Google出罗马尼亚地图推荐我去哪里旅行,我用本子一一记下并做出感激涕零状,警察们心满意足地被我打发走了。
零点的钟声敲响,我走向入境处。罗马尼亚,巴尔干半岛,我来了!
吸血鬼城堡
火车一路往北,阳光穿过玻璃窗洒到我的身上,温暖而惬意。我呆杲地望着窗外,此时,我无力举起相机。相机能记录窗外有几座山,闪过房子的颜色,几条弯曲的河流,渐入初秋树林的斑驳色彩,却记录不了我内心触动到的思绪:半遮半掩在红红绿绿树林中的房屋是妻子盼着远方的归人,弯曲的河流在午后阳光下闪出的粼粼波光是战争后的安宁和祥和……我趴在火车的小桌板上,听铁轨发出有节奏的咔咔声,充斥在我的耳边,那是罗马尼亚的声音。
此刻我穿着漂亮精致的连衣裙,胸前挂着施华洛世奇的蓝色水晶,我看上去完全不像是个背包客或者流浪者,就是个典型的度假观光客。没错,也许只有这种装扮才能掩饰我自己。
越掩饰的东西,越是自己不愿意面对的东西,我不敢面对自己真实的身份:流浪者。“流浪”这个词对少年时代的人来说是潇洒和浪漫,我曾经多么迷恋于这个词的美好。可对经历多年职场洗礼的人来说,现在这个词则带有几分不负责任。是的,我不再年轻,身上有太多的寄托和牵绊,而我依然独自远行。
火车停过一个又一个车站,来来往往的人从我身边悄然而过,没有人留意到我眼睛里流露出的淡淡忧伤。莫名其妙伤感,是为了这绚烂的美丽,还是这片刻的自由?或许自己内心总有那么一片忧郁的底色。在底色之外,罗马尼亚秋日里的斑斓透满我盈眶的泪光。
沿着逶迤连绵的山丘和风景如画的河流,到达了一个保存完好的中世纪小镇布拉索夫(Brasov),修道院、教堂、石板路,依稀可见曾经的繁荣。
拖着行李箱茫然地站在大街上,手上拿着写着旅馆地址的小本子,来来往往的车辆从身边经过,不知何去何从,直到一辆出租车在我身边停下。长期在北京打出租车的艰难锻炼了我敏捷的反应能力,立马塞箱子跳上车,走你。
司机有着一双忽闪忽闪的大眼睛,长长卷卷的睫毛,大概不到30岁的年纪,眼里透露出一份长辈似的慈爱。“今天是周目,我不上班,不做生意。我是个基督徒,今天去做礼拜,可以顺带送你去旅馆,你不用付钱。”
这是我生平第一次免费坐出租车,发生在我旅行的开始,一切是那么美好。我曾拿出5块钱试图作为小费塞给司机,结果他脸色大变,仿佛给钱就是羞辱了他。
旅馆在一座半遮半掩的小树林中,窗台繁花似锦,长满了葡萄藤、梨树的小院子中央摆放着怒放的月季,葱翠的草地没有太多修饰。院子里有一个尖角的小亭子,那是烧烤的地方,两个匈牙利人正在那里忙着,空气中弥漫着香肠的味道,耳边传来悠扬的东欧音乐。有美酒、有美食、有朋友、有音乐的日子,是我喜欢的简单的幸福。
这样的午后,适合拿本书暖暖地晒太阳。干脆哪里都不去,搬个凳子在阳台上坐了下来,翻开书页。一栋褐红色的房子,一个旅行之梦,掩映在千树梨花中,容纳了我的疲惫和安详。没有了昔日的豪情万丈,没有了对外面世界的凉喜和雀跃,繁华过尽,只有淡淡的平静。
闻名世界的吸血鬼城堡就在布拉索夫小镇,城堡的名字叫布朗。因为爱尔兰作家斯托克写了一部名为《德古拉》的小说,使得吸血鬼城堡闻名世界。人们更愿意相信这座城堡里住着吸血鬼,无数旅行者为了一探吸血鬼的神秘慕名而来。
这里原本是用来抵御土耳其人的防御工事,因为城堡的主人杀人无数,害怕有人来报复,便将城堡的大门改建成了城墙,欲进入城堡,只有到城堡南边,沿着上面扔下来的绳梯爬上去。P5-10
行者是孤独的,一个人的奔波,时间长了,孤独就成为一种习惯,渐渐淡忘了欢喜忧愁;行者又是充实的,心中装着世界的纷纷扰扰,让人沉醉的美景,生动有趣的路人,经历的悲喜故事,命运的开悟在心中默默沉淀。
旅途中,总有人离开,也总有人到来,世界不会为你改变什么,最终只是你在自己的舞台,演绎人生如梦,梦里依稀曾年少,醒来方觉已白头。
在传说中世界末日的前一天,我回到阔别三个月的北京,一切如旧,感觉从未远离。明天会是世界末日吗?若是末日,那么我算是落叶归根,淡然地迎接那盛大的一天。
90天的旅程,洗一洗身体和灵魂,给自己换一种新的眼光,甚至一种生活方式,为生命多增加一个可能的枝权。
在罗马尼亚搭车带我游玩的老头儿老太太因为我半年后来到了中国;在萨拉热窝认识的记者海,回国后我们成了好朋友,我从他身上学到了另一种人生态度;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杀的幸存者在几个月后和他女朋友结婚了,带着时代背景的爱情会更加深刻;在傻子堡一起吃火锅的姑娘,让我了解到更多欧洲人对音乐的诠释;波兰的漫画家为我作的旅途漫画,将在她的个人画展上展出;在塔林遇到的买房的澳洲人,让我知道了欧洲“买房送申根居留”的政策,研究起欧洲可能的商机;在芬兰一起包饺子卖的故友,成了日后的商业合作伙伴;瑞士的朋友让我看到了家的安定,简单过日子的幸福;走过战争后已千疮百孔的萨拉热窝,让我满足于能活着就好;大特尔诺沃山谷里欢笑的中学生,科特尔古城恬美俏丽的女店家,阿尔卑斯山顶威风凛凛的老爷爷,布拉格小巷里撒欢的小孩子,马耳他海边步履蹒跚的老太太,还有科索沃人民傻傻的微笑,在我的一回眸间都已经定格。
28个国家,领略了南欧的贫穷与安宁,北欧的富裕与寂寞,东欧的风景如画,还有西欧的精致与伟大。曾多少次想象过欧洲的模样,90天之后,留在心里的印象可能只是农妇家奶酪的香味,年月悠久的石板路上被磨得圆润而光滑的颜色,破旧的教堂里暖暖的钟声,或是墓地里汩眼婆娑的追忆。这样的模样,也许更加朴素和安详。
我来到欧洲的时候是夏天,万紫千红,阳光刺眼;我离开欧洲的时候是冬天,落英缤纷,静素安宁。人生的风景,本就在生命的繁华与落寂间转换,又安享一份静谧与坦然。曾以为想要的幸福在遥远的彼岸,原来幸福就淹没在身边这似水流年里,从未远离。
如今,我的足迹已经遍布世界40多个国家,旅行已经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对于我自己选择的人生,我从不后悔。如果世界是一幅画卷,那么任何人都不可能是多余的色彩,你一定有存在的理由。
无论自己将来手捧何种人生剧本,我将淡定从容,无所畏惧。 回国后,继续苦心经营自己的小生意,我相信每一个看似低洼的起点,都是通往高峰的必经之路。累了,就飞到地中海,找个背靠大山的海边小镇,看书,喝酒,逛市场,买菜,做饭,聊聊天。
在路上,我把豪气化作了宽容,把棱角磨成了圆弧,把好强变成了朴素,这是独立,是成长。
尘世间什么东西最终都会离我而去,除了记忆。
“人生要有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和一次奋不顾身的爱情。”
2009年我用这句流行语为自己的疯狂找了个借口,辞职周游世界,在南半球开始了一段放逐的青春。
旅行是一幕幕消逝的场景,一场场拼凑的片段,我忘不了那些擦肩而过的身影,消逝于视线的山川,留在遥远地平线的脚印……但无论当时的交织如何绚烂,我都只是个过客,旅行总有结束的一天,终究要回到属于平凡的日子。
回国后找工作一直不顺,HR总是盯着你的空档期疑问:周游世界?这么不安分的员工怎能为企业踏实工作。终于凭着自己曾在世界500强大公司工作的老本儿在同行业找了份销售的工作。从上海来到北京,一切从头开始,上司永远不会把好的资源和机会给我,顾虑哪天我一拍屁股又辞职去环游世界了。
旅行是一剂毒品,让人上瘾。在新的工作中攒着各种假期,然后冲向遥远的地平线。在我不止一次的说走就走和奋不顾身之后,我盘算着自己的得失:内心的强大与平和,全世界各地的朋友,当然,同时也失去了升职加薪的机会。
旅行已经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也许这种生活方式不被中国社会主流的价值观所认可。不管我跟周围有多么不搭,但在这个世界上的很多地方到处都有跟我相似的灵魂,在旅途中与我一见如故。
旅行是有代价的,自由的背后需要强大的内心去面对与社会的格格不入。当我迈出旅途的第一步时,就做好了承担一切后果的准备,为自己的人生买单。2012年,从事多年销售的我彻底断了自己的后路,开始了自己的创业生涯。我并不想要什么成功,只想要简单的生活,还有自由。从倒买倒卖的小生意,到兼职销售各种产品,过着四处打游击的自由职业者的生活。这种日子像极了我的旅行:今天不知道自己明天在哪里。我安于这种状态,并享受着。
一个姑娘家,放弃国际大外企的稳定工作和福利保障,自己辛苦创业,的确有点“吃饱饭没事干”的味道,父母至今还对此忧心忡忡,无奈于我的不可救药。在中国,只要你不按照一种既定的社会模式去生活,就会有人说你“不懂事”“另类”“不靠谱”,中国人大多是一个模子印出来的。
一个人埋头奋斗的日子,靠日益模糊的梦想支撑着前行,那是一段默默承受的时光,只剩隐忍。每当疲惫的时候,翻翻旅行时的照片,听听一首曾经伴随旅途的老歌,那些留在心中的感动和美好悄然浮现,如一种信仰,给我前行的动力。
已经数不清路过多少座城,看过多少座山,走过多少片海,见过多少个人,即使我现在可以随意去自己想去的地方,曾经那段辞职流浪南半球的旅程仍是生命中最快乐的记忆。那个时候,朴素的面容,青春的笑靥,口袋里没有几毛钱,对未来满怀期待,对外面的世界无限向往,青春激扬,豪情万丈,年少轻狂。旅行成了那段时期的绚烂点缀,熬夜查机票、收集旅行攻略时的兴奋,一次次抢到0元机票时的激动,想去认识志同道合的朋友时的渴望,游荡在异国他乡时的惬意,就连睡机场都是那么幸福。
这些年一直在埋头奋斗,拥有得越来越多,路走得越来越远,幸福感却越来越少。我总觉得缺了点什么东西,我开始看各种正能量的书,和有各种阅历的朋友聊天,苦想了很久,我才突然发现,我迷失了一颗朴素的心。
创业、赚钱、女老板的虚名、说走就走的旅行,这一切都不足以给人满足感。人不应该活在别人的认可中,为什么要为别人而活?也许只有强大与平淡的内心才能去驾驭越来越膨胀的外在,淡然去面对一次次得失和荣辱。
这些年一直忙忙碌碌的,我该停下来,静一静,想一想,听听自己内心最真实的声音。去陌生的国度吧,一个人游走,远离熟悉的一切,抛弃名利欲望,经历奔波的辛苦和流连美景的幸福,以触摸到最真实的自己。
2012年9月,我决定去远方旅行,目光依旧移向了欧洲。以前在欧洲旅行是看文化、艺术、建筑,风花雪月。今天,我只想去感受欧洲各国普通人的生活,我想这才是一个地方真正的灵魂所在。迷茫地望着偌大的欧洲地图,一个疯狂的想法冲进脑海,我把曾经战火纷飞的前南斯拉夫各国列入了主要目的地,我要去看看战争后的世界。
现在拿申根多次往返的签证可以免签巴尔干半岛的绝大多数国家,包括前南斯拉夫的一些国家。这让我做了个大胆的决定:向意大利大使馆申请了一年多次往返的申根旅游签证。
申根旅游签证是世界上最难申请的签证之一,通常只会按照你的实际旅行天数给予发放有效期和停留时间,而我一开口就要一年,签证官一定以为我疯了。
不知道意大利大使馆看了我要遨游欧洲各国的计划之后会不会相信我真的只是去旅游的,不知道自己能否顺利获得申根签证,不知道签证会给半年还是一年的有效期,不知道可以在欧洲停留的时间有多久,不知道我是否可以自由穿梭在申根国与非申根国之间,不知道前南斯拉夫那些国家会不会拒绝我入境……太多的未知,我喜欢这种心跳的感觉。
这一把,我赌赢了。
在离机票出发时间的前5天,我拿到了一年多次往返的个人申根旅游签证,我欣喜若狂地收拾完行李,来不及向朋友们告别,匆匆卷铺盖走人。
几天后,我背着电饭锅,带着榨菜和老干妈,把锅碗瓢盆塞进28寸的大箱子,拿着世界上最不好用的中国护照冲到欧洲,开始了一场不同于看风景的冒险,从夏日走到冬天,每天都不知道自己的下一站在哪里,这一走就是90天。 芮欢欢
2015年10月
那个在波黑
让我产生优越感的大妞
真能一直在路上不用发愁通过写稿、卖艺或代购赚路费的,要么是一路套间、大餐伺候着的富二代,要么是近乎乞讨样的穷游背包客,以上两种人,欢欢都不是。甚至于在“旅行婊”这个词兴起前,她已经很久没上路了,少了招人羡慕嫉妒恨的美景鸡汤,也没了想把她从朋友圈拉黑的同事。
欢欢也曾是一个朝九晚五的小白领,某一天辞去高薪的外企销售职位后,她就一个人绕着地球转啊转。当发现自己不可能既占旅行的便宜又同时拥有高品质的生活,既舍不得丢弃旅行积累的人脉和知识又不愿做个一路疲劳的职业旅行者时,她索性成立家公司,重燃事业心,做起了世界各国的旅游文化传播。她拿出压箱底的看家法宝——干销售的如簧巧舌和百折不挠的厚实脸皮,知名航空公司、大国的旅游局、连锁酒店集团……一家家进攻,一家家沦陷,最后都成了她的囊中之物。一切都水到渠成,一切都留给有准备的人。她如今也会借着考察调研市场之名,出去高规格地撒野了。
只是不知道现在的欢欢去旅行,会不会还有几年前我在萨拉热窝遇见她时那般的快意情仇、爱恨分明?如今有了明确出行目的的欢欢,是否还会在他的大箱子里搁上一口电饭锅?
是的,一口电饭锅。我是在波黑首都萨拉热窝初次见到这口电饭锅的,而它已经伴随着欢欢和她的故事,有着诸多城市的“不停邂逅”。那时,作为记者的我刚刚结束了威尼斯电影节的采访,游荡到巴尔干。那时的她,还是个无牵无挂的三无游民,而萨拉热窝,听起来怎么都是一个逼格高于东南亚、日韩、欧洲、美加、中东的非常规旅行目的地。而她,显然还没做好进入这块“血与蜜之地”的文化准备。
2012年10月初,波黑,这个从前南斯拉夫分离出去后经历了最惨烈内战的国度,才刚刚对持多次往返申根签证的护照持有者开放7天免签,欢欢和我成为了率先尝试的小白鼠。素未谋面的她和我,分别从南部的黑山和东北侧的塞尔维亚进入波黑,我没被问半句就顺利入境,而她,却成了那个耽误全车其他乘客行程的讨厌鬼——被请下车去到边检站盘问了个够,这是羸弱的中国护照持有者常见的待遇。
说实话,欢欢在萨拉热窝的出现,曾剧烈地增加了我那自鸣得意的文青优越感。网络上那些好看的图片,是她认识这座城市、这个国度的全部信息来源——这里打过战,有过一部父辈爱看的电影,有几个清真寺和教堂好像有点名得去看看,至于保卫这座城市的瓦尔特究竟是一战、二战还是内战人物,无所谓——欢欢貌似也是那种为护照、相机内存卡和微博空间疯狂“集邮”的高级背包客,至多比那些失恋就奔西藏印度尼泊尔,甚至都不知道脚下城市名字的脆弱女性好一点。
欢欢很善于自嘲,并用赞美让我鸡犬升天,“认识你之后,我感觉自己以前走过的地方真是白去了,只是把网络上的照片变成自己的照片而已。”于是,带着些许鄙夷些许得意,我带她在城里有目的地逛着,见识了U2在《萨拉热窝小姐》MV里那幅著名布标“Don’t let them kill us(别让他们杀死我们)”,寻找那些炮弹在古建上绽开留下的“波斯尼亚玫瑰”,跟着经历过围城挨饿记忆的美女钻进机场地下的生命通道……
为了满足我的优越感,我带着欢欢去采访了1995年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杀的幸存者。欢欢在一旁听完那场惨案,沉默许久,即使晚上我们跟幸存者及其女友四人一道晚餐,她也一改往日的欢闹。而那座发生了欧洲20世纪最后一场大屠杀的小城斯雷布雷尼察,我也带着欢欢冲了过去。她目瞪口呆,简直不相信在如此发达和文明的欧罗巴,在几近21世纪的1995年,竟还能发生如此大规模种族灭绝的惨剧。又想到自己没法申请到塞尔维亚旅游签证而不能有一趟完整的巴尔干之行,她开始仇恨作为屠杀侩子手的塞族人。而对塞族又爱又恨的我,就得在接下来的波黑南部和克罗地亚行程中,竭力用历史事实扭转她对塞尔维亚和塞族的负面印象,用一站站发生过巷战的城池和一栋栋满目疮痍的建筑,证明前南内战各方其实都是荒谬透顶和失去理智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中国人,注定没多少人知道这场大屠杀。”当我们回到萨拉热窝的青旅,来自法国、西班牙的住客,在一番老套的“你从哪儿来?今天去了哪儿?”Hostel式英语对话后,听到我们说起斯雷布雷尼察,一样一脸茫然,“那是哪里?发生过什么?”此间的悲剧,不止对于遥远的中国,对于近在咫尺的西欧,也一样是听过即忘的“国际新闻”,仿佛这块土地从来就不属于文明欧洲似的。
为了寻找反铁托的人,欢欢跟我流窜到了克罗地亚。我在突然来袭的寒流中病倒了,欢欢变魔术般从她的大箱子里掏出一口电饭锅,两双筷子,以及柴米油盐,做了一顿中餐安慰我这个病残之人,简直把我震惊了。一个在欧洲旅行三个月的人,居然不嫌麻烦带着28寸大箱子并背着锅碗瓢盆上路,还带着白衣飘飘的长裙和高跟鞋,彻底洗刷了我的三观。
和欢欢从萨格勒布的失恋博物馆分开各自旅行后,继续沉溺于内战历史和当代摇滚现场的我,心想这不过是个萍水相逢、Hello Goodbye的姑娘,她曾经写过的游记估计也就只能骗骗刚入职场又不适应的年轻人,带上一两千美元辞职上路,没想到从他人转发的书摘和她自己的微博里,我发现了欢欢的思绪竟是如此深邃,文字也非常漂亮。她描述梵高,“我超级喜欢的人,世界给了他冰冷的脸,他的内心却一直追赶着太阳。现在有多少人在快乐地吟唱Starry Night,多少人在欣赏《鸢尾花》《星空》《向日葵》《麦田》的美,多少人在谈论遗作的天价,而多少人能够体会到他的忧郁和孤独?”而她更是旗帜鲜明地反对对将来毫无规划就冲动上路的念头,她记得那些旅途中几乎就快乞讨要饭的奇葩同伴,“大学生和毕业生磨练自己或许可以这么干,再大一点如果还想去长途旅行,请麻烦先去赚钱。”
所以,请相信这本书里的欢欢,她不是那种骗你1000欧元就能游荡欧洲好几个月的造梦者,不是靠炒股做基金就能享受精品酒店和米其林餐厅的暴发土豪,也不是以公司同业考察为名蹭旅游局行程的老江湖。她细腻而敏感,以纯真和勇敢的好奇心,去发现、凝视更多独属于她内心的风景。
现在,为探访太平洋小岛中的食人部落,她正在努力学习为自己充电。在我即将又消失于欧洲之前,她闯入我的屋子,搜刮走了一堆非常豆瓣的书和碟,作为交换,我这个半瓶醋的文青,收到了几件非常淘宝的衣物。
张海律
2015年10月
一本告别现实、寻求自我的环欧穷游记。《颠沛流离的美丽》作者芮欢欢用风趣的语言讲述了自己带着电饭锅独自一人踏上巴尔干的土地,这一走就是90天。
旅行也许本身就是一场随意的幸福。从北欧到南欧的马耳他、意大利、西班牙,邂逅了那些岁月沉淀下来的文艺之美,终于走到了心中向往已久的巴塞罗那……
一个人,一只箱子,一口电饭锅,九十天,欧洲二十八个国家……
与其说这是一次孤独的自我放逐,不如说是一场骄傲的随心所至。这一路所有的颠沛流离,只为邂逅最真实的美丽。
芮欢欢编著的《颠沛流离的美丽》是一本丢弃现实、寻求自我的环球穷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