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汝信传(美的找寻者)/大家丛书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作者 李娟娟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汝信为江苏吴江人。中国当代美学家、哲学家。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副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执行主席等。李娟娟编著的《汝信传:美的找寻者》记录了他的成长、求学,已经成为一代学术泰斗的过程。记录他在求思求变中的学术追求。

内容推荐

他14岁走进大学校门,17岁加入中共地下党,18岁参加人民解放军,在朝鲜战场的炮火中“结缘”美学和哲学。他投师贺麟门下,在闳约深美的意境中孜孜治学,勇于开拓,成为中国研究克尔凯郭尔的先行者。他打开中国走向世界的哲学大门,将中国儒学文化与厚重文明广泛传播。他的学术历程被看作是“20世纪后半叶中国美学发展的缩影”。他就是中国著名哲学家、美学家汝信。

李娟娟编著的《汝信传:美的找寻者》将为你讲述了汝信的传奇一生。

目录

第一章 上海的童年时光

 1.诞生在上海

 2.父亲和母亲

 3.由小学回到家庭教育

 4.老秀才的“严”与老小姐的“凶”

第二章 战争阴云下的中学时代

 1.与哥哥成为同班中学生

 2.少年学童的爱国激情

 3.亡国的屈辱

 4.在日本占领军的魔影下

 5.最怨恨的日语学习

 6.在阅读中接受左翼思潮影响

第三章 走上革命道路的大学生

 1.14岁走进大学的“神童”

 2.在学生运动中成长

 3.传奇般的入党经历

 4.初学俄语

 5.和地下党组织一起迎接上海解放

第四章 军旅岁月

 1.穿上军装

 2.诸事繁多的民运部

 3.征用民船,解放舟山

 4.抗美援朝战争爆发

 5.奔赴朝鲜战场

 6.经受战争残酷环境的考验

 7.第一次亲历战友牺牲

 8.一切从头学起

 9.战火中“结缘”美学和哲学

第五章 叩开哲学大门

 1.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

 2.科学院代表团的俄语翻译

 3.第一篇哲学著作

 4.投师贺麟门下

第六章 哲学研究与美学的开拓

 1.对哲学著作的阅读与翻译

 2.向黑格尔哲学进军

 3.研究西方美学史的开端

 4.第一篇研究美学史的著作

 5.完成《柏拉图的美学思想——兼论亚里土多德对他的批判》

 6.第一部以西方美学史为主题的论文集

 7.“文革”风雨

第七章 新的篇章

 1.“文革”后的反思

 2.《人道主义就是修正主义吗?——对人道主义的再认识》获得广泛关注

 3.《西方美学史论丛续编》问世

 4.又一次向黑格尔哲学进军

 5.研究青年黑格尔及重要成果

 6.在哈佛大学做访问研究

 7.开始研究克尔凯郭尔

 8.中国第一部研究克尔凯郭尔的著作

 9.研究尼采

 10.哈佛归来后的启示

 11.“不务正业”当院长

 12.对科研体制改革的院长

 13.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破冰之举”

 14.对外学术交流工作的成果

 15.打开世界哲学大会之门

 16.对外阐述儒家学说

第八章 美的找寻

 1.对西方美学体系的新认识

 2.从在大自然和艺术中找寻美到《美的找寻》

 3.开创性的《永恒性的追求——尼罗河流域古埃及文化艺术遗址考察纪行》

 4.看《天鹅湖》与《莎乐美》之感

 5.美,我还在继续努力寻找

 6.谈如何研究西方美学史

 7.从寻“美”到研究世界文明

试读章节

6.在阅读中接受左翼思潮影响

虽然日语学习成绩不好,但除去日语,在桃坞中学学习的汝信一直是成绩名列前茅的好学生。初中毕业时,在全校毕业生中,13岁的汝信不仅名列第十,而且获得了一张优秀生的奖状。这除了得益于个人的天赋和努力外,汝信觉得更得益于桃坞中学优秀老师的教诲,因此他说:

“除了日语以外,我对其他课程的学习还是比较认真的。当时教我们英语的是后来在苏州大学任教授的汤老师,我现在懂一点英语最初还是他帮我打下的底子。担任数学老师的是桃坞中学的一位元老,他讲授代数和几何学从不用课本,熟记教学内容,如数家珍。

还有一位顾老师教国文和历史地理,很受学生欢迎。他为我们讲解文天祥的《正气歌》,激昂慷慨,又感人至深。他讲历史更是生动有趣,每一堂课都让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顾老师的地理课也讲得十分精彩。他熟悉祖国地理,讲起祖国的山川大河游刃有余,还启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为学生布置绘制地图作业。在他的启发下,同学们不仅精心绘制地图,而且互相竞赛,务求准确美观。

当年的桃坞中学虽然物质条件很差,但靠着这些具有高度敬业精神的优秀教师,学校一直保持着较高的教学水准。” 1944年,13岁的汝信以优异的成绩结束了在桃坞中学的初中学习后,直接转入了上海圣约翰大学附中,成为一名年龄最小的高中生。

由于圣约翰中学和桃坞中学都属于圣公会,也就是基督教会办的学校,因此,桃坞中学毕业的学生不需考试,可以直接升入圣约翰中学。两所学校虽同属于教会学校,对学生在宗教方面却没有过多的渗透,尤其是在宗教信仰问题上,更是不予以干涉,就像汝信曾回忆的那样:

“在宗教信仰问题上,桃坞中学和圣约翰中学这两所学校是相当自由和宽容的,虽然有宗教教育,甚至每周安排时间组织学生去教堂做礼拜,但都是自愿参加,并不勉强。据我所知,大多数同学都没有固定的宗教信仰,在校期间正式受洗礼成为基督徒的很少。我想,在蒙受残酷的民族压迫的情况下,要以基督教精神去宽恕敌人实在是太难了……”

这样宽松的学习环境,再加上搬回兆丰公园边的小别墅后离圣约翰中学很近,让原本就聪明好学的中学生汝信有了更充裕的时间去阅读大量的文学书籍。也正是这个时期的大量阅读,让汝信开始接受左翼思潮的影响。

对于在高中时期对文学作品的喜爱和受到的影响,汝信是这样回忆的;

“在圣约翰中学念高中时,学校里讲授的那些课程大多引不起我的兴趣,好在学校有一个相当不错的图书馆,这是桃坞中学无法相比的。于是我把大部分课余时间都消耗在图书馆里。我家就在圣约翰附近,步行穿越中山公园(当时称为‘兆丰公园’)即到,因此有较充裕的时间读课外书籍。

中学图书馆的管理员中有一位圣约翰的大学生,是一个文学爱好者,他热心地向我介绍了很多文学作品。从那以后,我就对文学着了迷,开始如饥如渴地阅读中外作家的小说、剧本、杂文等各种体裁的作品。开始是漫无目的地只要找到书就读,后来逐渐对某些作家产生浓厚兴趣,甚至把他们作为崇拜对象。

最初使我倾心的是易卜生的作品,他的《娜拉》和《国民公敌》所鼓吹的个人反抗精神和对社会的大胆揭露,曾深深地感动了我。后来我越来越喜爱俄国文学,托尔斯泰、屠格涅夫、契诃夫和高尔基的小说使我领略到文学的魅力。但是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却是一本小书《夜未央》,它是热烈颂扬俄国革命民粹派的作品,书中从事革命恐怖活动的男女主人公崇高的牺牲精神令人永远难忘。现在恐怕很少有人提到这本书,读过这本书的人可能也不多了,可我当时是怀着万分激动的心情、流着热泪读完这本书的。

在中国的作家里,对我影响最大的是鲁迅和巴金,不过老实说,我虽然十分崇拜鲁迅,尤其爱读他的《故事新编》《野草》《彷徨》《呐喊》等早期作品,但并不能真正理解他后期的杂文和政论的深刻意义,这主要是由于自己政治上的幼稚和对中国社会缺乏认识。对我来说,巴金的小说似乎更容易理解和产生共鸣,像《家》《灭亡》等作品中对年轻人向往自由、热情洋溢的描写,都曾使我深受感染……

我在中学时期除了曾经一知半解地读过克鲁泡特金的《面包与自由》外,基本上没有接触社会科学著作,文艺作品可以说是我最早的启蒙老师。

我在阅读文艺作品方面的这种倾向性是与我对日伪统治下,丑恶的社会现实日益不满密切相关的,怀着这种心情去阅读文艺作品,自然倾向于接受左翼思潮的影响,而左翼作家们的创作则帮助我去认识这个不合理的社会……”

而这个时期生活上发生的变故,也让中学生汝信更加认识到社会的不平等和不公正。自从父亲离开上海去了重庆后,少年汝信不仅亲身体会到家中靠母亲积蓄勉强度日的窘况,更亲眼见到沦陷区广大人民的困苦生活。

在日本侵略者及其伪政权的残酷统治下,物资的极度匮乏更让饱受奴役的中国老百姓受尽苦难。因为日本人实行的“配给制”吃不饱肚子,汝信的母亲不得不打发汝家大儿子汝仁偷偷去乡下买一些粮食。只比汝信大两岁的汝仁也不过十几岁,却要顶着被抓的危险去为家中弄一些粮食。而那些投靠日本人的汉奸和发国难财的暴发户,却过着奢侈无度的生活。从国民党统治区传来的消息中,更是不乏严重的贪污腐败现象。

政治黑暗、民不聊生,这一切,都让中学生汝信感到困惑和愤慨,也为日后汝信走向革命的道路打下了思想基础。

P22-25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6:2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