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清王朝二百九十六年的历史中,有无数个位高权重的大臣,但是,在所有大臣中,和珅是最为贪婪的一个,他的名字几乎成了大贪官的代名词。他的家产相当于当时清政府15年国库收入的总和,正如民间谚语所说:”和珅跌倒,嘉庆吃饱”。然而和珅出身卑微,家境贫寒。那么,如此出身的和珅究竟怎样青云直上,身兼大清十多个重要官职?他又有着怎样的手腕,爬到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力高峰?嘉庆皇帝为何一上台,便将和珅正法?《百家讲坛》纪连海老师在《历史上的和珅》中为你一一解密。
| 书名 | 历史上的和珅 |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 作者 | 纪连海 |
| 出版社 |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在大清王朝二百九十六年的历史中,有无数个位高权重的大臣,但是,在所有大臣中,和珅是最为贪婪的一个,他的名字几乎成了大贪官的代名词。他的家产相当于当时清政府15年国库收入的总和,正如民间谚语所说:”和珅跌倒,嘉庆吃饱”。然而和珅出身卑微,家境贫寒。那么,如此出身的和珅究竟怎样青云直上,身兼大清十多个重要官职?他又有着怎样的手腕,爬到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力高峰?嘉庆皇帝为何一上台,便将和珅正法?《百家讲坛》纪连海老师在《历史上的和珅》中为你一一解密。 内容推荐 在大清王朝二百九十六年的历史中,有无数个位高权重的大臣,但是,在所有大臣中,和珅是顶为贪婪的一个,他的名字几乎成了大贪官的代名词。他的家产相当于当时清政府15年国库收入的总和,正如民间谚语所说“和珅跌倒,嘉庆吃饱”。然而和珅出身卑微,家境贫寒。那么,如此出身的和珅究竟怎样青云直上,身兼大清十多个重要官职?他又有着怎样的手腕,爬到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力高峰?嘉庆皇帝为何一上台,便将和珅正法?除了贪腐,和珅还有着哪些不为人知的另一面? 《历史上的和珅》以作者纪连海在CCTV-10《百家讲坛》所作同名讲座为基础整理润色而成。 目录 序 爱新觉罗·恒钺 楔子 三个完全不同的和珅 第一章 什么样的家庭造就了和珅? 和珅的姓氏 和珅的籍贯 和珅的出生时间 和珅的出生地 和珅的先祖 和珅不幸的少年时代 第二章 不平凡的求学历程 和珅的学校 和珅学到的知识 和珅学到的能力 第三章 伯乐:谁“发现”了和珅? 发现和珅的“伯乐” 正史上没有关于和珅妻子的记载 野史上关于和珅妻子的记载 和珅敬重冯氏的原因 和珅的小妾 第四章 崛起:连升三级的秘诀 和珅科举考试失败 和珅发迹的四种说法 清朝的官制 和珅的迅速升迁历程 第五章 面对皇帝:如何做到侍君如父? 第六章 对外关系:智斗马戛尔尼 第七章 兄弟之间:为什么完全不一样? 钮祜禄·和琳 学习的异同点 “擎天兼捧日,兄弟各平分” 初入官场的和琳 官场中的游戏规则 在阿桂手下的日子 对付福康安的办法 在福康安手下的日子 将星陨落 第八章 朋友:什么样的人才够资格? 第九章 为官:到底是不是贪官? 野史上记载的关于和珅富有的故事 野史上记载的和珅家产 和珅的家产到底相当于清朝多少年的收入 和珅敛财的手段 第十章 对手:怎一个阴险狡诈了得? 烧车御史谢振定 御史曹锡宝 礼部侍郎尹壮图 御史钱沣和刘墉 第十一章 被诛:到底是因为什么? 激起众怒 最后的较量 大结局:和珅被杀 第十二章 后代:你在哪里? 丰绅殷德的前半生 丰绅殷德的后半生 附录 和珅年谱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二章 不平凡的求学历程 和珅的学校 和珅和他的弟弟在经过了几年的私塾学习之后一起考上了当时京城最好的学校咸安宫官学。 咸安宫官学因办学地点在紫禁城内的咸安宫而得名。因此,这所学校的位置,是在今天故宫西华门一进门的路北的咸安宫。咸安宫在今天属于故宫的非开放区域,目前我们只能看到咸安宫的一座大门。 学校办到了紫禁城内,可见咸安宫官学非同一般的特殊地位。 清朝的学校,分成以下几类。 在京师设立国子监,为全国最高学府。国子监亦称太学。国子监是培养官僚的,设于京师崇仁里成贤街,隶礼部。主官为祭酒,满汉各一人,次官为司业,蒙满汉各一人。另设监丞、博士、典簿、典籍等学官。讲学的有博士、助教、学录。教学管理有“五厅”(绳愆厅、博士厅、典籍厅、典簿厅、掌馔厅)、“六堂”(率性、修道、诚心、正义、崇志、广业。前三为低级班,中二为中级班,后一为高级班)。学生来源于贡生和监生。监生有岁贡生(定期从州、府、县的廪生中挑选人监学习者)、恩贡生(逢国家盛典,该年在岁贡之外加贡一次,由此被挑选入监学习者)、拔贡生(乾隆时,每隔十二年由各省学政选拔品行兼优的贡生)、优贡生(学政任满后会同督抚从州、府、县的廪生中挑选人监学习者)、例贡生(纳捐入监学习者)。监生有恩监生(为皇帝特许的监生者)、荫监生(官员子弟凭祖、父功劳为监生者)、优监生(由优选选人国子监学习者)、例监生(通过捐纳取得监生资格者)、举监生(以举人资格入监学习者)。学生一般三百人,住校。教材是儒家经典,此外还有习字、习射。教学以科举考试为中心,学生在监内要练习作八股文,以应付以后科举考试。国子监有一些制度。一是按月考试积分。二是历事制,即派监生到六部诸司历练政事三个月。三是季考月课制,为培养监生的科举考试能力,祭酒三月对监生一考,司业每月十五对监生考试。这个制度实行的时间比较长。国子监在雍正后有所发展,争取到了较多经费,校合也有所扩充。乾隆初年,对国子监的制度做了改革,严格了师生的选拔,加强了教学管理制度,增加了明经、治事科八股,监生肄业期满叙用也得到保障。道光末年,国子监开始衰落,教学制度有名无实,住校人数只百余人。同治二年(1863年),只有四十人。 旗学,为八旗子弟的学校。最初八旗各有自己的旗学,康熙、雍正时,先后设立了景山官学、咸安宫官学,皆隶属于内务府管理,专收内务府的八旗子弟入学。 宗学是为宗室子弟开的学校。顺治十年(1653年)前后创办,学制五年,教习从满汉人中选拔,读满书、汉书,兼习武艺。学生可以殿试授官。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宗学撤。觉罗学是为觉罗子弟开的学校。觉罗指努尔哈赤伯叔兄弟的后世子孙,觉罗学与宗学差不多。这两类学校由宗人府管理。 府学、州学、县学是府、州、县设立的学校。其教官有正有副。正教官,府学称教授,州学称学正,县学称教谕,各一名;副教官是训导,员额不定。学生是童生经过入学考试,取得生员(秀才)资格再经过考试,根据成绩分三等:廪膳生,成绩最好,有一定名额,发给月米;其次是增广生,也有一定名额,没有月米;再次为附学生(附于诸生之末故有此称)。府学、州学、县学课程教育内容为培养官僚而设置。有法律课,讲解清律;文化教育课,读一些诗文及儒家经典等。课程少,重点放在考课上。考课有月考、季考与岁考。 由于官学是科举的附庸,教学内容与社会实际严重脱离,教官迂腐,管理混乱,考试制度腐朽,月科、季考废弛,学风败坏,国子监取消坐监制度。晚清时期,官学已经名存实亡。 清朝私塾形式有:一是教馆(或称坐馆),请老师到家里教学。二是家塾,老师在家里办学。三是义学(义塾),地方或家族在寺庙办学,教穷人家子弟。这些私学从事启蒙教育,以教授识字、写字和基本知识,学生基本上五六岁到二十岁,以《三字经》《百家姓》《增广贤文》等为教材。在这些地方能学到一些东西。这些私学,强调死记硬背,而且体罚严重,严重地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私塾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 除上述官学、私学外,清代还有一种非正式的官学,叫书院。书院以往为私人创办,设于名胜之地。清初因为害怕坚持民族气节的汉族知识分子利用书院宣传抗清思想,乃明令禁止。到雍正十一年(1733年)才允许办书院。有的也由士绅开办。由于国家的支持,清朝的书院发展很快,由省发展到州、府、县,大约有四千所。书院的领导是山长,学生选拔首先通过各州县,再经过省道员和布政司的考察,他们是已进官学的生员和尚未进官学的童生。清朝书院绝大多数成为科举考试的预备学校,但乾嘉时期,部分书院成为朴学讲研之地,在经史的研究方面作出了贡献。从乾隆后期开始,书院开始衰落:山长滥竽充数,但向学生索取束惰,月课不行,滥用讲席……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后,山西、江西一些书院开始裁减诗文教学,增加近代科学文化课程。礼部要求各省效仿。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清廷下令全国书院完全改为学校。 P17-19 序言 爱新觉罗·恒钺 自从一个叫王刚的演员,在一部叫《宰相刘罗锅》的戏说历史剧中,饰演了一个叫和珅的角色之后,和珅这个名字,以及以演员王刚为范本的这个形象,便几度搬演,成了妇孺乐道、热度持久的影响人物。恐怕连聪明绝顶的和珅自己都万万没想到,身后二百年——说来也真巧,和珅被赐死于1799年——在《宰相刘罗锅》中竟再度蹿红,并附身于一个胖乎乎的大腕儿,成了时尚人物。 当然,王刚是个好演员,以他的演技,获得这样的成功是合理的。同时,和珅其人,作为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引起我们的兴趣和关注,也是合理的。不过,用上海人的话讲,应该“拎拎清爽”的是,和珅其人的认知价值,大概不应仅止于王刚的演技。 一位搞历史地理的朋友,曾给我看了一张乾隆时期的中国版图。老实讲,很难找出一两个形容词来确切地形容出我当时的触动和感喟。我并不崇拜大国沙文主义,也很不喜欢以古人的什么什么成就做当下的励志宣教手段。但是我得承认,如果我今天还站在那样的一个版图上,自我感觉大概很不一样。就像一颗衰老的恒星,在消亡之前,会有一次超威力的爆炸一样,中国的清代,准确说是康乾时期的清代,就是这样一颗超亮之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一个辉煌顶点,是封建制度最成功的集大成者。解读了这段历史,对封建社会、对这个体制下的大千色相,庶几识之。 就此便引出了一个话题:所谓集大成,不是一个空概念,必有种种名至实归、登峰造极的景观。其中,集大成的人物必不可少,亦如二王之于书法,李杜之于唐诗,若没有,便不可思议。举康熙、乾隆二位,说他们是中国封建帝王系列中集大成者,应该没人反对。由此说到和珅,说他是中国封建官吏系列中的集大成者,或可当仁不让。 人们对和珅的认识,大抵集中在一个“贪”字上,这当然不冤枉他。不过,若仅此一项,那么请王刚来秀一秀,也就胜任了。然而,能荣膺集大成者之名,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子项,不过是题中应有之义而已。如果只从这一点上盖棺论定和珅,其谬大矣。 剖析和珅,他从发迹到死,似乎集中了一个官本位制度中的所有为官的元素:自幼清贫、发愤苦读、幸识君王、连升三级、侍君如父、位极人臣、左右逢源、精明干练、阴险狡诈、贪得无厌……可以这么说,把能想出来的、对一个封建官吏的所有褒贬之词悉数用上,都能在和珅那里找到对应。我常想,大概也只有在乾隆时期的浩大版图中,在封建社会这席最大、最丰、最后的盛宴中,才能看到这样一个飘然而至的身影。 作为现代传媒,在追逐收视率的同时,时时娱乐着大众,但也常常误了人家的子弟。和珅登秀场,即是鲜明一例。 纪连海先生,职业教育家,教人子弟。凭着职业的敏感,注意到了这一点。为了不使自己的学生将娱乐节目误读为历史,于执鞭授教之余,焚膏继晷,作十二章之《历史上的和珅》。举和珅为切点,可谓精心之选。借助影视、借助王刚,趁势循循诱导,借机徐徐而入,不失睿智,更是教育家的苦心。前面所说的话题,不过是此书的余赘。 回到历史,真是一件很难的事情。现在校园中流行着一句话,叫什么“我的快乐我做主”云云,看电视肯定比读正史快乐。据说现在美国的很多学生答不出林肯是谁,这大概就是“我的快乐我做主”所致。也许不用多久,高呼着和平口号的秦始皇、柔情似水的汉武帝、飞檐走壁的唐太宗、人还没死就大呼庙号的“我孝庄”之类,便会堂而皇之地出现在莘莘学子的历史答卷中。此绝非杞忧之语。 像我们这样的教育界的门外人,尚有此忧,何况如纪连海先生! 如今人们脚步匆匆,没有几个人能静下心来读书鉴史。然而不能没有的,是要在路边立起或扶正几块指引路径的标识。 纪先生做的,正是这样的事。 后记 《历史上的和珅》现在同读者见面了。 这是一本关于清朝第一大贪官和珅生平的史学通俗读物,也是我这个历史研究与普及的基层工作者的第一本史学专著。 在它的出版过程中,有很多的人、很多的事让我感动。 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组的制片人万卫,主编王晓,编导马琳和那尔苏,导演高虹等所有的工作人员,为我的著作的出版,提供了第一契机。没有他们对于我的发现,就绝对不可能有今天乃至将来我的史学普及读物“清史”系列著作的出版。对于我来说,他们就是“伯乐”——虽然我不是“千里马”。 爱新觉罗·恒钺先生,是恭亲王的后裔。他对于清史、尤其是对于和珅颇有研究,可以说是了如指掌。我经常麻烦他,不断约百忙之中的他为我审稿。 我在湖北的好朋友马骏先生——虽然我们从来没有见过面,但是他对于我的稿件,从写作方法到写作内容上,都给出了很多中肯的意见和建议。 《正说和珅》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播出后,我经常接到各地朋友的来信、来电和邮件。当然,这些人里面也包括我早就熟悉的我的领导和亲朋好友等人。他们之中既有年龄很小的小学生,也有九十多岁高龄的长者。这中间,尤其让我感动的是江苏省南通市唐闸新工房东五弄32号九十多岁的《百家讲坛》的老观众陈嘉鑫老先生冒着酷暑给我写来的长信。是他们的鼓励,给了我写出本书的信心和勇气。 衷心感谢上述诸位的大力支持。 本书在写作的时候,还参考了阎崇年先生所著的《正说清朝十二帝》、余沐先生所著的《正说清朝十二臣》、佩雷菲特所著的《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等。 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