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郭晓强著的《北大历史课》介绍了从炎黄传说到清朝覆灭之间,我国历史上各个时期的重要人物、制度沿革以及社会变迁的文化风貌,以使读者对中华文明有一个简洁、总括的了解。目录百家宗师——姜子牙有趣的改革家——管仲中国的轴心时代千古一帝秦始皇秦末双雄汉武大帝王莽篡汉曹操以奸称雄,刘备因仁而君少年英豪孙仲谋魏晋风骨六朝世家—王谢南朝皇权的振兴者——刘裕隋朝,勤勉的代价唐太宗李世民宋代超越汉唐的别样繁华宋朝改革第一人—王安石中国古代分裂时期的经济发展劳模皇帝——朱元璋明朝的叔侄之战三保大太监——郑和明朝埋葬者——李自成、吴三桂民族英雄郑成功中国封建社会最后的盛世。
由郭晓强著的《北大历史课》汇集了众多北大学者、学子有关中国历史研讨的精辟论述和观点,娓娓道出我国历史上各个时期的重要人物与重要事件,以我国的历史进程为主线,按照朝代更迭的顺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各位读者奉献了一次思想上的饕餮盛宴,可让读者能迅速了解和掌握中国历史知识。
【覆水难收】
我国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姜太公的传说和典故,其中姜太公和他的妻子马氏的故事是流传较广的。
姜太公前半生穷困潦倒,不善生计。他的妻子马氏嫌他穷,没出息,所以姜太公与妻子的关系不怎么好。时间一长,马氏就想将姜太公害死,然后另嫁他人。
一天,姜太公外出回家,马氏烧了一盘肉给他吃。虽说姜太公平常并没有享受过这种待遇,但他对此也没起疑心,但正要伸手抓肉的时候,窗外突然飞来一只鸟,它对着姜太公的手连啄三下。姜太公疼得手直打哆嗦,结果肉没吃成。
姜太公觉得事有蹊跷,于是就装着赶鸟的样子追出门去,一直追到一个无人的山坡上。只见这只鸟栖在一枝丝竹上,突然对着姜太公开口鸣唱道:“姜子牙呀姜子牙,吃肉不可用手抓,夹肉就在我脚下。”
姜太公听了神鸟的指点,忙折了两根细丝竹回到家中。这时老婆又催他吃肉,姜太公于是将两根丝竹伸进碗中夹肉,突然看见丝竹咝咝地冒出一股股青烟。姜太公假装不知放毒之事,对马氏说:“肉怎么会冒烟,难道有毒?”说着,姜太公夹起肉就往马氏嘴里送。马氏吓得脸都白了,匆忙逃出门去。
姜子牙这时候才明白,这丝竹是神鸟送的宝物,能验出饭菜中是否下毒。从此姜太公每餐都用两根丝竹夹菜。此事传出后,四周的邻居也纷纷学着他用竹枝吃饭。后来效仿的人越来越多,用筷吃饭的习俗也就一代代地传了下来。
后来,姜太公帮助周武王灭商建周,马氏见姜太公富贵起来了,而且又有了齐地作为封地,非常懊悔当初离开了姜太公。于是就找到姜太公,请求与他恢复夫妻关系。姜太公已看清了马氏的为人,不想再和她恢复夫妻关系,便把一壶水倒在地上。
他对马氏说:“你如果能把水收起来,我便和你恢复夫妻关系。”于是,马氏赶紧趴在地上去收水,但只能收到一些泥浆。这时姜太公冷冷地对马氏说道:“你已离我而去,就不可能再在一起了,就好比倒在地上的水,难以再收回来了!”
开国之主姜太公
周武王伐纣成功后,大肆封赏有功之臣。据《史记·周本纪》记载,武王“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于是就把营丘封赏给了姜太公。营丘在当时还是一片不毛之地,没有什么物产,也没有人烟。《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载说:“太公望封于营丘,地潟卤,人民寡。”《汉书·地理志》也说:“齐地负海潟卤,少五谷而人民寡。”
姜太公领封之后,带着本部人马奔营丘而去。他们一行人一边行军一边休息,速度很慢。一天傍晚,他们来到离营丘不远的一个地方休息,准备明日赶到营丘。
晚上姜太公听见房中有人说:“有道是机会难得,这些人睡得这么香甜安稳,应该不是去封国就任的吧!”姜太公听后,睡意全无,急命整顿人马,披星戴月赶赴营丘,黎明时就赶到了。
这时恰逢莱国的军队正在涉水奔营丘而来,想要与太公争夺齐地。莱国与营丘相邻,是商纣王的属国,莱侯想趁姜太公立足未稳之际,抢占营丘。于是两军便在淄河西岸展开对垒。姜太公指挥军队镇定自若,士兵作战英勇顽强,莱军被杀得丢盔弃甲,节节败退,只好悻悻而回。至此,姜太公算是在营丘站稳脚跟了。
在齐地,姜太公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采取了“因其俗,简其礼,通工商之业,便鱼盐之利”的方法发展齐国经济。“因其俗,简其礼”中的“俗”指的是“夷俗”,“礼”指的是“夷礼”,即当地东夷人的生活方式和礼仪制度;所谓“因其俗,简其礼”就是尊重东夷人的文化传统,不强制推行周礼。在“通工商之业,便鱼盐之利”的基础上,姜太公还倡导“农、工、商”三者并举。
当时齐国的土地盐碱化严重,自然条件极其恶劣,非常不利于农业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姜太公因地制宜,在注重发展传统黍、稻等农作物的同时,利用境内矿藏、鱼盐资源丰富的特点,大力发展冶炼业和鱼盐业。另外,他还利用齐地交通便利的优势,大力发展商业。
当时齐国制造的冠带衣履畅销天下,鱼和盐流通列国,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后,齐国获得了大量的人力和财物,逐渐由偏僻荒凉的小国、穷国,发展成雄踞于东方的大国、富国。司马迁在《史记》中说道:“太公至国,脩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
姜太公在政治上推行“尊贤尚功”,注重发掘人才,打破了西周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尊尊亲亲”的正统思想束缚,并提出了“六守”“八征” “六不用”的人才理论。“六守”指的是仁、义、忠、信、勇、谋六个方面;“八征”就是姜太公考察人才的八种方法,即通过交谈问话、辩论、财物诱惑、女色、处理危难艰险、喝酒饮宴等全面了解人才的品德能力;“六不用”就是姜太公认为有六种人不可任用:奸佞之徒、诈取名誉的人、假公济私者、互相拆台者、结党营私者、嫉贤妒能者。姜太公通过“任人唯才”,为齐国的发展与强大奠定了基础。
姜太公兵法谋略甚是出众,著有《六韬》一书,该书是先秦时期军事思想的集大成之作。它论述了治国、治军和指导战争的理论、原则,对后代的军事思想有很大的影响,被誉为兵家权谋类的始祖。周成王时期,发生了管叔、蔡叔、霍叔的“三监之乱”,与此同时淮夷、徐夷以及“殷东五侯”也起兵反周。在这种情况下,周成王派召康公传令太公说:“东至大海,西至黄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此间五等诸侯,各地官守,如有罪愆,命你讨伐。”齐国也因此可以征讨各国,最终成了一个大国,并定都营丘。
P4-7
对于历史,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读方式,每种解读方式都会为我们开启一个独特的视角,让我们看到不一样的历史风景。那么,有着深厚的学术素养,见解独到的北大教授们又是如何看待中国历史上的那些人、那些事儿的呢?他们的观点又会给我们怎样的启发呢?
《北大历史课》以北大教授们的历史观点为线索展开,围绕不同的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进行了深入解读。扶周灭商,奠定齐国千年基业的姜子牙;助齐桓公雄视天下诸侯,连孔子都佩服得五体投地的管仲;孔孟、老庄等杰出思想家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轴心时代;混六合为一家、一统天下的始皇帝;秦末群雄逐鹿中的两位主角——刘邦和项羽;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汉末三位领袖群伦的豪杰——曹操、刘备、孙权;魏晋风骨,王谢世家;代晋自立的刘寄奴;辉煌而短命的隋王朝……作为历代君王楷模的唐太宗的心结是什么?被视为“孱弱”的宋王朝又以怎样的成就超越汉唐?同为改革家,王莽与王安石这两位本家生前身后又有怎样不同的历史际遇?
明朝的历史是本书着墨比较多的地方。草根皇帝朱元璋处心积虑,也能安排好身后事。建文帝与明成祖的叔侄之争搞得大明朝血雨腥风。郑和为何不远万里,七下西洋?李自成与吴三桂一同埋葬了两百多年的明王朝,郑成功在孤岛台湾延续了明朝*后的香火,而大陆上中国封建社会最后的盛世正在崛起。
翻开这本书,和北大教授们一起回顾久远而精彩的中国史。
传统观念认为刘备是仁君.而曹操是奸雄,甚至是奸诈的小人。现代人则一般倾向于认为曹操是英雄,或者是可爱的奸雄,或者是真小人;刘备则有假仁假义之嫌。
——张辛(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中国古代历史上有这样一种现象:辉煌的文治武功尽管多出于国家统一时期。但是地方经济的发展却住往在分裂时期表现得更为显著。
——田余庆(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有明一朝,皇帝多碌碌无为,但国家的治理却延续了近三百年。所有这一切均离不开朱元璋超人的权力控制与谋略布局。朱元璋是继汉高祖刘邦以来的第二位平民出身却一统天下的皇帝。
——王天有(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