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悲剧的前奏
一、临终的皇帝
曹魏咸熙元年(264),年近而立的司马炎还处在父亲司马昭巨大的荫庇之下,他当时是曹魏的新昌乡侯,官职是中抚军,负责统领禁军、卫戍京师。这个分工模式是从当年曹操、曹丕父子处学来的:父亲领军在外讨伐异己,儿子留守京师,监督傀儡皇帝与朝中百官。
然而,司马昭似乎对儿子缺乏信心。这一年年初,有迹象表明,远征蜀汉的镇西将军钟会要造反,司马昭亲率大军西征,因为担心后院起火,司马昭挟持魏帝曹奂一同去了长安。
钟会的反叛没有成功。监军卫瑾策动军队哗变,杀死钟会及其党羽,控制蜀中大局。巴蜀二十二郡正式划入曹魏版图,被收编为晋国的第十三个州——益州。
随着蜀汉的灭亡,三分天下的格局终于被打破。表面上,曹操的后人正在实现其先祖“天下归心”的理想,而实际上此时的曹魏政权也已经日薄西山,即将笑纳这个天下的人,复姓司马。
同年三月,司马昭晋爵为晋王。十月,司马昭立长子司马炎为晋王太子。此时的司马昭已经剿平一切反对势力,九锡也受过了,万事俱备,只欠魏帝禅位。
然而司马昭没有等来做皇帝的这一天,他在次年(265)八月病死,司马炎嗣位晋王。同年十二月,司马炎受禅称帝,新王朝史称西晋。
这一年,司马炎正好三十岁。三十而立,他的起点比较高,一立就是个皇帝。
司马炎取年号为泰始。泰者,安也。司马炎想告诉世人,从今开始,天下要安定了。
泰始这个年号用了十年,安定并没有实现。沿着长江,江北的晋政权与江南的孙吴政权依然持续着长期的拉锯战。
公元275年,司马炎改元咸宁,依然是祈祷天下安宁的意思。
咸宁五年(279)十一月,经过十多年的精心准备,晋国出动二十万军队,分六路进攻孙吴。这场战争毫无悬念,当时孙吴国困民穷、人心思变,连孙吴的丞相张悌都不得不承认,“吴之将亡,贤愚所知”。
次年三月,晋将王溶率领水军顺江而下,直捣建业,吴主孙皓黯然出城投降。
从东汉末年的乱世开始,破碎了近百年的天下,重新归于一统。
兵荒马乱的日子结束了,司马炎认为咸宁的许诺已经实现,于是再次改元,咸宁六年被改为太康元年(280)。
太康这个年号用了十年。这十年史称“太康盛世”,史家如此描述:“是时,天下无事,赋税平均,人咸安其业而乐其事。” 这个盛世的标准很低,仅仅是“天下无事,赋税平均”。实际上,与两汉时期相比,西晋的税赋不仅繁重,而且也极不平均,社会阶层固化,上层的少数人醉生梦死,底下的大多数咬牙切齿。这充其量不过是一个治世而已,只不过之前几十年“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状况实在太惨,才让人们产生了盛世的错觉。
可悲的是,这个错觉也只是昙花一现。西晋王朝统一天下三十多年后,土崩瓦解,文人干宝在经历了山河沦丧、骨肉分离之后,追忆晋初那段逝水年华,他笔下的太康十年美好得恍若人间仙境:“牛马被野,余粮委亩,行旅草舍,外闾不闭,民相遇者如亲。其匮乏者,取资于道路。故于时有‘天下无穷人’之谚。”
千载之后重读此文,令人唏嘘不已,乱世中人说苦是泪,说喜也是泪。
太康九年(288),司马炎感觉自己身体不行了。
这其中有年龄因素。这一年司马炎五十三岁,已到了接近死亡的年纪。两晋十八个皇帝(算上宣帝、景帝、文帝这三位被追封的皇帝)平均寿命三十九岁,除了高祖司马懿以罕见的七十三岁高龄辞世,其余皇帝无一活过五十五岁。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