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过心灵之河
——约翰·伯宁罕《和甘伯伯去游河》《外公》朗读记录
(一)
Summerhill,夏山。
夏山学校创始人A·S·尼尔说:“让学校适应学生,而不是让学生适应学校”。
随着学生长的学校是怎样的模样?
“我们决定办一所可以让孩子自由发展的学校,为此,我们不得不放弃所有管训、指导、约束,以及一切道德训练和宗教教育。有人说我们勇敢,其实这并不需要勇气,所需要的不过是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坚信孩子的天性是善良而不是邪恶。”
“在夏山的学校大会上,学生和教职员一样,对学校的规章制度有表决权。”
“夏山也许是世界上最快乐的学校。……自由的孩子怨气少。”
“在夏山,每个人都享有同等的权利,任何人都不准乱弹我的钢琴,我也不能未征得孩子的允许而骑他的自行车。……自由的孩子是不易受到别人影响的,因为他们没有恐惧,而无所畏惧是孩子所能得到的最棒的礼物。”
“它(夏山学校)的最大优点是培养出了未被恐惧与仇恨摧毁的健康自由的孩子。”
摘录源自尼尔《夏山学校》的第一章《夏山的宗旨》。
约翰·伯宁罕说:“没有压力的童年为我的创作打下了最好的基础”。十二岁进入夏山学校就读的伯宁罕,大部分时间都用在画画上,因为课程不是强制性的。在信任宽容,让人顺着本性去发展的夏山中成长的伯宁罕,自写自画,图画和文字有着天然的契合。正如尼尔所说:“自由的孩子是不易受到别人影响的”,约翰·伯宁罕的图画书处处弥漫着“我”的印记,散发出自由的气息。
(二)
给一(3)班的孩子们朗读《和甘伯伯去游河》。
一起朗读:“图文,约翰·伯宁罕;翻译,林良。”向把美好童书带给美好童年的人致敬。
前后蝴蝶页,没有任何图画的绿色,清新、干净。扉页,藏着“导游图”,但只有等到阅读完整本书后,孩子们才会有恍然而悟的惊喜。
第一页,文字简单到孩子们忍不住和我一起大声读出来:“他就是甘伯伯”。线条细密交织,颜色柔和到让人的心变得软软的。甘伯伯戴着窄檐帽,穿着雨靴,提着浇花的桶,向孩子们憨厚地笑。这是夏山的伯宁罕笔下的大人,和气得让孩子们一点都不畏惧的大人。
接下来的左右对页,伯宁罕用不同的画法推动着故事的展开。左页图用棕色的单线描画,淡得像被水洗过的褪了色的纸币;右页图则是鲜亮的彩色,亮到逼人的眼睛。
右边的彩页,乘客们陆续上船。
最先请求上船的是两个小孩儿。女孩飞起来的长发,张开的手臂,抬起的大脚丫,弥漫着夏山学校无拘无束的气息。可爱的兔子、满脸稚气的猫、憨厚的狗,都含着孩子的天真。
当胖胖的猪出现时,孩子们笑起来了,从此时开始,游河已成为一个好玩的游戏。
老实的绵羊、扑扇着翅膀的鸡来了,身体庞大的牛竟然也请求:“能腾出个位子给我吗?”原文比译文更有意思:“Canyoumakeroomforme?”竺祎的眼睛瞪大了,嘴里发出“啊”的声音,她担心着甘伯伯的船会沉下去。
不管怎样,总是接纳,甘伯伯的木船像是可以撑大的橡皮船。不管怎样,总是信任,在提出“不吵闹”、“不能乱蹦跳”、“不能追兔子”、“不能招惹猫”、“不能来回晃”、“不能咩咩叫”、“不能踩东西”、“别乱踢”的要求之后,乘客一一上船。
左边的单色素描里,船在缓缓行进,两岸的景致慢慢呈现,像拼图的碎片,拼出扉页的“导游图”。游河的喜悦,在左页图中两个孩子触摸水面,与岸上的小动物热情招呼的动作里,传递给了书外的孩子们。
一船的乘客,像一船顽皮的孩子。孩子忘性大啊,“刚过一小会儿”,就把甘伯伯的“教导”全丢到脑后去了,该扇的照样扇,该晃的还是晃,该吵的都在吵。翻过来,彩色的大跨页,“大家都掉进水里去了。”本以为他们的狼狈样会让孩子们哈哈大笑,但教室里,没有一个孩子笑,甚至没有一个孩子因发现戴礼帽的甘伯伯原来是个光头而笑。孩子们的脸上写满了担心与紧张。
如果图画书在翻船这一页结束,孩子们将会多么沮丧。
面对这一群明知却故犯的乘客,没有生气,没有迁怒,好脾气的甘伯伯带大家穿过黄灿灿的原野,然后,围坐在一起,享用茶点,心满意足。
译者把Mr。Gumpy——冈普先生,翻译成“甘伯伯”,多么贴切。甘伯伯是一个给孩子带来极深安全感的人。没有了“高压”的孩子和小动物都像夏山的孩子那样,“健康自由”,快乐无忧。
(三)
《外公》与《和甘伯伯去游河》在表现手法上有诸多相似之处,比如线条;比如左图用单色,右图用彩色;还有简洁的语言和不动声色的铺叙。
给五(5)班的孩子们朗读《外公》。
封面,只穿一条三角裤衩的小女孩跪在沙地上,边吃棒棒糖边玩沙,靠在躺椅上看报的外公抓着报纸的手垂下来,睡着了。很多幅这样日常的图画,很多个熟悉到难以察觉、常常忽略的瞬间,被伯宁罕从生活的海中打捞出来,用铅笔淡彩,将“日子”“时光”“岁月”这些词定格成脚踏实地的每一刻。
祖孙俩的对话简洁到连说话人都省略掉了,伯宁罕仅用不同的字体来区别。对话的场景,用铅笑淡彩描画,清新如雨后空气。种花;站在零乱的玩具堆里引吭高歌;玩病人和医生的游戏;讲故事;做冰淇淋;去海边玩沙;钓鱼;在院子里和冰上玩。每一个场景都与我们生活的场景交叠,每一个场景都带领我们更深地走入祖孙俩的世界——直到这些场景化为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回忆,直到我们分不清书里书外的差别,直到我们认为自己就是小女孩,而那个秃顶的老人就是我们的外公。
单线描画的左页图,有补充——花房里的工具,屋外雨中的池塘,沙滩上的“沙堡”;有想像——对镜梳妆的小布熊,紧咬钓钩和外公、小女孩“拔河”的鲸鱼;有回忆——外公回忆小时候与大头、胖子坐雪橇往山下溜,“快得像三支箭”。
左页与右页配合,单色与彩色的交叉,把书外的我们往书里的世界吸。教室里安静极了。
“外公,明天我们去非洲玩儿,你来当船长好不好?”外公坐在绿色的沙发上,小女孩坐在外公的膝上。P7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