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一九八四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英)乔治·奥威尔
出版社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内容简介
在《一九八四》里,乔治·奥威尔为我们展现了他惊人的想象力、伟大的创造力、深邃的洞察力,用他独有的风格和高超的技巧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泯灭亲情、爱情、人性的恐怖世界。书中描写了一个叫做“大洋国”的极权统治社会,在那里,人性遭到扼杀,自由遭到剥夺。思想受到钳制,生活极度贫乏、单调。历史每天都在被伪造,所有不利于统治的历史记录都将被毁掉,记忆不再可靠,人们每天在仇恨中生活。人性也堕落到不分是非善恶的程度。虽然书中描述的是对极权主义恶性发展的预言,但是却让每一个经历或熟知该类历史事件的人看过《一九八四》后都会产生一种触目惊心的契合感。书中刻画的人类生存状态,仿佛一个永不退色的警世标签,警醒世人提防这种预想中的黑暗成为现实。
作者简介

乔治·奥威尔(1903-1950),原名埃里克·亚瑟·布莱尔。英国伟大的人道主义作家、新闻记者和社会评论家,知名的英语文体家,以小说《动物农场》和《一九八四》闻名于世。

奥威尔出生于印度孟加拉,父亲是英帝国在印度的小文职官员。奥威尔在贫穷而又自视高人一等的家庭环境中长大。返回英国后,于1917年获奖学金入伊顿公学读书,成绩优异,并在学校刊物上发表其最初的文章。1922年到缅甸,在印度皇家警察驻缅甸部队服役,由于意识到英帝国的统治违反缅甸人民的意愿,感到内疚,于1927年离开缅甸,一年后辞职。后以这段经历为素材,写成小说《缅甸岁月》(1934)和自传体散文《猎象记》及《绞刑》。

1944年写成讽刺苏联革命的政治寓言小说《动物农场》,次年出版后头一次使奥威尔名利双收。

1949年出版政治讽喻小说,也是他最后的作品《一九八四》。

目录
译者的话
第1卷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2卷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3卷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附录
新语原则
作者简介
作者年表
精彩书摘

《一九八四》:

这是四月晴冷的一天。当钟声敲响十三下时,温斯顿·史密斯把脖子缩进衣领里,迅速钻进胜利大厦的玻璃门,他动作轻快迅捷,但还是慢了点,风沙跟着钻进了门厅。

门厅里有股很浓的熬白菜和旧垫子的味道。门厅尽头,有张大小并不适合挂在室内的宣传画。这幅画是一个足足一米多宽的、四十多岁男人巨大的脸,留着浓密的黑胡子,粗犷英俊。温斯顿朝楼梯走去。电梯根本用不上,即使情况很好时,电梯也很少开,何况现在正是为了配合仇恨周采取节约措施的期间。三十九岁的他住在七楼,他的右腿脚踝有一处静脉曲张引起的溃疡,爬楼梯对他简直就是折磨,因此爬得很慢,一路上要休息好几次。每登上一层,都会面对电梯门墙上同样的宣传画,那个巨大的脸上的双眼就会死死盯着你。这双眼似乎能跟着人转动。画的下方是一行文字说明:老大哥在看着你。

在他的公寓里,一个音色圆润的声音正在念一连串与钢铁生产相关的数据。声音是从那块像毛玻璃的椭圆金属板发出的,这块金属板成为右边墙壁的一部分。温斯顿按了一个开关一下,声音小了些,但仍然清晰可辨。这装置(叫作电屏)音量只可以调低,没法关掉。温斯顿走到窗边,蓝色党员制服让他看上去更加瘦小单薄。他头发颜色很淡,脸色红润,皮肤由于长期使用劣质粗肥皂和钝刀片,加上寒冬刚刚过去,变得十分粗糙。

即使关上玻璃窗,外面看上去也很寒冷。下面街上,风正席卷着尘土和碎纸飞旋。虽然天空湛蓝,阳光灿烂,但除了到处贴着的宣传画,所有一切都仿佛失去了色彩。只有那张留着黑胡子的脸,在从各个角度注视着每个角落。在公寓对面那栋房子的正面就有一幅,那双眼正盯着温斯顿:老大哥在看着你。下面街上有张宣传画掉落到了街上,一个角被撕破,在风中发出啪啪声响,上面的“英社”那个词时隐时现。远远的,一架直升机掠过屋顶,像只在空中盘旋的苍蝇,不一会它就绕个弯儿飞走。那是警察巡逻队,正在从各家的窗户窥探着人们。不过巡逻队并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思想警察。

温斯顿身后的电屏仍在喋喋不休地播放钢铁生产的情况,报告生铁产量,还有超额完成了第九个三年计划的情况。这块电屏具备同时播放和接收的功能,因此在家中的温斯顿发出的任何声音,只要比轻声细语大点,就会被接收到。此外,只要他留在那块金属板的视野范围,除了声音,他的行为也都被一览无余。为此,你很难知道是不是正有人在监视着你,你唯一能做的,就是想着思想警察在时刻监视着你,至于什么时候没有,就只能靠你的想象了。要知道无论何时,也不需要理由,只要高兴,他们就可以随时监控你。这样一来,你只能这样为自己的生活下定义——这就是生活。你发出的每个声音,你做的每个动作,随时都可能受到监视,连在黑暗中也很难逃脱。

温斯顿决定继续背对着屏。这样比较安全些。不过他也清楚,即使这样也不保证不被窥视到。一公里外那座高耸的白色大厦就是他工作的地方:“真理部”。这座大厦坐落在一片脏乱的区域。在这里,他有些厌恶地想,这就是伦敦,大洋国人口第三多的省份,一号空降地带的主要城市。他竭力在记忆中搜索童年时的情景,但他不敢确定这就是过去的那个伦敦,到处都是十九世纪样式的破旧建筑,墙头需要靠木柱支撑才不至于坍塌,大多数窗户被钉上了硬纸板,屋顶用皱皱巴巴的波纹铁皮凑合着覆盖住,花园的围墙东倒西歪,那些遭到空袭洗劫过的地方尘土飞扬,野草在残砖碎瓦的缝隙间顽强地丛生,炸弹清出了很大一块空地,不知道什么时候,空地上冒出许多鸡笼似的肮脏木屋。

可没有用,他记不起来了,除了一片明亮的背景模糊得让人无法理解的画面,他来自童年的记忆里什么也没有。

真理部——用新说法叫真部——跟任何其他建筑都不同。这是一栋有着金字塔结构外形,晶晶发亮的白色水泥建筑。它层层相叠,拔地而起,一直升人三百米的高空里。从温斯顿站着的地方,正好可以看到建筑的巨大白色墙壁上,用漂亮字体写的党的三句口号:

战争即和平

自由即奴役

无知即力量。

……

序言

《一九八四》是“政治小说”吗?

的确,不仅仅是故事的主题正是围绕着一个虚构的国家展开,并且这个国家的特点也体现了作者对未来世界政治格局的预判,即世界被瓜分为几个势力范围。而作品中的大洋国、欧亚国、东亚国基本是在作者有生之年就已经初具雏形的几个超级大国。在《一九八四》中,大量篇幅是对作者预想的极权主义下的社会生态、生活的描述,人们没有了任何自由思想、言论,甚至基本生活的自由都没有,所有一切无不都是在以“老大哥”为象征的党的控制之下。在书中,单单是一本来自虚无缥缈的反对派代表人物戈德斯坦的书的引用,就占据了全书百分之十的篇幅。

“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这样赤裸裸、不加掩饰的口号被当作大洋国统治者的党的口号。在这样的政治体制下,统治者获得了巨大的权利,“统治者即独裁者,法老或恺撒也没能拥有过他们这样绝对的权力。为了不让自己陷于不利局面,他们不会让自己统治下的人民饿死太多。”但不同的是拥有如此巨大权力主要依靠的不是传统的手段,比如强权、武力等,而是一种全新的手段,那就是对人民思想上的控制。在这样的政治体制下,作为主要统治基础的党员首先受到了严密监督:

“党员从生下来一直到死,都在思想警察的监视下生活。即使在单独的时候,也永远无法确知自己是否受到了监视。不论他在哪,睡觉还是醒着,工作还是休息,在澡盆里还是在床上,他都可能受到不被告知的严密监视,也不可能知道自己受到监视。他的所作所为都是重要的。从他的友谊、休息,到他对妻儿的态度、他单独的时候的面部表情、睡梦中的梦呓,甚至身体的细微动作都受到严密而慎重的考察。实际行为不端那就不用说了,任何偏离常态的行为,任何习惯的变化,任何精神方面的不正常——总而言之就是所有能展示心理变动的迹象,都会被观察到并加以处理。也就是说一个人根本不存在着自己,不仅是没有自由,连个人空间都不存在。与此同时,这个人却不受法律或者明文规定的约束,因为在大洋国不存在法律。很多思想、行为尽管没有受到明令禁止,但如果被发现,就会带来灭顶之灾。无休止的清洗、逮捕、拷打、监禁、蒸发,并非是针对罪行的惩罚,而只是为了把那些可能在未来给党造成麻烦的个体清除掉。对于一名党员,只是有正确的思想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正确的本能。”

这里还有一种重要的手段,那就是对历史的控制。而对历史的控制主要依靠篡改历史。“篡改过去之所以必要,其中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次要的,也可以说是预防性的原因。那就是党员之所以能跟普通民众一样忍受当下的生活,部分是因为他缺乏对比的标准。为了要使他相信他比他的祖先生活得更好,物质生活平均水平是在不断提高,就必须使他同过去隔绝开来,就像必须使他同外国隔绝开来一样。但篡改过去还有一个重要得多的原因,那就是确保党的一贯正确性。”

因此书中代表党的奥布兰才会说:“谁控制了过去,谁就控制了未来;谁能控制现在,也就控制了过去。”

书中对所谓“英社原则”的描述,也是围绕着这点展开的。基于“历史是变化无常”的这个认知,英社得出了“双重思想”这一理论,或者不如说是手段。所谓“双重思想”就是:一面要说谎,一面又要对谎言确信无疑,忘掉那些让人为难的事实,然后再在需要的时候重新找出这些事实来,并再次相信它;否认客观现实的存在,同时又要考虑被否认的现实——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甚至双重思想这个概念的使用也需要使用双重思想。因为你使用这个字眼就是承认你在篡改现实;再来一下双重思想,你就擦掉了这个认识;如是反复,永无休止,谎言总是抢先真理一步。最后,靠双重思想,党就可以——也许正像我们所了解的那样,继续左右历史数千年——阻止历史的进程了。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22: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