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之,八国联军是不顾军纪的约束,肆无忌惮地进行了长时间的烧杀掠夺。他们把奸淫后的妇女送进了裱褙胡同的妓院。
你不信?无论贵贱,也不管老幼,只要是个女人,就一个个地都把她们当作性奴。不管是胆小不敢乱来的士兵,还是到了这个地步还在笃信上帝的军官,他们都去了裱褙胡同玩女人。这样一来,谁都难逃罪责。来这里对付义和团事件的八国联军,所有的军官和士兵都是一丘之貉的共犯。
我同直隶总督裕禄大人的女儿是从小就认识的好朋友。她的父亲将战败的责任揽在自己身上,在北京郊外的杨村饮毒自杀,留下了七个美丽的女儿。
直隶总督,也就是河北的最高行政长官。在我们这个地方官权倾—方的国家,总督是可以和宰相匹敌的大官,而且他还是太祖努尔哈赤之后的满人贵族。地位如此显赫的七位公主,最后也被掠去裱褙胡同,任由野兽般的外国士兵糟蹋。当然,她们家占地广阔的豪宅也被抢了个干净,最后付之.炬。
一、二、三——索尔兹伯里阁下,你喜欢莫扎特吗?创造如此美妙音乐的西方人,怎么会做出这种禽兽不如的行为的呢?奇怪的是,对西方文化一无所知的中国人却会为莫扎特的音乐着迷。
你知道天主教的北堂吗?事变发生之初,义和团的人来到这里,北堂也就成了双方激战的战场。
北堂的主教是一位名叫法比耶的神父。他年轻时就来到北京传教,一直为流离失所的难民施舍,照料无家可归的孤儿。对他来说,传教其实是放在其次的事。日复一日,他为无依无靠的人们施舍,在教堂后院的玻璃工场手把手教给孤儿们将来可赖以谋生的手艺。到了星期天,做礼拜前,他会演奏美丽动听的莫扎特乐曲,为贫困的人们带来精神慰藉。
当时,那些成为义和团目标的信徒纷纷逃入北堂,和几个法国士兵一起躲在大教堂里,法比耶神父则手拿来复枪进行抵抗。
这些义和团的人应该也是四处流亡的贫民,听说神父是一边开枪阻击,一边口中不停地诵读圣经。
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后,我曾女扮男装去过北堂。只见法比耶神父将孤儿的尸体一个个并排放在废墟上,仰望着天空不停地哭泣。
他没有做祈祷。我对他说,为孩子们祈祷吧。神父绷紧了他那张原本慈祥的脸说,张太太,我已经不信上帝了。这些孩子到底有什么错?
神父没有做什么祈祷,而是不停地用小提琴拉着他熟悉的莫扎特曲子。在夕阳令晖的映照下,神父不住地叹着气拉着弓弦,那神情、那模样我至今难忘!
一、二、三——阁下,请你抬眼看着我。将军是个虔诚的基督徒,我的话也许有点儿让你受不了,但有一句话却是非说不可。
索尔兹伯里阁下,你是带着怎样的想法走马上任的?内心是怀着怎样的正义感和责任感?今天见到你,而且是如此近距离,我是看得清清楚楚。
在阁下的内心深处,是很想以上帝的名义,把大事变期间发生在这块土地上的令人发指的暴行统统揭露出来。可是我要说,这是徒劳的。
事到如今,你要把所见所闻的各种恶行弄清楚根源,还要加以裁夺,拨乱反正,这现实吗?
你静下心来仔细想一想。那些义和团的人揭竿而起、犯上作乱本就是出于爱国之心,倒是出兵镇压他们的袁世凯是个巴结列强的叛谫者.
其结果是,几乎所有的官兵都投奔了义和团,导致西太后最后向全世界发布了宣战书。
这究竟是一场事关国家威望的圣战,还是单纯的针对外国人和基督徒的歇斯底里的虐杀事件?如果不能理解彼此主观认识上的错位,那么阁下的这次调查是毫无意义的。
说说我个人的见解吧。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向军队下达了“把中国人当野蛮人处理”的训令,但是有哪个西方人认为,德国皇帝说的话太过分了?没有。也就是说,德国皇帝只不过是直言不讳地说出了他心里的想法而已。难道这是日耳曼民族的天性使然?就像贝多芬交响曲一样直抒愁绪?
各个列强国家,当然其中也包括了唯一的黄皮肤人种日本人,全把我们当作野蛮人看待,觉得非除去不可。他们随心所欲地在这里烧杀掳掠,随心所欲地奸淫妇女,杀死毫无抵抗力的孩子和老人,因为不当人看待,所以他们良心上也不会有愧疚感。
这些都只是我个人的想法,阁下。
当听说大英帝国议会决定派遣索尔兹伯里调查团来这里调查时,我国的有识之士会有什么想法?你没想到吧?大家都笑出了声——这些洋人在耍什么花招哟!(P10-13)
原来,历史小说还可以这样写
张竞著 杜海清译
光绪皇帝宠爱的珍妃是被慈禧太后杀死的,这是中国历史通常的说法,是谁都知道的“常识”。“其实,杀死珍妃的并不是慈禧太后——”如果你在北京的小茶馆里和别人这么悄悄地说,那我可以断言,店里所有的人都会立马竖起耳朵,不,甚至全会嚯地站起身来。
假如下令杀害珍妃的人不是慈禧太后,那么珍妃的死就成了历史之谜,甚至可以说这段历史就要改写了!“究竟是谁杀死了珍妃?”先前谁都对此不抱怀疑,现在重新质疑这个问题,光凭这一点,就足可挑起人们对历史的好奇心。一件已被人深信不疑的定案一旦被推翻,就会产生新的谜团。解开这个谜团,就为推理小说提供了写作的空间。
在《珍妃之井》中,一开始就把疑团呈现在读者面前。读者朋友就此被吸引住,产生要把这部小说看个究竟的,中动。但是,浅田次郎在创作这部作品的时候,他得越过眼前的一座山。对于日本读者来说,他们的脑中并没有“珍妃是被慈禧太后杀害”这样的观念。在烹调历史小说这道大菜时如何加入推理的调味品?这就要看大厨厨艺水平,也就是创作小说的作家本事了。
浅田次郎采用的手法出入意料。在解开“杀害珍妃的真凶”这个谜团之前,他先让张太太这一神秘人物出场。她在载泽举办的舞会上选择英国海军索尔兹伯里将军做舞伴,然后在她的独白中叙述了义和团杀死外国人、八国联军以此为借口攻占北京的经过。通过这样的布局,“珍妃之死”的背景便清晰地展现在读者眼前,就算是对晚清历史不怎么了解的人,在进入故事之前也能获得充分的基本信息。就好比在上主菜之前,先来个开胃小菜。被张太太不可捉摸的言行吸引住的读者,通过她的独自知道有这么一个谜团尚未解开,那就是:“杀害珍妃的真凶到底是谁。”与此同时,也明白了搜查凶手的重大意义。
这件发生在清宫中的疑案,也许并不是权力斗争的偶然结果,而是一个与西方列强利益相关的国际性事件。当读者了解了这一点,推理的前提也就成立了。这实在是一个绝妙的“开场白”。
浅田次郎的小说,每一部都有不同的开首。就目前能想到的随意举出几部,眼前就浮现出各种各样别出心裁的“开场白”。《铁道
……
并不是因为袁世凯告密,维新派的行动被守旧派获悉,察知异常的慈禧太后才幽禁光绪皇帝,镇压维新派;而是相反,在慈禧太后抢先行动,掌握了政权之后,维新派才被动应对。发动政变的是慈禧太后,不是维新派。
这个论说是否更接近真相,目前还没有确凿的佐证依据。只是,读了这篇文章后,立刻就让人想到《苍穹之昴》和《珍妃之井》。浅田次郎在创作的时候,是仔细查阅了历史资料的。即使是一些不起眼的细节,他也在经过了认真的考证之下才下笔的。但是,他对参考的史料并不是不加分析地囫囵吞枣,特别是对已有定论的人物,他敢于质疑,《苍穹之昴》中的慈禧太后,《珍妃之井》中的袁世凯都是如此,不管是怎样的历史人物,在作出历史评价之前,首先把他们看作是活生生的人。即使是恶人,也不能漏看了他有人性的一面,这就是浅田次郎的小说能打动读者的原因,是他的作品的魅力所在。
珍妃到底是被谁杀害的?相信您一定会被这个故事的趣味性及其深刻含义所打动。
第一章 泽公府的舞会
第二章 谁杀死了珍妃?——《纽约时报》驻北京记者托马斯·艾德温·巴顿的证言
第三章 老公胡同——原齐心殿御前太监兰琴的证言
第四章 枭雄——直隶总督、北洋通商大臣、北洋常备军总司令袁世凯将军的证言
第五章 来自魔宫的请帖——光绪皇帝之妃瑾妃的证言
第六章 现场查证——永和宫首领太监刘莲焦的证言
第七章 小恶魔——被废太子爱新觉罗·溥儁的证言
第八章 天子
尾声
附 原来,历史小说还可以这样写 张竞
浅田次郎著,杜海清译的《珍妃之井》讲述了九重宫墙里的一口小小古井,埋藏着近代中国最大的一个秘密:
谁杀了珍妃?她是光绪皇帝一生的挚爱,却在兵荒马乱之际惨遭杀害。
每个人都有一套说词、都有自己认定的凶手,在宫廷内幕的罗生门中,究竟谁说的才是真的?
两年后,英国海军中将索尔兹伯里在镇国公载泽所举办的舞会中,偶然听到了这件悬案,拥护君权的索尔兹伯里决定与政治情势相似的俄清银行总裁彼得洛维奇、目本东京帝国大学教授松平忠永、德国驻华武官施密特上校,一起找出这起案件的真凶。
然而,他们始料未及的是,所有采访过的“证人”们都在说谎!“证人”们对于案发现场各有说法、各有指称的凶手,却也各有玄机、各有破绽。这些证词使得谋杀珍妃事件俨然成为清宫罗生门,真相,彷佛还在遥远的那端,可望却不可及。
最后,调查团决定秘密谒见被囚禁于瀛台的光绪皇帝,企图揭开这桩谋杀案的真相……
浅田次郎著,杜海清译的《珍妃之井》是以中国清代为背景的历史小说,讲述的是受光绪皇帝宠幸、地位更胜隆裕皇后的珍妃,在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喜太后与光绪仓皇逃往西安之际,惨遭杀害。
谁杀了珍妃?究竟谁说的才是真的?所有采访过的证人们都在说谎!
该书是浅田次郎中国历史系列作品的第二部,是继《苍穹之昴》之后又一力作!悬疑可比《东方快车谋杀案》,离奇更胜《罗生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