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莫扎特传(音乐天才的传奇一生)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德)费利克斯·胡赫
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作者在取得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前后花了七年时间写成此书,被誉为艺术杰作。费利克斯·胡赫著的这本《莫扎特传(音乐天才的传奇一生)》分为39节,每节一个标题。在胡赫的艺术妙笔下,古典音乐大师莫扎特一生的不幸、孤独、痛苦、成功、伟大跃然纸上。本书行文流畅,落笔精美,情意深远,在刻画莫扎特的同时,也展现了当时的欧洲社会现实。

内容推荐

费利克斯·胡赫著的这本《莫扎特传(音乐天才的传奇一生)》介绍了,音乐天才莫扎特,大凡上过中学的人,都知道这个名字,然而绝大多数人不会了解他那充满欢乐的音乐和困厄连连的悲惨人生。对莫扎特顶礼膜拜的作者胡赫,以令人信服的艺术笔调,给我们展示了传主精彩、丰富而短暂的一生。

目录

1.降临人间

2.初见世面

3.在巴黎的巨大成功

4.伦敦

5.第一诫的诫义

6.意大利一

7.音乐学院最年轻的院士

8.音乐骑士

9.新任大主教——卢乔·西拉

10.宫廷音乐会

11.弗洛尼

12.一个困难的决定

13.安德洛墨达

14.告别萨尔茨堡

15.曼海姆与德意志歌剧

16.路易丝·韦伯

17.分别

18.希望与失望

19.与路易丝重逢

20.萨尔茨堡宫廷琴师——伊多门内奥

21.飞起一脚

22.满怀期望

23.为了德意志歌剧

24.两个康斯坦策

25.两次重要会见

26.神眼诱逃

27.访问萨尔茨堡

28.路易丝

29.埃马努埃尔·希卡内德

30.费加罗的婚礼

31.唐·乔凡尼

32.艰难时日

33.波茨坦之行

34.女人皆如此

35.英国人的邀请

36.魔笛

37.穿灰大衣的使者

38.加冕歌剧

39.安魂曲

试读章节

沃尔夫冈望着他,笑了:“我已经在弹钢琴了。”

“这是我的儿子;我是为了他才冒昧来麻烦您的。”

“这是您的——要在这儿举行音乐会的——儿子?”

“是!”

“他多大了?”

“七岁。”

“那你会弹什么呀,我的小家伙?”

“您想听的我都弹。”

“乐队指挥先生,”格林说,十分激动,“请您再进来坐会儿!这可完全是另一码事!为什么您不早点说?进来,我的小朋友!你叫什么名字?”

“沃尔夫冈·莫扎特。”

“就是说,我想听的你都能弹。好,我们来试试。那儿是一架钢琴。我想听……埃卡特的一支奏鸣曲!”

“好的!”

“这儿是乐谱。”

“谢谢,我不要乐谱。您想听埃卡特的哪支奏鸣曲?也许是B调的第一支吧?我认为这是最好的一支了。”

他弹了几个节拍,疑惑地看着格林。

“如果对你没有什么关系的话,我的小朋友,那我想请你弹第六支。因为,如果你能弹这支,那我就知道你是一位技艺高超的大师了。”

沃尔夫冈同情地望着他。

“那好吧,随您的便,格林先生。”

他从沙发上取下一个硬座垫,放到钢琴椅上,然后爬了上去。

格林是对的,这支奏鸣曲从头到尾都是别具特色、需要高超技艺的练习曲。可沃尔夫冈把它弹得那么出色,就好像是在干世界上最简单的事,虽然他的那双小手勉勉强强才够得着六度音。格林是最近才听到创作者弹这支曲子的:这是创作者的表演曲。而这个小家伙弹得一点不比他逊色。

“好啦!”小家伙说他弹完了。“您听得很认真,我很乐意为您弹。但这支乐曲价值并不太高。您认为这支怎样……”

他弹起了C大调的一段曲子;这段曲子是以一种清新、刚劲、高亢的主题开始的。

“这是谁的?”格林问。

“我的,”孩子答道,一边继续弹奏。

格林不敢相信,看着乐队指挥;但这位怀着一种作为父亲的骄傲的人微笑着点了点头。

“这该成为一支奏鸣曲,”沃尔夫冈说;这段曲子弹完了。“我是在布鲁塞尔开始写的。”

“再弹一点!”格林请求说。“再弹点你的!”

“可我除了几支小步舞曲外还什么也没写呀!”  “那就弹你的小步舞曲吧!”

但这时仆人进来,禀报客人到。

“尊敬的大师,”格林说,“看来我一生中还没有过像妨碍我继续听您儿子弹奏的客人这般可恶的来客了。他简直是一个奇迹!我所经历过的第一奇迹!但我希望还会有更多的机会。请把我当作您的朋友和仆人!我将尽一切努力来帮助您的儿子。”

“我将永世感谢您!”乐队指挥说,站起身来。

沃尔夫冈也站了起来。格林抓住他的双肩,把他举起来,吻他的额头。

“你叫什么来着?沃尔夫冈?还有什么别的名字吗?”

“我还叫戈特利布。”

“戈特利布?嗯!——阿马德!那该怎么念的好?沃尔夫冈一阿马德!这听起来不错!或者只叫阿马德?”

“可我也叫沃尔夫冈呀!”

“那么就叫沃尔夫冈一阿马德!”P24-25

序言

独一无二的艺术家莫扎特

傅雷

在整部艺术史上,不仅仅在音乐史上,莫扎特是独一无二的人物。

他的早慧是独一无二的。

四岁学钢琴,不久就开始作曲;就是说他写音乐比写字还早。五岁那年,一天下午,父亲利奥波德带了一个小提琴家和一个吹小号的朋友回来,预备练习六支三重奏。孩子挟着他儿童用的小提琴要求加入。父亲呵斥道:“学都没学过,怎么来胡闹!”孩子哭了。吹小号的朋友过意不去,替他求情,说让他在自己身边拉吧,好在他音响不大,听不见的。父亲还咕噜着说:“要是听见你的琴声,就得赶出去。”孩子坐下来拉了,吹小号的乐师慢慢地停止了吹奏,流着惊讶和赞叹的眼泪;孩子把六支三重奏从头至尾都很完整地拉完了。

八岁,他写了第一支交响乐;十岁写了第一出歌剧。十四至十六岁之间,在歌剧的发源地意大利(别忘了他是奥地利人),写了三出意大利歌剧在米兰上演,按照当时的习惯,由他指挥乐队。十岁以前,他在日耳曼十几个小邦的首府和维也纳、巴黎、伦敦各大都市做巡回演出,轰动全欧。有些听众还以为他神妙的演奏有魔术帮忙,要他脱下手上的戒指。

正如他没有学过小提琴而就能参加三重奏一样,他写意大利歌剧也差不多是无师自通的。童年时代常在中欧西欧各地旅行,孩子的观摩与听的机会多于正规学习的机会,所以莫扎特的领悟与感受的能力,吸收与消化的迅速,是近乎不可思议的。我们古人有句话,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欧洲人也认为早慧的儿童长大了很少有真正伟大的成就。的确,古今中外,有的是神童;但神童而卓然成家的并不多,而像莫扎特这样出类拔萃、这样早熟的天才而终于成为不朽的大师,为艺术界放出万丈光芒的,至此为止还没有第二个例子。

他的创作数量的巨大,品种的繁多,质地的卓越,是独一无二的。

巴赫①、韩德尔、海顿,都是多产的作家;但韩德尔与海顿都活到七十以上的高年,巴赫也有六十五岁的寿命;莫扎特却在三十五年的生涯中完成了大小六二二件作品,还有一三二件未完成的遗作,总数是七五四件。举其大者而言,歌剧有二十二出,单独的歌曲、咏叹调与合唱曲六十七支,交响乐四十九支,钢琴协奏曲二十九支,小提琴协奏曲十三支,其他乐器的协奏曲十二支,钢琴奏鸣曲及幻想曲二十二支,小提琴奏鸣曲及变奏曲四十五支,大风琴曲十七支,三重奏四重奏五重奏四十七支。没有一种体裁没有他登峰造极的作品,没有一种乐器没有他的经典文献:在一百七十年后的今天,还像灿烂的明星一般照耀着乐坛。在音乐方面这样全能,乐剧与其他器乐的制作都有这样高的成就,毫无疑问是绝无仅有的。莫扎特的音乐灵感简直是一个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水源,随时随地都有甘泉飞涌,飞涌的方式又那么自然、安详、轻快、妩媚。没有一个作曲家的音乐比莫扎特的更近于“天籁”了。

融合拉丁精神与日耳曼精神,吸收最优秀的外国传统而加以丰富与提高,为民族艺术形式开创新路而树立几座光辉的纪念碑,在这些方面,莫扎特又是独一无二的。

文艺复兴以后的两个世纪中,欧洲除了格鲁克为法国歌剧辟出一个途径以外,只有意大利歌剧是正宗的歌剧。莫扎特却做了双重的贡献:他既凭着客观的精神,细腻的写实手腕,刻画性格的高度技巧,创造了《费加罗的婚礼》与《唐璜》,使意大利歌剧达到空前绝后的高峰;又以《后宫诱逃》与《魔笛》两件杰作为德国歌剧奠定了基础,预告了贝多芬的《菲岱里奥》、韦伯的《自由射手》和瓦格纳的《歌唱大师》。

他在一七八三年的书信中说:“我更倾向于德国歌剧:虽然写德国歌剧需要我费更多力气,我还是更喜欢它。每个民族有它的歌剧;为什么我们德国人就没有呢?难道德文不像法文英文那么容易唱吗?”一七八五年他又写道:“我们德国人应当有德国式的思想,德国式的说话,德国式的演奏,德国式的歌唱。”所谓德国式的歌唱,特别是在音乐方面的德国式的思想,究竞是指什么呢?据法国音乐学者加米叶·裴拉格的解释:“在《后宫诱逃》中,男主角倍尔蒙唱的某些咏叹调,就是第一次充分运用了德国人谈情说爱的语言。同一歌剧中奥斯门的唱词,轻快的节奏与小调(mode mineure)的混合运用,富于幻梦情调而甚至带点凄凉的柔情,和笑盈盈的天真的诙谐的交错,不是纯粹德国式的音乐思想吗?”(见裴拉格著:《莫扎特》,巴黎一九二七年版)

和意大利人的思想相比,德国人的思想也许没有那么多光彩,可是更有深度,还有一些更亲切更通俗的意味。在纯粹音响的领域内,德国式的旋律不及意大利的流畅,但更复杂更丰富,更需要和声(以歌唱而言是乐队)的衬托。以乐思本身而论,德国艺术不求意大利艺术的整齐的美,而是逐渐以思想的自由发展,代替形式的对称与周期性的重复。这些特征在莫扎特的《魔笛》中都已经有端倪可寻。

交响乐在音乐艺术里是典型的日耳曼品种。虽然一般人称海顿为交响乐之父,但海顿晚年的作品深受莫扎特的影响;而莫扎特的降E大调、g小调、C大调(朱庇特)交响曲,至今还比海顿的那组《伦敦交响乐》更接近我们。而在交响乐中,莫扎特也同样完满地冶拉丁精神(明朗、轻快、典雅)与日耳曼精神(复杂、谨严、深思、幻想)于一炉。正因为民族精神的觉醒和对于世界性艺术的领会,在莫扎特心中同时并存,互相攻错,互相丰富,他才成为音乐史上承前启后的巨匠。以现代词藻来说,在音乐领域之内,莫扎特早就结合了国际主义与爱国主义,虽是不自觉的结合,但确是最和谐最美妙的结合。当然,在这一点上,尤其在追求清明恬静的境界上,我们没有忘记伟大的歌德;但歌德是经过了六十年的苦思冥索(以《浮士德》的著作年代计算),经过了狂飙运动和骚动的青年时期而后获得的;莫扎特却是自然而然的,不需要做任何主观的努力,就达到了拉斐尔的境界,以及古希腊的雕塑家菲狄阿斯的境界。 .莫扎特所以成为独一无二的人物,还由于这种清明高远、乐天愉快的心情,是在残酷的命运不断摧残之下保留下来的。

大家都熟知贝多芬的悲剧而寄以极大的同情;关心莫扎特的苦难的,便是音乐界中也为数不多。因为贝多芬的音乐几乎每页都是与命运肉搏的历史,他的英勇与顽强对每个人都是直接的鼓励;莫扎特却是不声不响地忍受鞭挞,只凭着坚定的信仰,像殉道的使徒一般唱着温馨甘美的乐句安慰自己,安慰别人。虽然他的书信中常有怨叹,也不比普通人对生活的怨叹有什么更尖锐更沉痛的口吻。可是他的一生,除了童年时期饱受宠爱,像个美丽的花炮以外,比贝多芬的只有更艰苦。《费加罗的婚礼》与《唐璜》在布拉格所博得的荣名,并没给他任何物质的保障。两次受雇于萨尔茨堡的两任大主教,结果受了一顿辱骂,被人连推带踢地逐出宫廷。从二十五到三十一岁,六年中间没有固定的收入。他热爱维也纳,维也纳只报以冷淡、轻视、嫉妒;音乐界还用种种卑鄙手段打击他几出最优秀的歌剧的演出。一七八七年,奥皇约瑟夫终于任命他为宫廷作曲家,年俸还不够他付房租和仆役的工资。

为了婚姻,他和最敬爱的父亲几乎决裂,至死没有完全恢复感情。而婚后的生活又是无穷无尽的烦恼:九年之中搬了十二次家;生了六个孩子,夭殇了四个。康斯坦策·韦伯产前产后老是闹病,需要名贵的药品,需要到巴登温泉去疗养。分娩以前要准备迎接婴儿,接着又往往要准备埋葬。当铺是莫扎特常去的地方,放高利贷的债主成为他唯一的救星。

在这样悲惨的生活中,莫扎特还是终身不断地创作。贫穷、疾病、妒忌、倾轧,日常生活中一切琐琐碎碎的困扰都不能使他消沉;乐天的心情一丝一毫都没受到损害。所以他的作品从来不透露他的痛苦的消息,非但没有愤怒与反抗的呼号,连挣扎的气息都找不到。后世的人单听他的音乐,万万想象不出他的遭遇而只能认识他的心灵——多么明智、多么高贵、多么纯洁的心灵!音乐史家都说莫扎特的作品所反映的不是他的生活,而是他的灵魂。是的,他从来不把艺术作为反抗的工具,作为受难的证人,而只借来表现他的忍耐与天使般的温柔。他自己得不到抚慰,却永远在抚慰别人。但最可欣幸的是他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的幸福,他能在精神上创造出来,甚至可以说他先天就获得了这幸福,所以他反复不已地传达给我们。精神的健康,理智与感情的平衡,不是幸福的先决条件吗?不是每个时代的人都渴望的吗?以不断的创造征服不断的苦难,以永远乐观的心情应付残酷的现实,不就是以光明消灭黑暗的具体实践吗?有了视患难如无物,超临于一切考验之上的积极的人生观,就有希望把艺术中关好的天地变为美好的现实。假如贝多芬给我们的是战斗的勇气,那么莫扎特给我们的是无限的信心。把他清明宁静的艺术和诧傺一世的生涯对比之下,我们更确信只有热爱生命才能克服忧患。莫扎特几次说过:“人生多美啊!”这句话就是了解他艺术的钥匙,也是他所以成为这样伟大的主要因素。

虽然根据史实,莫扎特在言行与作品中并没表现出法国大革命以前的民主精神(他的反抗萨尔茨堡大主教只能证明他艺术家的傲骨),也谈不到人类大团结的理想,像贝多芬的合唱交响曲所表现的那样;但一切大艺术家都受时代的限制,同时也有不受时代限制的普遍性一——人间性。莫扎特以他朴素天真的语调和温婉蕴藉的风格,所歌颂的和平、友爱、幸福的境界,正是全人类自始至终向往的最高目标,尤其是生在今日的我们所热烈争取、努力奋斗的目标。

因此,我们纪念莫扎特二百周年诞辰的意义决不止一个:不但他的绝世的才华与崇高的成就使我们景仰不止,他对德国歌剧的贡献值得我们创造民族音乐的人揣摩学习,他的朴实而又典雅的艺术值得我们深深的体会;而且他的永远乐观,始终积极的精神,对我们是个极大的鼓励;而他追求人类最高理想的人间性,更使我们和以后无数代的人民把他当作一个忠实的、亲爱的、永远给人安慰的朋友。

一九五六年七月十八日

书评(媒体评论)

在莫扎特那里,音乐是生活和谐的表达。不仅他的歌剧,而且他所有的作品都是如此。他的音乐,无论看起来如何,总是指向心灵而非智力,并且始终在表达情感或激情,但绝无令人不快或唐突的激情。

——罗曼·罗兰

在世的音乐家中,我只能拿约瑟夫-海顿来同您相比,但他没有您旋律中的那种纯净和晶莹、清湛。

——克里斯蒂安·巴赫

天堂里的天使们在颂扬上帝的时候,他们必定演奏巴赫的音乐,但是当他们独处的时候,必定演奏莫扎特的乐曲。

——卡尔·巴特死亡就意味着,我再也听不到莫扎特音乐了。

——爱因斯坦

莫扎特的作品跟他的生活是相反的,他的生活只有痛苦,但他的作品差不多整个儿只叫人快乐。他的作品是他灵魂的小影。这样,所有别的和谐都归纳到这个和谐,而且都融化在这个和谐中问。

——傅雷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17: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