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夜絮语
季节已经进入隆冬。
今冬,是近几年里最冷的一个冬天了。那天晨光四起的时候,我忽然发现楼下的河面结了薄冰,这久违了的封河,令我惊讶和兴奋。
每当酷寒和飞雪的日子,我总是异常地开心,睡得特别迟,起得特别早,早晚安步当车上下班。虽然每一个单程都需要45分钟,但是一点儿都不觉得累。清晨沐浴朝晖,夜晚欣赏霓虹下的街景。每每举首极目,真的觉得可以看见上帝不胜辽远却无比温暖的笑容。
行走之问,心,快乐得想要飞翔。
在我看来,冬天就是一位沧桑的父亲。他展示于我的只是威严冷峻的面容,但我知道,他是爱我的。他的心,拳拳而温暖。我早已经不再害怕,兀自躲进他的心窝里,尽情地徜徉、撒欢儿。
2009年就这样开始了。在这个隆冬季节里。在我对往事的眷恋里。展开。
一如往日,我轻巧地迈步,继续下一个三百六十五日的度量。
夜虽未央,市声却已点点退尽。静得似乎可以听见楼下河面的冰层在增厚。索性关闭了音乐,只任一柱檀香在静夜里袅袅升腾。斟半杯葡萄酒,持于指间,缓缓,点点,细细品饮。异常地清冽、爽口。这是朋友的妻自酿的。牛乳般的灯光里,举起深茶色的葡萄酒,凝神。想象着这是怎样的一位妻。想象她洗、晾葡萄、榨汁过滤时的动作和神情。我想,那一定是一位妻、一位母亲、一位恬静的女子最美丽、最温情的姿态。这姿态令我沉醉和神往。我仿佛看到,她一粒一粒清洗葡萄的时候,心里已经涌满如酒的甘醇。
微微的醉意。
夜,变成了海。
我找到了悬浮的感觉。
于是思绪,信马由缰。过往的日子,在这寂静的夜晚,忽然散如飞花,沸沸扬扬,舞满记忆的天空。
一直是个喜欢在文字中行走着的女子。在别人的故事中旅行,在别处的风景里感动,然后,在寂静的午夜滴滴答答敲打自己的心情。
整整20年过去了。朋友说,新发了诗章,送与你读。我读后,静默无语。他说,这世上,你是它唯一的知音。我仍旧无语。只默默珍存了那些灵动的句子。也许,我的心并不在诗章,只是暗自慨叹:沉默的二十年啊,就这么轻轻地滑落了。——如同简约的家园中的那片玫瑰,将生命的高贵,淡然地,无音地,不动声色地,在秋风中点点交付。
在那些如花飘零的日子里,我是幸运的。
初遇《竹林木屋》,那些纯挚的情感、那些唯美浪漫的情节,那分对爱情和艺术的执着追寻,深深打动我心。她让我相信,爱情,可以天长地久,可以一生一世,可以来生来世。时间,莫奈其何!寂静的夜里,临屏泪水潸然,管束不住十指的翩飞,滑落万言,快意传达一位女子理想中的爱情童话。极为感性的文字有幸获得作者的首肯,有幸收入了新浪博客首页读书频道“深度阅读”栏目。这,对于我的文字之旅,是一种纪念,也是一次鼓励。
邂逅了《挑战婚姻》。她让我相信,我美满幸福的“城内”爱情真的触手可及、固若金汤。她让我相信,在这个真爱常常缺席的年代,唯美的童话也可以在滚滚红尘中倾情演绎。一直都在想,什么时候梳理思绪,写写那位美丽、知性、善良的妻?写写那位才华横溢、洒脱温情的个性的丰?时间总是如同思绪,被繁杂的事务割得零零碎碎,我只能在匆匆行走的日子,让那些丝丝缕缕的意念点点酝酿在深处。
捧读《男女那点事》,经典的语句俯拾皆是。亲近一位情感专家真诚而睿智的灵魂,目光拂过文字,总是让你沉思须臾,而后会心微笑。他教会我如何守住爱情,经营婚姻,做一个把握自己命运和情感的智慧女子。其实自作家开博之始,几乎每一篇文字早已细细研读,但一卷在手,灯下捧读的心情依旧是那么令自己愉悦和感动。
朋友说,人,因感性而可爱,因理性而生存。因此,如果说《竹林木屋》和《挑战婚姻》是一种倾向感性的唯美浪漫,那么《男女那点事》则是倾向于理性的现实冷静。理性而不失可爱地生活着,是我理想的生活状态。
我不是预言家,我不能得知这些作品是否会流传百世、炼为经典,我只知道,一个平凡女子的梦想,在这些文字中得以圆满。他们空前完美地契合了我对于天长地久的纯真幻想,对于幸福婚姻的美好期许,坚定了我行走时世的信念,让我的内心充满愉悦和欣慰。
新年临近的日子里,收到了朋友赠与我的藏头七绝,看到我的名字连同朋友的情义一并机巧地藏于游云山水之间,幸福得无言。
……
P26-29
李敬泽
“中国书籍文学馆”,这听上去像一个场所,在我的想象中,这个场所向所有爱书、爱文学的人开放,不管是白天还是夜晚,人们都可以在这里无所顾忌地读书——“文革”时有一论断叫做“读书无用论”,说的是,上学读书皆于人生无益,有那工夫不如做工种地闹革命,这当然是坑死人的谬论。但说到读文学书,我也是主张“读书无用”的,读一本小说、一本诗,肯定是无法经世致用,若先存了一个要有用的心思,那不如不读,免得耽误了自己工夫,还把人家好好的小说、诗给读歪了。怀无用之心,方能读出文学之真趣,文学并不应许任何可以落实的利益,它所能予人的,不过是此心的宽敞、丰富。
实则,“中国书籍文学馆”并非一个场所,它是一套中国当代文学、当代小说的大型丛书。按照规划,这套丛书将主要收录当代名家和一批不那么著名,但颇具实力的作家的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集和散文集等。“中国书籍文学馆”收入这批名家和实力作家的作品,就好比一座厅堂架起四梁八柱,这套丛书因此有了规模气象。
现在要说的是“中国书籍文学馆”这批实力派作家,这些人我大多熟悉,有的还是多年朋友。从前他们是各不相干的人,现在,“中国书籍文学馆”把他们放在一起,看到这个名单我忽然觉得,放在一起是有道理的,而且这道理中也显出了编者的眼光和见识。
当代文学,特别是纯文学的传播生态,大抵集中在两端:一端是赫赫有名的名家,十几人而已;另一端则是“新锐”青年。评论界和媒体对这两端都有热情,很舍得言辞和篇幅。而两端之间就颇为寂寞,一批作家不青年了,离庞然大物也还有距离,他们写了很多年,还在继续写下去,处在最难将息的文学中年,他们未能充分地进入公众视野。
但此中确有高手。如果一个作家在青年时期未能引起注意,那么原因大抵有这么几条:
一、他确实没有才华。
二、他的才华需要较长时间凝聚成形,他真正重要的作品尚待写出。
三、他的才华还没有被充分领会。
四、他的运气不佳,或者,由于种种原因,他的写作生涯不够专注不够持续,以至于我们未能看见他、记住他。
也许还能列出几条,仅就这几条而言,除了第一条令人无话可说之外,其他三条都使我们有足够的理由对这些作家深怀期待。实际上,中国当代文学的丰富性、可能性和创造契机,相当程度上就沉着地蕴藏在这些作家的笔下。
这里的每一位作者都是值得关注、值得期待的。“中国书籍文学馆”收录展示这样一批作家,正体现了这套丛书的特色——它可能真的构成一个场所,在这个场所中,我们不仅鉴赏当代文学中那些最为引人注目的成果,而且,我们还怀着发现的惊喜,去寻访当代文学中那相对安静的区域,那里或许是曲径幽处,或许是别有洞天,或许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遥知不是雪》是作家梅子的散文集,书名清新,光明,正如作者梅子一向给人的印象。书中文字,点滴皆来自梅子对生活最真实的感受,不为名利而写,自然就没有丝毫矫情,只为真性情而抒发,故而多能引起共鸣。全书共分“独醉”“低眉”“落花”“深爱”“兰心”“轻 歌”“浅笑”“夜读”八辑文字,让一个对一切旧物事怀有深情义、逐步走向内心安宁、爱每一寸时光、在亲人与爱人面前娇憨幸福、在文字深处自由游弋的女子,立体地多维地站在我们面前。
《遥知不是雪》中文字,点滴皆来自作者梅子对生活最真实的感受,不为名利而写。这八辑文字,让一个对一切旧物事怀有深情义、逐步走向内心安宁、爱每一寸时光。
她内心柔软,宽厚,会顺手捎带邻居家的垃圾下楼,会为学生的一次关爱感动流泪(《如此女子》),会为朋友写文只为让朋友开朗幸福(《关于幸福》《假如我有女儿》),也会为儿子老公而幽默一把(《你侬我依》《老男人,我愿意为你数钱》)。对待一切,清高出尘可,快意恩仇亦可,绝不仅仅是只知望月流泪的弱女子,也不是安妮宝贝笔下三千五百米高峰上的鸢尾花,只容人仰视,作者就像一朵梅花,一朵在寒冷的冬天静静开放的梅,清洁高贵,时时会有暗香浮动,尽管她其实是生在七月的一只蟹子(《把自己摆平》),“也许因为生在七月,我永远像一只胆小的蟹子,以一种永不松懈的机警和戒备,护卫着生命中那些醉心或碎心的细节,只一味地借一些极抽象的语言,极空灵的呼吸,去释放那些虚无飘渺的情绪,松懈那些积郁心底的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