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人类的故事(权威典藏版欧美中小学通识启蒙读本)
分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外国儿童文学
作者 (美)亨德里克·威廉·房龙
出版社 天津人民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就我们所知,我们居住的这个星球,在最初始的时候是一个燃烧着的大火球,是浩渺宇宙之海中的一团小小的烟云。逐渐地,历经数百万年,地球的表面被烧光了,一层薄薄的岩石覆盖在外面,瓢泼大雨始终在倾泻着,敲击着这无生命的岩层,侵蚀着坚硬的花岗岩,并将泥沙冲入山谷。在冒着热气的地球上,高高的悬崖之间隐藏着一些山谷。

当太阳破空而出时,最后的时刻到来了——此时,这个小星球上有几个小水洼,而正是这些小水洼,在后来发展成了横亘东西半球的浩瀚的大海。

最终,伟大的奇迹出现了——原先的无生命之物竟然创造出了生命。

在茫茫大海之中,首批包含着生命的细胞漂浮其上。

在数百万年的光阴里,这批细胞漫无目的地随波逐流。在经历了漫长的一段时间后,它们产生了一些习性,这让它们可以更容易地在环境恶劣的地球上生存下来。这些细胞中,有些特别喜欢待在湖泊和水洼的黑暗深处,愿意将根扎在水中沉积的淤泥里(淤泥是被雨水从山顶上冲下来的),于是,它们就长成了植物。

其他的细胞则对到处游荡特别感兴趣,于是,它们就长出了奇怪的、有关节的腿,开始像蝎子一样在海底四处爬行,而植物和如同水母一样的淡绿色生物就在它们的周围生长着。还有另一些细胞(其上覆盖着鳞片)凭着游泳技能,由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不断地寻找食物。慢慢地,无数的鱼类充斥在海洋里。

同时,植物的种类也越来越多,因为海底空间已经不足以让它们居住,所以,它们开始寻找新的家园。它们无奈地离开水,将自己的新家安在海滩或山脚下的泥岸上。大海的潮汐每天两次将它们淹没。而在余下的时间里,这些植物让自己尽可能地适应不太舒适的环境,努力在覆盖着地表的稀薄空气中生存下来。

历经数个世纪的适应,它们学会了怎样在空气中活得如在水中一样轻松、自在。最后,它们长得越来越大,变成了树丛和灌木丛。接着,它们还学会了开花,将忙碌的鸟类和大黄蜂吸引过来。这些忙碌的鸟类和大黄蜂将这些植物的种子带到远方的各个角落。最终,绿色的草原和枝繁叶茂的大树将整个地球都覆盖了。

随后,一些鱼也开始离开大海,试着用肺(像从前用鳃一样)呼吸。它们就是我们所说的“两栖动物”:它们可以在陆地上和水中生活,且都能生活得舒适、安逸。你可以从在你面前跳过的第一只青蛙那里看到,两栖生活对它来说是多么得心应手,多么逍遥自在。

这些动物一旦离开了水,就慢慢适应了陆上生活。有些发展成爬行动物(这类生物爬行时像蜥蜴一样),它们和昆虫一块儿生活在寂静的森林中。为了适应松软的土地,并在其上更快地移动,它们让自己的腿日益发达起来,个头也长得越来越大。最终,这样的一些庞然大物(生物学手册上说它们是鱼龙、巨龙、雷龙)布满了地球,它们一直长,长到三四十英尺长,甚至可以与大象嬉戏,如同大猫逗弄小猫一样。

某些爬行动物家族的成员开始了树上的生活(当时的树木高100多英尺)。它们已经无须用腿行走,不过,为了生存,它们不得不快速地从一根树枝移动到另一根树枝上。所以,它们将自己身上的一部分皮肤变成了一种好像降落伞一样的东西,这种东西由它们的体侧一直延展到前脚的小脚趾。慢慢地,这个“皮降落伞”的外面开始覆盖上羽毛,而它们的尾巴则变成了转向杆——最终,它们发展成可以由一棵树飞到另一棵树的真正的鸟类。

之后,又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在极短的时间内,所有的大型爬行动物都灭绝了。我们不清楚原因,或许是由于气候突变,或许是由于它们长得太大、太长,但却不会游泳、行走、爬行,只能在巨大的蕨类植物和树木面前徒然地看着,而无法捕食,最终饿死了。不管是什么原因,总之,持续了数百万年的巨型爬行动物的古老帝国,就这样宣告终结了。

然后,完全不同的生物将这个世界逐渐占据了。它们的祖先是爬行动物,不过,它们又和爬行动物截然不同,因为它们哺育后代的重要器官是乳房——雌性动物的乳房。所以,它们被科学家称为“哺乳动物”。它们已经褪去了鱼鳞,身上并不像鸟一样长出羽毛。相反,它们浑身长满了毛发。

无论如何,哺乳动物发展出了一些独特的习性,这让它们与其他动物相比有着极大的优越性。母亲在体内孕育胎儿,直到幼崽出生。而除此之外的任何动物(截至那时为止)均是让自己的孩子们暴露在或寒冷,或酷热的环境中,以及受其他野兽袭击的危险之下。

哺乳动物让幼子长时间地跟随在自己身边,在它们依旧太弱小,无法自保和对敌的时候呵护着它们。如此一来,哺乳动物幼崽的成活率大大增加,因为它们可以从母亲那里学到很多的本领。假如你曾见过母猫教小猫咪怎样照顾自己,如怎样洗脸、怎样捕鼠的,你就可以明白这一点。

关于这些哺乳动物,我就说这些,因为你们已经了解得太多了。在你的周围,生活着很多哺乳动物——它们可能还是你的玩伴。而在动物园的铁栅栏后面,你还可以看见可能比较陌生的、它们的远亲。

现在,我们到了将分界线指明的时候了:人类从各色各样的生物种群的漫长队伍中离开,开始用理性来掌控自己的种群的命运。

有一种哺乳动物,其寻找食物和栖身地的能力要远胜于其他族类。它学会了在捕捉猎物时使用前脚。经过长期的练习,它发展出了像手掌一样的爪子;又经过无数次尝试,它学会了将全身的重心放在两条后腿上(这是—个难度极大的动作,尽管人类做这个动作已有一百多万年的历史,不过,每个孩童还是得从头学起)。

这种动物介于猿和猴之间,但比它们都要优越。它最后进化成最成功的猎捕者,不管在怎样的气候条件下都可以生存下来。为了让自己更安全地生活,它们常常成群结队地活动。它们还学会了用奇怪的叫声给孩子们发信号,警告它们危险的来临。数十万年之后,它们开始用喉部发出的这些声响来彼此交流。

这种动物(也许你无法相信),就是最早的“类人”祖先。

P2-5

书评(媒体评论)

房龙对于历史的讲述会让你感觉身临其境。光辉和荣耀不是历史的单独一个内容,也会有邪恶和丑陋,不应该像乘坐在快车上领略甜腻腻的风光。父母们若想让孩子了解更丰富、更有趣的世界史,建议他们购买这本书。

——美国图书网站读者评论

它看上去像是一本给孩子读的书,实际上确实如此……美国公众在五年时间里要求它印了32次,而在11年之后他们还在继续读着《人类的故事》。它被译成许多种文字,已成为这个时代重要的历史入门书。”

——《纽约先驱论坛报》

房龙对历史的了解要胜过威尔斯一千倍,而且,他的写作更富有趣味和幽默感。他写出了一本伟大的书,一本持久的书。”

——查尔斯·A·比尔德美国著名学者

目录

第一章 成长环境

第二章 人类始祖

第三章 远古人类

第四章 象形文字

第五章 尼罗河流域

第六章 古埃及的故事

第七章 两河流域

第八章 苏美尔人

第九章 摩西

第十章 腓尼基人

第十一章 印欧民族

第十二章 爱琴海

第十三章 古希腊人

第十四章 古希腊城邦

第十五章 古希腊的自治

第十六章 古希腊人的生活

第十七章 古希腊的戏剧

第十八章 希波战争

第十九章 雅典与斯巴达

第二十章 亚历山大大帝

第二十一章 小结

第二十二章 古罗马与迦太基

第二十三章 古罗马的崛起

第二十四章 罗马帝国

第二十五章 拿撒勒的约书亚

第二十六章 古罗马的覆灭

第二十七章 穆罕默德

第二十八章 查理曼大帝

第二十九章 北欧人

第三十章 骑士制度

第三十一章 中世纪的自治

第三十二章 中世纪的贸易

第三十三章 文艺复兴

第三十四章 表现的时代

第三十五章 伟大的发现

第三十六章 佛陀和孔子

第三十七章 宗教改革

第三十八章 英国革命

第三十九章 势力均衡

第四十章 俄罗斯的崛起

第四十一章 俄罗斯与瑞典

第四十二章 普鲁士的崛起

第四十三章 重商主义

第四十四章 美国革命

第四十五章 法国大革命

第四十六章 拿破仑

第四十七章 神圣同盟

第四十八章 大反动

第四十九章 民族独立运动

第五十章 发动机的时代

第五十一章 社会革命

第五十二章 解放

第五十三章 科学时代

第五十四章 艺术

第五十五章 殖民扩张与战争

第五十六章 新世界

序言

致威廉和汉斯吉:

在我十二三岁的时候,我的一个叔叔(我之所以爱上阅读和绘画就是因为他)答应带我进行一次令人回味的探险活动——和他一起登上鹿特丹老圣劳伦斯塔的塔顶。

于是,在一个晴朗的日子,一位教堂司事手持一把大钥匙将一扇神秘的门打开。然后,他说:“如果你回来要出去,就摁一下门铃。”伴随着生锈的古老铰链发出的沉重声响,我们被隔绝在喧嚣的街市之外,进入了一个崭新又陌生的世界。

在人生之旅中,我首次感受到了死一般的寂静。当我们爬上第一道楼梯后,触手可及的黑暗刷新了我对自然的认知。划亮一根火柴,在火光的指引下,我们看清了向上的道路是往哪儿延伸。我们拾级而上,一层又一层地向上攀爬,直到我们已经无法记清爬到了第几层。总之,我们爬了一层又一层……

突然,扑面而来的光线照射进来。这一层和教堂的穹顶处高度相同,于是,被当作储藏室使用。我们看到,厚厚的积尘覆盖了象征着神圣信仰的许多器物(这个城市的善男信女们已经在多年前把它们抛弃了)。它们曾经被我们的祖先当作象征生死的圣器,如今,却成了枯朽的垃圾。在这些神祗们的巨幅雕像里,狡黠的老鼠们筑起了窝。在一位圣徒舒展的臂膀上,警觉的蜘蛛结起了网。

又上了一层,我们终于找到了光源之所在。这间又高大又荒凉的屋子因为有着很多庞大而敞开的窗户(窗户上装着沉重的铁栅栏),所以,成了数百只鸽子的窝。风从铁栅栏间吹过,于是,空气中充满了奇怪的、悦耳的声音。这声音属于我们脚下的市井之声,不过,因为距离远而使它变得更加微弱。大车的轰鸣声、马蹄的嚼嚼声、起重机和滑轮的轧轧声。以及蒸汽机发出的咝咝声……共同融汇成一种轻柔、曼妙的沙沙低语,为鸽子们起伏有致的咕咕声提供了美妙的音响背景。

此处是楼层的尽头,也是梯子的起点。在第一节梯子之后,我看到了教堂的大钟,那是一个全新的、更大的奇观——我仿佛瞅见了时间的心脏。我可以听到大钟沉重的脉搏声,一声、两声、三声,一直到六十声。然后,它猛地发出一声战栗,好像每个轮子都要停止转动一样,一分钟的时间就这样被从“永恒”中切割下来。大钟又持续地开始了下一分钟的运转:一分钟——两分钟——三分钟。直到最后,在发出一阵警告似的震颤之后,众多轮子摩擦着,在我们头顶爆发出雷鸣般的轰响,仿佛在告诉世界:正午到了。

钟楼在更上面一层,那里还有许多精美的小钟。一个大钟位于中间,在庄严的孤独中,它好像在沉思着过去六百年的历史(在这六百年间,它和鹿特丹人分享着欢乐与哀愁)。众多小钟整齐地挂在它的周围,就如同老式药铺里整齐排列着的蓝色罐子。每过两周,它奏响的美妙音调就会在乡间回荡,在那个日子里,乡亲们会来赶集,有的买,有的卖,探听着大千世界里所发生的一切。在无人问津的角落里,还有一口孑然独立的黑色大钟,它远离同类,肃然而严厉,这是宣布死亡的丧钟。

突然之间,我们的面前出现了宽阔的天宇。原来,我们已经到达最高的楼顶,天空在我们头上,城市在我们脚下——那城市如同一个小小的玩具,城里的人如同蝼蚁一般,急匆匆地来回奔忙,所有的人都在专注地想着自己的事儿。而开阔的乡村绿野,就点缀在石头城墙之外。

这是我平生头一次看到如此浩瀚的世界。

从那以后,只要有机会,我就会爬上塔顶自娱自乐。尽管爬楼梯是一件极其辛苦的事情,不过,对我来说,花费这点儿力气还是相当值得的。

另外,我也清楚自己可以得到怎样的回报。我可以看到大地和天空,可以听到我的更夫朋友讲的故事(他在一个建在楼座避风处的小棚里居住,负责看管大钟,可以说是这些钟的父亲)。此外,他还承担着发布火警的任务。当然,他也会享受平常的闲暇时光,每逢那时,他就会将烟管点上,沉浸于自己平和的思绪中。他大概在五十年前进过学校,尽管几乎没有读过什么书,不过,因为在塔顶待了这么多年,他已经从围绕着他的广阔世界中汲取到了丰富的智慧。

他对历史如数家珍,对他来说,历史是鲜活的。他指着河道的拐角对我说:“看那儿,我的孩子,你看到那些树了吗?就是在那儿,奥兰治公爵凿开堤岸,将土地淹没,使得莱顿幸免于难。”或者,他会将马斯河的故事讲给我听,一直讲到这条宽阔的河流从河港变身为一条奇妙的通衢,让米歇尔·阿德里安松·德·勒伊特和科内利斯·范·特龙普的船队开始最后一次声名远播的征程(这些人最终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我们还看到了那些环列于教堂周围的小村庄。许多年以前,那座教堂曾经是那神圣的护佑者的家。远远的,我们可以看到代尔夫特的斜塔。就在与斜塔穹顶相距不远的地方,荷兰国父威廉·奥兰治被暗杀,而也就是在那儿。胡果·格劳修斯造出了首个拉丁语句子。再远一些就是狭长的高德教堂,那是德西德里乌斯·伊拉斯谟早年的家园。事实证明,此人的智慧力量之强大,远胜众多国王的军队。如今,这个在修道院里出生的智者的大名已响彻寰宇。

最后,是广阔无际的银色海岸线。而在我们脚下,是斑驳的屋顶、烟囱、房屋、花园、医院、学校、铁路,这些我们称之为“家”的地方,与大海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不过,这座塔楼让我们得以用全新的眼光谛视古旧的家园:嘈杂混乱的街道和集市,工厂和作坊象征着人类强大的的能力和意志。而从四面八方将我们包围着的、浩瀚辉煌的过去,就是这一切中最好的东西。当我们重新回到日常生活中时,可以从这辉煌的过去中获得面对未来的勇气。

历史是宏伟的经验之塔,是时间在过往岁月的无边原野上构筑起来的。想到达这古老建筑的穹顶,得以一窥历史的全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知道,塔内是没有电梯的,因此,攀到顶上全靠年轻人强健的双脚。

现在,我要将打开大门的钥匙送给你们。

当你们回来的时候,就会明白,我之所以热衷于此的原因。

亨德里克·威廉·房龙

内容推荐

《人类的故事》是亨德里克·威廉·房龙写给青少年的人类历史启蒙佳作。是一部以通俗手法描写人类文明发展史的杰作。在书中,房龙以睿智而风趣的语言讲述着着一个又一个文明更替、兴衰的故事,被誉为“最好的历史入门书”。本书自出版以来备受读者赞誉,多年来一直入选美国中小学人文启蒙必读书目。

编辑推荐

《人类的故事》是科普大师亨德里克·威廉·房龙写给青少年的世界历史入门书,是20世纪影响青少年的100本书之一,是美国图书馆协会、美国教育协会获奖作品,入选“美国中小学人文启蒙必读书目”、“美国国务院推荐驻外机构学校教材”。翻开本书,从故事中聆听文明变迁的历史,让孩子学会以通达开阔的眼光体察万事万物。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6:5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