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正值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70年前的抗战胜利,是中华民族的整个记忆。人民日报社政治文化部刊发的《你不知道的抗战故事》系列报道,深入挖掘不为人知的抗战故事,是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很好的出版素材。这些故事,都是人民日报社记者亲身采访、现场拍摄的,真实可靠。将这一系列文章汇编成书,配以大量插图,并用二维码的形式,将其与人民网上的相关视频链接,四色印刷,将会是一本很好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的生动读物。
| 书名 | 你不知道的抗战故事 |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 作者 | |
| 出版社 | 人民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今年正值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70年前的抗战胜利,是中华民族的整个记忆。人民日报社政治文化部刊发的《你不知道的抗战故事》系列报道,深入挖掘不为人知的抗战故事,是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很好的出版素材。这些故事,都是人民日报社记者亲身采访、现场拍摄的,真实可靠。将这一系列文章汇编成书,配以大量插图,并用二维码的形式,将其与人民网上的相关视频链接,四色印刷,将会是一本很好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的生动读物。 内容推荐 山西省左权县莲花岩的崖壁上发现了83张抗日英烈死亡证书,在泛黄的纸张背后有怎样不为人知的抗战故事? 中国远征军在松山战役中,如何成功拿下使用飞机、重炮、敢死队爆破均不奏效的敌堡? 山西太原成成中学200多位师生的英魂,怎么会长眠在塞外大青山深处? 1962年,一部电影《地雷战》在全国引起轰动,当年山东海阳地雷战的实际情况到底怎么样? …… 人民日报社政治文化部刊发的《你不知道的抗战故事》挖掘新发现的史料,重访重要抗战纪念地,寻访健在的抗战将士及亲属,通过他们的讲述,重现抗战历史,深化民族记忆,将一个个不为人知的抗战故事,以鲜活的方式、全媒体渠道呈现到您的面前。 目录 追寻83张抗日英烈死亡证书 有一座山,叫抗日山 北京城边的抗日尖刀 老八路心中的白求恩 虎头要塞:历史在这里被推迟了11天 黄崖洞:鲜血铸就的兵工奇迹 英雄母亲邓玉芬:送六位亲人上战场 红旗所在,人心不倒 松山遗址:一寸山河一寸血 胜利后的斗争:百余名铁道队员迫降干余名日军 苏联雄鹰,碧血洒长江 上海学协:抗日救亡运动的一面旗帜 追寻“罗大鼻子” 乳育太行烽火情深 港九大队在香港:用生命守护生命 举校投军,青春血沃大青山 “童”仇敌忾人小志高 至今犹闻大刀歌 海阳:遥想当年地雷战 鲁北平原抗战:用生命为黄河“架桥” 安徽繁昌:小县城的五次保卫战 抗日物资运输队翻越喀喇昆仑山:驮工日记 黑土地上的抗战奇兵 津门秘密电台:永不消逝的电波 电影《地道战》原型村:庄稼汉打退日军5次 “围剿” 新四军女兵徐月明:血与火中的“青春之歌” 万家岭铸就胜利丰碑 平型关大捷中的幕后英雄115师独立团:“黑户”抗战,壮哉! 通化河里:留下抗联辉煌足迹的“红地盘” 西北联大:教育救国,文化抗战 百岁老人马捷的抗战经历:一支钢笔见证“日本八路” 试读章节 黄崖洞兵工厂的前身是1938年9月由115师和129师的修械所合并而成的总部修配所,原址在榆社县韩庄村。当初,只能修理损坏的刀枪,兼造地雷、手榴弹,设备简陋程度还不如“王二麻子”的剪刀铺。1938年11月,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把提高军事技术,建立必要的军火工厂,准备反击实力”作为“全中华民族的当前紧急任务”之一。次年5月,八路军总部根据中国共产党第六届六中全会关于“建立必要的军火工厂”的决定,成立军工部,决心发展太行区的军事工业。 1939年,曾留学莫斯科的左权将军,凭着职业军人的敏锐和实地勘察,发现黎城的黄崖山悬崖林立、沟壑纵横,易守而难攻,笃定其为“理想的兵工厂厂址”。其山上有个可容百人的天然大石洞,故名黄崖洞。 7月,韩庄修配所遵照朱德总司令和左权副总参谋长的指示,为摆脱“背着工厂打游击”的局面,迁进黄崖洞,居山创业,建成拥有’700名工人、机器设备40部的兵工厂,年产可装备16个团,被朱德、彭德怀誉为八路军的“掌上明珠”。 如今,我们沿着修好的石板路步人其中,仍能感受到行进之艰难。随行的八路军文化研究会研究员杨尚军说:“因为景区建设,道路已被抬高、改建,通行状况已改善很多了。”而八路军就是在非常艰难的条件下,建成了黄崖洞兵工厂。 杨尚军介绍,当时这里多是道路险阻之地,要靠人力肩挑背扛、靠毛驴运送生产设备和生产原料。一些大的设备不易搬运,只能拆成数块,一人扛一部分运进去。当时的锅炉就是分成ll片,一片一片地搬到黄崖洞,再铆起来重新组装,其艰辛程度难以想象。 “黄崖洞下有黄崖,桃花寨上无桃花。英雄魂魄千古在,战鼓催开胜利花……”这样一首山歌依然在黎城黄崖洞周边传唱。 60多年前,就在黄崖山的断崖深谷问,曾经发生过闻名中外的攻坚防御战——黄崖洞保卫战。1941年11月,驻潞安地区日军第36师团主力山地、葛木两个联队等共5000余人,装备精良,以4倍于守备力量——八路军特务团的兵力,杀气腾腾,向黄崖山奔袭而来。 曾经参加过黄崖洞保卫战的老战士郝维烈说:“当时,我军占据有利地形,构筑了坚固的工事,地雷战、肉搏战先后打退敌人10多次冲击。”郝维烈回忆说:“当时,我在太行八路军总部特务团二营当卫生员,驻在黄崖洞。彭德怀是总部副总司令,左权将军等首长亲自勘察地形,审定作战预案,并在作战前动员,极大地鼓舞士气。” 日军兵分多路向兵工厂进发,其主力向我中心工事的阵地猛扑过来,坚守工事的王振喜班长带领11名战士,从三面扔出手榴弹、滚雷,让进攻的日军尸横遍地,毙敌70余人。遭受重创的日军用火力掩护几个火焰器射手抵近中心工事,狂喷火焰,王振喜等12名战士猝不及防,全部壮烈牺牲。战后,他们被追认为“黄崖洞保卫战十二勇士”。 整个黄崖洞保卫战,历时八天八夜,总部特务团以不足一个团的1.500人兵力,抗击了5000多装备精良的日军的疯狂进攻,取得了歼敌1000余人,其中毙敌850人的战果;而我军只伤亡166人,以6:1的战绩,开创了敌我伤亡对比空前未有之纪录。同时,保卫战过程中,按照预定方案掩埋了机器、转移了人员,粉碎了华北日军妄图摧毁我军工生产的阴谋,书写了八路军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光荣战史。 “黄崖洞保卫战,我们打出了八路军‘小米加步枪’的威风,特务团受到表彰,延安《解放日报》以《黄崖洞大捷》为题报道了这则消息。”郝维烈老人颇为自豪地讲术着。P48-51 序言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70年前,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最终打败了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赢得了近代以来中国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为了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视和平、开创未来,《人民日报》自2015年5月7日起推出“民族记忆·你不知道的抗战故事”专栏。 该专栏文章是由人民日报社记者组成若干采访小分队采写的。他们深入挖掘新发现的史料,重访重要抗战纪念地,寻访健在的抗战将士及亲属,通过他们的讲述,重现抗战历史,深化民族记忆,将一个个不为人知的抗战故事,以鲜活的方式、全媒体渠道呈现给读者。 专栏文章刊登以来,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为了便于广大读者阅读了解那些不为人知的抗战故事,学习先烈们的抗战精神,我们约请人民日报社政治文化部将这些文章配图整理成书,并通过二维码植入相关视频,使读者通过视觉与听觉生动感知这些经典的抗战故事。 人民出版社 2015年8月15日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