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赤裸裸的人(大数据隐私与窥视)
分类 经济金融-经济-工业经济
作者 (法)马尔克·杜甘//克里斯托夫·拉贝
出版社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恐怖主义和大数据

“然而,对暴君本身而言,人们无须与之斗争,也无须对他抵抗,只要国家不屈从于他的奴役,他自己终将走向失败。人们不用从暴君那里获得什么,只要不给予他任何东西就可以了。”

艾蒂安·德·拉·波埃西

Etienne de La Boetie

《论自愿为奴》

在实现了全民监视的新世纪,2001年9月11日,恐怖分子对纽约世贸大厦的袭击,人道主义已经被颠覆。对美国来说,在自己本土遭受袭击,并事前对此毫无觉察,无疑是一次打击和重创。在这之后,美国政府在乔治·沃克·布什的领导下,已经成功地通过大数据电子监视行业的帮助,实现对全球的监听。但是,后“9·11”时代的数字网并没有阻止恐怖分子再一次在美国国土上进行恐怖袭击。我们还记得发生在2013年4月的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或者2015年12月南加州圣贝纳迪诺枪击案中,一对夫妇杀害了14人。我们也不能忘记2009年11月,一名极端的军医在得克萨斯美军基地枪杀了他的13名同胞。为了公众自由,人们付出了过度的代价,效力变得十分有限。为此,在社会公众的压力下,美国政府不得不撤除某些监视网。

而与此相反,欧洲当局却认为,由美国国家安全局构建的绝对监视网是一种值得效仿的模式,这是一种有效抵御恐怖主义的方式,即使这样带来的代价是越来越依赖美国安全部门。在法国,萨尔利(查理)周刊袭击事件和2015年11月13日血洗巴黎的恐怖袭击加强了人们的这种想法。人们已经把高科技监控视为法力无边的魔杖,而看不到我们武器库里面哪怕一件其他真正的武器。法国情报部门在17年问挫败了所有在本国领土上策划的恐怖袭击。然而,在接下来的2012年,穆罕默德·梅拉赫在蒙托邦枪击了数名军人,并在位于图卢兹的一所犹太学校实施了屠杀。这次情报部门的哑火是在2008年时任法国总统尼古拉·萨科齐支持下出台的内政情报改革之后发生的。就在同一年,法国组建了国内情报总局(DCRI)。这是个全新组织,内政安全总局(DGSI)的前身,它当时合并了反间谍机构和大量情报机构。对于这个领域的专家来说,这次强制合并给了那些由于疆土辽阔所以情报发达的邻国情报部门一次致命的打击。从2012年3月穆罕默德·梅拉赫事件,到2015年11月13号巴黎恐怖袭击之前,法国还从未遭遇过130人死亡,超过300人受伤的惨剧。在此期间,法国经历了另外四次宗教恐怖袭击:2014年12月位于茹埃莱图尔的警察局遭到袭击;2015年1月萨尔利(查理)周刊发生惨案,犹太人超市遭枪击;同年6月,在里昂地区发生自杀性行动,同时塞韦索化工厂一名受害者被斩首;紧接着,8月,大力士火车上发生恐怖分子枪击事件。如果还要增加的话,那么在同一年,一名圣战学徒在杀死一名驾车人之后腿部中弹行动不便,导致其打算袭击多家教堂的恐怖活动没有得逞。同样,在那一年11月13日的圣丹尼斯体育场惨案发生后的五天,这次恐怖袭击的策划者阿卜杜勒-哈米德·阿巴乌德,在他准备重新行动时被击毙,而这次行动的情报很可能是在一次对平常的贩毒活动监听中由线人获得的。这一情报的提供者同时也令恐怖团体的数学逻辑专家萨拉赫。阿卜杜勒-萨拉姆在比利时落网。

尽管如此,弗朗索瓦·奥朗德领导下的法国国家机器还是固执地坚持加强电子情报来弱化线人情报和打击恐怖网络的渗透。如今,国家情报部门的做法就像渔民捕鱼一样,广泛撒网,无限制把渔网加密,却不真正关心捕鱼的质量。对于这种做法,它们的每一次失败都变成了论据甚至是托词。情报部门获取的信息不断增加,在数量上大大优于其质量。法国情报部门几乎完全掌握了在其领土上从事恐怖活动的恐怖分子,并给他们建立了一个鼎鼎大名甚至滑稽可笑的“S档案”。由于法国情报部门已经取消了对线人情报的资助,所以他们很难在60多位优先目标人物中分辨出到底哪些才是我们应该集中一切手段对付的人物。正如美国国家安全局前成员威廉·宾尼所说,“如果你的目的是找出罪犯,那么掌握地球上所有居民杂乱无章的数据能帮助到你,但是如果你的目的是在恐怖活动发生前有效把它制止,那么运用这些数据并不是一个好方法。”他还接着说,“正确的方法在于采用推理的方法分析这些数据,把这些分析集中在那些成为怀疑目标和已知恐怖分子活动的特定的区域和特定的人员身上。”

通过招募杰出的计算机数字专家加入反恐怖主义战争,对美国来说,无疑在这场斗争中增加了一张王牌,美国对全球信息的掌控使它毫无争议地拥有这张决定性的王牌。而自相矛盾的是,大数据本身会像风箱一样,在熊熊燃烧的宗教激进主义火苗上再添一把火,尽管这样做并非出于它的本意。之所以会这样,恐怖分子令我们的社会处于危险之中,并不是因为他们杀戮无数,而是因为互联网上不断强化的经媒体报道的恐怖活动会给人们带来的人心惶惶的影响。大数据在无意间把对破碎的权力造成的冲击波扩展到整个西方社会内部。尽管在民主政治下少数地方发生的暴力导致了真正的屠杀,但这并不能摧毁公众的信念。在美国,从2001年到2013年,恐怖活动共导致3000多人遇难,然而在同一时期,死于枪械火器的受害者人数则超过惊人的40万。

P1-4

书评(媒体评论)

被大数据裹挟的人类没有未来

——斯蒂克勒,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

大数据或将人类逼入绝境。

——埃隆·马斯克,特斯拉公司CEO,传奇“钢铁侠”

大数据的价值需要我们自己来定义。

——斯蒂芬·霍金,著名物理学家,《时间简史》作者

在这种文化下,人类将会逐渐失去秘密。

——法国记者Marie-Laure Delorme

目录

引言

恐怖主义和大数据

大数据下的世界

柏拉图的预言

条约——以自由换安全?

奥威尔,如果你知道

物品的觉醒

国王们的晚餐

我被谷歌控制了?

0和1的咒语

未来是一项方程式

时间的主人

全民失业

我消费,我征服,我游戏

智慧2.0

奥德修斯的回归

从此,最坏的事情被肯定了

本书作者作品

序言

——大数据时代的一本“黑色书籍”

大数据浪潮采袭。

大数据时代,我们一方面享受着大数据所带来的舒适和便利,另一方面又不由自主地放弃了个人隐私!我们每一个人,不得不在舒适便利和个人隐私之间进行选择、寻找平衡。问题是我们似乎完全没有准备好,没有足够的技术、知识和经验来帮助我们寻找这种平衡。更为严重的是,我们的个人隐私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侵害,我们不知道个人隐私被侵害到何种程度,也许我们早已经变成一个“赤裸裸的人”,却毫无知觉。

我们的每一次电话通信、每一个上网浏览、每一次银行交易、每一次飞机出行、每一次网上聊天、每一张朋友圈照片、每一次APP下单购物……都会暴露自己的身份证号、电话号码、银行账户、社交账号、邮箱……更暴露了我们的购物习惯、出行习惯、生活习惯、家庭收入、家庭住址、家庭成员、社交朋友……我们还能够“隐姓埋名”吗?法证之父埃德蒙·罗卡一百年前说过的那句话:“凡走过,必留下痕迹”,在大数据时代得以应证。

大数据了解我们的过去、我们的现在,并以此预测我们的未来。大数据也许比你更了解你自己;而我们,却不知道我们的隐私是什么时候、通过什么渠道、泄露给了什么人。

《赤裸裸的人》这本书,会从哲学、文学、政治、社会、经济、医学,当然还有科技角度,告诉我们上述问题的答案。这本书不止告诉我们,我们的隐私被泄露了,它还谈到了更深层次的问题,比如:未来世界的话语权;民主和普世价值;人应该有个性,还要有记忆和传承,就是我们要做自己的主人。

爱德华·斯诺登关于海量监视程序有一个说法:这个程序从来就不是针对恐怖主义,而是为了商业监听、社会控制、外交操纵。这是一个权利的问题。本文作者马尔克·杜甘认同和分享了他的观点,并且认为在打击恐怖主义的间谍活动的世界中,人的因素变得越来越不重要,正在逐渐消失。比如美国国家安全局采用的方法,是对所有人的资料进行收集,根据可疑性对数据进行提炼分析。显而易见,今后间谍监视活动主要通过这样的科技手段得以实现。马尔克·杜甘批评这样太过于依赖高科技而忽略了线人的情报,而线人的情报却是十分基础和有效的。2001年9月11日,纽约世贸大厦遭遇恐怖袭击,这使得情报部门在收集和处理情报方面进行了变革,人们愿意相信高科技监视的无所不能;2008年,在尼古拉·萨科齐的意愿下,法国情报部门以弱化线人情报和恐怖网络渗透为代价,加强了高科技电子情报方面的作用。

由于全民监视已经渗入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个世界似乎成了一个比以往更安全的地方,而实际上,世界的安全性却不容乐观。法国国家科学研究院哲学学者格雷瓜尔·沙马龙曾经说过:“2013年6月,美国国家安全局主管宣称通信程序已经挫败了‘几十起恐怖注意活动’;随后,在10月,他修正了自己之前的言论,把挫败的涉及美国领土的恐怖活动数量降到了13起。而最终,他承认美国通过电话通信元数据收集程序,成功抑制的恐怖主义威胁活动只有1起(也许是2起)。经过情报部门漫漫十多年的详细电话监听而收集的海量信息,竟然只挫败了仅仅1起恐怖活动?”

当我们发邮件的时候,我们并不关心对方处在地球的哪个地方,我们只要确认他能够在网络上收到邮件就可以了。现在,我们迷路时,会依靠电子地图导航,我们把自己交给了大数据。作为人类,我们的大脑会越来越退化吗?例如,英国出租车司机的大脑,必须熟记城市各条道路及名称,他们大脑中负责掌管记忆和方向感的海马体特别发达。但如果过度依赖导航而不经常动脑,那么他们的大脑组织将会发生物理性改变。我们的直觉、记忆、想象力会发生变化吗?

希腊英雄奥德修斯拒绝了永生和不死,选择了回归人的“有限性”,找回了自己作为“人”的身份。而作为“人”的意义,则是有自知之明,明白自己的弱点,并发挥力量。

大数据时代的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和许多科学门类都会发生巨大甚至是本质上的变化和发展,进而影响人类的价值体系、知识体系和生活方式。在改变我们生活方式的同时,大数据也在推动我们重新考虑最基本的准则,比如:如何发展技术、如何保护隐私、如何界定权益……只是,不同于人类历史上前几次的技术变革,我们没有时间慢慢适应大数据的变革。

中国正在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数据产业发展刚刚起步。我们也注意到“数据黑产”的存在,个人隐私被非法收集和使用,大量个人数据、社会数据被非法收集和使用。另一方面,合法收集和使用的个人数据,如果保护不力,也会被非法组织“拖库”,造成大量个人数据被泄露,给社会带来巨大危害和风险。大数据本身是一个中性的工具,我们在发展大数据时,也要充分认识到大数据的风险所在,才能利用好这个了不起的工具,开创更美好的未来。

朱扬勇

内容推荐

马尔克·杜甘、克里斯托夫·拉贝著的《赤裸裸的人(大数据隐私与窥视)》被法国报界称为数字革命时代的“黑色书籍”,从哲学、文学、政治、社会、经济、医学,当然还有科技角度阐述了现代人类在理所当然地享受大数据带来的便捷服务的同时,正不知不觉地失去自由、丧失隐私,成为了赤裸裸的人。

《赤裸裸的人》并不是一部单纯的大数据科技题材作品,它是一本“时髦”的书,适合现代社会每个人阅读,在书里能找到现实世界最新最受关注的元素,如网络与安全、大数据、人工智能;它也是一本有深度的书,作者小心翼翼地为我们揭开了隐藏在大数据背后不为人知的秘密;它更是一本让人读后会胆战心惊,从而进行思考的书——思考科技对社会的作用,思考哲人的预言,思考自由和安全的取舍,从而思考人类的未来。

编辑推荐

大数据浪潮来袭,我们在发展迅速的网络时代已经享受到了大数据所带来的种种便利,但是我们可曾仔细想过,为了贪图这一时的便利,我们是否在有意无意间放弃了什么更加重要的东西:个人隐私!

马尔克·杜甘、克里斯托夫·拉贝著的《赤裸裸的人》不是一部单纯的大数据科技题材作品。首先,它是一本时髦的书,在书里能找到现实世界又新又受关注的元素,如网络安全、大数据、人工智能;最后,它是一本有深度的书,作者小心翼翼地为我们揭开了隐藏在大数据背后不为人知的秘密;再次,它是一本让人读后会胆战心惊,从而进行思考的书,思考科技对社会的作用,思考哲人的预言,思考自由和安全的取舍,从而思考人类的未来。

该书作者之一为畅销书作家,另一位有长年报到各类情报安全新闻的经验,因此该书从语言到案例,都能引人入胜。

法文原版出版两周,销量突破30000册,持续高居法国Edistat畅销书排行榜前5名。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15: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