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给世界一个白眼(八大山人传)/艺术的故事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周时奋
出版社 贵州教育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宁波第一才子”、画家、传记家、散文家周时奋,融合时代背景综合讲述。《给世界一个白眼(八大山人传)》全景式展现八大山人传奇一生,全面呈现重大事件和历史转折。

八大山人精美画作完美呈现,另附专家解说赏析。

运用浪漫主义小说笔法描绘一篇篇曲折故事,带给读者美好的阅读体验并留下想象空间。

对八大山人诗歌、篆刻、书法、名号等进行详细解释,揭开人物神秘面纱。

对八大山人画作内容进行深度解读,融合创作的时代背景、创作环境及画家心境对画作的深层隐喻进行解释,便于读者对绘画艺术有更深的了解。

内容推荐

“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是旧山河。横流乱世杈椰树,留得文林细揣摹。”

他是明朝皇族,却逢王朝易祚,沦落沉浮;

他为僧后又还俗,疯癫桀骜,哭之笑之;

他的画布局奇险简古,常是寥寥几笔,却将荒寒孤绝一境推向极致;

他笔下的鸟兽鱼虫多白眼向天,到底意欲何为?

他的画明明个性十足,但看去却又为何无比宁静?

他是一个怎么样的人?他经历了什么?

他的绘画是受到过哪些影响?

在他孤寂苦痛的一生中,他是如何寻到解脱?

周时奋著的《给世界一个白眼(八大山人传)》是一部收录了大量八大山人画作的传记小说,作者周时奋经过对八大山人细致严谨的研究,用生动、激情的语言和大胆浪漫却合乎情理的想象还原了八大山人神秘传奇的一生。

目录

序章 迷

第一章 逃亡 1644-1645

第二章 山隐 1645-1649

第三章 灯社 1653-1660

第四章 耕香院 1661-1679

第五章 临川 1679-1680

第六章 北兰寺 1680-1693

第七章 寤歌草堂 1693-1705

尾章 江雪 1707

附:八大山人年表

代后记

试读章节

公元1644年,在中国的王朝纪年中这一年被称为明崇祯十七年。

春天,李白成的“大顺军”攻破了北京城。就在城破的前夕,明朝的第十六个皇帝朱由检亲手杀死了自己的爱妃和心爱的女儿,然后仓皇逃出紫禁城,吊死在宫城后而的煤山上。山海关总兵吴三桂打起“复君父之仇”的旗号,大开关门放入清兵。“大顺军”被满洲的铁骑驱逐出了京门,但是山河也从此易主。

明朝的迅速灭亡对老百姓来说,无异于天翻地覆的大事,而对于明王朝的王室,那更无异于一场天崩地裂的灾难。我们这部传记的主人公朱耷,就是这个庞大的王族中的一员。这一年,他才十九岁。

十九岁的朱耷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已经是这一年的初夏。他并不住在京城,而是住在离京都两干多公里之外的会城南昌。

按王族的世系算来,朱耷是明太祖洪武皇帝朱元璋的第十代裔孙,他们家在南昌的第一代祖宗朱权,正是这位显赫的洪武皇帝的十六皇子。皇家不像寻常百姓,一家人可以亲亲热热地住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皇家的生活本身就是政治。因为皇子都是皇帝的血缘子嗣,按理说都有资格继承大统。然而当老皇帝选定了自己钟爱的某一个儿子作为皇位的继承人,也就是册立太子以后,其他的皇子最好都远远地离开京城,以免有瓜李之嫌。当然,皇子们都是在很体面地被册封为王爷以后,才举家搬到他们的封地去的,没有皇帝的召唤,还不能随随便便就跑回京城来。理由当然也很堂皇:他们在各地为帝国的政治中心构筑了一道坚固的“藩”,也即一道保护国家利益的篱笆,这是他们重大的政治责任。因此,他们就被称之为“封藩”或者“藩王”。当朱元璋最后选定自己的大儿子朱标作为太子后,太子的第十六弟朱权,就被册封为宁王而先安排到大宁,然后于永乐元年(1403)移藩到江西的南昌,从此世代安居在此,再没有离开。

初夏的天气已然闷热。梅子黄了的时候,正是淅淅沥沥的雨季。坐落在会城西门内的宁王府——这时候已经改称为弋阳王府了——在这绵绵的梅雨中显露出一副萧瑟破败的景象。明亡的消息传到朱耷耳中,他的第一个反应就是要告诉他的父亲、老王爷朱谋觐——太冲先生。他急急地穿过残红褪尽的花园,跑进了父亲的书斋兼卧室“鹿洞轩”。这时候,他突然意识到父亲正在重病中,急忙收住脚步,蹑手蹑脚地走到父亲的床边,悄悄拿起一把老旧的芭蕉扇,就着熬药的小炉子坐了下来。他一边扇着药炉子,一边听着窗外屋檐下滴滴答答的雨水声,努力使自己那颗疯狂跳动的心镇定下来,哪怕只能获得片刻的宁静也好。去年入冬以后,老王爷的病一直不见好转,而且仿佛已有入了膏肓的感觉。朱耷心里嘀咕着,他该不该把刚刚听到的那桩天崩地裂般的消息告诉父亲呢?

太冲先生闭着眼睛躺在床上,半天没翻过一次身。这时候,他突然睁开了眼睛,看了看正在床边熬药的儿子,重重地叹了一口气。

“父亲,您醒了?”朱耷忙起身走到床边。

老王爷微微地翕动了一下嘴唇。

“您一直就没睡着过?”朱耷凭感觉就知道父亲在说什么,多年来,他已经能够轻易读懂父亲的唇语,“我看你今天好像是好了些了。”

老王爷没有再翕动嘴唇。

老王爷是个哑巴。这是先天带来的语疾,他从小就不会说话,可他又是个极端聪明的人。他的父亲,也就是朱耷的祖父贞吉先生自幼就指物引类,比比画画地教他识字,不久就通达了文理。之后他又学习画画,山水花鸟都成了他的擅绘之物,笔墨之间明显地带有文、沈、周、陆这些明代绘画大家的风范气度。他的画名也就越传越大,四方好画者都纷纷前来求画。当然有的人是真的赏识他的才能,但也免不了有人只是因为他是一位显赫的王爷,一位当今皇上的族亲,才慕名来凑这个热闹。总之,老王爷的房间里堆满了求画者送来的宣纸素绢。他是一个实诚人,答应了人家的请求,就一定会办到。于是老王爷不分昼夜地画着,可谓孜孜不倦,以致最后累倒在画室里,从此一病不起。

老王爷起早贪黑地画画,除了要还清欠别人的画债外,还有一个很现实的原因,那就是他需要用他的“润笔钱”来补贴家用。虽说王族都有封爵的“食禄”,但那也不是可以无限制地享用花销的。按照洪武朝的钦定,亲王每年食禄一万石米,郡王两千石,下递到辅国中尉,每年也就只有二百石了。这是开国初期的定例,到了泰昌年代,王室的子弟实在太多而不胜负担,因此食禄就越来越少。老王爷朱太冲现在每年也就只能得到一百来石米的食禄。(P11-15)

后记

周时奋老师离世已整整五年了,五年间,周老师生前的知交、亲友都会以不同的方式缅怀。今年重新出版周老师的“中外画传丛书”以志纪念,周时奋纪念工作室来电嘱我写这篇后记,十五年前的往事浮上心头。

早年读欧文·斯通的《渴望生活——梵高传》,梵高痛苦却热爱生活和艺术的一生经历,令我印象深刻。2000年始我从事出版业,一直想策划出版一套中外画传丛书,而这一构想自《梵高画传》始,作者是周时奋老师。周老师在《梵高画传》后记中写道:“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和许多刚从一场浩劫的阴影中走出来的中国人一样,读到了这本书的中译本。我当时正在从事油画和连环画的创作,因此,倍觉亲切和激动。这次,出版人王仁定先生告诉我他有这样一个选题,出一本《梵高画传》,他当时的意思是要在这本书中包含三方面信息:梵高的传记、他的代表作品,以及他与弟弟提奥之间关于创作的有关通信的片段,以构成一种新颖的图文版的画家传记。我非常赞同这一主意,当他把传记的撰写任务交给我时,也当然欣然答应。”

《梵高面传》初版不久就重印,令人欣喜。之后,周老师笔耕不辍,《文艺复兴三杰画传》(台湾版书名《天才的交锋》,比大陆版有噱头)、《毕加索画传》、《八大山人画传》、《扬州八怪画传》、《徐渭画传》、《石涛画传》(徐渭、石涛二种版权输出韩国)等在二三年间陆续出版,若干年后又有再版。回想当年我与周老师谈这套丛书创作的时候,他已身陷囹圄,但热爱文事的周老师,全身心投入创作,不知身置何处,度过了外人看来无以言表的艰难岁月。因了周老师的清誉和声望,狱警也是热心相助,我每次的探监变成了工作访问,可以在喝茶、抽烟中与周老师交流。

五周年祭之际,我的心情可用悲欣交集来形容。悲的是自古文人命运多舛,天妒英才,勿使久驻人世;欣的是斯人虽逝,然其文以载道,文以载思,可流传久远。

是以记。

王仁定

上海新沪商联合会执行会长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4:3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