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获《洛杉矶时报》图书奖;被《华盛顿邮报》《纽约邮报》《NPR》《经济学人》《纽约杂志》《连线杂志》《柯克斯评论》评为年度最佳书籍之一;《纽约时报书评》《今日心理学杂志》《美联社》《出版商周刊》《书单》推荐。 入选亚马逊非虚构好书书单和2016年《经济学人》杂志年度好书书单;荣登亚马逊传记&回忆录Biographies & Memoirs新书榜前三名。 卢克·迪特里希著的《终身失忆人》是《天生变态狂》《疯狂成瘾者》姊妹篇!一部揭露精神病学和神经外科学黑暗历史的绝妙作品! 世界著名的失忆症患者,死后大脑享受与爱因斯坦一样的待遇!每一本神经科学的教材都有专门的一章留给这个代号为“H.M.”的病人,著名电影《记忆碎片》中男主人公症状的灵感来源,便是他。 历史上从未有个案的研究让科学产生如此剧变,病人H.M.的个人悲剧揭开人类大脑惊人的复杂程度,成为给全人类的献礼。" 内容推荐 在记忆与大脑的研究历史里,最出名的恐怕不是哪个医生或科学家,而是一位病人,代号“H.M.”。H.M.全名亨利·古斯塔·莫莱森,他在一次车祸后患上了癫痫。神经外科医生威廉·斯科维尔认为只要切除H.M.的一部分致病脑组织,就可以减轻症状。没想到手术竟带来了悲剧性后果——他形成新记忆的能力丧失。然而H.M.的个人悲剧对人类而言却是个赠礼,他成为人类神经科学领域最被广泛研究的对象,并开启了当代脑神经科学的研究。 《终身失忆人》的作者卢克·迪特里希就是给H.M.做手术的医生威廉·斯科维尔的亲外孙。作者对于这段记忆科学的黑暗根源的调查最终迫使他面临家族历史里令人不安的秘密,并揭露外祖父残忍的实验制造的悲剧。作者用H.M.的案例作为这段错综复杂的历史的开端,从古埃及的第一次有记录的脑部手术开始变迁到到麻省理工的尖端实验室,他带领读者观看那些自称为神经外科专家的人是怎么进行人类实验的。本书融个人传记、回忆录和科学新闻为一体,讲述了一个令人难以忘怀的又永无止境的精彩故事。 目录 1 那次跌倒 2 铅的皱褶与铜的波纹 3 梦想的职业 4 大桥 5 埃琳娜 6 香丸之旅 7 冰水、热火与高压电 8 总好过无所作为 9 残缺 10 2200房间 11 落日山丘 12 实验成功了,病人却死去 13 无限制使用权 14 记忆复现 15 真空管和碎冰锥 16 她被带入了大海 17 手术台上的普鲁斯特 18 不幸中的万幸 19 亨利·古斯塔夫·莫莱森(1926-1953) 20 天使都不敢涉足的领域 21 猴子和人 22 阐释五角星 23 “他妈的”中心 24 以遗忘症病人H.M.闻名的麻省理工研究项目 25 杜威战胜了杜鲁门 26 一个亲切而顺从的人 27 必须去尼亚加拉看尼亚加拉大瀑布 28 病人H.M.(1953-2008) 29 骨灰的味道 30 每一天都是独自一人 31 身后之事 后记 鸣谢 试读章节 2 铅的皱褶与铜的波纹 我记得在我大约8岁的时候,某次圣诞晚餐吃到一半,外祖父从餐桌的主座上站起来,走向他的研究室。几分钟后,他手里拿着一些东西出来了。他把那个东西放在自己盘子边:那是一团皱皱的黑色金属,比橡皮擦大不了多少。我十分好奇地盯着它,想知道那是何物。然后他坐下来,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故事。 故事发生在20世纪伊始,那是在康涅狄格州的斯坦福德(Stamford)。一个窃贼闯进一个年轻单身汉的家中,并惊醒了主人。他在床头柜上找到手枪,在瞄准入侵者时,手枪却卡住了。但窃贼的枪却响了。一颗子弹打入了那小伙子的胸膛,恰好击中一根肋骨而偏离了心脏。小伙子幸存了下来,留着那颗子弹作为纪念品。他最后将子弹传给自己的儿子,也就是我的外祖父。 那颗子弹也位列席间,与我们共享了晚餐。而我却发觉,它既充满魅力又如此可怕。若是它命中了目标,那么我的外祖父以及他的孩子、他孩子的孩子,这桌上的大多数人都将不复存在。这事关乎毫厘之差——是一种目标、骨骼和弹道学上的侥幸——它令一切都变得不同,其影响波及了一代又一代人。外祖父的家里还有许多同样引人人胜的古老器物。比如他书架上的一个漂白的人类头骨——以及一些同样可怕的东西。每一个都有着它自己的故事。 餐厅的墙上挂着一个木雕图腾,它可能是某种异教的国王或是神明的象征。这木雕大概有3英尺高,图腾上的人脸上带着悲伤的神情。外祖父在一次南美之行中收获了它,那是当地病人对他的一个手术所表示的感谢。这个雕刻作品曾一度作为一种祭祀器物而出现,因为它有时会哭泣,会有泪滴流出眼角。是季节的湿度变化和木材对此的反应使它流泪吗?或许是吧。又或者是魔力也说不定。外祖父赞赏图腾的精美,却忽视了其中的情感。他把它带回家后,用虫胶把图腾挂在墙上。它便永远没再哭过。 在前门旁边的墙上,也挂着一个物件,乍一看像是一块部落艺术品。这个器物由金属制成,大约有8英尺高,泛着绿色光泽。它的上下两端都有着相似的半月形平面,顶部刻着一张脸,而底部只有锋利的边缘。这是我外祖父收集的古印加神经外科仪器的某个部分。顶部是一个手柄,底部是刀片。我曾为之着迷。不仅因其年代的古老,还因为它的用途之神奇。在数百年前千里之外的某处,在一个时间和地点都离我外祖父那新英格兰温暖的家非常遥远的地方,这个古董曾与他做着同样的工作。我会试着去想象,一个半月形金属片将肉切开,使下面的骨头裸露出来,这样刀片就能切得更深。我很想知道,这里面是否还残存着古老的血液。 提及神经外科,无论在哪个时代,其从业人员都至少要具备两个可怕的品质:强行入侵另一个人的大脑的那种愿望,以及相信自己能解决其中问题那种狂妄。 神经外科的早期历史记录在头骨上,而不是在语言里。 数以百计,成千上万的头骨,遍及世界各地。在欧洲、非洲、南美洲,还有亚洲,这些头骨来自不同的种族、不同的社会、不同的年代。而所有这些不同的头骨,都讲述着殊途同归的故事。 这些头骨上都有些窟窿,人为的窟窿。一万多年前,人们就开始在别人的头骨上打洞。 医学历史学家指出,古代秘鲁的印加头骨上的洞几乎都出现在左上方,也就是所谓的左半脑额叶区域。印加文化是一种尚武文化,擅长用钉头锤和棍棒来近距离作战。印加和现代人类一样,也习惯于用右手。当一个右利手男人一棍子打到对手头上,通常都会击中左前额叶区域。因此理论上说,这些印加头骨上的手术洞印,大概是对其战斗后脑损伤治疗的一部分。它们可能是用以减小颅内压强,或者在骨损伤周围打下一些更小的洞,从而更好清除颅内的骨碎片。 而在世界的另一个区域——更具体地说,在法国的昂西塞姆(En—sisheim),一个7000年前的墓穴中所发现的一堆头骨中——那些窟窿几近均匀地分布在头骨的左右两侧。这充分表明,并非所有的开颅都是为了治疗战争的创伤。但如果不是,那它们又是为何?为了释放恶魔吗?或是为了治疗头痛?还是为了加速启蒙进程?没有人确切知晓。 我们只知道一件事:纵使是在。7000年前,在头骨上开一个洞也不一定会致死。通过仔细检查那些古老的头骨上的孔洞边缘,人们发现它们中的大多数,都带着由外科医生做了标记的、向内延伸的、或粗糙或光滑的边缘。新的骨头生长出来,头骨在尝试着自愈。我们的头骨生长缓慢,但在我们死亡时会终止。头骨在术后增长的迹象,意味着这些头骨的主人,在手术后存活了下来。P9-11 序言 那晚的实验室,灯光很暗。一台电脑正在播放派特·麦席尼(Pat Metheny)派特·麦席尼,1954年8月12日出生于美国堪萨斯市,是一位著名的吉他手和音乐家。演奏的埃尼奥·莫里康内(Ennio Morricone)埃尼奥·莫里康内,著名意大利作曲家,其作品获得过奥斯卡奖提名。的曲子,雅格布·安内瑟(Jacopo Annese)医生坐在密封的生物安全间里,手里握着一把小刷子,刷着一块大脑切片。切片漂浮在一个黑色塑料盘中的盐溶液里,看起来就像是寿司餐厅里的一片生姜,只是餐厅的人不会给生姜染色。安内瑟拿起刷子,熟练地刷刷碰碰,轻轻地展开了切片。切片的轮廓开始显露出来,即便不是像安内瑟这样的神经解剖学家,人们也可以认出那是什么,从哪个器官上切下来的。 他很喜欢这样的夜晚,助手给他准备好了所有他需要的东西——编号的样本容器、刷子、空的玻璃片,然后助手离开,留下他一个人与音乐和工作相伴。 安内瑟慢慢地将切片放到玻璃片上,玻璃片一半都沉在盘子里,他侧过头,从不同的角度盯着它看,检查切片放置的方向是否准确。直接看着玻璃片时,左半脑肯定在右侧视野中,这就好像盯着这颗大脑主人的眼睛一样。尽管大脑大体上是对称的,但又不完全对称,安内瑟很熟悉这颗大脑的形状,以及它那微妙的不对称之处。切片中央通常会有一块拱顶状的神经组织,而在此切片上,则是换之以两个洞,两半大脑各一个。安内瑟额外注意,尽量不拉扯到洞口的边缘,不使洞口变形,他费力地用刷子尖端刷着洞口的粗糙外围。这两个洞具有一种历史性,显得额外珍贵。安内瑟可不想因为成为第二位亵渎这颗独特大脑的医生而出名。 几次尝试之后,安内瑟开始把玻璃片拉出盘子。在受训成为一名科学家之前,安内瑟是名厨师,他经常用厨艺类比他的解剖技术。他说,组织学的艺术很像烘焙,两者都需要慎之又慎,也需要一点即兴创作的空间。很快,玻璃片以及上面的切片就被安全地放到了加热器的表面上,要在那里干燥整晚。 安内瑟拿来另一个冷冻剂小瓶,上面的编号是451,他扭开瓶盖。在他把下一块切片放入盘子里前,他转过头对我微笑。 “看看我要做多少工作才能整理好你外祖父当年留下的这些东西!”他说道。 有些事情是亨利爱做的。 他喜欢养动物。比克福德卫生保健中心(Bickford Health Care Center)就是他在康涅狄格州(Connecticut)的第一片乐土,那里有四十八个病人、三只猫、四五只鸟、一群鱼、一只兔子、一条叫做萨迪(Sadie)的狗。亨利在中心的后院一坐就是几个小时,他坐在轮椅上,兔子趴在他腿上,萨迪蹲在他旁边。 他喜欢看着火车驶过。他的房间,133号,就在保健中心的最远端。从房间的窗户往外看去,他每天都能看到火车驶来驶去,美铁(Amtrak)公司的火车轰隆隆地驶过对面街上的老造纸厂那栋废弃的红砖楼。 他喜欢填字游戏。他经常花上几个小时玩那些填字书籍。许多科学论文都写到了,亨利对字谜游戏有着长达六十多年的酷爱,尽管在晚年,他很难再玩字谜游戏了,但还是会玩一些简单的找字游戏。 他喜欢看老电影。鲍嘉(Bogart)鲍嘉,美国20世纪40年代的著名演员。与白考儿(Bacall)洛琳·白考儿,美国20世纪40年代的著名女演员和模特。那个时代的电影,比如《非洲皇后》(African Queen)、《乱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西北偏北》(North by Northwest)。我们称这些电影为古典电影,尽管它们对于亨利来说并不古典。当他要求看这些电影时,护士或侍从人员就会放录像带。电视机对他而言并不新鲜,电视技术就是他那个时代开始发展的。但是,他从来没有学会如何使用遥控器。 他喜欢和人们聊天。他会给别人讲故事。他会一次又一次地说着同样的故事,但是每次讲的时候都保持着同样的激情。当人们问起他是否还记得他们之前见过时,他总是给出肯定的回答,他觉得他们之前就是朋友,他们一起上过高中。即便是在对这些事情的不确定让他感到沮丧时,他仍然表现得很礼貌、很愉快,也很顺从。当科学家们来找他,带他去实验室时,他从来不会拒绝。当护士让他吃药时,他总是按时服药。只有少数几次,他拒绝了,护士们都知道一种让他配合的简单方式。这个伎俩被用了十几年,护士们都互相传授。 “亨利,”一位护士说,“斯科维尔医生坚持让你马上服药!” 他会毫无例外地服从。 这种伎俩直到亨利去世都很有效。斯科维尔十几年前就已经去世了,他和亨利之间也有十多年没有联系,但这一切都没有影响。斯科维尔在亨利的一生中仍旧是个权威形象,因为在我的外祖父威廉·比彻·斯科维尔(William Beecher Scoville)医生移除了亨利大脑中那很小、但非常重要的部位之后,亨利的一生就停滞在了那里。 我还记得,在我外祖父生命中最后一个冬天,我跟着他去爬一座雪山。 我记得他当时穿着一条淡蓝色的大衣,在我的印象中,这件大衣已经穿得很旧了,和他本人很不搭。《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的记者曾经这样评论他:“外表异常的时髦。”然而,我的记忆中就是这样一件破旧的蓝色大衣。或许他还戴着一顶羊毛帽,顶上还有一团毛球,垂到他涂了油的头发上。他一直用橄榄油梳头,这是我母亲说的。 我们当时乘着雪橇。 我还记得那里的雪、亮白的天空、那些树。天气很冷,我们一步一步地爬上山顶。 他身后拖着一支老式的木制雪橇,那支雪橇大小足够坐下两个人。当他走到山顶时,他停下了脚步,回头看着我,等着我上来。 为什么我还记得这些? 是因为当我眼睛、耳朵、皮肤感受到那些光线、声音、材质(光秃秃的树、我外祖父的帽子、靴子踩在雪里发出的吱吱声)时,我的感官获得了一些印象,而这些印象进入了我那颗十岁的大脑里某个很小但重要的地方。随后我的大脑开始运作,把这些原始感觉处理成别的东西——记忆。记忆会留在我心里,三十多年之后,这些记忆会在某个时候浮现出来,闪烁不定的记忆被带到光明之下。 我在超越着自己。记忆创造了我们。我们的过去就是我们的现在。这一直都是真理,如此明显而无需多言。然而,尽管是记忆造就了我们,我们却是最近才开始理解我们是怎么创造记忆的。我们如何获得这种理解,正是我在本书中要讲述的故事。这是一个有着英雄和恶人、悲剧和浪漫、暴力和温柔的故事。我的外祖父扮演了一个角色,但这个故事里不仅仅只有我的外祖父。 这是一个有关科学、自然、人类以及其他的故事。像很多故事一样,它开始于一次跌倒。 后记 在康涅狄格州一个寒风阵阵的早晨(车上的电台告诉我,这座城市正在经历着20年来的最低温),我前往哈特福德医院。我约见了医院的档案保管员,他当时为一次会议做准备,要收集外祖父那套神经外科手术的工具。他在储藏室里找到了这些工具,将它们装在纸箱里,带到了一间会议室,放到了桌上。我一件一件地把它们拿了出来。 有一件曲柄,看起来像是矫正牙齿的器具,并且可以由蝶形螺钉调整角度。 有一些斯科维尔回形针,它们是由一种名为奥氏体的合金制成的,作用是夹住动脉瘤。 有几把奇形怪状的剪刀,当神经外科医生要切断某些血管或是薄膜时,它们可以用来处理那些复杂的角度。 有一些镰刀型的工具,可能是外祖父手工制成的,还有一些长而尖的工具,有点像钻子。 有几把环锯,用它们那粗糙的齿形边缘在骨头上钻洞。 所有这些都有很多年没有被动过,很多工具上面都沾有一些红色的锈迹。 在箱子底部,我找到了一副奇怪的眼镜。眼镜看起来像是50年代那种角质镜框的样子,然而在普通镜片上,还装着一对放大镜的镜片,即手术用的放大镜。我想到,戴这副眼镜的最后一个人是我外祖父。于是我也戴上试试。 这副眼镜对我来说太小,眼镜脚紧紧地夹着我的头。当我第一次戴它的时候,我的目光自然就穿过了主镜片,主镜片似乎只是平面镜,并没有曲率。然后我眼球向上,透过放大镜去看。我花了好一会儿才适应。我把自己的手举到面前,大概一二英尺远,手看起来就像粉红色的一团,好似不戴潜水镜看着水底下的贝壳。我把手靠近了一点,大概18英寸远,我的手开始达到了可以辨认的形状。1英尺是最佳距离,在这个距离下,我的手看上去巨大,但又极其细长。尽管如此,我还是能看到一颗小斑点,然后我慢慢地看着我皮肤的奇怪表面。透过放大镜,我发现我的视野被放大了,但是变得极其狭窄。我能看清每一根手指的边缘,但其他一切都变得很模糊。 我造访这家医院是在很久以前,那时是我第一次去哈特福德医院做调查,我当时正在构思病人H.M.的故事。十多年过去了,但我还是能回忆起一些事情。我能回忆起那个寒冷的早晨的情景,回忆起透过外祖父的放大镜看会议室时,镜片上闪现的光斑。我既在这里.又在那里。 如今我在这里,回首这个故事的起点,我想起我的外祖父,想起那些他帮助过、伤害过的人们。我想起当他戴上这副奇怪的眼镜往外看时,周遭的一切都消融在了一起。他所见的一切就是他眼前的东西。 我想起亨利,想起他为我们所做的牺牲,想起我们给他的回报。我想起,因为分析外祖父和亨利的种种一切,那狭窄而紧致的视野成了他们的共同之处。外祖父在亨利的大脑上打开的洞,将亨利孤立在了一座小岛上,他在那里所拥有的一切,所见到的一切,都只是当下一刻,而过去和未来只是模糊的一团。尽管如此,亨利和我外祖父不同,他没有选择,只能以这种方式看着这个世界。 我想起那些研究过亨利的人们,布伦达·米尔纳、苏珊‘科金、雅各布·安内瑟。 他们每个人都从亨利的丧失中有所收获,而最终他们每个人反过来又失去了亨利。 我想起约翰·富尔顿、查尔斯·柏林盖姆、瓦尔特·弗里曼。 我想起那些猴子,我想起那些人。 我想起那些女人:病人A.R.、病人R.B.、病人G.D.,想起成百上千的人。 我想起我的外祖母尼尼。 我想起我的母亲,我的姐妹们,我的女儿。 我想起有些故事完全与透过我外祖父的放大镜看到的故事相反。某些故事,你看得越久,视野就越宽,这些故事就越是会把其他的部分拉进视野。其他人物、其他地点、其他时间,都在溜走之前交织在了一起,仿佛从梦中醒来。 93岁的卡尔·普里布拉姆坐到椅子上,又呻吟了起来,看起来他正准备起来。 他的看护马琳问他是否要去厕所,是否要吃饭。 “不用了,”他说道,而后又仰倒了下来。他看着我,“现在一切都不同了,我不确定我该做什么。我该回答你的问题吗?” 之后他告诉我,他记得我外祖父对我外祖母做的事情。普里布拉姆开始告诉我,他第一次见到亨利的那一天。我们谈论了一会儿,他就开始有点迷糊了。接受癌症治疗的人们经常会产生记忆问题,这是化疗药物对海马的损害造成的。普里布拉姆试着告诉我,他见到全世界最著名的遗忘症患者的故事,但是他自己也在承担着记忆的问题,他的话语渐渐变成了一些残缺的片段。我只能尽可能讲出我从他的讲述中所听到的,亨利做了手术不久之后,普里布拉姆就从生活研究所的猴子实验室去了我外祖父在哈特福德医院的办公室。他被安排面见亨利,这是他非常渴望的。毕竟,亨利这个人受到的这种大脑损伤,正是普里布拉姆花了很多时间给灵长类制造的脑损伤。我外祖父给他们两人互相做了介绍,之后就离开了,因为他还要去处理另一位病人。普里布拉姆和亨利待在了一起。他们开始聊天,聊了一会儿,最终发现他们之间有些共同点。他们都梦想着,有一天能从开罗(Cairo)沿陆路旅行到开普敦(cape Town)。 “你在说你遇见H.M.的那一天。”我提醒了下普里布拉姆。他点点头,然后开始说。他的语速很慢,句子很短,两句话之间停顿很长。 我会告诉你当时发生了什么。 H.M.和我在说话。比尔被叫出去了。 我猜当时比尔也在那儿。 比尔被叫出了房间。我们两个在那儿。 比尔有事要出去,他因为什么事被叫出去了。H.M.和我待在那里。我们一起讨论了从开普敦到开罗的旅行,我们都对此感兴趣。 比尔要去做些别的事情。 H.M.和我留在了那里,我们谈着开普敦到开罗的事情。 他被叫出去了。斯科维尔因为什么事被叫出去了。 我和H.M.待在一起。 所以,我们一直谈论着从开普敦到开罗的事情。 然后斯科维尔被叫出去了,我和H.M.留在了那里。 我们聊了我们之间共同的兴趣。 斯科维尔被叫出了房间。 H.M.和我留在了那里。 我记得很清楚。 当时发生的事情就是。 不论当时发生了什么。 被叫出了房间。 回了房间。 H.M.说,“你之前来过这里吗?” 书评(媒体评论) 《终身失忆人》是一部优美、亲切而又令人兴奋的散文作品,本书极为重要,讲述的并非是罪恶的代价,而是科学的代价。作品内容深刻,情感丰富,时而尖锐,令人震惊……一部充满才气,又兼具人性的作品。 ——《华盛顿邮报》(The Washington Post) 引人入胜……迪特里希批判地审视了科学研究的实际过程,这一点正是《终身失忆人》值得赞誉之处。 ——《纽约时报书评》(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真知灼见令人惊叹……只要你对现代科学对理解心理疾病的根源所做的尝试,及其偏颇治疗的历史感兴趣,这篇令人着迷的故事绝对适合你……有关记忆、疯狂、家族秘史…… ——《今日心理学》(Psychology Today) 在精神医学黑暗的时期的一次突破性研究中,奥利弗·萨克斯(Oliver Sacks)遇见了斯蒂芬·金(Stephen King)……这是一段令人着迷、令人疯狂的故事,也是一篇记者调查的典范。 ——《柯克斯书评》(Kirkus Review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