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八七六年出版的《汤姆·索亚历险记》是马克·吐温最优秀的作品之一,作者用一支生花妙笔描绘了一个让孩子们感到亲切,让大人们也喜爱的故事。
小说的主人公名叫汤姆·索亚,是个聪明顽臾,好奇心强,喜欢冒险向往英雄业绩的孩子。对于家庭中死板严格的生活和学校枯燥乏味的功课,他感到厌烦透了,于是便离家出走,和他的小伙伴哈克贝利·芬一道去冒险,一心要做个统帅众强盗的首领。在这部作品中,儿童的灵动活泼和周围现实生活的陈腐刻板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故事向人们展示了一些社会弊病和黑暗现实,揭示了宗教的虚伪性,无情地嘲讽了庸俗的小市民习气。作品问世以来,一直受到读者的喜爱,成为一部世界名著。
《汤姆·索亚历险记》是美国著名小说家马克·吐温发表于1876年的一部历险小说,讲述了19世纪密西西比河畔一个小镇上名叫汤姆·索亚的孩子和他的一群小伙伴们的故事。汤姆天性纯真、热爱自由,勇敢而又富于冒险,渴望做一番事业,先后经历了墓地凶杀案、“海盗”营地生活、鬼屋寻宝、山洞被困、山洞再次寻宝等历险生活,最终成功获得了宝藏。作品描绘了汤姆的学习、游戏、历险、情感等诸多的生活侧面,欢快地透视了少年自由活泼的心灵,再现了聪明活泼、正直勇敢的美好人性。
第一章 贪玩淘气的小汤姆
导读:汤姆淘气顽皮,经常被波莉姨妈批评惩罚。这天,他又瞒着姨妈逃学去玩耍,被姨妈识破了真相。施计逃脱惩罚的汤姆跑到街上,就在街上,他遇到了一个衣着讲究的陌生男孩。但他们彼此看不顺眼,展开了激烈争斗。
“汤姆!”
没人答应。
“汤姆!”
没人答应。
“怪哩,这孩子倒是怎么啦?汤姆,你在哪儿呀?”
还是没人答应。
老太太把眼镜往下拉了拉,目光从镜架上方打量了一番房间,再把眼镜向上推了推,又从镜架下方看了看外面。像小孩这样的小东西,她很少或压根儿不用眼镜去找;她戴眼镜完全是为了“派头”,起着装饰作用。你看这眼镜多有气派,让她内心感到无限自豪——她的眼力是一流的,眼睛上戴的哪怕是一对火炉盖,东西照样能看得一清二楚。此时她显得有点儿不知所措,说起话来倒算不上严厉,但嗓门很高,高得连家具也能听清楚:“没错,要是你让我给逮住,看我准……”
她没把话说完,只是弯着腰用扫把一个劲儿往床底捅,边捅边喘粗气,可除了惊扰了一只猫,她一无所获。
“我从来没见过这样的孩子!”
她来到敞开着的门前,站在门里,目光朝院子里的番茄茎和曼陀罗(一年生草本植物,叶子卵形,花白色,花冠像喇叭,结成的蒴果表面多刺。全株有毒,花、叶、种子等可入药)草丛扫视。汤姆不在那里。她便把嗓门提得高高的,这下大老远就能听到她的喊声了:“汤姆,我说的是你!”
她的身后响起轻轻的响声,她急忙转过身,一把抓住一个小孩紧身短上衣的衣角,这下对方休想逃走了。
“嗨!我该想到那个小间才是。你在那儿干什么?”
“没干什么。”
“没干什么?瞧瞧你这双手,再瞧瞧你那张嘴。满嘴角沾的倒是什么玩意儿?”
“姨妈,我说不上,”
“我可知道。不是果酱是什么?我给你说过不下四十遍了,要是再动那果酱,看我不剥你的皮。去把鞭子给我拿来。”
鞭子被举得老高——眼看大祸就要临头。
“哟!瞧你背后,姨妈!”
老太太以为有什么险情,慌忙转过身,撩起裙子。小家伙借机拔腿就跑,纵身跳过高高的栅栏,眨眼间不见了踪影。波莉姨妈目瞪口呆地站了好一会儿,这才轻声地笑起来。
“该死的小家伙,我怎么就没吸取教训呢?瞧他老来这一套,这次我怎么没提防又被耍了呢?不是吗,人老硬是学不了乖,真是应了老话:老狗学不了新把戏。天知道,他的鬼花样天天翻新,谁知道接下去他还会使出什么新花招。他可懂得火候哩,知道怎么不玩过了头,免得惹我生气,怎么逗我开心,让我消气,这下又来这一套,知道我不会揍他。说实在的,还是怪我没尽到管教的职责。《圣经》说得好,孩子不打不成器,这才是大道理。我知道自己这是在作孽,害得彼此都受罪。他都成了小流氓了。全怪我。他是我那死去姐姐的孩子,可怜的小家伙,我不忍心揍他。每次放过他,我的内心都感到不安;打他吧,我这颗老迈的心又疼得不行,下不了手。得了,得了,人都是女人生的,命本就不长,苦难却不少,《圣经》就是这么说的,这话说到家了。要是今儿下午他要逃课,明儿就让他干活,好好教训他一顿。要是挨到星期六,别的孩子都在休息,那时再让他干活,是万万办不到的。他呀,最不愿做的事就是干活。我想好了,我要尽尽职,非让他干点儿活不可了,要不可就毁了这孩子了。”
这天汤姆果然逃学了,而且痛痛快快地玩了一阵子,回家正赶上帮助黑人小孩吉姆在晚饭前锯好第二天用的柴火,并劈好引火柴——他还忘不了把自己的奇遇都告诉吉姆,不过那活儿四分之三是吉姆干的。汤姆的弟弟(确切地说,是他同父异母的弟弟)锡德已干完分内的活(收拾碎柴片儿)。他是个文静的孩子,不会做什么危险的事儿,也不会惹是生非。吃晚饭的时候,汤姆一有机会就偷糖吃,波莉姨妈问他一些刁钻而深奥的问题,设法套出他又干的什么坏事来。像许多头脑简单的人一样,她自有很强的虚荣心,自以为天生别具一套能耐,能一眼识破别人无法破解的奥秘。她问:“汤姆,学校里挺热的吧?”
“是挺热的,姨妈。”
“热得不行吧?”
“是热得不行,姨妈。”
“你没想过去游泳吧,汤姆?”
汤姆只感到浑身一阵惊慌——既难受又疑虑。他仔细打量波莉姨妈的脸色,但看不出什么来,便说:
“没想过,姨妈——可不,不很想。”
老太太伸出手,摸了摸汤姆的衬衫,说:
“可你这会儿并不很热。”
P3-5
本书作者马克·吐温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世界著名的小说家。他经历了美国从初期资本主义到帝国主义的发展过程,其思想和创作也表现为从轻快奚落到辛辣讽刺再到悲观厌世的发展阶段。前期以辛辣的讽刺见长,但到了后期语言更为暴露激烈。他于1835年出生于密西西比河畔小城汉尼拔的一个贫穷的乡村律师家庭。青少年时期,他曾当过排字工人,在密西西比河上做过领航员。四年的水上生活是他一生中最难忘的经历,使他有机会接触到广阔的社会,加深了对美国人民的认识和了解,为他日后的创作积累了大量宝贵的写作素材。
“马克·吐温”是他最常使用的笔名,一般认为这个笔名源自其早年水手生涯,与其伙伴测量水深时,他的伙伴叫道“Mark Twain!”,意思是“两个标记”,亦即水深两浔(1浔约1.8米),这是轮船安全航行的必要条件。
马克·吐温的第一部作品是《卡拉维拉斯县驰名的跳蛙》,在1865年于《纽约周六报刊》出版,受到读者的欢迎。1867年马克·吐温在费城旅游。这一游使《傻子旅行》诞生。1872年,马克·吐温出版了第二部旅行文学著作《艰苦岁月》,它是《傻子旅行》的续集。马克·吐温之后的两本著作均是关于他在密西西比河上的经历。《密西西比河的旧日时光》等一系列的小品在1875年出版于《大西洋月刊》。之后马克·吐温写了《汤姆·索亚历险记》《王子与贫儿》《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等作品。
《汤姆·索亚历险记》是马克·吐温的代表作,发表于1876年。小说主人公汤姆·索亚天真活泼,不喜欢学校呆板枯燥的教育,并极度厌恶牧师骗人的鬼话。他不堪忍受束缚个性、枯燥乏味的生活,幻想干一番英雄事业。小说通过主人公的冒险经历,对美国虚伪庸俗的社会习俗、伪善的宗教仪式和刻板陈腐的学校教育进行了讽刺和批判,以欢快的笔调描写了少年儿童自由活泼的心灵。《汤姆·索亚历险记》以其浓厚的深具地方特色的幽默和对人物敏锐的观察,一跃成为最伟大的儿童文学作品。本书的姊妹篇是《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汤姆·索亚历险记》是一本非常有趣的书,阅读的时候如果你一本正经地去探讨重大严肃的社会意义,寻找创造过惊天动地业绩的英雄人物,那定会使你失望;不论你是大人,还是孩童,若是愿意放下身段,忘却自我,以纯净之心与故事中的人物同忧共乐,定会从中获得无穷的生活乐趣,也会洞察到人间的善恶美丑。
本书的主人公汤姆是一位失去父母的孤儿,由姨妈抚养。他调皮捣蛋、贪玩、逃学,极富冒险精神和好奇心,令抚养他的姨妈伤透了脑筋,令管教他的老师束手无策,但就是这样一个令人又恨又疼的小捣蛋,却是小伙伴们羡慕的对象。礼拜天他被罚去粉刷栅栏,这原本是个“苦差事”,可他居然假装干得津津有昧,惹得小伙伴们用大量的玩具换取享受劳动的片刻快乐;他成绩极差,却用粉刷栅栏得来的玩具,换了大量的“票子”,从而获得了学校至高无上的荣誉~…《圣经》;他让小猫喝下“止痛药”,闹得全家天翻地覆,表面看小猫遭了大罪,实际上是给姨妈上了一课,让她后悔不迭……如此好玩的故事在书中随处可见,举不胜举。我们滨着这些充满生活情趣、笔调轻松诙谐的故事,无不为汤姆的聪明机智叫绝,并报之一笑。
汤姆虽然顽劣,却有着很强的同情心,极富正义感。他正直、诚实,遇到困难时能够冷静分析,并勇于尝试解决问题。他对外界的事物总是充满好奇心和想象力,而且勇于尝试,机智勇敢,向往自由,向往未来。他目睹了一起凶杀案的发生过程。在看到凶犯逍遥法外,而无辜者蒙冤受屈时,他既害怕出来告发而被真凶追杀,又不忍无辜者受罪,良心备受折磨。经激烈的思想斗争之后,他最终还是挺身而出,当庭作证,让无辜者免受冤屈。
本书定名为“历险记”,作者自然对主人公的历险经历作了一番详细的描述,其中便有密西西比河中的一个小岛之行。他带领乔·哈珀与哈克贝利·费恩一行三人在孤岛上无拘无束的胡闹与嬉戏中得到了称心的幸福,但思家之苦和暴风雨的洗礼终使他们当海盗的美梦破灭,而这次历险也以失败告终。墓地历险显然是对主人公心灵的一次严峻的考验。而此后的山洞探宝、勇救道格拉斯寡妇等情节无不与之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一次次的历险凸显了汤姆及其伙伴们生活、性格的方方面面,更丰富了他们多彩的心路历程。
我们不妨将汤姆与贝基的恋情也看作是他一生中的早年“历险”。说他俩产生了恋情未必确切,充其量,那只是两个少不更事的少年男女的“好奇心”的一次表现,不必大惊小怪。作者不惜笔墨,无非是想加点“佐料”,让好玩儿的故事更加好玩儿,使历险故事读起来更具娱乐性而已。
书中另一个形象同样引起人们的兴趣,他就是哈克贝利·费恩。哈克是位无家可归的流浪儿,身上有不少恶习,比如抽烟、说脏话,是镇上做父母的人避之唯恐不及的“坏孩子”,但却是汤姆·索亚的好伙伴。两个人意气相投,一起历险,共患难,同享受。可他天生具有叛逆的精神,不愿受种种规矩束缚,即使有了钱,觉得还是睡木桶、穿破衣的生活自在。这个形象令人不禁想起我国那个家喻户晓的早期“孙悟空”来。有关哈克贝利·费恩的未来命运,有兴趣的读者可去阅读《汤姆·索亚历险记》的姊妹篇《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该书将讲述非常有意思的故事等着你欣赏。
正如作者所说,这虽是一本供少年男女娱乐的读物,但成年人切莫“冷落”它,因为“读过此书后能愉快地回忆起自己童年时的情景,回忆起当年自己的所思所感,回忆起自己的言谈和有时出现的怪异举动”。诚哉斯言。许多人童年无不经历过汤姆早年所经历过的一些“历险”,因而读起来倍感亲切,欲罢不能。
本书系根据WORDSWORTH CLASSICS 1992年出版的《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Huckleberry Finn》译出。稍加比较,该版本与其他一些版本,内容完全一样,不同之处在于:其他版本全书分三十五章及尾声,每章各有标题等,而本书则有三十六章及尾声。本书的第十六、十七章,在其他的版本中则合为第十六章一章;各章的标题是后加的;在分段上,与其他版本多有出入;字句上有几处详略处理稍有不同。
姚锦镕
甲午马年正月正于浙江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