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晚晴集
分类
作者 窦楷
出版社 三晋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一九九〇年,中国傩戏国际学术讨论会在学校召开,本所的硕士研究生授予权正式为国家批准,冯俊杰同志调所担任副所长,从此研究所像一颗新星,正式进入运行轨道,步入了它的中兴时期。

一个事业的兴旺发达,一靠党的正确领导,二要有一个团结奋进的先进集体。俗话说得好:“众人拾柴火焰高”,“三人同心,其利断金”,这是历史的经验。所谓先进,旨在说明这个集体,要有理想,要有追求,要有坚强的事业观念。我们的事业观念是什么呢?即张庚同志为《中华戏曲》创刊号的题词:“振兴中华,繁荣戏曲”,可谓任重而道远。我们正是奔着这个目标,同心同德,全力以赴的。

竹三、俊杰二位所长,有一个共同点,即学识渊博,事业心强,淡泊名利,能关心人。正是这种优良的品质,促进了所的发展,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

合乎我自己来说,半生坎坷,学业荒疏,马齿徒增,愧无成就。如果说多多少少还为所作了点贡献的话,多亏竹三和俊杰二位同志的知遇之恩。一九八。年,我调师大学报编辑部工作,我和竹三同志素昧平生,他是广东人,我是山西人。可是一天上午,他突然到编辑部找我,和我谈戏曲,谈各自的一些经历,志趣相投,大有相见恨晚之感,从而建立了友谊,并加强了联系。后来竹三同志提出搞戏曲文物的倡议,指出晋南地区的戏曲文物,得天独厚,地上地下,俯拾即是,而且品种门类之多,居全国之冠。搞别的不是我们的长项,不如扬长避短,利用自己的优势,以文物来考证研究中国古代戏曲,以补文献资料之不足,这样既可突出我们的地方特色,又容易早出成果,我举双手同意他的看法,于是共同的事业把我们联系到一起,事实证明竹三同志的思路是完全正确的。可以说,当时如果没有竹三同志的引导和启迪,我可能就在学报原封不动干下去了,论贡献肯定不如现在,因此,我不能不感谢竹三同志的知遇之恩。同样,我对俊杰同志的知人善用和督促鼓励也将终生难忘。

俊杰同志担任所长之后,不仅考虑到我的年龄、身体状况,而且考虑到我在外事方面的一些优势,有劳有逸,体察细微,安排适当。对别人的成绩,他总是牢记在心,念念不忘,予以鼓励。一九九三年,学校下达了申报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批示,先是竹三同志找我谈话,要我申报。我说:“我已经退休,力不从心,作用不大了;俊杰同志年轻力强,担任副所长以来,勇于负责,干劲十足,成绩显著,对所内的工作推动很大,这是个荣誉,应该让他申报。”竹三同志表示同意。可这个意见让俊杰同志知道后,他态度非常明确,主动来动员我,说我对所内贡献很大,一定要我申报,我说:“我已退休,你比我年轻,学识渊博,工作能力强,所里的重担是你在挑着。为了所里今后的发展,还是应该你申报。”俊杰同志则表示:“我还年轻,将来机会有的是。正因为你已经退休,政策也允许,所以,这次申报你千万不能错过。”我说:“冯所长,我是诚心诚意让你申报。”结果俊杰同志正色说道:“难道说我是虚情假意?”充分地显示出东北人的豪爽与率直。临走时,俊杰同志诚恳地说:“这事你不用管了,由我和老黄给你办吧。”是他们二位为我总结的成果,没想到居然批准了。当我拿到加盖有国务院红印的证书时,确实有点却之不恭,受之有愧的感觉。这里边凝结着俊杰同志的一片盛情。

还有一件事应当提及,就是竹三同志主动让贤之事。竹三同志比俊杰同志年长。前些年竹三同志主动向校领导提出:冯老师年轻,有魄力,工作能力强,领导有方,应该及早让他担任所长,不要非等我六十退了再让人家接,这样对工作没有好处。至于我自己,当一如既往,一定和冯老师通力合作,把所内工作搞好。在他的带动下,全所同志无不是互敬互让,营造了一种团结和谐的良好风气。

冯老师担任所长后,让我担任顾问。凡是所内大小事情,他都要通知我参与,畅所欲言,发扬民主,群策群力,众志成城,所以所内各项工作进展顺利,成绩显著,曾被省政府授予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俊杰同志和竹三同志各有优点。他们的共同点是有着执着的事业心和强烈的责任感。他们淡泊名利,勤于治学,教学科研,齐头并进,所以赢得了国内外学者的尊敬和所内同志的爱戴。他们的不同点是:俊杰同志在工作上雄才大略,勇于开拓,遇事果断;竹三同志谦虚谨慎,治学严谨,稳健踏实。由于共同的事业和观念,使他们合作得很好,真正起到了相辅相成、优势互补的作用;再加上王福才同志的任劳任怨,埋头苦干,所以把戏研所的工作搞得有声有色。

P2-5

后记

一九九六年,我开始尝试着写一些散文,因我有一段苦难的经历,更有一段饱含辛酸与同仁们艰苦创业的生活历程。在我人生处于生活低谷年代(1957—1979),是我的继母、我的妹妹,给了我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大力支持,她们不怕株连,义无反顾,冒着风险,苦着自己来接济我。俗话说:“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而我自己只能诉诸文字,来表达我的心声。为此,我写成了《胜似亲母》《骨肉情深》两篇文字,为《母恩难忘》全国征文所刊用,荣获优秀奖。本集选人的《不堪回首话当年》一文,是记录我被错划右派,以至劳改生活这一段特殊经历的。《此恨绵绵无绝期》,写我和韵湘的初恋,虽然两情相许,但由于各种人为的干扰,终于未成连理。一个因事故身亡,一个陷入囹圄,遗憾终生,所以记之,以抒惆怅之情。还有怀念李长之老师、沈从文老师、李健吾老师、周贻白老师、史若虚校长、李紫贵导演的文章,因为他们不仅在知识上给予我诸多营养,而且铸造了我的灵魂,教会了我如何做人处事,给予我的影响至深且巨。一九七九年平反,一九八。年,我重新走上工作岗位,恩师马少波先生,给了我热情的关怀和大力支持。我的半个世纪的挚友龚和德老弟,为了共同的事业,即“戏曲文物研究”,和创办《中华戏曲》,休戚与共,患难相扶,一直合作至今。为此我写成《肩担道义心常热》和《海内存知己》,一写师情,一写友情。应该说没有老师的热情关怀,没有挚友的倾心支持,我的后半生将是一筹莫展的,俗语谓“危难之际见真情”,诚哉斯言也。我常想山西师大戏曲文物研究所发展至今,《中华戏曲》的引人关注,虽然经过了一些艰难曲折,但得道多助,曾有好多热心的前辈、专家、学者、教授在关注她,我的老院长张庚同志、郭汉城同志,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薛若琳同志,著名戏曲史学家王季思先生、吴晓铃先生,前全国剧协常务副主席刘厚生同志,戏曲理论家曲六乙同志,前中央戏剧学院院长徐晓钟先生,前中央音乐学院院长赵讽先生,国家新闻出版署署长宋木文同志,上海华师大教授蒋星煜先生,中央戏剧学院祝肇年教授,北师大李修生教授,北京广播学院研究生院主任周华斌教授,等等,他们都是在戏曲文物研究所和《中华戏曲》最困难的时刻,有的给陶校长写信,有的派人给陶校长传话,有的两次三番来学校和陶校长磋商,有的在申报硕士点给予了大力支持……总之,是大家的力量挽救了这个所,是正义的呼声挽救了这个所。

有人说,我是戏曲文物研究所的创建人之一,我感到十分惶恐,陶校长在给我的长信里说我“鞍前马后,为所的创建做了许多工作,一心为了事业,从来不考虑自己”。“鞍前马后”,引喻确当,因为我始终知道我能干什么,我应该干什么,而后两句则是领导对我的鼓励,我当书以自勉。

戏曲文物研究所从艰难走向中兴、走向辉煌,主要得力于校领导的远见卓识、大力支持、倾心投人。没有陶校长远见卓识、雄才大略,戏研所难得成立,同样没有侯校长的大力支持,我们也很难走向辉煌。这一点我是深有感触的。一九九。年硕士点申报成功之后,当时还是数学系系主任的侯晋川教授,出于对事业的关心,自告奋勇和我一道去找陶校长谈戏研所的将来,结果几年的问题,竟一朝解决,可谓千锤打锣,一锤定音。侯校长任校长之后,对所内的经费、《中华戏曲》的经费、申报重点学科,以及人员的调入,无不是他亲自部署,亲自过问,基于此,我写了《侯校长对我事业上的关怀》。

散文集里还有不少是写我故乡的人物风情的。我从小生活在乌金墨玉的平定煤炭之乡,是家乡的土地养育了我,是家乡的人民关怀着我,去年平定家乡的电视台还来师大采访我。我半个世纪,历经沧桑,漂泊在外,对家乡人民毫无贡献,但家乡人民没有忘记我,故而写了不少怀念家乡人物风情的文章,以表明我的游子思乡之情。最后一篇悼念我大女儿的文章,是我老年丧女的情感流露。我大难不死,必有后福,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我和老伴成婚之后,她给我带来四个女儿,老伴温存厚道,女儿们克尽孝道,这样一个幸福家庭,彼此和睦相处,方得使我能倾全力于工作。大女儿身患绝症,不幸病殁,自然给我的心灵带来极大的冲击,我是含着眼泪,写下了这篇悼念她的文章的。

我写作散文,得到了所内所外同志的支持。特别是侯校长、武副校长对我的写作更是关怀备至、热情鼓励。侯校长每见到我总是温和地问我:“窦老师,还在写作吗?”《名师的风范》一文刚在师大校报刊出,武副校长便打来电话说:“有两句写得极为感人。”《似水流年话别情》一文,是侯校长亲自写的按语,这次辑集出版,又承侯校长在百忙中亲自为我作序,在此我对二位校长表示由衷的感谢!

书名题笺由我的老师马少波先生亲自题笔,我向老人家深深鞠躬。

我写的散文,几乎都经过延保全副教授亲自过目,向他表示感谢。

二〇〇二年二月十日

目录

似水流年话别情——我和戏曲文物研究所

“肩担道义心常热”——马少波老师和我的后半生

海内存知己——挚友龚和德

德高望重的启功先生

名师的风范——记郭预衡老师

领导者的风范——记陶本一校长

侯晋川校长对我的关怀

幸会赵雨亭老人

老圃育新蕾 无私做奉献——刘乃崇、蒋健兰二位老师在临汾讲学见闻

胜似亲母

骨肉情深

一介书生 两袖清风——记家兄窦植

朴实无华 书生本色——记老友晋如祥

人格的魅力 精神的感召——周总理,人民心中的丰碑

真诚、朴实、热情、博学——和郑振铎先生的一段情结

艰难的步履 深深的脚印——记沈从文老师

不尽的哀思——深切怀念李长之恩师

春蚕到死丝方尽——深切怀念李健吾老师

德高为师 风范犹存——纪念周贻白老师诞生100周年

一面之缘 终生难忘——忆萧军先生

戏剧大师曹禺

才情洋溢 誉满华夏——我所认识的田汉同志

深切怀念赵讽先生

怀念——史若虚同志逝世十五周年祭

一代鸿儒张恒寿

深切怀念李紫贵同志

傅作义将军

话说郗富根

不堪回首话当年

此恨绵绵无绝期

学报四年

五百位老人的共同心愿

赵炳晟和他的剪纸艺术

张彪的《足迹墨渍》

山西师大,我爱你!

岳王坟前话沧桑

陶寺和陶寺文化

向家乡的文友们致敬

宣扬以德治国 促进四化伟业——为《平定报》创刊十周年而作

人间自有真情在

大峪情思

大峪花园琐议

冠山·乔宇·狐仙

邳彰庙忆趣

游大寨——北越调·斗鹌鹑

还需要读点圣贤的书

古代山西才子真的少吗?

满招损 谦受益

雪思

悼亡女

后记

序言

窦楷同志的散文集《晚晴集》出版了,在我校学术园林又增添一株鲜艳的新葩,这是件值得庆贺的喜事。

窦楷同志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的高才生。曾师从马少波先生门下,专攻戏曲艺术。毕业后,执教京城戏曲学校,正当他意气风发,以自己的学识培育梨园幼苗时,在一九五七年那沉重的岁月中,因言触忌,顿失前程,在政治低谷中度过了坎坎坷坷二十余载。

流去天上水,洗来一片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落实政策,于一九八。年调入山西师范大学,这时窦楷已近“知天命”之年了。但坚强刚毅的他,以对历史善意与通达的理解,没有徒作“日暮苍山老,盛年不再来”的感叹,而是把不幸化作动力,觉得刚刚恢复了青春,全身心地投入了工作。特别是任职于我校戏曲研究所后,专长得到发挥,浑身细胞往外冒劲,夙兴夜寐无一日松懈,与所内同仁通力合作,呕心沥血,艰辛开拓,用才华与智慧,构建起一座积学厚重饮誉全国的戏曲文物学术殿堂。在这一创新的文化建设工程中,窦楷以白发写春秋与余热铸辉煌的韧性,让生命重新显示了明亮与绿色,熨平了昔日的创伤,确实令人感动。

窦楷同志治学严谨,才思敏捷,不仅在戏曲文物研究上奋力拼搏,卓有建树,散文写作也得心应手,舒卷自如。

文章是心灵的自白。由于他曾饱受历史的苦难,因而对改革开放以来的机遇,非常珍惜。他的散文集中,有不少篇章以奔放的激情,亲吻这段阳光岁月,感激山西师范大学对他的多方关怀与充分信任。

《似水流年话别情》是他散文集开卷的首篇。此文在《山西师大报》上发表时,我曾作过一段批示:“这是我校戏研所一位退休老同志给我的一封信,字里行间充满着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对戏研所的深厚感情,感人肺腑,发人深省。窦楷同志是我校戏研所的创建人之一,为戏曲文物的发掘和研究,为戏研所的建设和发展作出卓越贡献,立下不朽的功勋。我校戏研所之所以能够硕果累累,正是由于有像窦楷、黄竹三、冯俊杰这样德才兼备的学科带头人。有一支团结向上,拼搏进取,艰苦奋斗的老中青结合的学术队伍,我由衷地为他们的业绩感到骄傲和自豪,也深深地为他们的可贵精神和高尚情操所感动。我们山西师大的希望正是根植于这样一批优秀的骨干教师和科研人员队伍。我希望全校的师生员工都要向他们学习,团结一心,发愤图强,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兴我师大而不懈地努力。”《似水流年话别情》写得委婉蕴藉,饱有弹力,充满温馨,富于体贴。洋洋数千言,写了戏曲所的成长发展,写了他与黄竹三、冯俊杰等同事如何互相吸纳、互相糅合,互相理解、互相支持。他扬人之善,举人之能,并对戏研所的继续发展提出了宝贵的建议。而对自己过去的辛勤耕耘,几乎只字不提,闻志广博而色不伐,思虑明达而辞不争,表现了难能可贵的谦虚品德。

《领导者的风范》《学报四年》《山西师大,我爱你》等几篇,写了学校领导如何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如何为学校与戏研所着力营造浓郁的学术氛围,鼓励科研创新的环境、吸收凝聚新秀;如何为教工排解困难,解决后顾之忧。读了之后,感到在平易真诚的文字后面,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向当前与未来凝眸,隐隐约约有一股鞭策与鼓励的力量迎面而来。

戏曲文物研究的成就,既要依赖学者个人潜心于强学力行,寻根究底,个人深厚的功力与洞察;同时也要广泛交流,扩大视野,谦虚诚恳地主动向耆儒与尊者请教。古云“务学不如务求师,闻事弥多见弥博”,文集中的《肩担道义心常热》《海内存知己》《德高望重的启功先生》《名师的风范》等篇,写的就是他与马少波、郭预衡、龚和德等专家与大师的亲密交往,以及在戏曲文物艺术研究方面切磋商讨,谈论尽名士,往来皆鸿儒,这种沟通,不仅促进了他本人学问的续延与积累,也充实张扬了我校戏研所学术内涵的底蕴与知名度的提高。所以他在文章中所凝聚的崇敬景仰之情,也表达了我们学校领导的心意。

窦楷同志还撰文缅怀田汉、李健吾、沈从文、郑振铎、周贻白、李紫贵、史若虚等曾灌注过他知识乳汁的学界巨子。他抽着回忆的丝绪,打开情感的闸门,以沉重的笔触,追述其业绩、人品、恩惠。忧伤萦绕,泪情蒙络,读之令人也跟他一起陷人哀思。

年老思乡,人之常情,文集中有他叙述家乡情况的多篇随感。父老乡亲们在改革开放以来生活上的巨大变化,昔日的名人、老师、学友,传统的岁时、习俗、风情,民间的传闻、典故、轶事,在作者笔下无不娓娓道来,无不留下一段难舍的情结与一份殷切的眷恋。

《胜似亲母》写了作者幼时备受继母的疼爱庇护,父亲下世后,母子相依为命艰苦度日,在他政治上落难期间,继母对他牵肠挂肚的惦记与操心。情节曲折,跌宕起伏,亲亲之情,细腻动人。母爱那绚丽的光彩,跃然纸上,使这篇文章神韵飞洒,辐射着巨大的人格魅力。

真诚是散文的中坚,抒情是其基石,而散文的使命即是解读人生,体味人生。从这个意义上说,窦楷同志所写的都是他心里流淌出来的。《晚晴集》这本散文是他漫漫人生高度的浓缩,是他在山西师大工作的真实写照。他说的就是他想的,他想的就是他说的,直抒胸臆,坦率自然,不矫情、不媚俗。行文流畅绵密,语言简洁深湛,读之对人颇有启迪。

我是搞数学研究的,很难说有什么文学修养,作者嘱我为序,盛情难却,于是说了个人的感受与体会,敬请识者指正。

二〇〇二年一月十日

内容推荐

窦楷先生是山西师范大学知名教授,《晚晴集》是窦楷先生的回忆类文章,记录其一生在教育战线的交往与实践。作者闻志广博而色不伐,思虑明达而辞不争的谦虚品德,对读者有积极的启迪之意。全书行文不矫情、不媚俗,直抒胸臆,坦率自然,有较高的可读性。

编辑推荐

无情岁月增中减,有味诗书苦后甜。《晚晴集》里的每一篇散文,都是作者窦楷对几十年来生活里人和事的感遇、感念、感恩的心灵写照,字里行间或苦难与幸福,或欢乐与惆怅,无不浸透着作者对生活的珍惜与热爱。本书行文流畅绵密,语言简洁深湛,读之对人颇有启迪。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2: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