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与傅聪》是作家叶永烈先生三十年来,陆续采访了傅雷的两个儿子——傅聪与傅敏,以及其他二十多位亲友,并查阅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写成,内容丰富、翔实,是了解《傅雷家书》真实背景,了解傅雷这位大翻译家的教育理念,了解那个时代背景下知识分子的际遇与品格的绝佳途径。
作者叶永烈先生是著名报告文学家,专业写作了大量知名人物、高层人物的传记,同时也是著名的科普作家,是《十万个为什么》的主要作者。多部作品入选国家教材。
| 书名 | 傅雷与傅聪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叶永烈 |
| 出版社 | 四川人民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傅雷与傅聪》是作家叶永烈先生三十年来,陆续采访了傅雷的两个儿子——傅聪与傅敏,以及其他二十多位亲友,并查阅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写成,内容丰富、翔实,是了解《傅雷家书》真实背景,了解傅雷这位大翻译家的教育理念,了解那个时代背景下知识分子的际遇与品格的绝佳途径。 作者叶永烈先生是著名报告文学家,专业写作了大量知名人物、高层人物的传记,同时也是著名的科普作家,是《十万个为什么》的主要作者。多部作品入选国家教材。 内容推荐 傅雷与傅聪是一对特殊的父子:傅雷被打成右派分子之后,导致了傅聪出走英国,而傅聪的出走,又导致了傅雷夫妇在“文革”中双双弃世。这样的“连环悲剧”,便是产生《傅雷家书》的真实背景。 《傅雷与傅聪》作者叶永烈采访了傅聪以及他的弟弟傅敏,采访了20多位傅雷亲友,并在上海市公安局查阅了傅雷死亡档案,以大量第一手资料写成本书。 目录 解读《傅雷家书》 傅雷之死 夫妇同亡千古奇冤 寡母孤儿艰难人世 刚柔相济伉俪互助 译界巨匠一字不苟 一身傲骨不屈不挠 苦风凄雨孤芳自爱 视死如归坦坦荡荡 尾 声 傅聪沉浮 序 曲 童年的梦 初试锋芒 黄金时代 历史的误会 我要归队 为台湾同胞演奏 婚恋和家庭 穿梭于海峡两岸 傅敏坎途 楔子 1953年暑假:为了小提琴他大吵、大闹、大哭 1962年11月下旬:他在北京女一中大哭一场 1966年9月3日:双亲弃世,欲哭无泪 1968年8月:欲死未成,反遭批斗 1979年5月:他和傅聪并肩走在伦敦街头 1980年8月:他一回国就提出两点要求 补记 傅雷23位亲友谈傅雷一家 “同是天涯沦落人” “天马行空,无所顾忌” 他,不得不孤芳自赏 傅雷的骨气和傅聪的勇气 傅雷的原则性 “天才出于勤奋” 傅聪的琴声富有诗意 傅聪的10岁生日 “1953年正月的事” 傅聪说,“父亲是我最好的老师” 傅聪把铜牌摔在地上 “傅先生做人老实,待人诚恳” “傅先生是一个好人” 我们有着“患难之交” “傅雷真是一丝不苟” “梅馥非常善良” “傅雷是我的严父、良师、知音” “傅雷待友真挚、热忱” 以助人为乐 回忆在徐汇公学时的生活 要多多宣传傅雷严肃的工作态度 印象很深的一件事 在傅雷家当家庭教师的时候 冒死藏匿傅雷夫妇骨灰的姑娘 她,一个弱女子 傅雷夫妇弃世令她夜不能寐 戴上大口罩开始秘密行动 “你是‘现行反革命’!” “何必说谢!何足道谢!” “立场不稳,思想右倾” 她戴着大口罩来到我家 终于圆了大学梦 我陪同傅敏与她相见 她的婚姻观、人生观 平静、平凡、平淡的生活 女钢琴家之死 她涂脂抹粉从容自尽 “士可杀而不可辱” 四姐妹的佼佼者 岁便成为钢琴奇才 她独立奋斗进入英国皇家乐府 人生道路上四次考验 傅雷夫妇与她同受戕伐 带泪的画笔 焚香抚琴者 “ 孤灯耿不灭” 从中国大地汲取画的滋养 爱国者、革命者、学者 一心扑在工艺美术的事业上 在苦风凄雨中奋搏 真理终于见到太阳 悠悠情深 《傅雷家书》的新收获 论《傅雷家书》 《傅雷家书》是广大读者“忠实的镜子” 《傅雷家书》的特点在于真 《傅雷家书》是生动的爱国主义教材 《傅雷家书》是“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 《傅雷家书》体现了傅雷的教育思想 《傅雷家书》帮助青年读者正确对待恋爱 《傅雷家书》是一座思想“富矿” 附录:《傅雷与傅聪》采访历程 试读章节 《傅雷家书》是怎么样的一本书? 首先,我想讲的就是,《傅雷家书》究竟是怎么样的一本书。 顾名思义,《傅雷家书》是一本“家书”,是父亲写给儿子的家信。其中主要是写给他长子傅聪的信,还有部分是写给次子傅敏和长媳弥拉的。因此,这是一本父亲写给子女的书信的集子。 其实,这本书是残缺的,并不完整。傅雷先生写给远在英国的傅聪的信,由于“文化大革命”的火焰烧不到伦敦而得以保存。还有一部分是傅雷先生写给傅敏的信。我在采访傅敏的时候,他非常激动,流着泪对我说,非常遗憾,在“文化大革命”的岁月里,他在一天夜里前往马思聪先生家,将父亲给他的信全都烧毁了。他为什么要去马思聪先生家呢?因为他知道马先生家有个很大的炉子,于是在那里烧掉了这些信。他说,在当时的情况下,他非常害怕,意识到在“文化大革命”中会“搜信”,这些信件会成为他“反革命”的罪证。在这样的情况下,把这么宝贵的书信一烧了之,傅敏自己也非常痛惜。所以,《傅雷家书》是一本残存的书,书中仅存两封给傅敏的信,其余大部已经烧毁。其实傅雷先生给傅敏的信也是非常之多的。 这本书是个“单向道”,仅是父亲写给儿子的信,却没有儿子写给父亲的。一本家书,应该有呼应,“双向道”,既有父亲写给儿子的,又有儿子写给父亲的,才能让读者有前后呼应的互动之感。但也非常遗憾,傅敏先生写给傅雷先生的信,在“文革”当中也被全部烧毁了;幸运的是,傅聪先生写给傅雷先生的信都保存得十分完好。十几年前,一位上海音乐学院的朋友突然打电话给我,说是有重大发现。我来到上海音乐学院,他们告诉我,在一个楼梯下面的小房间,发现了几个黑封皮的本子,上书“聪儿来信摘编”,原来是当年傅聪先生给家里写的信,他母亲都将其摘录在这些本子上面。这三个笔记本,就安静地躺在了这个角落里那么多年。当时我看了非常激动,在征得傅敏的同意之后,将它们全部复印下来了。为了这些信,我曾写信给傅聪先生,希望这些信能够发表。傅聪先生给我回了信,信中说道: 非常抱歉的是,我不希望把我给家父母的信公之于世,一个字也不要。这是我最后的决定。 望谅解。 傅聪 1987年8月12日 那就是说,他不同意公布这些信件。后来傅聪来上海时我几次采访他,问他为什么不能把这些信和父亲的信一起收入《傅雷家书》呢?他说:“我父亲写给我的信,体现了他的思想,他的思想是非常高尚的。相比之下,我写给他的信是不足为道的。所以我的信请不要收进去。”按照他的意见,现在的《傅雷家书》就没有收编傅聪的信件。 现有的《傅雷家书》收录了傅雷先生写给他的长子傅聪、次子傅敏的信,还有几封是写给长媳弥拉的。这样的书在现在市场经济大潮之下,按理应该是本很平常的书,但它却成为现在中国市场的畅销书,总印数超过了100万册。从1981年至今已经21次印刷,在广大读者尤其是青年读者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本家书,从可读性来说并不强,仅是一封又一封信,也没有吸引人的小标题,无非是几月几日,然后是一封信,如此而已。为什么这么一本书会有这样巨大的影响,会吸引那么多的读者,而且现在成为一本名著了呢? 在我看来,是因为这本家书中的父与子,是特殊的父与子。这本书中的父亲傅雷,既是位作家,又是位翻译家,学贯中西;儿子傅聪,则是一位艺术家。这样的家书就充满了文学色彩、艺术色彩,是在艺术的氛围中用优美的笔调写成的。它不是一般的家信,其中蕴含了很多人生哲理、丰富感悟。这本书超出了一般家书的范围。我曾经说过,信分两种:硬的信和软的信。硬的信是单纯地讲事情,像公文一样,讲完就结束了;而像傅雷家书这样的信,是软的信,它带有思想、文学、艺术等色彩,有很深刻的艺术价值。另外,傅氏父子是一对特殊的父子,他们父子受到了极左路线的连环迫害,演绎了循环的悲剧,是中国一代知识分子命运的缩影。大家都知道“反右派”运动和“文化大革命”,是极左路线的两个重要阶段。邓小平同志在《邓小平文选》中多次提到:我们从“1957年下半年以来”,犯了严重的“左”的错误,这个错误后来到“文革”,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邓小平所说的“1957年下半年”发生了什么事情呢?就是“反右派”运动。傅雷先生在“反右派”运动中受到了严重冲击,1958年4月被划为“右派分子”。随之引起的连锁反应是导致当时在波兰留学的傅聪出走英国。而傅聪的出走又加重了傅雷的罪行。所以在“文革”当中,傅雷先生就成为“叛国分子”的家属,导致了傅雷夫妇上吊自尽。所以傅雷与傅聪不是一般的父子,这对父子的命运非常深刻地反映了中国知识分子在极左路线下的悲惨命运。因此,《傅雷家书》反映的不是一般的家庭,而是这么一个特殊的家庭。P2-5 序言 《傅雷与傅聪》是一本写了多年的书。 我在30多年前就开始关注傅雷与傅聪这一对特殊的父子。最初引起我注意的是1979年4月在上海举行傅雷夫妇追悼会,傅聪阔别祖国多年从英国归来为蒙冤受屈的父母送行。在傅雷次子傅敏先生的热情支持和帮助下,我采访了近30位傅雷亲友,对于傅雷一家有了深入的第一手的了解。如今,傅雷挚友楼适夷、柯灵等皆已亡故,当年对他们的访谈已经成了历史的绝唱。这本《傅雷与傅聪》,有助于广大读者了解真实的傅雷一家,成为解读《傅雷家书》的一把钥匙。 这些年来,我不断对《傅雷与傅聪》一书进行修改、补充。这是最新的修改稿。 感谢傅雷之子傅敏对本书的认真校阅并提出近万字修改意见。作者充分尊重傅敏的意见,逐条作了修改。 叶永烈 2015年3月15日于上海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