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挑战(压力如何塑造我们)
分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作者 (英)伊恩·罗伯森
出版社 湖南文艺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土木工程师们会不惜花费数亿美元在平坦、空旷的平原地带公路上设计并修建出昂贵且看似并无必要的弯道。这一奇怪的做法说明了长且笔直的道路并非确有必要。如果一定要找出个特例的话,也许你会喜欢澳大利亚的艾尔高速公路,它看上就像一根长达九十一公里的箭头,或者是美国北达科他州的46号高速公路,这条路至少有整整123公里都笔直得如同一把量尺。但真要在这两条公路上行驶的话,你会发现自己的旅程必定会又迷茫又艰难,而且行驶在这些路上还特别容易出车祸。为什么会这样呢?相比花时间和精力来掉转方向、判断路况或频繁刹车,还有什么更简单的法子能帮助车子顺利地一路向前呢?

我从来没有注意过路上的弯道,直到我的两个熟人因为两起不同的火车相撞事故而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1996年8月8日,我的同事露丝·霍兰德在离开自己位于伦敦的英国医学杂志社办公室后,步行了一小段路去往尤斯顿车站,她要在那里坐17:04的车去往米尔顿凯恩斯。列车开动约二十分钟后,在沃特福德南交叉点,司机驾车闯过了一个红灯并与另一辆火车相撞,露丝不幸身亡,另外还有69名乘客不同程度受伤。

事故报道出来以后,调查结论显示,露丝乘坐的那辆火车的驾驶员是在对前面两个黄色警示灯出现时都不曾做出反应的情况下,最终闯过后面出现的那个红灯的。怀着对失去了一个敬爱同事的悲恸之情,我决定找出事故发生的深层原因所在。为什么对看到警示灯要减速这么一个简单的操作,这位司机都无法完成呢?而且很巧的是,这一个人兴趣又能很好地融入我在剑桥应用心理学研究所里正在进行的一个科学与医学研究课题。

当时,我们课题组正在努力寻求帮助大脑受损的病人恢复认知能力的方法。约翰是个电影摄像师,他从一辆正在行驶中的卡车上摔了下来,头部受到了撞击从而导致大脑功能受损。当我坐下来给约翰进行测试的时候,我发现他真的非常聪明,对答卷上所有的问题,他几乎都能得到满分,这能显示出他的注意力、记忆力都十分超群,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很强。我几乎看不出他有什么与常人不同的地方。那么,你可能就会问了,那他身上到底是有什么问题呢?下面是我摘录的一段谈话记录,交谈者是我、他,以及他的妻子。当我们在里间谈话的时候,他们三岁的儿子安德鲁在外面玩耍,我的一个学生在看护着他,而约翰的妻子怀里则抱着他们的另一个孩子。

“约翰,事故发生后,你有没有碰到什么特殊问题呢?”

“我失业了——大半时间里,我总是不知道自己还能干些什么。”

“那你有没有发现自己的记忆力或注意力有什么问题呢?”  “没有吧,这还真不好说……珍妮总说我稀里糊涂、丢三落四的……”他看了一眼坐在角落的妻子,而她看上去有些紧张。

“珍妮,你注意到他的变化了对吗?”我鼓起勇气直接问道。

“约翰,你怎么能说自己身上什么问题也没有啊!”珍妮突然厉声说道,“昨天我叫你照看安德鲁一下,只要一个钟头而已,可是我回来的时候,他居然还是一个人在那里玩!”她的声音因为气愤而有些发抖了。

“我只是骑自行车上路去试了一下轮胎啊,”他赔笑道,“我一会儿就回来了啊。”

“别骗人了!”她呵斥道,“你回来的时候,我看到你脸上的表情了——你把安德鲁完全忘到了脑后!想到如果我是把老小留在家里的话……”说到这里,珍妮突然号啕大哭起来。

约翰的生活已陷入一片混乱。珍妮威胁说她要离开他了,而且因为自己的不靠谱,他还失去了摄像师的工作。所有这一切都是因为他已经变成了一个注意力无法集中的人:我看着坐在桌子对面的这个人,从日常生活中根本看不出他会是个反应迟钝的人,他的认知功能也是完全正常的。而明明又是同样一个人,他会粗心、轻率且不可靠到完全忘记自己正在照看亲生儿子。

在测试中高分通过的聪明人约翰和坐在我对面的失魂落魄的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让我陷入了沉思。但在露丝·霍兰德死于那场火车事故后,有个想法突然似一道灵光射进了我的脑海。一个火车司机的致命失误和约翰在完成日常生活中例行事件时的混乱无能,这两者间是否会存在某种联系呢?我想,可能是与例行事件相关的什么东西会“关闭”掉约翰和那位火车司机身上所具备的一些过人能力吧。

所以我让约翰做了一些简单的测试,这个测试模拟了列车驾驶舱中单调的例行行车程序。我设定了一套电脑程序,让1到9这几个数字随机地循环出现。对约翰的测试要求很简单,他只需要盯着屏幕,每次看到3这个数字出现的时候就赶紧按下空格键。这个任务极其单调——正如驾驶火车一样——然而令我失望的是,约翰完成得很好。即便是度过了头脑麻木的半个小时,眼前看过近千次数字,而且平均每9个数字中3这个数字就会随机地出现一次,约翰也几乎没有错过其中任何一个。至于另一个相关的实验,约翰也完成得很不错。但我知道,在现实生活中,他的表现不会有这么好。(P2-4)

后记

在我按下电脑的启动键之后,机器开始发出呼呼的运行声。然后在一条简短的提示信息出来之后,我的心也随之一沉:自动修复程序准备中。突然间我的脑海中冒出一种截止日期已经到了的焦虑感,我交叉着手指,静静地等待着。电脑屏幕突然自动关闭了。哦,不要啊!然后另一条提示信息出来了:请对你的电脑进行诊断。真是郁闷,也许这台机器能进行自我修复吧。电脑屏幕又变黑了,接着是跟那条内容一样的提示信息,然后屏幕又变黑了,然后又是那样一条信息,然后屏幕又变黑……如此循环往复直到我不得不跑去另外一间办公室借来别人的电脑才得以完成自己的报告。

后来我才发现是我的电脑软件进入了一种“无限循环”的程序。工程师告诉我说,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就是软件“坚信”程序中即将出现一个特定的运行过程。那个运行过程会触发软件结束当前的循环并继续走向下一步的运行。就在我依次输入我那篇逾期的报告文字的过程中,这一运行过程便会发生。可是该我负责的那部分事情一直没有发生,于是程序便会按照预定设置,重启这一循环以便在下一次的运行过程中找到那一个关键运行过程,如此周而复始。那位工程师帮我重新安装了操作系统,于是我的电脑又可以正常工作了——至少现在还可以将就着用。

很奇怪的是,最近的这次经历让我从一种自鸣得意的心态中走了出来,而那种心态则来源于我帮助人们解答了“尼采的压力会成就一些人,同时也会摧毁一些人”的疑问。它能帮助我走出来的原因就在于,在我目前为止的解读中,我惊讶地发现了一种极其巨大的、人与人之间的差距。

这个差距便是信念。

尼采一直有个很大手笔的想法——他觉得人们通过反复练习“意念的力量”就可以掌控自己的命运。但在他所提出的这一哲学学说的背后,他也为这项基本的假设投下了一片巨大的阴影,那就是首先你得相信自己拥有这种力量,你才能着手进行练习。

当这个想法降临到我的脑海中的时候,一项与我曾经的病人们有关的事实就像一块石头那样击中了我。在这些人当中,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自己的,情绪困境是由外部事物强加给他们的,它们就像一个物体或某种力量那样,突然就“来到”了他们面前并让他们被迫接招。

我推测,对他们来说,它们可能就像一场冰冷的暴雪或是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作为应对反应,为了说明他们当中很多人是怎样经历着各自的焦虑、心情低落以及沮丧,我觉得可能“发烧”这个词算一个最为恰当的比喻——尤其是对那些在情绪问题中已经被医生开出了处方药或给予了其他物理治疗方法的人。

我的朋友肯,就是我曾坐过他的车并差点在苏格兰丢了性命的那个人,就是一个最有发言权的例子,在他失控的时候,他情绪的高低起伏就跟发烧出汗的症状相差无几。他所患的严重的双相情感障碍症看上去似乎就是由某种生化物质不平衡造成的,尽管在药物的帮助下,他似乎对其中一种障碍也有了一些控制潜力。他早期就已经显示出了一些情绪“升高”或“低落”的迹象,如果诊断得足够早的话,在他的家人和医生的帮助下,他的病也许可以被扼杀在萌芽状态。但要将情绪一直保持在平衡区的话,这对他来说将是一个长期的斗争过程,而且他大脑中一些不可知的生化力量也让这一切变得非常非常困难。

但我其他的一些病人,或者说大部分的、没有患上与肯类似精神病症的病人似乎在情绪问题上也有失控的“发烧”症状。比如西蒙,他患有严重的公开演讲恐惧症,他就坚信自己的病是由外因造成的。直到现在,在事后我才终于突然明白过来,正是这种错误的信念才是他康复之路上最大的一块绊脚石。

说它是个障碍的原因有两个。首先,如果你感觉自己的情绪问题是以某种外来的方式侵入你的,那么你就会对这些问题心生畏惧。西蒙告诉我,当他感觉那种恐惧感正在“袭来”的时候,他会产生胃痛,还会有害怕的感觉。当然,这种焦虑程度的升高自然会让这种恐惧变得更有震慑力,然后它还会以螺旋上升的方式让你内心的焦虑攀上最高点。在这种情绪的烈火中,对恐惧感的恐惧便是最为重要的燃料。心情低落的时候,很多类似的情绪都会涌上心头。感觉低落的心情正在向自己“袭来”的人,也许还会感觉到无望和恐惧,而这些又会让你的情绪变得更差。在这种恶性循环的情况下,情绪的消沉便成了抑郁发作的燃料。

说“物化”情绪问题的信念是康复的绊脚石的第二个理由则非常简单:如果它像感冒一样让你无法控制,那么你就会感觉自己只需要坐在那儿让汗液冒出来就好,你根本就不需要为此专门做些什么。所以你也根本就不会想要拿出什么措施来让自己保持住情绪的平衡。

可是为了将尼采的格言应用到生活中来,你“必须”相信你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如果你无法认同这种哪怕是潜在的控制感,那你就绝对没办法拿出更多行动来证实杀不死你的东西会让你变得更加强大。

以露西为例,在本书的开头部分我就介绍过她是一名在考砸了一场考试之后便表现得令人特别失望的学生。和西蒙一样,我花了超出平常很多的心血才将她拉回到情绪稳定的状态,因为她感觉自己的焦虑会像发烧一样随时到来。我突然就明白了,对这种外在的情绪“物质”所缺乏的一种控制感才是导致这种“物质”形成的一个主要原因。

……

如果我能早点发现我的父母对他们自身情绪问题的看法,以及他们是否能控制住自己的话,那我也就找到了可以帮助他们去应对压力的关键。如果他们的个性是一种遗传而来的固定的“东西”,然后他们才会产生情绪障碍,那么在学会了控制自身情绪的时候,他们又怎样才能鼓起勇气面对由焦虑所引起的挫折并坚持不懈地跟它做斗争呢?毕竟,根据他们的固定论观点,他们不是没办法控制自己的吗?

每当我对病人们提出建议说要把某些目标作为认知行为疗法的一部分时,我都时不时地会感觉到他们的某种“抵触”,但我从来没有正儿八经地对这个现象进行过思考。毫无疑问,这当中一定有一些无意识的思维过程在发生作用,有时候也应该会有运用其他治疗方法的精神科医生比我更敏锐地察觉到这点。但现在我已经能够确认,事实上,这种“抵触”心理的很大一部分是源于病人们对自己情绪问题的固定论观点,他们觉得自己“命中注定”是无法控制自己的思想的,他们都缺乏一种“我能”的信念。

如果杀不死你的东西可以让你变得更强大,那么你就必须坚信你对自己的思想和情绪是可以掌控的。如果你的信念还不够坚定的话,你就无法让我在这本书中提到的其他一些“治愈”因素真正发挥效用。有了这种信念,那么每个人都能拥有这样一种能力:无论何时,都可以用自己已知的方式来激活我们大脑的软件和硬件之间的相互作用,让自己在与他人的相处中感觉精神极端时,如在疲累和压力、恐惧与警觉、贴近与回避、自我遗忘与自我意识之间可以始终保持一种接近平衡的内心状态。

首先,我们必须相信,很多的压力症状同时也是兴奋和愤怒的症状。情绪低落与极度的疲劳和低唤醒的状态也有着一样的症状。通过在大脑中将这些情绪进行命名,我们就能获得对这些情绪的一些控制能力。但我们也要坚信它们的可塑性,不要被这些情绪以及我们的性格都是“固定的”这一错误信念误导。我希望这本书可以帮助读者们看清并了解自己独有的信念,并因此变得更加自信,知道自己具备塑造自身心智的能力,同时还能通过更好地理解决定动机与情绪状态的因素,从而达到这两者间的平衡。

在面临每一个人生挑战的时候,只有当我们坚信自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控制有着巨大可塑性又异常复杂的大脑,以及支撑着它的运行的心理“软件”,我们才能真正寻找到自己所需的心理平衡感。

目录

致谢

序言

1 工程师为什么要在公路上设计弯道?

2 新西兰的一场地震教我领悟了关于尼采何事

3 罗丹与守门员

4 性与吊桥

5 压力将怎样让你变得更聪明?

6 太过幸福也未必是好事?

后记

序言

我一边等着电脑开机,一边不耐烦地用手指敲击着桌面。通常开机只需要几秒,而今天,它起码用了几分钟时间才让我看到那熟悉的桌面图像。点击了电子邮件的小标记之后,我等了又等。最后终于能打开邮件了,但每一步操作都异常地卡,速度很慢。打字也是,电脑反应特别慢,简直无法继续。就连最简单的字都无法输入。电脑这么卡,看来它是在闹罢工了。

我们的电脑维修员诊断说可能是软件出现了故障,她建议我重新安装一下操作系统,而事实上她也帮我重装了。但很不幸——电脑的运行仍然十分缓慢。

“对这台电脑目前的内存来说,最新的操作系统可能实在是太大了,”丽萨说,“我们需要升级内存。”

到了第二天,当新的软件和更大内存到位后,我的电脑终于起死回生,而我也回归了正常的数字化生活。

我们总是习惯于通过一台电脑的软件、硬件以及两者间的协作关系来判断其性能。重新编程的电脑软件能帮助提高硬件的性能,对此我们也都不难理解。然而,面对人类的思想与大脑间的互动关系,对有些人来说(其中还包括一些专业人士),他们始终认为人脑的运行机制与电脑绝非一码事。

在正式进入大脑研究领域之前,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里,我一直是一名执业临床心理学家,这样一份不同寻常的综合性职业经验让我对类似软件的人类思想和作为硬件的人类大脑彼此间如何团结协作——或不协作——有了一些极为重要的发现。

在我正式走上这条研究道路之后,直到现在我才发现,思想与大脑是在以一些我从未想到的方式相互发生作用的。

工作初期,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作为一名临床心理学家,我觉得自己仅仅是在帮助他人解决各式各样的情绪问题,当时从未想过要将这份工作与关注大脑康复的神经学科(后来它也成就了我的第二份工作)关联起来。这也正常,因为无论在医学还是科学领域,这两者都是彼此独立、毫无关联的。即便是现在,从事大脑研究的学者与从事人类思想研究的人员也鲜有交流,反之亦然。然而我渐渐有了一些自己的发现:正如电脑维修人员在帮助我修复那台电脑时所做的一样,环境条件能对人类思想和大脑同时产生影响,心理学和神经科学之间也存在着某种协作机制。

所以,后来我觉得是时候将自己的两份工作合二为一了。在这本书中,我会将自己作为临床心理学家时所看到的一些病例与自己近三十年的神经学研究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同时,作为一名临床心理学家,我也会把自己的双眼聚焦于神经学说研究,以期了解人类怎样学会应对情绪问题、直面无处不在的压力。

能够跨越临床心理学实践与认知神经科学理论研究的边界,开创一种全新的认识,即我们人类如何“调整”自己的大脑,协调运用“硬件”与“软件”以提高我们的“性能”,帮助我们积极应对人生逆境和各类机遇挑战,这着实是我的幸运,也是这本书的主旨所在。

每周一的早晨,我都会把麻醉后的病人推往治疗室。精神病医生会用电极电击他们的头部,电流会造成他们的身体不自觉地抖动,但过后他们仍然只是那样躺着不动。剩下的就又是我的工作了,我要将他们推回病房,而一到两小时后,他们则会带着一脸的茫然和困惑睁开双眼苏醒过来。

那还是在1975年,我当时还只是新西兰一家综合性医院新设立的精神科病房里的一名普通助理护士。每周一的早晨我都需要协助病房里的大部分病人接受“治疗”,不管医生给每个人的诊断是怎样的,他们都需要使用这一诊疗方法——电休克疗法(ECT)。

在被送进精神科之前,这些病人通常都已经被一些症状折磨了几周,有些病人甚至已被折磨了好几个月。他们当中有一小部分人身上有典型的精神异常状态,如幻觉、妄想、狂躁或者抑郁,还有些人是酒精依赖,而大多数人则是抑郁、焦虑或者人格障碍一类的问题。我之所以知道这些,是因为作为一名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我有权阅读他们写下的一些日记。

在ECT疗法之后,对其中一名重度抑郁症患者,我偶尔也有幸目睹过发生在他身上的一些奇迹般的好转迹象。能够看到有些人清醒过来,暂时从黑暗又绝望的困境中逃离,这绝对是令人欣慰的。但对大多数患者来说,奇迹并不会发生在他们身上,有些精神病患者的病情通常还会恶化。

我记得有位病房主管医生有一天曾耐心地跟我讲解过,需要专业医学方法去处理的精神疾病治疗,与任意一个能理性思考的人就能完成的现实生活问题咨询,这两者之间是存在明显区别的。

“这里的每一个病人,”他信心十足地告诉我,“都是有病的,我们的治疗方法就是ECT疗法加药物——他们不需要额外进行什么心理咨询。”

因此,在那个我工作了将近一年的科室病房里,每个人都在根据自身病症服用各类药物,他们当中大多数人也都需要在每周一的早晨被推去接受ECT疗法。这一切就是他们需要去例行的公事。

……

他的老师担心皮特是因为这一系列家庭变故而出现心理问题,所以才会导致他在学校里缺课那么多。但事实证明他缺课的原因再正常不过了。为了缓解家庭经济压力,他找了一份兼职。

而且从交谈中可以看出,皮特确实没有什么精神问题。相反,这场家庭变故“让我变了一个人”,他这样告诉我。在母亲生病之前,他也是一个喜欢喝酒、贪玩、爱热闹的人,尽管每天都会去学校上课,但成绩很一般,每次都只是勉强应付一下考试和作业而已。他对学习从来没有发生过一丁点真正的兴趣,更没有思考过自己的未来。而现在,一切都变了。他开始专注于学习,学得也很刻苦,每天完成工作后,他都会在晚上把白天缺的课补回来。他已经决定学医并计划参加转系考试以转入医学专业。

皮特承认自己有时确实会感到压力很大,但他在描述将怎样去完成他所设立的目标时,他目光炯炯,坚定又有神。皮特没有被打倒,他反而变得更加强大了。

所以到底是什么让皮特在面对压力时做出这样的反应呢?为什么露西又会以她那样的方式臣服于压力之下呢?

经过长达三十余年的研究,现在我理解了为什么尼采的格言会适用于皮特而不是露西。正如我那台运行缓慢的电脑一样,这两个人都因为有压力而需要去面对一些问题。但皮特会设法自行将自己的大脑“软件”重新编程,及时将生活目标由以前的漫无目的调整到专注地照顾家庭以及接受医学生培训,将来去做一名医生。正如我后来通过研究发现的那样,这种“软件”方面的调整,能够有效推进他大脑“硬件”性能的提高。

露西却不一样,对一场考试失败引起的夸张应激反应,她需要我的帮助才能把“软件”进行修复。导致她无法自行走出这段阴影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她的特殊心理反应已经对其大脑“硬件”产生了不利的影响。正如在皮特的病例里说的那样,她的“软件”不光无法提升大脑运行速度,反而还伤害了“硬件”的功能。所以如果她想要靠自己的力量来修复大脑“软件”,那真可谓难上加难。

通过学习大脑思想这一“软件”怎样与大脑这一“硬件”发生相互作用,对皮特和露西在面对压力时所产生的不同反应,我相信你也能做出解释了。

而为了描述这两者间的相互作用到底是怎样发生的,我就必须来跟你讲个故事了——一个关于我是怎样发现大脑转换点的存在的故事。

内容推荐

为什么有些人对貌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反应激烈,悲痛不已?。而另一些人面对改变生活的重大悲剧,却几乎没有什么反应?有些人公开演讲,口若悬河。另一些人却结结巴巴,好像焦虑到嘴都张不开。为什么有些人遇到挫折,就会一蹶不振,另一些人遭遇逆境,反而更加坚韧?有些人面临太多的压力,要么降低压力,要么陷入极端的灰心丧气中。然而,恰到好处的挑战和压力有助于另一些人取得原先意想不到的繁荣和成就。他们是什么人?他们为什么能做到?他们的例子,能不能帮助你自己增强韧性?临床心理学家和认知神经科学家伊恩·罗伯森在《挑战(压力如何塑造我们)》一书中,以四十多年的研究为基础,揭示了大脑对认知的反应是怎样形成的。本书的研究富有启发性,针对我们怎样和为什么应对压力的问题,对于指导我们怎样生活,提供了真正实际的好处。

编辑推荐

《挑战(压力如何塑造我们)》融合了伊恩·罗伯森和其他一些研究学者的研究成果,并且里面很多第一手的病例都来自作者作为临床心理学家时的工作记录。罗伯森将用一种新的视角去回顾那些病例记录,并试图用近十年来出现的近百个全新的理论研究成果来对它们进行全新的分析和解读。要知道,这些新的理论对我们的思想、大脑与情感的理解是颠覆性的!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5: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