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亚历山大·仲马所著的《三个火枪手(全译插图本)(精)》描写了十七世纪骑士剑客的传奇生活。达达尼安的少年英勇,阿托斯的稳重老练,波尔多斯的大胆鲁莽,阿拉密斯的足智多谋与风度翩翩,在作者的生花妙笔下勾画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作品以法王路易十三和权倾朝野的红衣主教黎世留的矛盾为背景,穿插群臣派系的明争暗斗,围绕宫廷里的秘史轶闻,展开一系列惊险曲折、妙趣横生的故事。
| 书名 | 三个火枪手(全译插图本)(精)/世界文学名著名译典藏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 作者 | (法)亚历山大·仲马 |
| 出版社 | 长江文艺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由亚历山大·仲马所著的《三个火枪手(全译插图本)(精)》描写了十七世纪骑士剑客的传奇生活。达达尼安的少年英勇,阿托斯的稳重老练,波尔多斯的大胆鲁莽,阿拉密斯的足智多谋与风度翩翩,在作者的生花妙笔下勾画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作品以法王路易十三和权倾朝野的红衣主教黎世留的矛盾为背景,穿插群臣派系的明争暗斗,围绕宫廷里的秘史轶闻,展开一系列惊险曲折、妙趣横生的故事。 内容推荐 亚历山大·仲马著的这本《三个火枪手(全译插图本)(精)》主要描述了法国红衣大主教黎塞留,从1624年出任首相到1628年攻打并占领胡格诺言教派的主要根据地拉罗舍尔城期间所发生的事。黎塞留为了要帮助国王路易十三,千方百计要抓住王后与英国首相白金汉公爵暧昧关系的把柄。而作品主人公出于正义,与他的好友三个火枪手为解救王后,冲破大主教设下的重重罗网,最终保全了王后的名誉。 作品虽属通俗小说,但文字相当讲究,华丽而不艰涩,风趣而不粗俗。作品从不同角度或多或少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象,揭露了统治阶级人物之间的伪善关系,这或许也是它至今仍有生命力的一个重要原因。 大仲马不愧是大手笔,他把许多既有密切联系而又独立成章的小故事编织在一起,如白金汉和王后的爱情、阿多斯的不幸婚姻、费尔顿的受骗上当、达达安尼央和米莱狄的纠葛……使它们组合成一个完整的惊心动魄的事件。其显著特点是:开门见山,情节生动,对话有趣,而且每段都留下一个悬念,以引起读者欲罢不能的阅读兴趣。 目录 第一章 老达达尼安的三件礼物 第二章 德·特雷维尔先生的候客厅 第三章 谒见 第四章 阿多斯的肩膀、波尔托斯的佩带以及阿拉密斯的手帕 第五章 国王的火枪手与红衣主教的卫士 第六章 路易十三国王陛下 第七章 火枪手的内务 第八章 宫廷一桩密谋 第九章 达达尼安初显身手 第十章 十七世纪的捕鼠笼子 第十一章 私通 第十二章 乔治·维利尔斯,白金汉公爵 第十三章 博纳希厄先生 第十四章 默恩那个人 第十五章 法官与军官 第十六章 掌玺大臣一如既往,不止一次寻钟敲打 第十七章 博纳希厄夫妇 第十八章 情人和丈夫 第十九章 作战计划 第二十章 旅行 第二十一章 德·温特伯爵夫人 第二十二章 梅尔莱松舞 第二十三章 约会 第二十四章 小楼 第二十五章 波尔托斯 第二十六章 阿拉密斯的论文 第二十七章 阿多斯的妻子 第二十八章 回程 第二十九章 猎取装备 第三十章 米莱狄 第三十一章 英国人和法国人 第三十二章 讼师爷的午餐 第三十三章 使女和女主人 第三十四章 话说阿拉密斯和波尔托斯的装备 第三十五章 黑夜里的猫全是灰色的 第三十六章 复仇之梦 第三十七章 米莱狄的秘密 第三十八章 阿多斯如何唾手而得装备 第三十九章 幻象 第四十章 一个可怕的幻象 第四十一章 拉罗舍尔围城战 第四十二章 安茹葡萄酒 第四十三章 红鸽棚客店 第四十四章 火炉烟筒的用途 第四十五章 冤家路窄 第四十六章 圣热尔韦棱堡 第四十七章 火枪手密议 第四十八章 家务事 第四十九章 命数 第五十章 叔嫂之间的谈话 第五十一章 长官 第五十二章 囚禁第一天 第五十三章 囚禁第二天 第五十四章 囚禁第三天 第五十五章 囚禁第四天 第五十六章 囚禁第五天 第五十七章 古典悲剧的手法 第五十八章 逃走 第五十九章 年月日朴茨茅斯发生的事件 第六十章 在法国 第六十一章 贝蒂讷加尔默罗会修女院 第六十二章 两类魔鬼 第六十三章 一滴水 第六十四章 身披红斗篷的人 第六十五章 审判 第六十六章 执刑 大结局 尾声 试读章节 且说达达尼安正盯着瞧那位身穿紫上衣的绅士,那位绅士也正品评那匹贝亚恩矮马,发表一段极为渊博而深刻的议论,惹得那两个听客哈哈大笑,而他本人也一反常态,脸上显然有一抹淡淡的微笑在游荡,假如可以这样说的话。这一次再也没有疑问,达达尼安确实受到了侮辱。因此,他深信不疑,便把帽子往下一拉,模仿他在加斯科尼偶尔见到的旅途中的一些贵绅,摆出朝廷命官的派头,向前走去,一只手按住剑柄,另一只手叉在腰上。然而不幸的是,他越往前走越气昏了头,本来想好了一套话,要义正词严地向人寻衅,可是从他嘴里吐出来的,却完全是狂怒地打着手势的一个粗鲁家伙的言辞。 “嘿!先生,”他嚷道,“说您哪,就在这扇窗板里面的那位!对,就是您,您在那儿笑什么呢?说给我听听,咱们好一起笑笑。” 那贵绅的目光,从马缓缓地移到骑马的人身上,仿佛半晌才明白过来,这种莫名其妙的指责是冲他来的;继而,再也没有一点儿疑问了,他就微微皱起眉头,又沉吟了好一会儿,这才以难以描摹的讥讽和放肆的声调,回答达达尼安:“我可没跟您讲话,先生。” “可是我,我在跟您讲话!”年轻人又嚷道,他见对方又放肆又得体,又鄙夷又掌握分寸,就更加气急败坏。 那陌生人淡淡地笑着,又打量他一会儿,便离开窗口,慢腾腾地走出客栈,来到距达达尼安两步远的地方,正好站到马的对面。他那样泰然自若,又一副嘲笑的神气,引得仍然站在窗口的那两个人越发大笑不止。 达达尼安见那人走过来,立刻拔剑出鞘一尺来长。 “这匹马么,说它现在是,不如说它年轻时,肯定是毛莨黄花色。”陌生人接着说道,他继续端详这匹马,但是却对着窗口那两个人讲话,就好像根本没有注意到达达尼安恼羞成怒,尽管年轻人就站在他和那两个人之间:“这种颜色,在植物中很常见,但是迄今为止,这种颜色的马却寥寥无几。” “嘲笑马的人,未必敢嘲笑马的主人!”堪与特雷维尔匹敌的人狂怒地嚷道。 “我不常笑,先生,”那陌生人接口道,“您自己瞧一瞧,就能从我这张脸的神色看出这一点。不过,我高兴笑就笑,这种权利我执意要保留。” “我不管。”达达尼安又嚷道,“反正我不高兴就不让别人笑!” “真的吗,先生?”陌生人更加镇定自若,继续说道,“很好,这样完全公正。”说罢一掉身子,就要从大门回客栈。达达尼安刚到的时候,就注意到门下拴了一匹备好鞍的马。 然而,达达尼安岂肯让一个放肆嘲笑过他的人溜掉,他拔出剑来,边追边嚷道:“掉过头来,掉过头来,嘲笑人的先生,可别让我从身后袭击您。” “咦,袭击我?”那人转过身来,又惊讶又鄙夷地注视年轻人。“哼,算了吧。小老弟,您敢情疯了!” 接着声音转低,仿佛自言自语: “真可惜!陛下正四处招募勇士,扩充火枪卫队,这个人多合适啊!” 话音还未落地,达达尼安一剑就猛刺过来,那人急忙往后一跳,动作稍慢一点儿,就可能再没机会开玩笑了。陌生人这才明白,这回玩笑可开大了,于是他拔出剑来,先向对手致意,然后拉开架势。就在这工夫,那两名听客由客栈老板陪同,各操棍棒、铲子和火钳等家伙,一齐砸向达达尼安,来势凶猛,好似一场冰雹,逼得达达尼安只好全力招架,而那对手却以同样准确的动作,将剑插回鞘中,演员没当成,重又成为这场搏斗的旁观者,并保持他那一贯的冷漠的神态,不过嘴里却嘟囔道: “该死的加斯科尼人!把他扔到那橘黄马背上,让他滚蛋!” “懦夫,没干掉你,休想把我赶走!”达达尼安嚷道,一边奋力抵挡三名敌手的围攻,一步也不肯后退。 “又是一个硬充好汉的家伙,”那绅士咕哝道,“老实说,这些加斯科尼人,真是不可救药!既然他非要找不自在,那就继续玩吧。等玩累了,他就会说够了够了。” 然而,那陌生人还不知道,他在同多么顽固的一个人打交道。达达尼安这个人,什么时候也不会讨饶。搏斗又进行了几秒钟,达达尼安终于筋疲力尽,猛然一棍子打来,剑给打断,手上的半截也给震飞。紧接着又是一击,正中额头,将他打倒,满面流血,几乎昏过去。 正是这时候,居民从四面八方跑向出事地点。客栈老板也怕事情闹大,就让伙计帮着,将打伤的人抬进厨房,稍微给他治疗包扎一下。 那位贵绅则回到原来窗口的位置,颇不耐烦地看着围观的人,见他们没有散去的意思,不禁有点儿恼火。 “喂!那个疯子怎么样啦?”他听见开门的声响,便回身问进来问候他身体状况的店主。 “阁下安然无恙吧?”店主问道。 “是的,安然无恙,我亲爱的店家,我是在问您,那小伙子怎么样了?” “他好些了,”店主答道,“刚才他不省人事了。” “真的吗?”那贵绅问道。 “不过,他昏过去之前,还拼命喊您,喊着向您挑战。” “这小伙子,难道是魔鬼的化身?”陌生人高声说道。 “哎!不是,阁下,他不是魔鬼,”店主又答道,同时做了个轻蔑的鬼脸,“因为,他昏过去后,我们搜了他的身,他的包裹里只有一件衬衣,钱袋里也只有十一埃居,就这样子,他要昏过去时还说,这件事如果出在巴黎,您当即就要后悔,发生在这儿也得后悔。只是晚点罢了。” “这么说,他是什么王子王孙化了妆啦。”那陌生人冷淡地说道。 “我向您提这情况,阁下,也是想让您多留神。”店主接口说道。 “他发怒时有没有提起什么人?” “怎么没有,他指着衣兜说:‘看看德·特雷维尔先生怎么说,居然有人侮辱受他保护的人’。”P6-8 序言 2002年间,法国发生了一个非常事件,一个轰动法国文坛乃至世界文坛的事件。在大仲马诞生两百周年之际、逝世一百三十二年之后,法国政府作出一个非常决定,给大仲马补办国葬,让他从家乡小镇维莱科特雷搬进巴黎的先贤祠。 先贤祠是何等地方,乃是真正不朽者的圣殿。它始建于1764年,坐落在塞纳河左岸,圣日内维埃芙山上,右依巴黎索邦大学,左拥巴黎高师,俯临法国参议院所在地——卢森堡宫。 永久居住在先贤祠的文人,先前已有五位。 首批入住的是伏尔泰和卢梭,即法国18世纪启蒙时期的两位大师,法国现代文明的两座思想灯塔。随后则是19世纪的两位代表人物:大文豪与共和斗士雨果;在德雷福斯案件中挺身而出、发表《我控诉……》的文学家和社会正义的卫士左拉。20世纪法国仿佛进入迷惘的时代,先贤祠险些空缺,最后总算将马尔罗安排进去,虽有以争议替代尴尬之嫌,但这位神主毕竟有人格力量,是当代人类生活状况的勇敢探索者。 进入21世纪,仿佛为了填补时间的空白,法国人作出了非常之举,将逝世一百三十余年的大仲马请进先贤祠。完成了跨世纪的工程。不过,法国人虽然素有别出心裁的名声,但这种史无前例的非常之举,如果选错了对象,还是会造成超现实的大笑话。 必是非常之人,才配得上这种非常之举。而大仲马恰恰是这种非常之人。因此,法国这一超越文坛的盛事,只给世人以惊喜,并没有引起什么非议。如果在全世界的读者中搞一次差额选举,我敢断定大仲马会赢得多数票,尽管别的候选人的作品在文学价值上,比大仲马的还可能高出一筹,这便是大仲马的非常之处。 我拈出“非常”这个含义宽泛的字眼儿来界定大仲马,就因为给风格鲜明的那些作家冠名的用词,放到大仲马的身上都不大合适。提起雨果,可以说是浪漫主义;提起司汤达或者巴尔扎克,必然想到批判现实主义;而提起左拉,则回避不了自然主义。大仲马和雨果、司汤达、巴尔扎克是同时代人,他们都投入了在法国刚刚兴起的浪漫主义运动;而且,大仲马的浪漫主义剧作《亨利三世和他的宫廷》,于1829年在巴黎演出又打响了第一炮,可是称大仲马为浪漫派作家,就难免以偏概全了。 不少文学批评家称大仲马为通俗作家,这倒有一定道理。19世纪四五十年代,报纸为了吸引读者,刮起了小说连载风,于是,连载的通俗小说大量涌现,同时也涌现了大批通俗小说作家。雨果、巴尔扎克等,也都给报纸写过长篇连载小说,但是最负盛名的,还要数当时并驾齐驱的大仲马和欧仁·苏。然而。通俗小说大多是短命的,这已为历史所证明,那个时期大批通俗小说及其作者,都已湮没无闻了。可是大仲马的代表作品,如《三个火枪手》及其续集《基督山伯爵》等,在世界上却一直拥有大量读者,甚至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赏阅,显示出特别的生命力,这便是大仲马的非常之处。 大仲马名下的作品(因为某些作品有合作者)非常庞杂,难以计数,有的材料上称多达五百卷。仅就戏剧和小说而言,他尝试了所有剧种,创作出约九十种剧本,而小说的数量则近百部。这种庞杂招致批评,说他的作品多有疏漏,流于肤浅,缺乏鲜明的风格。这些指责都有一定道理。大仲马的写作往往高速运转,疏漏明显存在。此外,他搞的不是命题文学,也不专门探讨某一社会问题,只是讲故事,讲好听的故事,求生动而不求深刻,结果创造出一个非常生动的大世界,不能拿文学精品去衡量的一个充满非常景、非常事、非常人的大世界。 非常景、非常事、非常人,构成了大仲马的非常世界。文如其人,人如其文。大仲马一生都那么放诞、夸饰、豪放、张扬,因而,他所创造出来的世界里,景非常景,事非常事,人非常人,一切都那么非同寻常,就好像童话,就好像神话。 景非常景。大仲马不像巴尔扎克等人那样,花费大量笔墨去描绘故事发生的背景和场所。大仲马总是开门见山,起笔就要用故事抓住读者的注意力。本书正文第一句话便是:“话说1625年4月头一个星期一,《玫瑰传奇》作者的家乡默恩镇一片混乱,就好像胡格诺新教派要把它变成第二个拉罗舍尔。只见妇女都朝中心街方向跑去……”读者也一定要跟着跑去,“想瞧瞧发生了什么事”。 无独有偶,《基督山伯爵》开头一句话也是:“1815年2月24日,从士麦那起航,取道的里稚斯特和那不勒斯的三桅帆船法老号,驶近马赛港……”紧接着便是码头上“很快挤满了看热闹的人”。 这两部小说一开场,主人公就在变故中亮相,这就决定了故事情节展开和发展的速度,也决定了故事背景的特异和不断变幻。大仲马总把他的主人公置于命运的变化关头,或者历史的动乱时期。不断变幻的特异场景,恰好适应故事情节快速进展的需要,与巴尔扎克“静物写生”式的场景大相径庭。 《基督山伯爵》的主人公唐代斯刚刚升为船长,在同心爱的姑娘结婚的婚礼上,因遭诬陷而突然被捕,并且很快被押往伊夫狱堡终生监禁。于是他开始了由命运安排的非常经历,越狱逃生,找到财宝,报恩又报了仇。非常的经历,自然都发生在非常的场景中:海水环绕的狱堡地牢、荒凉岩岛的山洞:就是沙龙和花园、各种交际场所,也都因为密谋而笼罩着特殊的气氛。 《三个火枪手》的故事背景,则是一桩宫闱密谋和拉罗舍尔围城战,场景频频变化,忽而路易十三宫廷,忽而红衣主教府,忽而火枪手卫队队部,忽而乡村客栈,忽而修女院,忽而拉罗舍尔围城战大营,忽而英国首相白金汉府……每一处作者都不多加描述,但是每一处都因为有参与密谋的人物经过。便丧失了日常的属性,增添了特异的神秘色彩,故而常景而非常景了。 事非常事。大仲马不是现实主义作家,无意像巴尔扎克等作家那样,绘制社会画卷。基督山伯爵恩仇两报,犹如神话,表面常事掩饰着非常事,事事都惊心动魄,引人入胜。 《三个火枪手》是历史题材的小说,然而大仲马坦言:“历史是什么,是我用来挂小说的钉子。”这一比喻不大合乎中国读者的习惯,换言之,历史不过是大仲马讲故事的幌子,他不但善于讲故事,还善于戏说历史。达达尼安的雄心和恋情,同宫闱密事、国家战事纠缠在一起,事事就都化为非常事了。他和三个伙伴为了挫败红衣主教的阴谋,前往英国取回王后赠给白金汉的镶有十二枚钻石的别针,一路险象环生,绝处逢生,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使命,保全了王后的名誉,但是与权倾朝野的红衣主教结怨,性命就握在黎塞留的手中了。神秘女人米莱狄为了要达达尼安等人的性命,就奉红衣主教之命,去阻止英国权相白金汉发兵,救援被法国大军围困的拉罗舍尔的新教徒。于是,双方暗中展开一场你死我活的较量,故事情节演进发展,铺张扬厉,逐渐超越社会,超越历史,成为超凡英雄的神奇故事了。 多少读者的历史知识,是从阅读历史小说中获取的。中国老百姓所了解的三国历史,大半不超过《三国演义》,而有关清朝历史的知识,更是来自各种戏说和历史武侠小说。同样,大仲马的历史小说,也向法国读者提供了似是而非的历史知识。通而观之,人类阅读追求故事情节的兴趣,多少世纪以来并没有减弱。这就是为什么大仲马的一些小说至今仍然大行其道的原因。此外,大仲马讲述故事的轻快语调,情节每发展一步都同读者的兴趣所达成的默契,也都是他的作品具有长久生命力的原因。 人非常人。大仲马笔下的主人公,如唐代斯、达达尼安等,当初就是普通的海员、乡绅子弟,但是命运(作者的安排)把他们变成了非凡的人物。何止主人公,就是其他重要人物,如路易十三、火枪卫队队长德·特雷维尔、红衣主教黎塞留、英国首相白金汉、法国王后奥地利安娜等这些历史人物,本来都在尘封的历史书中长眠。可是,他们一旦被大仲马拉进小说,就改头换面,被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从历史人物摇身变为历史小说人物,从而有了超越历史的非凡之举,他们特异的性格与命运,也就引起了读者的极大关注。 大仲马的小说人物的非凡之举,原动力固然因人而异,其中不乏高尚的忠诚、友情、正义感和侠义精神,但是几乎无一例外地受贪欲的驱使。他们贪图荣誉、金钱、女人、权力。贪图美酒佳肴,还渴望报仇……由希腊宙斯等诸神所开创的贪欲和复仇的传统,源远流长,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又发扬光大:从拉伯雷到伏尔泰,再到大仲马,可以说一脉相承。 大仲马笔下人物的超常胃口,也正是大仲马的胃口,他在生活中的各种贪欲,都最大程度地体现在他的人物身上。例如达达尼安,差不多他什么都贪,贪图功名、金钱、地位、女色,等等,正是这些贪欲激发出他的冒险精神,促使他走上一条充满各种诱惑的人生之路。三个火枪手也各有所贪,连最清高的阿多斯,也还贪酒和复仇,更不用说波尔托斯了。位极人臣的黎塞留贪权贪名,国王路易十三贪钱、心胸狭隘又贪图“正义”的名声,让人们称他“正义者路易”。 大仲马在生活中和作品里,都毫不掩饰,甚至炫耀各种欲望,而在他的笔下,不炫耀者便是心怀叵测的人物。当然,在达达尼安和三个伙伴身上,如果没有忠诚和豪爽的一面。贪欲就成为讨厌的东西了。他们四个人是“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生死朋友,谁有钱都拿出来大家花,遇到事情也一起行动。达达尼安多想当官,他拿到空白的火枪卫队副队长的委任令时,还是先去逐个请求三个朋友接受。在大家都拒绝,而阿多斯填上达达尼安的名字后,达达尼安禁不住流下眼泪,说他今后再也没有朋友了。 大仲马的人物贪欲而不求安逸,他们认为安逸是仆人和市民过的日子。不冒任何风险,无异于慢慢等死。他们是躁动型的,往往捅马蜂窝,自找麻烦,冒种种危险而乐在其中,凭智慧、勇敢和天意,最后总能实现不可能的事情。 大仲马一生充满贪欲和豪情,过着躁动疯狂的生活。他花费二十余万法郎建造基督山城堡,每天城堡里高朋满座,食客如云,多至数百人,豪华的排场名噪一时。他不断地写作,不断地赚钱,又不断地挥霍,屡次陷入债务的麻烦,最后连他的城堡也被廉价拍卖了。有福同享的大有人在,有难同当者却不见一人,这就是他的小说与现实的差异。 大仲马深知。唯一借用而无须还债的东西,就是智慧。他以自己的大智慧,创造出一个由非凡的人、非凡的故事构成的文学世界。但是千虑还有一失,有一个非常动人、出人意料的故事,没有写进他的作品:在逝世一百三十二年后,大仲马作为这个奇异故事的主人公,完成了从家乡小镇迁入巴黎先贤祠的非凡之举。 李玉民 2009年12月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