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长盛著的《陪你初长成》在内容上主要由辅导员周寄、学生回信和家长留言组成,充满了真情实感和正向能量。作者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善于发现,勤于思考,乐于总结,将日常工作中的所思、所感、所行跃然纸面,让每周的寄语成为开展立德树人工作的有效载体;同时还借助互联网定期分享给学生和家长,既帮助同学们在大学更好地适应和成长成才,也在家校之间建立起了良好的沟通和联系。
本书是一个辅导员日常工作的缩影,更是一个年轻辅导员勤奋扎实的工作历程和追求进步的心路历程的生动写照。在书中看似烦琐的一件件小事上,作者言传身教地引导学生,将对学生的爱体现在日常对学生的关心和帮助上。透过这些文字,我们也仿佛看到辅导员昼夜奔忙的身影,相信每个了解学生工作的人都能从中看到熟悉的画面,感受到辅导员队伍以及大学生群体的鲜活面貌。一篇篇围绕学生的寄语贯穿起来,就是大学生成长成才轨迹,有利于启发我们把握学生成长规律,具有很好的示范和借鉴意义。
裴长盛著的《陪你初长成》是大学辅导员工作以来的的阶段性记录,完整的勾勒了学生的成长图景,书中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每周作者写的周寄;二是每篇后面学生写的回信;三是家长写的回信。对国内大学生的成长具有很好的启发意义,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网络人心
2015年4月9日 星期三 晴
记不得从哪天起,我就几乎没再关过手机,尤其是留校成为指导员后,手机每天24小时和我形影不离、朝夕相伴。不论身在何处,我都会想尽办法,保证它的正常工作,生怕需要联系我的领导、同事、亲人和同学找不到我。“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中最为重要的思想之一,是少有的儒释道各家学说都认同和主张的精神追求。于我而言,离天人合一的境界实在太远,当前的状态倒是距离“人机合一”越来越近。
你们虽然没有我这样的“境界”,但据我的观察,中队许多同学和手机走得也很近。上课玩手机、课间玩手机、自习玩手机,少数同学晚上熄灯后还“坚持”玩手机。虽然手机或者说网络正在成为时代潮流,但这让导儿对你们有几分担心。2G时代依稀还在昨日,冲向5G的号角却早已吹响,进入新世纪以后,智能手机得到迅速发展和普及。有时我们会暗自庆幸,能够生活在这样一个人类历史上最好的时代,因为它给我们带来了信息沟通和日常生活上极大的便捷。但同时,你们会感觉到它也越来越多地占用了我们的时间和空间,甚至是本该用于完成学业的时间,让我们慢慢对手机产生了依赖。略带夸张地讲,不少同学已经或者正在成为手机的奴隶。一张互联网,网络多少人心!
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撬动整个地球。”这位古希腊物理学家毕生苦苦寻找的支点,有时真的像极了互联网。包括乔布斯、比尔·盖茨在内的众多人类天才不断努力,成功用它撬动了我们的世界,改变了这个古老星球上众多生命的诸多行为模式。马克思认为:“人和动物的根本差别在于人类可以制造和使用工具。”但网络的出现使得人类也产生了彷徨——到底是谁使用谁?在当前的大学生群体里,不少声音认为自己被大学“上”了,相信他们的大学生活里少不了网络的参与。细看网络,竟是这般神奇!
网络如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有的人做了网络的主人,让网络辅助自己,活得五彩缤纷;有的人却成了网络盲从,被网络所羁绊,变得意志消沉。但正如覆舟之水无罪一样,网络本身无过,过在少数“恶人”借曲网络,危害一方;过在少数“好人”误蹚激流,不能自拔。
网络如灯,一盏暗室之灯,一盏开关就在你我手中的灯。它既可以是明亮的、温暖的、如太阳般闪耀着你我眼睛的光明之灯,也可以是暗淡的、冰冷的、有着再平凡不过的玻璃躯壳之灯。而能够控制开关的不是别人,只有你!
网络如天使,你想做丸子,就把你搓圆;想当饺子,就给你包层皮;想成包子,就给你包一个更大的皮;甚至想做馅饼,就来个更更大的皮,给你擀扁,擀圆……馅儿虽然没变,但面子却越来越大,足够让你美美地“火”一把。
网络如魔鬼,可以把你像臼里的姜蒜,捣得粉碎,面目全非,让你深陷舆论漩涡,任凭你如何努力挣扎,麻烦还是一环接着一环,即使你一副报晓的雄鸡模样,也难逃被群起而攻之,之后拔了你的毛,再做成鸡毛掸子继续将你鞭笞的命运。
总之,网络是每人都可以拥有的一个秘密花园。在园子里,我们自娱着,也娱着人。但望吾生切记:在这里开心玩耍之余,你们要有避免自己j的裤脚被打湿、被染绿的小心;不要有不知天高地厚、误伤花草的大意。{毕竟网络之外还有生活,生活之余才是网络。网络虽然能给你们一个崭新,的世界,但它绝不是你们青春世界的全部。
曾经的旧中国,“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这三座大山沉重地压在人民的头上,让人喘不过气。而今的新中国,过剩的网络信息俨然已经成为众人头脑之上一座新的大山,所以在此借用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歌词,勉励诸位优秀的海大青年:“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希望同学们能在读完此文后,勇敢地走出网络,欢笑着去迎接美好的现实新生活!
P42-44
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等学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是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说:“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兢兢业业、甘于奉献、奋发有为,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多年来,一批批热爱学生、热爱学生工作的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事业中,用身教为学生塑形,用思想为学生铸魂,书写着拼搏奋斗的青春华章。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要以理服人,也要注重以情感人。本书在内容上主要由辅导员周寄、学生回信和家长留言组成,充满了真情实感和正向能量。作者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善于发现,勤于思考,乐于总结,将日常工作中的所思、所感、所行跃然纸面,让每周的寄语成为开展立德树人工作的有效载体;同时还借助互联网定期分享给学生和家长,既帮助同学们在大学更好地适应和成长成才,也在家校之间建立起了良好的沟通和联系。
本书是一个辅导员日常工作的缩影,更是一个年轻辅导员勤奋扎实的工作历程和追求进步的心路历程的生动写照。在书中看似烦琐的一件件小事上,作者言传身教地引导学生,将对学生的爱体现在日常对学生的关心和帮助上。透过这些文字,我们也仿佛看到辅导员昼夜奔忙的身影,相信每个了解学生工作的人都能从中看到熟悉的画面,感受到辅导员队伍以及大学生群体的鲜活面貌。一篇篇围绕学生的寄语贯穿起来,就是大学生成长成才轨迹,有利于启发我们把握学生成长规律,具有很好的示范和借鉴意义。听闻作者将把此书作为毕业礼物赠予首批学生,更觉现实和长远意义之深远,欣然为序。
希望更多的辅导员能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事业中实现人生价值,在踏实奋进中,共同迎接辅导员工作的美好明天!
曲建武
2017年12月于大连
2010年8月31日,我来到海大,开始求学之路。
2014年8月31日,我迎来第一批学生,开始指导员之路。
同样的海大坐标,不同的角色定位。
刚参加工作时,我发现许多同学不能很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做事缺少耐心和韧性,于是,我和学生相约,每周会写一些寄语给他们,等到毕业之际,作为毕业礼物相赠,这便是本书的初心。每周一篇,既是对自己的要求,也是一种和同学们的思想交流方式。三年的时间过得很快,我和学生一起在一篇篇中走来,转眼迎来了首批学生的毕业季,这些寄语见证了我们一起经历的青春故事。2017年g月,在首批毕业生还未离校之际,我又和第二批学生结缘海大,一段新的故事正在徐徐展开,相信这些写给学长们的文字也一定会带给他们些许启迪。
这本书中的绝大多数内容来源于我的学生们,个中观点绝不权威,也难言周全,如有分歧,诸位求同存异即可,但文中所写皆为真人、真事、真感。此外,为了突出学生的痕迹,还特意向学生征集了读后感,添加在学生回信部分,希望能从学生的角度还原出师生间心灵对话的场景。本书的最后,是曾来校参加家校活动的两名家长的回信,也一并收入书中,以见证家校合作的硕果。
对于高中理科生、大学工科男的我来说,下笔不容易,为了完成一篇周寄,除了正常工作外,平时需要花额外的时间来观察、思考、构思、写稿、校对和修改,但这并不是一种负担,更近于一种情结:
2001年,小学四年级,教授语文的阎老师突然叫我上台分享写作文的经验,结果可能是受宠若惊的缘故,吞吞吐吐中分享已落幕。
2006年,初中一年级,班主任陈老师要求我们写日记。某一次,老师给我作为的批语是:建议拿去报刊发表。不久,那本快写满的日记本在一次打球时不慎丢失了。
2008年,高中二年级,文理科已经分班,我还是会非常用心地去完成每篇作文,后来高考临近,文字逐渐变得疏远。
2010年,大学入学不久,我的指导员老师某天对我说,你的文笔不错,得好好培养,我心底的文字情结再一次被唤醒了。
如果可以,这本书就算是一次写作经验分享,也算是第一次投稿成果,当然质量上一定要超出那个失散多年的日记本。
本书的顺利出版离不开大连海事大学的各位领导和同事的支持和帮助,真心地感谢母校,感谢一路上遇到的恩师。
同时感谢“时代楷模”曲建武老师为本书作序,曲老师身上的大爱情怀总能人前行以无尽动力,感谢彭凌老师、李琳老师和徐瑞雪老师为本书所做的荐言。 还要四川大学出版社唐飞老师和段悟吾老师的辛勤付出,以及帮助整理资料的张烨、孟雨、王潇寒、王年、高良希、魏俊康、刘涛等同学们,在此一并致谢。
最后,不管是大舅哥,还是书里化名为“他”“她”的朋友,感谢出现在书里的每个人,“世上有朵美丽花,那是青春吐芳华”,感谢大家都在我的生命中留下深远痕迹,再此为大家献上最衷心的祝愿!
是为冶记。
裴长盛
2017年12月30日
“辅导员”不仅是学生们的老师,更是同学们的朋友,很多时候也担任着同学们的父母或兄弟姐妹的角色。辅导员工作是非常伟大的,因为我们是政治思想工作的辅导员,我们的责任是把学生们培养成又红又专的引导人和同伴人;同时,我们也是学生学业上的指导者、学生生活上的陪伴者和思想进步上的引路人。这本书里边的每一篇“日记”和学生的回信,看起来好像很简单、很“婆婆妈妈”,可是这一篇一篇、一天一天,每一篇文章都记录了一个辅导员的责任,都是辅导员对学生的爱和学生对辅导员的爱,都是对辅导员辛勤工作的认可。所以我从来都说辅导员工作是神圣而平凡的工作。当每个关心辅导员工作的人阅读这本书时,都会有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都会在心中充满正能量。
清华大学辅导员 彭凌
喜欢称“裴长盛”为“我们家小裴”,不仅仅因为我们是辅导员同仁,更因为他像亲弟弟般温暖和可爱。他的可爱大部分来自于他毫无保留地用自己的光与热陪伴着学生在大学期间的每一步成长。这本书不仅是他的所学、所知、所感,更是指导学生走出迷茫困惑的正能量。相信很多学生口中的“我们家老裴”将属于“大家的老裴”,因为“大家”开卷有益后,会觉得他就是那个邻家大哥,那个自己最亲的辅导员。
中国矿业大学辅导员 李琳
2015年,我是长盛坚持周寄的“铁杆支持者”;2017年,我是长盛周寄出版的“强烈要求者”。他说,这份支持和鼓励已经变成了一种使命感,而在我看来,那就是海大人的责任和担当。106篇周寄,有气度,有温度,有深度,有广度,情怀满满。以约定助成长,长盛的书,很走心,很感人!
大连海事大学辅导员 徐瑞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