哑子起来了,他每天总是起得很早,晚上的事好像和他总是没有多大关系。像什么看戏啊玩牌啊和伙伴们在一起说话啊和他都没什么关系。人们都知道哑子是个好后生,身体也好,高高的个子,宽宽的肩,腰很细,好像一生下来就只知道不停地干活儿,好像干活给了他无穷的乐趣。家里的活儿他总是抢着去做,比如担水,劈柴,拉猪糠,牵上那匹小红马去草滩吃草,到磨坊把头天磨好的白面扛回来。人们都知道哑子的力气很大,三四百斤的东西都能扛起来走,现在能扛得动三四百斤的后生已经不多了。哑子的父亲刘玉山干什么也都爱带哑子去,比如前不久去买稻种,百十多斤稻种哑子扛起来就像玩一样,走那么远的路。刘玉山更喜欢自己这个儿子无论在什么场合都那么沉静。这话说来是多么可笑,哑子不沉静又能怎么样?他从生下来就没有听到过人们讲话。他急了,想知道别人在说什么,急着打手势给他的父亲。他的父亲也只是笑笑,拍拍他的手背,说:
“你听不到你就别问,你听不到你就别问。”
只要父亲用手一拍哑子的手背,哑子就会静下来,静静地看着别人说话。有时候哑子会突然笑笑,人们也不知道他为什么笑,人们只要一多看看他,哑子就会害羞,羞得脸红红的。这时候哑子的样子就很好看。哑子长的模样本来就很好看,皮肤白白的,眼睛大大的,见了长辈就笑笑,人们都很喜欢哑子,但就是没人肯给他说个媳妇,因为刘庄一带没有女哑子呀。哑子他们兄弟三人,哑子是老大,哑子的兄弟都已经有了媳妇,老三刚结婚,女人肚子里也已经有了。
“哑子多会儿才能娶个媳妇呢?”哑子的妈很为哑子发愁。
哑子起来了,他先出去把院子扫了扫,那几只鸡给哑子从鸡窝里放了出来。那只红公鸡一旦被从关了一夜的窝里放出来,像是高兴极了,“啪啪啪啪”抖着翅膀嘹亮地叫了起来。这时候天还没有大亮,四周围静悄悄的。树木、土地、草堆、都是灰灰的,黑黝黝的一片。哑子走过静静的杏树,走过静静的草堆,走过静静的院门口的那个石磨盘。哑子的脚步声在这个清晨“啪哒啪哒”很响。春天刚刚才来不久,外边的草和树都有了若有若无的绿意。哑子走到自己家屋后的秧田,忽然吃惊地“唔”了一声。因为哑子看见了蹲在地头的父亲,那匹小红马在父亲的身后,正啃地皮上刚刚冒出头的小草。哑子明白父亲今天一定是要种秧田了,因为哑子看到了父亲身边的马粪和那一卷在这会儿看上去白白的塑料薄膜。稻种已经浸好了,每一粒稻种都鼓鼓的,今天就会被父亲均均匀匀地撒到这平平整整的秧床里去。秧田四周已经被哑子和他的两个弟弟密密地用树棍插了栅栏,以防鸭子和猪什么的闯到秧田里去。人们一年的指望都在秧田里,无论什么样的人家都不敢在这几天有半点疏忽。夜里,哑子的弟弟还要在秧田旁边守夜,当然是哑子的大兄弟。哑子的小弟弟的女人怀了孩子后人变得很娇气,说晚上不敢一个人睡。当然守夜的这种事从来都轮不到哑子,因为哑子听不到任何响动。但哑子喜欢蹲在那里看父亲干活儿,看父亲抓一把种子,然后很好看地撒出去,一撒一个扇子面儿,然后再抓一把种子,再很好看地撒出去。
那匹小红马这时突然打了一个响鼻,朝哑子掉过头来。
刘玉山看见了自己的哑巴儿子。
“今天育秧呀。”刘玉山比画着对自己的哑巴儿子说。
P1-2
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化是人类发展进程中的重大课题。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都将面对,难以回避。个人,作为社会的组成细胞,也同样如此。这并不以我们自己的意志来转移。综观世界各国,在这种转化的进程中,都有了不同的选择,并表现出各异的特色。但总的来说,还是目前我们称之为“发达国家”的率先实现了现代化。其成功的转化有诸多原因,但从文化的角度来看,与其自然环境的特殊性、农耕文明的不发达,以及突出的个人奋斗精神、重利思想、实用主义等有极大的关系。而目前世界上的欠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则在向现代化转化的历史进程中,又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色。就中国而言,在其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农耕文明得到了充分发展,并达到了最为繁荣的境界。现在的发达国家在转型早期的生存压力等表现得并不明显,从而一种自给自足、自得其乐的生活方式逐渐固化。向现代化转型的原生性动力并不强大。从某种意义来看,中国实际上进入了一种人类最美好的发展境界,那就是,依靠劳动来创造财富,与大自然和谐共处,有剩余的时间来体验人生的乐趣等等。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化主要靠外部的强力推动。就是说,因为先发国家对财富、权力、欲望的强烈追求,在吸纳了东方文化,其中非常重要的是中国文化之后,骤然表现出突飞猛进的发展状态。其商业首先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特别是依靠对海外市场的分割,使过去形成的传统的世界市场在大航海时代变得更加活跃。同时,工业技术得到了快速的进步。人类的新发明成几何级数增长。新技术的出现使社会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解放,物质生产表现出前所未有的丰富。而与之相应的是社会制度的进一步变革。一种能够服务新的生产力发展的社会管理系统逐渐建立,并在血与火之中不断完善。在这样的变革转型中,东方古老的中国受到了西方先发国家的强烈冲击。传统的农耕文明与新发的工业文明之间出现了严重了错位,并引发了控制、占有与反控制、反占有的残酷斗争。中国从农耕文明的辉煌顶峰跌落,中国人开始睁开眼睛看世界,并反思自身文明存在的问题。在外力的冲击下,中国不自觉地开始了向现代化转化的历史进程。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筚路蓝缕、奉献牺牲,前赴后继、求索奋斗,就是要重新找到国家独立、发展、进步的正确道路,实现民族的复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他们承担了不同的历史使命。不同的人们从自己所从事的事业中为这样一个艰难而宏伟的目标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而中国的文学,同样没有疏离民族的历史追求,甚至在许多关键的历史时刻,承担了开启民智、传播思想、激发斗志、重塑文明的历史重任。在这样一个艰难的充满了探索的转型进程中,中国人民表现出了自己最大的智慧与韧性。一直到新中国的建立,才基本形成了主权统一、独立自主的现代国家形态,并以超人的勇气与奋斗精神、惊人的创造力与发展速度迈向现代化。在这样一个伟大的转化进程中,中国虽然经历了失败、屈辱、挫折,但终于创造了他人所没有的成就。而我们的文学,正是这一历史的亲历者、推动者、表现者。就山西文学来说,是中国文学的重要方阵,当然也是这一历史的组成部分。其努力与贡献非常突出。
……
从某种角度来看,山西文学似乎为我们呈现出了中国走向现代化的百年变迁史。这不仅表现在人们广为关注的小说创作之中,同时也更加丰富地表现在文学的其他领域,如诗歌、散文、戏剧,以及逐渐从散文文体中独立出来的报告文学及传记文学之中。当我们追寻这种变迁的历史时,不能割断由山西而表现出来的中国五千年文明史。山西是华夏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从远古以来,这一文明代代相传,承续不绝,其中涌现出众多的仁人贤士。作为个人,他们有自己所处的具体的历史环境、成长条件,对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但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他们似乎勾勒出中国文明发展进程的历史脉络。在他们身上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历史贡献、价值选择,以及思维模式。对他们进行研究,并用传记的方式表现出来,使今天的人们了解并感受他们所具有的闪光的人文价值,不仅对今天的改革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对我们现代化进程中的文明重建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将首先使我们看到历史发展进程中文化的影响力,进而使我们能够进一步确立文化的自信心与自觉性。在这些如星光一般闪烁的先人身上,我们将体会到中华文化的魅力、价值和绵延不绝的生命力。承续山西文学的精神品格,创作出新的能够表现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而对五千年文明发展进程中那些曾经做出突出贡献的英杰才俊进行文学式的描述,也将是我们传承民族精神的一种努力。因此,组织编辑出版山西文学“双百工程”,有着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
这一“工程”包含两个序列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百部长篇小说”,其中一部分是已经发表出版并产生了较大影响的现当代小说。通过集中编辑出版,可以使我们比较全面地回顾审视山西文学某一方面的成就与贡献。另一部分是新创作的长篇小说。其目的是推动山西长篇小说的不断繁荣。把它们列入这一工程,即是对文学发展的新推动,也可以延续已有的成果,使人们看到山西文学创作的最新成就及更加生动的面貌。二是“百部山西历史文化名人传记”。山西的报告文学近些年来表现出非常活跃的态势。不仅参与创作的作家比较多,出现的作品比较多,而且产生的影响也比较大。其中一些作家应该说是中国报告文学领域的领军人物。同时山西也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在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历程中涌现出许许多多的对中华文化发展进步做出重大贡献的英杰先贤。以传记的方式把这些先人在中华文化发展进程中的贡献表现出来,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中华文明对人类的重大贡献,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追寻中华文化的精神、操守、品格,并使我们从先人的风采中找到自己前行的楷模和动力,激励我们推动中国的改革发展进步。所以,这也就成为我们的一种责任。相信通过这一努力,既将促进山西文学的进一步繁荣,也将进一步增强我们的文化责任,重塑我们的文化形象,展示中华民族在漫长发展历程中表现出来的精神力量与智慧,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做出积极的贡献。
王祥夫著的《种子》是一部充满悲悯情怀,具有突出艺术感染力的长篇经典小说力作。
王祥夫著的《种子》是一部相对优秀的具有“底层叙事”特征的长篇小说。
本书讲述的是一个由假种子而酿成的人命事件。故事集中在农民刘玉山一家身上。在确认种子存在问题之后,包括刘玉山父子在内的农民们,于怒不可遏之际蜂拥而至县种子站,要求县种子站在不耽误农时的前提下,迅速更换提供合格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