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最先到达的长征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钟法权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第一章:西进路上

徐海东身先士卒带领特务连走在队伍的最前面,作为红二十五军的尖刀,为全军侦察敌情、开辟道路。在朱堂店,敌人布兵堵截,红二十五军以势如破竹的锐气,成功冲破敌人的阻挡。他们灵活机动,穿越敌军信阳东双河与柳林河之间的布防空当,越过平汉铁路,经青石桥、金桥等地,顺利进入桐柏山区。

红二十五军的神速,让蒋介石既惊奇又惊恐。在得知红二十五军从根据地成功转移到外线的消息后,蒋介石急令“豫鄂皖三省追剿队”五个支队共十六个团和东北军一一五师跟踪追击;令驻河南南阳、沁阳、方城等地的四十军庞炳勋部、驻湖北老河口第四十四师肖之楚部,迎头实施堵截。蒋介石企图以三十多个团的绝对优势兵力,趁红二十五军孤军西进之际,在桐柏山一举歼灭、扑灭这股不可小视的熊熊烈火。

刘华清在《长征史上辉煌的一页》一文中说:“我军进入桐柏山区后,发现这里紧靠平汉铁路和汉水较近,回旋范围狭小,敌人又大兵压境,难以立足发展。”

面对严峻形势,原定在桐柏山区建立新苏区的计划一时无法实现,省委召开紧急会议研究对策。在会上,爽直果断的徐海东开门见山开宗明义地说:“我们这些山大王,总是离不开山的哟,桐柏山不行就去伏牛山。”

程子华听了,当即表示赞同,他说:“敌变我变,去伏牛山虽然远点,可事到如今,我们也只能舍近求远了。”

吴焕先政委当即决断,大手一挥说:“情况紧急,迟疑不得,马上向伏牛山转移。”

为扰乱敌军视线,打乱敌军的判断,红二十五军采取了声东击西的战术,派一部人马佯攻枣阳,摆出西进姿态,给敌人造成西进错觉。在各路敌军向枣阳汇聚时,主力部队突然掉头向东,绕道沁阳城东,乘虚北上。

1.突围独树镇

方城的天空像一张存放多年灰黄发暗的老照片,死沉沉地笼罩在独树镇的上空;狂劲而又寒冷的西北风也前来凑热闹,打着卷,呼啸着,横扫着树上枯黄的叶子和地上尘灰黄土,一时之间,南阳盆地飞沙走石;独树镇的街道上,因恶劣的天气,越发显得寂静,大大小小的店铺,早早关门歇业。也就是小半天的工夫,风停了,雨伴随着雪,带着急促的样子,成群成队朝着它们热爱的大地蜂拥而来。

还不到十二月就下雪,而且是雨夹雪,在南阳方城的历史上实属罕见。也就半天的时间,路上落满了积雪,脚踩下去却一片泥泞。

雨雪天是男人们喝酒吃肉的好日子,是那些懒人们睡觉的好天气,可对于红二十五军官兵来说,是天公作美便于休整的好时机。

好久没有吃上猪肉,没有吃上一顿热乎乎的饭菜,没有睡上一个囫囵觉了。望着飞扬的雨雪,红二十五军的官兵们脸上都挂着喜庆的笑容。这天中午,红军指战员主食吃的是玉米糊,菜是猪肉炖粉条。能够吃上这道菜,还得从昨天夜里讲起,尖刀连奉命先行开道侦察敌情,在离独树镇不远的李家沟与一伙打家劫舍的土匪相遇。当时,担任尖刀连连长的韩先楚正带领尖刀班奉命前往李家沟最富有的地主李天富家购买粮食。韩先楚长相英气,长脸长眉长眼,身材虽然不高大,却分外彪悍善战,有着超出平凡人的机智与智慧;胆勇过人的韩先楚,可谓身手不凡。在红二十五军,被官兵们亲昵地称为“黑旋风”。(P16-18)

后记

后记:英雄谱

2016年10月21日,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开宗明义地讲道:“面对生死存亡的严峻考验,从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和第二十五军进行了伟大的长征。”习主席在讲话中接着讲道:“长征途中英勇的红军,血战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鏖战独树镇,勇克包座,转战乌蒙山,击退上百万穷凶极恶的追兵阻敌。”习主席讲的“鏖战独树镇”,就是红二十五军长征途中第一场生死之战;同样,英勇的红二十五军官兵,在鏖战独树镇之后,又历经了血染庾家河、闪战蔡玉窑、设伏文公岭、首战马家军、汭河绝唱和血战板桥镇等数十场生死之战。

我写《最先到达的长征》,所表现的不是第一、第二和第四方面军的长征故事,而是围绕红二十五军气壮山河的长征而展开。我为什么要写红二十五军的长征呢?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我身处西安,每次回老家路过蓝田、郧西、漫川关等地时,常被红二十五军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所感动;闲暇之时,到西安附近的蓝田葛牌镇、柞水和镇安等地,欣赏秦岭无限风光的时候,有意无意接触到了红二十五军曾经战斗过的遗址,触景生情写下了很多关于红二十五军的文学作品。二是在研究红二十五军长征史的过程中,逐渐得知,红二十五军在所有的长征队伍中,是一支经中央批准最早开始长征的队伍(1934年11月),也是一支最早到达陕北根据地的长征队伍(1935年9月),人员在长征到达陕北根据地后与出发前相比非但没有减少反而有所增加壮大的一支队伍。三是红二十五军与陕北红军会师后合编成为红十五军团,打了劳山和榆林桥等一系列大胜仗,为中央红军落脚陕北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军团长徐海东被毛主席称为“对革命有大功的人”。

为了写好《最先到达的长征》,我先后实地探访了红二十五军长征路上的一场场生死之战的战斗遗址,诸如独树镇、庾家河、文公岭、汭河等战斗遗址。每到一处,红二十五军官兵奋勇杀敌的英雄形象就仿佛伫立在我的眼前,那子弹的呼啸、炮声的轰鸣和胜利的呼号仿佛在我的耳边回响,那一杆杆引人向前的红旗仿佛在我眼前招展。我被他们坚定不移的革命信仰所折服,被他们一往无前不怕流血牺牲的献身精神所震撼,被他们爱民如父、官兵一致的崇高情怀所感动,被他们百折不挠勇往向前的奋斗精神所鼓舞。因而,我以近乎平实的笔调如实记录和再现了红二十五军这支英勇无畏、能征惯战的英雄群体,还原呈现了红二十五军吴焕先政委有智有谋、策无遗算的“军神”形象,还原呈现了红二十五军徐海东军长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战神”形象,还原呈现了一路征战成长起来的像韩先楚、刘震等奋勇杀敌、不屈不挠的主力战将的典型形象,还原呈现了红二十五军与陕北红军会师、共同征战的壮丽场面。

红军长征胜利是一个载入历史史册的伟大事件。正如一位外国著名学者对人类历史事件进行评价划分所说:每一千年评选十件,从十世纪到二十世纪,十件大事中,长征不仅被列入其中,还被排在第三位。可想,长征是多么的伟大,多么的影响世界的历史进程。可以这样说,长征中发生的无论多么大还是多么小的每件事情,都足以让我们今天的人敬仰敬佩。所以,我怀着满腔的激情毫不犹豫地写下了这部《最先到达的长征》。

人们对波澜壮阔永栽历史史册的长征是耳熟能详,对中央红军从江西瑞金等地开始长征是妇孺皆知,而对红二十五军这支人数较少的长征队伍却并不十分了解。那么这支诞生于鄂豫皖苏区的红军队伍,是因为什么原因而最先开始长征的呢?

要回答这一问题,我在书中采取了插叙的办法讲述了那段少有人知的故事。从1933年到1934年,在一年左右的时间里,红二十五军由最初的三千多人,发展壮大到一万三千多人,再加上连续取得战斗胜利,鄂豫皖省委领导人被一时的胜利所陶醉,“左”倾冒进主义重新抬头,鄂豫皖省委领导人无视敌强我弱的现实情况,命令红二十五军发起七里坪这场不该发动的战役。最终因敌我双方力量悬殊过大,又无后勤保障,以失败告终。红二十五军撤出七里坪战斗后,又面临敌人向苏区发动第五次“围剿”。鄂豫皖省委再一次错误地估计形势,认为敌人只是为了破坏苏区秋收。从而提出保障秋收是鄂豫皖省委和苏维埃红军唯一的任务。抗击敌人的一切进攻,结果是红军越打越少,最后只剩下3000余人。面对根据地不断缩小的严峻形势,为保存实力,经请示中革军委批准,红二十五军高举“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旗帜,从信阳何家冲出发,开始了红二十五军波澜壮阔的西进征程,因而成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高举抗日大旗长征的队伍。

正如习主席所讲:“中华文明之所以上下五千年灿烂不熄,是因为英雄们将文明的圣火代代相传;中华民族之所以历经磨难而巍然屹立,是因为英雄们用血肉之躯铸就了坚不可摧的民族脊梁。”我在《最先到达的长征》一书中,重点刻画塑造了以吴焕先、徐海东、韩先楚为代表的英雄人物,正是他们有着坚如磐石的信仰,才使得红二十五军官兵红心向党,在重重困难面前愈挫愈勇;正是他们有着不怕流血牺牲的血性担当,才使得红军官兵化险为夷,取得独树镇、庾家河、四坡村等反击战的胜利;正是他们能征惯战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才使得红二十五军取得了鄂豫皖根据地、陕南根据地和陕北根据地多次反“围剿”的战斗胜利。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我可以这样骄傲地说,《最先到达的长征》是一篇红二十五军官兵信仰与忠诚的践行史。是一篇压倒一切敌人而不被任何敌人所压倒、征服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所征服的奋斗史,是一篇为实现革命理想目标而不惧流血牺牲的英雄史。

写完这部红二十五军的英雄谱,可以说收获颇多,感慨良多,我由衷地感谢为我写这部书提供了很多支持和帮助的老师和朋友。《最先到达的长征》一书写完后,《延河》与《红豆》杂志分别对大部和小部章节进行了刊登;中国作协副主席、陕西省作协主席贾平凹先生应请题写了《最先到达的长征》书名,使书名更显雄浑大气;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报告文学领头人何建明先生,欣然提笔写下了《别样的长征叙述》,从宏观对这部作品进行了评价;还差几年就满八十高龄的王宗仁老师畅然写下《钢铁洪流中的小浪花》,从微观对这部作品给予了赏析;以写长征、抗战、朝鲜战争而闻名的王树增老师,爽然地写下了《在血性与柔软之间》,以另一种视角对作品进行了审视。中国作家出版社的领导和编辑,对此书的出版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使得此书得以顺利出版。我在《最先到达的长征》一书出版之时,对他们付出的心血和劳动表示衷心的感谢!

钟法权

2017年10月20日写于西安

目录

序一:别样的长征叙述 何建明

序二:在血性与柔软之间 王树增

序三:钢铁洪流中的小浪花 王宗仁

引言

引纪一:和尚

第一章:西进路上

 1.突围独树镇

 2.血染庾家河

 3.胆大的周少兰

 4.闯出鬼门关

侧记一:插入云霄的枪刺

引纪二:郎中

第二章:转战陕南

 1.巧取大坡寨

 2.“战神”的婚礼

 3.“军神”的爱恋

侧记二:红歌唱响庾家河

引纪三:先生

第三章:打出一片天地

 1.闪战蔡玉窑

 2.枪响分房沟

 3.设伏文公岭

 4.银罐

侧记三:红色小镇

引纪四:道士

第四章:壮大根据地

 1.诱敌白塔河

 2.九间房烟云

 3.袁家沟口

侧记四:红色布告在镇安

引纪五:货郎

第五章:奠基陕北

 1.征战甘南

 2.首战马家军

 3.汭河绝唱

 4.陇东待机

 5.血战板桥镇

 6.会师陕北

 7.劳山大捷

侧记五:不朽的军魂

后记:英雄谱

序言

别样的长征叙述——读钟法权《最先到达的长征》

何建明

钟法权的长篇纪实《最先到达的长征》是值得从头至尾,细细看完的作品,因为这是一部特别不一样的关于“长征”的故事。有关“长征”的故事太多太多,也都很教育人、影响人,已经成为一种近似固化精神的定式:草地、饥饿、战斗、死亡……但钟法权的这部“长征”可却有些完全不一样的内容。引纪是有关“最先到达”的长征红二十五军的特殊征战史,是作品对信仰理想的深度仰望,对生命的深切关怀,一如流水地娓娓叙述了伟大的长征曾经缺失部分。它因而特别珍贵、特别崇高和特别惊心动魄。

《最先到达的长征》,这名字很直白,但却给了那么多出人意料的信息和深刻用意。“最先到达”4个字既是文学的界定,又是形式和内容的界定,还有引导读者进入历史隧道的一种导向标意义。红二十五军的长征,虽然不像中央红军那样波澜壮阔,但却同样惊天动地,英勇卓著。习近平主席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开宗明义地说:“面对生死存亡的严峻考验,从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和第二十五军进行了伟大的长征。”红二十五军经党中央批准,于1934年11月16日从河南光山净居寺率先开始长征,1935年9月16日,徐海东率领的红二十五军与刘志丹率领的红二十六和二十七军在延川永坪镇胜利会师,成为最早开始长征、最早到达陕北红色根据地的一支红军队伍。

在我看来,作品中的“引纪”起到了开天窗的作用,让人从《和尚》《郎中》《先生》《道士》和《货郎》的神秘行踪中,看到的不仅仅是红色地下交通员的机智勇敢,更让人从那历史的缝隙中,发现了一条通向胜利和光明的红色暗道,那就是党指挥枪走向胜利的成功之路。部队在鄂豫皖根据地处境最危险、发展最艰难的时刻,是奉命扮成“和尚”的地下交通员石健民将中央的指示及时送达,红二十五军才得以离开危机四伏不断缩小的苏区,率先开始了最先的长征。红二十五军一路突围到达陕南后,是地下交通员“郎中”金来福及时采购到了红军急需的中草药,才使得像徐海东等身受重伤的伤员得以尽快恢复;部队在陕南得以站稳脚跟。除了军事斗争取得节节胜利,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外部因素是地下党的交通员“先生”张明远主动上门联络,与陕军张汉民部达成了“追而不击,遇见红军,枪口朝天,打空弹”的重要协议,避免了实力消耗,壮大了红二十五军队伍。当秦岭山区出现春荒,红二十五军面临坚守陕南还是向四川发展,鄂豫陕省委因此而产生争议的时刻,是“道士”秦明里及时传达了上级的指示,使鄂豫陕省委领导人正确地做出了“红二十五军就地坚守、边建边看的主张”,陕南革命根据地才得以创建。在攻打西安城攻而不克骑虎难下的危急关头,是红二十五军的“货郎”石健民将放弃攻打西安北上迎接中央红军的中央指示及时传达,才使得鄂豫陕省委领导人有依据地做出了“上中下”三策的正确决定,再次确保了部队正确的前进方向。

如果说引纪是进入宝藏的路标,那么正章则是作者精心搭建的宝塔。无论是“西进路上”,还是“转战陕南”;无论是“打出一片天地”,还是“壮大根据地”,以及“奠基陕北”,作者以近乎白描的手法,对红二十五军将士驰骋疆场浴血奋战的英雄壮举给予了如实的呈现。突围独树镇是红二十五军西征路上最危险的第一场遭遇战,也是红军长征路上决定生死生命攸关的九次著名战役之一。接下来红二十五军又在陕南的丹凤一个叫庾家河的地方以守若磐石的意志,上演了血染庾家河阻击战,打垮了敌人的疯狂进攻,军长程子华和副军长徐海东都身负重伤。红二十五军是一支能征惯战的长征部队,是一支以“攻必克、守必坚”让敌人闻风丧胆的英勇部队。汭河绝唱是政委吴焕先作为共产党人红军将领最后一次血战敌军的人生绽放,他成为为数不多的在长征途中牺牲的红军高级将领中的一个,成为整个红军队伍的英雄典范。血战板桥镇是红二十五军长征路上与马家军骑兵的最后一场厮杀和搏斗,危难之时,又是徐海东调转马头勇闯敌阵。可以这样说,红二十五军在长征路上所经历的每一场战斗,既有像鏖战独树镇、血染庾家河、汭河绝唱、血战板桥镇不惧强敌的攻必克守必坚的生死血战;又有像闪战蔡玉窑、枪响分房沟、设伏文公岭、诱敌白塔河、首战马家军等讲究战法的以少胜多、以巧克敌的轻巧之战;还有像征战甘南、会师陕北、劳山大捷等所向披靡的豪迈战斗。作者在正章里以向下再向下的手法,深度扩展红二十五军官兵面对血与火、生与死的英雄壮举,还以向上再向上的深情仰望,集中塑造了吴焕先、徐海东、韩先楚等独具特色的英雄典型,以个体的英雄素描,完成了红二十五军这个英雄的群体的塑造,使作品在平凡而不经意之中达到了“战神”的神话高度。

值得特别注意的一点:作者在一篇篇附记中,看似在烈士陵园和战场旧址凭吊和怀想,其实作者是在对作品进行再次开掘。在《插入云霄的枪刺》中,作者由近及远,以刘华清在独树镇战斗受伤经历再一次对独树镇那场你死我活的战斗进行了细微回放,使典型战斗与英雄人物得以相互辉映。在侧记二《红歌唱响庾家河》中,作者亲临昔日红二十五军临时军部“春茂永”第一现场,通过杨春荣、杨文聪和杨青山一家三代对那场血染庾家河战斗的回忆,既写出了人民拥戴红军的经历,又以见证人的口吻重现了那场残酷的阵地保卫战境况;既写了杨家对红军伤员救治所做的贡献,又写出了红色血脉代代相传。在侧记三《红色小镇》中,通过葛牌镇苏维埃纪念馆的史料介绍,通过田银斗这个人物的拓展描写,让人们对八十多年前葛牌苏维埃政府的建设有了一个全面而清晰的了解,弥补了只写战斗没有建设的不足。在侧记四《红色布告在镇安》中,通过红色布告的发现,展现了红二十五军武装斗争的历程。在侧记五《不朽的军魂》中,通过大量的细节和史料,重点回放了吴焕先这个英雄人物的英雄壮举,让英雄人物的光辉形象成为陇东高原的精神灯塔。

通读《最先到达的长征》,我感到这本书还有三大特色:首先,作品极具历史感和现场感。作者十分注重用历史事件来写历史人物。为防止历史事件的词条化,避免语言叙述的生硬僵化,作者十分重视现场感的强化,以丰富的细节来写活现场,以环境的烘托来写活历史,让陈旧的历史鲜活起来。其次,作品既向前伸也向后延。《最先到达的长征》从1934年11月16日一个晚霞满天的傍晚开始写起,为让读者了解红二十五军的过去,在一些章节中,通过主要人物的思考、重点战役的展开,作者不断地采取回望的手法,让读者从中找到了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了解了过去与未来,增加了作品的厚度和力量。再是,以故事讲历史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作者从头至尾就像一个讲故事的高手,娓娓道来地给我们讲述红二十五军的长征史。书中所讲的故事,既可单独成篇,又互相影响关联;既讲出了画面感,又有极强的现场空间感;既热情似火,又冷如冰山,给人以空间、想象和力量,读完一篇让人禁不住想读下一篇。

认识钟法权已有些年,他虽不是专业作家,有自己繁忙的军队院校领导工作,写作全是“业余”,可他把文学创作当作生命的主要部分,几十年来勤奋耕耘不止。当今中国不缺才华横溢的作家,但缺少有热情、有追求、有忍劲、有定力的作家。我觉得钟法权就是这种人。我希望和期待钟法权也能成为最先到达文学“高峰”的那个人!

(何建明,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鲁迅文学奖”获得者)

内容推荐

红二十五军是一支经中央批准最早开始长征的队伍(1934年11月),也是一支最早到达陕北根据地的队伍(1935年9月),一路上经历了艰难险阻,经历了残酷战斗,到达时人员非但没有减少反而有所增加壮大的一支队伍。钟法权著的《最先到达的长征》采取三条线交替并行的艺术手法,真实记录了红二十五军在长征途中,以陕南为立足点、以陕北为长征落脚点的征战历程。以近乎平实的笔调如实记录和再现了红二十五军这支英勇善战、能征惯战的部队,在长征路上的一场场生死之战,还原了红二十五军吴焕先政委有智有谋、策无遗算的“军神”形象,红二十五军徐海东军长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战神”形象,以及红二十五军与陕北红军会师、共同征战的壮丽场面。

编辑推荐

以“长征”作为创作题材的作品并不鲜见,然而钟法权著的《最先到达的长征》这部长篇纪实作品却写出了新意。一方面,作者选取以徐海东、吴焕先为领导的红二十五军曲折、卓绝的征战历程,以及最早到达长征的历史事实作为纪实对象,深情讴歌了革命英雄主义情怀,可谓视角独特;另一方面,作者将积累素材阶段的走访、调查过程,以及感受心得,作为侧记,融于作品之中。使作品的每一篇章都由导引、再现和侧记组成,脉络清晰,增加时空感,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可谓写作手法独特。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22:4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