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至1966年,是我国长篇小说创作出版的一个高潮期。十余年间,有大批作品问世。《暴风骤雨》即为代表那一时期长篇小说创作最高成就的作品之一。
周立波著的《暴风骤雨》主要反映中国东北一个名叫元茂屯的村子从1946年到1947年土地改革的全过程。
《暴风骤雨》与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并驾齐驱,大规模、完整再现中国当代土地改革的经典文学作品,获1952年斯大林文学奖,小说部分章节入选中学语文教材,著名画家侯国良配图。
新中国成立至1966年,是我国长篇小说创作出版的一个高潮期。十余年间,有大批作品问世。《暴风骤雨》即为代表那一时期长篇小说创作高成就的作品之一。
《暴风骤雨》主要反映中国东北一个名叫元茂屯的村子从1946年到1947年土地改革的全过程。全书分两部,第一部描写的是1946年党中央“五四指示”下达后到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颁布前,元茂屯村在工作队领导下,斗垮恶霸地主韩老六,打退土匪进攻的故事,这一部以赵玉林为主要人物;第二部描写1947年10月《中国土地法大纲》颁布后土改运动进一步深入的斗争,以郭全海为主要人物。
《暴风骤雨/红色长篇小说经典》大规模、完整地再现了解放区土改运动的进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塑造了一批个性生动的人物形象,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暴风骤雨/红色长篇小说经典》:
七月里的一个清早,太阳刚出来。地里,苞米和高梁的确青的叶子上,抹上了金子的颜色。豆叶和西蔓谷…上的露水,好像无数银珠似的晃眼睛。道旁屯落里,做早饭的淡青色的柴烟,正从土黄屋顶上高高地飘起。一群群牛马,从屯子里出来,往草甸子走去。一个戴尖顶草帽的牛倌,骑在一匹儿马¨的光背上,用鞭子吆喝牲口,不让它们走近庄稼地。这时候,从县城那面,来了一挂四轱辘大车。轱辘滚动的声音,杂着赶车人的吆喝,惊动了牛倌。他望着车上的人们,忘了自己的牲口。前边一头大忙子趁着这个空,在地边上吃起苞米棵来了。
“牛吃庄稼啦。”车上的人叫嚷。牛倌慌忙从马背上跳下,气呼呼地把那钻空子的贪吃的忙子,狠狠地抽了一鞭。
一九四六年七月下旬的这个清早,在东北松江省境内,在哈尔滨东南的一条公路上,牛倌看见的这挂四马拉的四轱辘大车,是从珠河县动身,到元茂屯去的。过了西门桥,赶车的挥动大鞭,鞭梢蜷起又甩直,甩直又蜷起,发出枪响似的啸声来。马跑得快了,蹄子踏起的泥浆,溅在道边的蒿子上、苞米叶子上和电线杆子上。跑了一程。辕马遍身冒汗,喷着鼻子,走得慢一些,赶车的就咕噜起来:
“才跑上几步,就累着你了?要吃,你尽拣好的,谷草、稗草还不乐意吃,要吃豆饼、高粱。干活你就不行了?瞅着吧,不给你一顿好揍,我也不算赶好车的老孙啦。”他光讲着,鞭子却不落下来。辕马也明白:他只动嘴,不动手,其实是准许它慢慢地走。车子在平道上晃晃悠悠、慢慢吞吞地走着。牲口喘着气,响着鼻子,迈着小步。老孙头扭转脸去,瞅瞅车上的人们。他们通共十五个,坐得挺挤。有的穿灰布军装,有的穿青布小衫。有的挎着匣枪,有的抱着大枪。他们是八路军的哪一部分?来干啥的?赶车的都不明白。他想,不明白就不明白吧,反正他们会给他车钱,这就得了呗。他是昨儿给人装桦子…进城来卖的。下晚落在王家店,遇到县上的人来雇元茂屯的车,他答应下来,今儿就搭上这十五个客人。不管好赖,不是空车往回走,能挣一棒子㈨酒,总是运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