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匆行色》为一部游记体散文集,分为10辑,分别是“山海之城”、“圆梦北京”、“深秋高原”、“湘黔行纪”、“四川行色”、“杂色岭南”等,记录了作者陈昌禄多年来走过的山山水水、历史遗迹,记录了这些地方的历史和文化,记录了心灵的感悟和思考,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文字通顺,感情朴实温暖。
| 书名 | 匆匆行色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陈昌禄 |
| 出版社 | 安徽文艺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匆匆行色》为一部游记体散文集,分为10辑,分别是“山海之城”、“圆梦北京”、“深秋高原”、“湘黔行纪”、“四川行色”、“杂色岭南”等,记录了作者陈昌禄多年来走过的山山水水、历史遗迹,记录了这些地方的历史和文化,记录了心灵的感悟和思考,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文字通顺,感情朴实温暖。 内容推荐 《匆匆行色》分10个板块72篇旅行笔记,包括《在北行的火车上》、《不到长城非好汉》、《徜徉花海,穿行石林》、《九寨沟,大自然的抒情诗》等,都是作者陈昌禄每到一处的行旅实录。每一个板块,多则10篇,最少也有4篇。这72篇笔记充满了文化气息。 目录 杏花消息雨声中——序陈昌禄旅行笔记《匆匆行色》叫“徐子芳 第一辑 山海之城 南京的等侯 在北行的火车上 逗留天津 初到秦皇岛 海滨戏浪 山海关览古 留恋这座海滨城市 第二辑 圆梦北京 朝觐圣地 不到长城非好汉 沉浸在两座名园 文化的游历,历史的探究 南京归来遇雨 北国之行拾穗 第三辑 深秋高原 飞抵彩云之南 经过大理初进丽江 登上玉龙雪山亲近雪 啊,神的香格里拉 观与思:在普达措国家公园 世界遗产——丽江古城 游览大理崇圣寺 徜徉花海,穿行石林 我心中的昆明 圆满中尚有几丝遗憾 第四辑 湘黔行纪 行走凤凰 走过铜仁登上梵净山 登临南方古长城 雨夜拜谒沈从文墓园 瀑布上的芙蓉镇 重走绝美武陵源 游土司城——探究一个民族一种制度 第五辑 四川行色 四川,蜀道难与四条江流 九寨沟,大自然的抒情诗 别样柔美黄龙水 慈悲的凝视 印象·峨眉山 成都:沉潜悠往 那一脉文化滋养 第六辑 杂色岭南 初冬时节到岭南 行走中国最美大学 没有冬天的清晖园 不经意的别样惊喜 第七辑 北行日记 北国日记 第八辑 游历江南 沪上古镇朱家角 陪同女儿回母校 呼吸一种气息 登高:精神的攀援 夜色玄武湖 夫子庙,秦淮河 牛首山礼佛记 此曲只应“跪下”听 暮色中的东林书院 西溪寻梦家何处 从黄公望到郁达夫 最是杭州留恋处 第九辑 故乡寻梦 光荣纪念馆 从包公祠到李府 大青山麓觅诗魂 斯是陋室 情系老校园 我与涧湾 塘边碾屋 第十辑 且行且思 青春九华 东北短歌行 千古岳麓书院梦 世间已无杏花村 泰山夫子 安吉,一片翠绿 抚摸一扇门 井冈情思映山红 江南楼台烟雨中 酒都归来话酒缘 后记:带着语文去远方看风景 试读章节 旅行车往西北方向经过近两小时的行驶,终于到达位于北京市昌平县(今昌平区)境内的十三陵水库。老远便看见一座巍峨的高坝。我们先来到十三陵博物馆,欣赏了当年修十三陵水库时的热火朝天的画面,还有党和国家领导人纷纷亮相、万人欢腾的场面,使我对《普遍劳动者》一课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从博物馆出来,我来到高坝上,眼前真的就是“高峡出平湖”的场景,现在是枯水季节,可水库中的水势依然壮观,只是现在湖中风平浪静,小舟轻荡,留给人的是一种恬静的美,如是洪水滔滔,恐怕是另一种景象吧。有人说,此坝一倒,北京不保,我想此言不虚。坝边上有一座高碑,碑上是工农兵群众的雕塑,反映的是中国人民的力量和气势,碑上是毛泽东手书“十三陵水库”,碑基是郭沫若手书的赞词。 从十三陵水库往西,我们便来到十三陵陵区。所谓十三陵是明代从朱棣到崇祯十三个皇帝的陵葬群,以扇形分布在龙虎山上,我们只参观了其中最著名的长陵和定陵。 长陵位于天寿山主峰前,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成祖朱棣(公元1360—1424年)和皇后徐氏的合葬陵,为明十三陵之首,在十三陵中是建筑时间最早、面积最大、规模最宏伟、工艺最考究、原建筑保护最完整的一处墓园。朱棣是明代皇帝中最难以评价的,他是一位暴君,篡权者,杀戮者,又是一位具有开拓精神的有作为的君主。正面棱恩殿里是皇帝生前生活用品展览,能亲眼看见这些古书上常见的皇室使用的什物,使我对古代文化有一种更深切也更感性的认识。定陵是明神宗朱翊钧的陵寝,因1954年发掘地下宫殿出土大量珍贵文物而闻名于世,不过是地下寝宫,我未能造访。 在参观长陵、定陵前,我们先游览了神道。所谓神道是一条用条石铺成的笔直宽阔的大道,前面是一座碑亭,碑高五六米的样子,叫“圣德神功碑”,是明世宗皇帝所书朱棣业绩的碑刻。出碑亭,两旁是一群石雕,叫“石象生”,共有三十六尊,一边九组十八尊,先是麒麟、豹、狮、马、骆驼、大象等珍奇野兽,再有文臣、武将、勋臣的石雕像,都是由一块块整石雕琢而成的! 参观完十三陵已是中午时分,车又向西北方向开去,两边是险峻的高峰,危岩耸立,高可及云,山特别陡峭峻拔,一般都在七八十度。过居庸关,我才体味出所谓关隘的险要。两边是笔直的高山,中间是一条狭窄的通道,正应了“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说法,易守难攻,战略地位极其重要!过居庸关不久,我们便来到八达岭脚下,这时天下起了小雨,高高耸立的八达岭顶峰在云雾中忽隐忽现,煞是壮观。参观完兵马俑、现代兵器的展览,我还是奔向长城! 长城,我已不陌生,在山海关,我已登上过它,并在万里长城的最东端,俯瞰大海,领略过长城的雄伟,可今天不同,这儿才是我心目中最伟大的长城,是“不到长城非好汉”的那段长城,非上去不可!于是,沿着长城的砖路,我奋力向上攀登。八达岭长城非常险峻,依山而建,从最下面到顶峰有一千多米,共有五座碉楼,层层叠叠,我走在石砖上,遥望顶端,只见长城在云雾中隐现,真像一条长龙在天际翻腾。二十分钟后,我一口气奔上第四层,我在此摄像留影,背景就是顶峰,身边是“不到长城非好汉”的碑刻。“好汉”,我就是好汉了!在五层顶峰前,我突发奇想,不再往上攀登,留一点想头,最上层就留在想象和记忆中吧! 天上的雨下得大起来,我冒雨走下了长城! 在长城上,我突然冒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念头:长城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中华文化的象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英语里它叫“伟大的墙”,传说是宇航员在太空中所能见到的地球上唯一的人工遗迹。可我在秦皇岛去观姜女庙时,人们又把同情和赞美献给了诅咒长城哭倒长城的孟姜女,这两件事联系在一起,不是挺有意思的吗? 另外,今日虽然在雨中登长城,未能看到长城蜿蜒群山的气势,但我并不觉遗憾,云烟中的长城不是更有一种肃穆、神奇的魅力吗?我为奥琳买了一件文化衫,上面写的是“我登上了长城”,我感到骄傲。 P27-28 序言 杏花消息雨声中 徐子芳 初读这《匆匆行色》书名,使我陡然想起宋人的诗句:“客子光阴书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古代由于交通不便,旅行是件很艰难的事,所以杜牧说,“路上行人欲断魂”。即使如此,李白、杜甫、苏轼,包括杜牧在内,历史上那些大文人几乎都是走遍半个中国的,从而给历史留下了光焰万丈的诗文,使得中国文学变得灿烂辉煌。一部《徐霞客游记》,既是旅行文学的经典,也是后世游人的风向标。山岳河川,风花雪月,无处不在的大自然风景让人赏心悦目,让人益智生情,让人怀古抚今。一处处美景,一处处妙境,别处无法替代,不能仿制。特别是当下,人们前仆后继,你来我往,没有一处不熙熙攘攘,人头攒动,国人视旅游为时尚,似无任何一种休闲方式可与相比。仁者爱山,智者乐水。谁都想借山水人文胜景来陶冶情操,扩大视野,增长才干,丰富阅历。红杏枝头的春天消息,总是藏身在纷纷不绝的雨声之中,等待行人去采撷。大凡行人旅途,既有断魂的失落,又有快乐的希冀,总之,是无奈与欢喜并存。 陈昌禄的旅行况味,似乎与大多数旅人是相似的,但又不尽然相同。相似处,都有一种对异地自然风光和人文胜迹的向往,欲置身其境而后快。“让野性的风涤荡身心的尘垢,让温暖的阳光把我们紧紧包裹。”(陈昌禄如是说)现代生活节奏紧张,工作压力大,更多的人希望走出家门,去远方山水间放飞心情,即便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花钱买苦吃”也心甘情愿。毕竟那山、那水,足迹踏过;那落日、那夜月,目光凝过;那古寺、那残碑,身影伴过……摩肩接踵也好,风餐露宿也罢,都要上前抢拍一张照片,抑或大喊一声“啊呀”,以示到此一游。 陈昌禄是位中学语文教师,现为和县一中副校长,一个有文学修为的知性者。他的旅行,当然不只是停留在任性的存面,那种“买票、拍照、睡觉”的浅表旅行。他是把旅行“当作别一种阅读来对待”,这就赋予了旅行以深层的意义。李白就是如此,所以能写出那么多脍炙人口的旅行诗篇,给祖国山川留下了历史的印记。陈昌禄说他的旅行是“重在思考、观察”,视为“增长知识、陶冶心灵的一种生活方式”。他这就有了与别人不一样的旅行,就有了“我行随处深”的质感和厚度。把环境和风景植入对历史、人文、宗教的理性思考中,这样写出来的文字就有了沧桑感、色彩感,让旅行中的诸多不愉快,反转为阅读的和谐,领略和欣赏风景的浩荡与庄严。从而有了陈昌禄旅行的独特体验:“实体的、实在的、实践的。”他的旅行笔记,破解了知和行的相互关系,“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不难想象,谁在旅行中是这样做的,谁就有了与风景对话的话语权,谁就有了旅行质量的刻度,谁就在旅行风景人文中找到了自己的存在。 《匆匆行色》分10个板块72篇旅行笔记,都是作者每到一处的行旅实录。之所以称为笔记,因为是一路走去、一路写来,人在走,脑在思,笔在记,没有时间的空白,而是原生态地呈现。所记的是作者个人当时的行为状态和思想情感,这样的笔记,文字就有了生命的饱满和记忆的价值。它的效果就像艾青诗句说的那样“蚕在吐丝的时候,没想到会吐出一条丝绸之路”。可见作者的写作态度是认真的、勤勉的,为常人所不能。每一个板块,多则10篇,最少也有4篇。如一次彩云之南的旅行,当结束行旅时,文匣中就满载了10篇笔记,厚重而璀璨。 浏览这72篇充满文化气息的笔记,我发现作者的写作格局,并不是随性的,尤其是在以下几点上,浸透着作者的艺术智慧。一是写作视野的宽度。散文写作的视野,有人主张在场性。所谓在场,简单理解就是真实,不虚构,这也是散文的基本要素。但在场性不能机械地理解成实况录音或现场直播,它同样要求作者对事物表达时要有视野的宽度,需要跳出现场,跳出时空,排除虚构之外在不失情感之真的情况下,寻找深化主题的艺术刻度。这就向作者提出了视野宽度的要求。视野的宽窄,最能检验作者学识的认知水平、内心世界的情感亮度、现实生活的链接能力。它是作者观察、记录事物之外发出的声音,是作者的独自歌唱和舞蹈。现场有宽度,表达才能给读者带来阅读的愉悦和深思。陈昌禄在做他的旅行笔记时,看似记录的是他的行程,但又不忘在不经意中荡开笔势,跳出眼前的行脚,链接身外的环境或人物,以提升宽度的想象。《南京的等候》是本书的开篇,记于20多年前。那是作者首次独自远游,去北戴河参加国家语委组织的“语改会”。他到离家乡和县不远的南京转车,乘空隙游览这里,深深地被它“文化吸引,诗意熏染”,让作者精神“充实饱满、活泼灵动”。不料在乘公交车时,他的这种心灵印象被打了折扣。那时作者还是一名乡村中学教师,工资低,生活清苦,虽然是出远门,却不能衣冠楚楚,炎天夏日,长途奔波,不免汗湿衣衫。公交车上一位老太太见他这般模样,听口音又不是南京人,就冲他说:“外地人真脏,这么大热的天,不在家好好待着,跑到南京来挤热闹,一身臭汗。”笔记中,当作者再从北戴河回来时,又一次提到这事,可见它对作者精神伤害之深。这个细节,看似可有可无,实则不可或缺。它是作者的个人体验,特别的视角,在不经意的书写中扩展了视野的宽度。把普遍存在的农村教师的穷愁和社会的弊端和盘托出,好似一道不能消化的“思维快餐”,振聋发聩,让人心灵隐隐作痛。 二是人文精神的延伸。与一般旅游散文不同的是,陈昌禄的旅行笔记,它记的不但是旅途的山光水色、人文地理,而且是作者在行走中,对历史的追寻,对精神的仰望,从而彰显山水人文的巨大思想价值。如第一辑中《山海关览古》,第二辑中《不到长城非好汉》《文化的游历,历史的探究》,第三辑《世界遗产——丽江古城》《游览大理崇圣寺》,第四辑中《行走凤凰》《重走绝美武陵源》,第五辑中《四川,蜀道难与四条江流》《印象·峨眉山》《那一脉文化滋养》,第六辑中《不经意的别样惊喜》,第十辑《世间已无杏花村》《抚摸一扇门》《井冈情思映山红》等篇,均是通过行走中遇见的山水人文,透过历史的帷幕,触摸它的温度,并与作者的思想交融互动,呈现着有别于人的心路历程。它是一种化外在于内在、转客观于主观的个体精神延伸。人文地理的独特元素激活了作者内心精神世界,从而把遇见繁杂的景象和浅表的风光,聚焦在我思我在的动态之中,由此形成巨大的鲜活的精神气场,并得以延伸。在井冈山作者看到的不是山,而是话外之物的革命精神:“井冈山,我神往的高山,你是红色的起点,是人民共和国的摇篮;你像一块永恒的基石,又似一座不朽的丰碑。”在三湾那个点亮历史的小山村,作者几乎是含着泪花记下它精神的延伸:“井冈山呀,这血与火洗礼的灵山,连翠竹绿树仿佛也有了灵性。”“我在行走、观察,也在沉思、追寻。”来自历史深处的精神震撼,它的穿透力,决定了这本笔记散文的主体格调。 三是审美维度的具象。散文现在被人称作美文,如果不是从文字的“颜值”单味品鉴,同时强调主题的价值取向,内外“双修”,那是当之无愧的。自古至今的散文名篇,包括游记散文在内,无不凸显深厚的人文底蕴、价值的崇高、内容的饱满,因此代代传承,永不消声。陈昌禄的旅行笔记在审美维度的具象上,继承了中华文化和文学作品推崇的优美的品格,真实、阳刚、强健,给人以启迪、激励、奋进。他有自己的审美视觉,敢于表达自己的声音,这是非常可贵的写作风骨。笔记式散文限于形式,即感即记,容量有限,如同美术速写,不可能是“宏大叙事”,但可以“宏大发声”。因此,作者的内心对“壮美”的敏感度始终处于“弯弓待发”状态,一旦有了具象,就像火山一样喷发出来。在北京,作者用一天时间游观了圆明园、颐和园和亚运村。两园一村,要写的内容太多,要说的话也多。但这是旅行,走马观花,留给陈昌禄的时间非常有限。在这有限的时间里,作者一样敞开怀抱,从那颗热烈的心里吐出了不同一般的声音。 陈昌禄是在行色匆匆中书写,在追寻中收藏感悟,在纯粹中扩展延伸。我也是匆匆地读完这本笔记,写下一点杂感,愿借窗外的春雨声,让《匆匆行色》这枝美丽的杏花也开在读者心中。 后记 带蓄语文去远方看风景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这是当下很火的一句流行歌词,在媒体上铺天盖地,在网络上成为心灵鸡汤。语言一用滥就俗了,但我依然很喜欢这诗句下的意蕴指向和情感温度。这里的“苟且”,无非是指现实生活中一地鸡毛的琐屑与无奈,而“诗与远方”,那才是理想中的憧憬与仰望。 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有两个世界,就如同鸟的双翼,一个是眼前的世界,世俗的生活、工作、家庭与物质需求,它纠缠着撕扯着我们的生命,但人之为灵长类动物中的翘楚,还在于人除了拥有这实在的生活,还有别的境界,这就是精神世界、灵魂天地,我们在这里遐思畅想,审美愉悦,“诗与远方”所蕴含的一切在主宰着充盈着我们的精神与灵魂,遥望星空,诗意芬芳。 在现实的世界中,我是一名有37年教龄的中学语文老师,“传道、授业、解惑”是职责和使命,“清贫难改心眷恋,豪情永存乐为师”是我的信条和信仰。三尺讲台,黑板粉笔,教室校园,教科书,作业本,就是我的舞台和生活。 命运虽然有迹可循,其实难以预测。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对我而言那是“阴差阳错”,而做学生敬爱、家长信赖、社会尊重的优秀语文教师,则完全是“逼上梁山”。 我成为一名师者,是真正的无可奈何的机缘巧合。那年参加高考,一个十六岁的青葱少年,农家子弟,居然考出了全县文科第一名,学习中文是我的理想,可做语文教师却完全非我所愿,加之体检上一条“两耳重听”(当时我尚不明白它的含义是什么),应该隔绝我的为师之路。可结果却完全出乎包括我的老师在内的所有人所料,我最终被录取到一所师专学校的中文专业,很无奈、不情愿,但也只得硬着头皮跌跌撞撞地闯入这片领地。两年后分配到一所农村中学教高中语文,一直到今天。回首想来,已是三十多年过去,我在一首诗里写过“终生不走杏坛去,皓首缘为三春志”,虽有自夸自矜的意思,有些矫情,但时间给了它最好的注脚。 但要做好教师,尤其是一名以传承民族语言、文学、文化为使命的语文老师,则需要才情,需要韧劲,更需要奉献精神。于是我便带着满腔情怀投入语文改革的大潮中,在这片浩渺无垠的海洋里做一名“弄潮儿”和“竞渡者”。一步步地从山区职业中学进入农村完全高中,再到现在的省示范高中,一批批莘莘学子从稚嫩走向成熟,望着他们青春的脸庞洋溢着红润的笑意,我的心中也如同春风骀荡,春阳煦暖。那年参加教坛新星评比,也一路前行,由校级、县级、市级直到省级,成为市内唯一一名省首届“教坛新星”。而今璀璨的亮光依然闪烁,但这颗星已不再是“新星”。我知道离教学名家、教育大家的标准尚有漫长的距离,但聊以自慰的是我一直在跋涉着,在不懈地追寻。又是一年春天,非常荣幸又十分侥幸,竟然被选聘为高考语文的命题老师,在“闱中”四十余日,成为我教学生涯和人生历程中最难忘的日子与最珍贵的记忆。这是语文给我带来的荣耀,也是我语文人生旅途中采撷的花朵,瞻望的云霓。语文教师是我的职业,是生活的印记;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培育,精神人格的锻造,生命品质的提升,让我们的学生充分感受汉语作为我们母语的无穷魅力,感受从《诗经》《楚辞》和先秦诸子为起源的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是我的事业追求和幸福获得。做一名语文教师,尤其是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做有情怀的引领者,是需要极大的耐力与极强的抗压能力,每天的工作是琐碎而繁杂的,查资料,写教案,做习题,改试卷,上课辅导,和学生谈心,跟家长较劲,还得承受学校的考评,有时真是身心疲惫,痛苦不堪。为了能在单调中找活力,在平淡中觅丰富,在痛苦里获得快慰,我的解决之道为:一冥想;二读书;三行走。冥想可以让我们负重的心灵得到放松,读书让我们从眼前世界进入神奇的时空,而行走无疑会给我们厌倦了的庸常生活增添一丝亮色,仿佛所有的梦和向往都指向远方,在万水干山中寻找那颗脱掉世俗的躯壳投入自然的简单心灵。 我喜爱旅行,喜爱放飞自己,我曾在一篇文章里写道: 我爱旅行,喜欢观察各地的地理风物,研究各地的风土人情,我把它当作开阔视野、增长见识、陶冶心灵的一种生活方式。和书本阅读一样,是我生命中最快乐的光景。其实我是把它当作别一种阅读来对待的,实体的、实在的、实践的。这也就是古代读书人所欣赏与企望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吧。所以每到一地,我首先要做的是购买各地的旅游地图,不仅是为了辨识路径,为了记录行程,更是为了把玩、品赏和神思。数十年来,收集有近千件。在我的书橱里,它们和那些人类文化的载体和精神的结晶——书籍并行排列着。每当阅读疲倦或者心情烦闷之时,我便展开这些地图,让目光在这里游走,让精神重回过去,让心灵再次涌起当初游历的感受,我把它称为“精神的畅游”。 做中学老师,你不能任性随意地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说起来痛快,可真的做起来却有无数的羁绊与烦恼。因为还有那么多的学生在等着你,繁重的教学任务会压得你喘不过气来,身累心更累。但这不能阻挡我们把眼光投向外面的世界,渴望自然的山水,异地的风情。于是利用机缘,走出校园,全身心地投入山川原野之中,抛开一切的任务,把教学也暂搁一边,让野性的风涤荡身心的尘垢,让温暖的阳光把我们紧紧包裹。这些年脚步渐行渐远。我觉得离自然离本我越来越近,我曾在松花江边上吟唱,在山海关城头摩挲,在古城西安沉潜历史,使四川山水迷离目光,让海南的椰风轻拂,同香港的霓虹一起闪烁。 但我知道,不论去向何处,是自然风景,还是历史沉积,我的行囊中一定装着语文,我用语文的眼光观察、审视、共鸣、想象;登上泰山,我想到的是孔子、秦皇,是杜甫的《望岳》、姚鼐的《登泰山记》和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在杏花村,一路伴我行走的是杜牧的《清明》,是昭明太子的《文选》。实地的行走让我对那些闪耀在文学、文化中的璀璨诗文更加贴近融合,也让我在语文课堂上更加自如、洒脱,放得开又拢得起,学生们随着我的讲述一同潜入文本,浸润心灵。 在远方行走,我总是要用文字记下我的感受,体悟。我知道这是一个读图的时代,手机的强大记录功能已取代我们的眼睛、思想和心灵。它很漂亮也很直观,也可以有艺术的审美,但是如果缺少文字,没有思想,没有韵味,那终究是浅显的,它美化我们的眼睛,但无法直入我们的内心。基于此,我总是一路走,一路写,渐渐地自然山水在我笔下摇曳生姿,历史风云在文中腾挪跌宕,人情风俗在纸上熠熠生辉,后来我把它们一篇篇地发表在学校的校刊上,意欲为学生建立一种精神追寻的样本。出乎意料的是,竟然激起了较大的反响,师生们也十分兴奋地阅读、评鉴,也有批评。最开心的时刻是晚自习的间隙,在办公室,三五成群的学生围着我研讨、评赏或指正,我似乎有一种孔子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那如沐春风的感觉,心中洋溢着感动,收获着满满的幸福。 因此,这些文化游历散文有三个着眼点:其一是文化。我对山川大地所蕴含的丰厚文化底蕴,尽力往深处挖掘,尽力写出自己的独特感悟,我觉得文化就是深深地扎根在我们的土地上,在人们的生活中。其二是语文。语文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学科,是学生感受汉语作为母语的魅力、接受传统文化熏陶的重要课程,因此文章写作中,我总是不自觉地用语文的眼光来欣赏一路风景。我觉得这就是活的语文,本真的语文,语文的外延总是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三是学生。每一位作者其实心中都有一个隐约的读者对象,我的读者指向十分明确,就是我的学生,让他们读得懂,读得会意,读出新的感悟,是谓最大的幸福。当然,如果其他层面的读者读出意思来,那就是意外的惊喜了! 一段时间以来一直有师生、家长和文友劝我将这些篇章结集,我很惶恐,因为我自知学历不逮,才情不足,文思不浓。这些文章值得编辑成集吗?为此我一直犹疑。县作协的金绪道主席一直在欣赏我,褒扬我,我想他是出于鼓励,感到一个中学语文老师也可以自由写作,有一些思想闪光,勇于做一些事情的热忱吧!于是我把这些年来一路行走的观感文章遴选出来,编成了几辑。其中最早的《青春九华》是20世纪80年代在大专读书时与同学朝觐青阳九华的笔记,而《山海之城》《圆梦北京》两辑则是二十多年前在乡村中学利用难得的外出观摩学习的机会,去秦皇岛、北京学习、游历的日记。其余则是近些年来写的几组游记。《深秋高原》写云南,《湘黔行纪》写湖南与贵州,《四川行色》写四川,《杂色岭南》写广州,《游历江南》是参加长三角名校长高级研究班在江浙沪皖行走的记录,都是一组文章,是在行程间隙记下的观感。最后一部分《且行且思》是篇幅较长的散文,笔触稍稍宕开,思绪意欲深入。《泰山夫子》《抚摸一扇门》《井冈情思映山红》《江南楼台烟雨中》等几篇,都是希望我的游历,能把自然与历史、风情与习俗、实景与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意蕴更丰厚一些,情思更饱满一些。 我的这本习作,之所以题名为《匆匆行色》,意在行色,更在匆匆。是实指,古人云:“行色匆匆缘底事,山阳梅信相催。”(元·刘因),我的行走,是因为自然的召唤,是“梅信相催”,但走得既不悠闲又不诗意,总是急匆匆地转场,疲于奔命,从一个景点转到另一个景点,老实说我不是一个合格的旅人。阿尔卑斯山口有一块指示牌,上面写着“慢慢走,欣赏呀”,希望游人能停下匆忙的脚步,静静地聆听自然的声息,细细地欣赏沿途的风景,由此说来我也不是一个合格的审美者。我的这些文字都是急就的、随性的,匆匆的是脚步,更是心灵。而我又想到,这似乎又是人生旅途的象征,这些年虽然身处相对安静的校园,但总觉得是在奔跑,气喘吁吁,满头大汗,为了追寻那似乎神圣的光环,有时也会自我宽慰这是一份责任,一种担当,但心总有不甘,总在渴望慢下来,停下来,坐在草坪上看云卷云舒,听风声雨声。 写到这里,已是深夜。走到窗前,教室的灯光已经黯淡,教学大楼寂静无声,惯于挑灯夜战的学生们也离开了教室和课本,蓄积精神准备迎接明天的功课,而我的眼光却投向深远的夜空,心一点点走远,走向山川原野,走进学生的心灵。 2017年5月6日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