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澈的散文小品,内里的智慧润物无声。
如清凉的甘露,如绵绵的细雨。
深入浅出,吸引你品味和欣赏那深而玄的意趣。
言行之间,为你奠定淡泊为人、踏实做事的基调。
在现代社会,人特别容易陷入焦虑。社会、家庭、工作;物质、精神,人似乎面对着诸多方面的欲望、诱惑、矛盾和痛苦。寻求摆脱种种不良情绪,找到焦虑的根源并对治之,成为现代人匆忙生活中的内心需求。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让心属于你自己》无疑是一剂智慧的良药。本书的作者雪漠不仅是一位在当代文坛有影响力的作家,而且多年来一直关注现代人的心灵与精神状况,针对当下许多人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不能安守自心、常常随波逐流,也不善于在生活中增长做人做事的智慧等诸多问题,他一直以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学习体会为基础,为读者大众提供帮助和启发。
《让心属于你自己》是作家雪漠的心灵随笔集之一。雪漠以别样的眼光和视角,提醒现代人保持心灵的安定,跟焦躁的状态说再见,聆听心灵智慧的声音。他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对生活的智慧感悟,告诉读者如何拥有一颗真正属于自己的心。本书深入浅出,直指人心,具有简单、澄净、质朴等特点,会给忙碌的现代人提供一份参照,带来一点启迪。
如果这个时候他感到后悔的话,修行就没法继续下去了,所以我们把后悔称为退转心,它是修行的大敌。比如,你一心一意追求某个女孩,但久久得不到对方的接纳,你继续追求下去的话,有一天她可能就会爱上你,可是如果你中途放弃了的话,你也就失去了与她结合的可能。修行也是这样。
所以,你必须在刚开始修行的时候发愿,发誓达到某个目标。然后,你要像热恋中那样,把正法、真理当成你一辈子的热恋对象,发誓跟着她走,天涯海角都追随她去。无论你睡着还是醒来,无论你在做什么,都要拥有这样一种热情,这样一种专注,这样一种激情。有了这种目标、专注与激情的时候,你就不会轻易对自己的选择后海,不会轻易地生起退转心。
你要明白,世界是无常的,生命也是个巨大的幻象,无常一旦袭来,除了信念,什么都靠不住,因为什么都是因缘聚合之物,是不断变化的。所以,你要发下大愿,用一种誓约的力量,来坚定你修行的信念。哪怕穷困潦倒沦为乞丐,你也不会舍弃正信,永不退转;就算生要消失,你还是要修行,绝不贪图富贵享受;即使死后像动物一样被弃尸荒野,得不到风光大葬,你也不会对信念产生任何怀疑。
这就是一种无伪的信心,它是解脱的源头,所以说,“信为功德母”,没有信,就没有解脱。这信,当然也包括自信。假如你没有自信,就算哪天真的开晤了,你也会不敢相信。没有自信的修道,随时都会产生退转心。正如,有的人明明很喜欢写作,也有一定的才能,但是他没有自信,觉得自己一定不会成功,就没有坚持下去,于是他就失去了成为作家的可能。
所以说,为了得到一种极致的信念,你就一定要发愿,而且最好发一个大愿。因为,有大心,发大愿,才有大力。大的发愿也是“野心”的一种。
什么叫野心?野心是超越了本有位置和身份的某种心性或胸怀。当我们不再满足于现状,有了更高追求的时候,就有了野心。比如,当一个农民不甘心做农民的时候,他就有了“野心”。
野心有两种,一种是利己的野心,一种是利众的野心。利己的野心,就是世俗所说的野心,如金钱、名誉、权力、地位等等;利众的野心叫雄心,比如托尔斯泰想通过文学等方式改变世界,孔子想传播“仁”来救世,这就是一种雄心,也就是所谓的“菩提心”。
我认为,所有的利众都是最究竟的利己,是最大的利己。因为在利众的过程中,我们完善的是自己的人格,升华的是自己的心灵,正是通过这个过程,我们才能从普通的俗世中人成长为一代大德,从凡人成为佛陀。
“野心”最大的就是地藏王菩萨,他发的大愿是“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瞧,这个愿真够大了。当然,你也可以发“四无量心一:愿诸众生具足乐及乐因;愿诸众生远离苦及苦因;愿诸众生与无苦之乐永不分离;愿诸众生远离分别心住平等舍。
不过,许多时候,单纯发愿而不行动,或者发一些升官发财之类的俗愿,都是没有意义的。我们的发愿,必须是能利益众生的发愿,并且要有相应的行动,这才有意义。
所有出世间法的发愿,要是不体现在世间法的利众行为中,就不能产生任何功德和福报。因为,福报也罢,功德也罢,还是由你的行为构成的,你的行为造了福才有福报,不造福哪有福报?你光空想、光睡觉是不可能有福报的。
所以,要发大愿,种善因,才能得善果。这才是良性的循环。在这个过程中,有些东西你一定要放下,不放下是没有用的,要放下名利,放下享受。如果你始终把“你的”“我的”分得清清楚楚,那么就很难真心行善。实际上,任何人和事,都不可能有始无终,历史上也不存在有生无死的人。即使你现在不放下,肉体消失时,你也得放下,并不是说你不愿意放下就能一直拥有。历朝历代的帝王将相们应有尽有,荣耀、黄金、珠宝、美人、疆土,但肉体一逝,这一切都会换了主人。一切外物都在时刻变化,你的心也时刻发生着变化,你不放下,想执著,就无法得到解脱。执著是轮回的母亲。
为什么许多人修了很长时间,心性却没有大的改变?就是因为放不下。放不下自然无法明心见性。这是很根本的问题。
我还见过不少的修行人,闭关多年,念诵了数以千万计的咒子,却老在关房里打架。还有很多要发愿利益众生父母的人,甚至连亲人也不能容忍,徒耗黄金般的生命,去折磨和算计自己的亲人。这样的人并没有真正修行,他们只是在自己骗自己。
太虚法师曾写诗云: “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这是对的。没有人格的修炼,所有出世间法的修行都没有意义。要知道,修行修行,修的是行为。没有行为的体现,所有的修行都没有意义。所以,在生活中,我首先要求自己做一个好人、好儿子、好丈夫、好父亲、好作家。在此基础上,才能谈到出世间法的修炼。P8-11
本书对于那些时时为痛苦所困的人,有着别的书不能替代的妙用。在我们整个群体都陷入热恼和焦虑的当下,它无疑是一剂智慧的良药。
佛经有偈如是说:“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这便是本书智慧的最初源头。但说归说,做归做,有时“理”上的明白,并不能代表“事”上的把握。于是,本书就有了它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本书就是对佛教出世间智慧的最形象的一种世间法表述,它既是智慧的眼光和角度,也有许多的跟现实生活密切结合的方法。它既能改变我们的“心”,也能改变我们的“行”,进而就能改变我们的“命”。许多人,就是因为“心”的无明,才有了“行”的愚痴,终而有了“命”的多难和夭折。正如我的长篇小说《猎原》中说的那样:“心明了,路就开了。”也正是由于心的升华和智慧的显发,许多原本陷入困厄的人,才实现了超越,成为我们眼中的成功人士。我们可以从许多响亮的名字中找到这类的启发。如乔布斯的成功,就得益于禅。而禅,就是大手印体系中的实相大手印。在禅的观照下,连那死亡的阴影,也没能罩住乔布斯的创造智慧,我们才有了能够在当下欣赏苹果系列的那份快乐。
所以,我常说:“命由心造。”你的命,是你心的倒影;你眼中的世界,也是你心的倒影。你有什么样的心,就有什么样的命;你有什么样的心,也就有什么样的世界。当你的心由小变大时,你的世界才会由小变大。没有心的改变,绝不会有命的改变。所以,你也可以将本书称为“造命之方”。
在我的身边,依本书智慧而改变命运者,有很多。其中,有患绝症者,有重度抑郁者,有亲人死后痛不欲生者,有对现实绝望而厌世者……他们大多在接触了我的作品后,由心的改变,从而实现了命的升华。于是,有朋友希望我能够将那种能变心变命的智慧通俗化、非宗教化,专门出这样一本能够让不一定有宗教信仰的人也能离苦得乐的小书。
本书的智慧源于传统的大手印,笔者是香巴噶举大手印的传承者。在《光明大手印: 实修心髓》(中央编译出版社)中,我专门介绍过香巴噶举奶格五金法。其圆满次第中,有一种“三支法”,它表达的,就是本书的智慧:“上师道胜解一切显现即是上师,于此得决定见;胜解上师即是自心,于此得决定见;胜解自心性即是空性,于此得决定见”;“本尊道胜解一切显现都是本尊佛父佛母,显而无自性”;“胜解一切所显、所闻都是自心,而自心性即是空性,得决定见”;“如幻道决知一切显念皆是自心,决知自心即是幻化。推究六根与其所对六尘之自性,则见其自性空,空而能显,显不异空,显无自性,即如幻化。断除执著分别,于显空无执中入深禅定”。
本书的内容,是对这一古老智慧的通俗化表述和阐发,它远离名相,直指人心,有着穿透人心的力量。
要知道,执著是痛苦的来源,没有执著便没有痛苦。但许多时候,我们执著的,其实仅仅是一个概念和幻影。
要知道,我们眼前的一切,终究会消失。无数的物质、无数的财富、无数的人、无数的纠葛,都会随着岁月之水的冲刷消失于无迹,都会像破灭的水泡那样消失于亘古的暗夜。
我们的过去,我们的现在,我们的将来,都会成为记忆。而我们的记忆,也正被一种叫遗忘的大口吞噬着。我们能勉强留下来的,是相似于梦幻那点儿记忆。
许多时候,我们的记忆和当下对那记忆的解读,决定着我们的当下和未来。
我们能把握的,只有自己的心。我们的心,决定着当下。我们能把握的,只有当下。
因为岁月和万物的变化本质,我们的一切,都免不了“生老病死”,所以,世界的本质是苦的,这便是佛教“有漏皆苦”的含义。也正因为人生是苦的,我们才需要一种能让我们“乐”的精神,这便是佛教的世间法意义。当我们实现了这一点时,我们就能从苦中解脱出来,进入清净之乐,从而实现出世间意义上的自由。世间法的乐是有条件的,出世间的乐是无条件的。后者的乐,其实只是发现真相后的破执和超越。
那真相,便是本书的内容,关于它,在我的《无死的金刚心》中,也有非常形象的表述,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一阅。当我们真正读懂了此书,并能生起妙用时,就真的能“离苦得乐”了。
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