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让心属于你自己/息羽听雪系列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雪漠
出版社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清澈的散文小品,内里的智慧润物无声。

如清凉的甘露,如绵绵的细雨。

深入浅出,吸引你品味和欣赏那深而玄的意趣。

言行之间,为你奠定淡泊为人、踏实做事的基调。

在现代社会,人特别容易陷入焦虑。社会、家庭、工作;物质、精神,人似乎面对着诸多方面的欲望、诱惑、矛盾和痛苦。寻求摆脱种种不良情绪,找到焦虑的根源并对治之,成为现代人匆忙生活中的内心需求。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让心属于你自己》无疑是一剂智慧的良药。本书的作者雪漠不仅是一位在当代文坛有影响力的作家,而且多年来一直关注现代人的心灵与精神状况,针对当下许多人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不能安守自心、常常随波逐流,也不善于在生活中增长做人做事的智慧等诸多问题,他一直以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学习体会为基础,为读者大众提供帮助和启发。

内容推荐

《让心属于你自己》是作家雪漠的心灵随笔集之一。雪漠以别样的眼光和视角,提醒现代人保持心灵的安定,跟焦躁的状态说再见,聆听心灵智慧的声音。他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对生活的智慧感悟,告诉读者如何拥有一颗真正属于自己的心。本书深入浅出,直指人心,具有简单、澄净、质朴等特点,会给忙碌的现代人提供一份参照,带来一点启迪。

目录

第一辑 为心灵之旅收拾行囊

 出离,追寻人生的意义

 誓约之力,坚定你的信心

 命由心造,大善铸心

 心清净,才能生起功德

 世界需要的,是你的附加值

第二辑 跟焦躁的心说再见

 别害怕,这是黎明前的黑暗

 顺其自然,等待觉悟.

 觉醒在于相应

 喜乐与安忍,智慧的超越

 明,心见性前的最后一站

第三辑 与灵性好好相处

 点亮心头的那盏明灯

 开悟后,还要在生活中磨炼

 解脱就是明白与放下

 止观双运,才能对治习气

 保持警觉,区别真假明空

 一味,不分你我的智慧

 专注而享受地做事也是修行

 不要扰著,但要精进

 改变,从,心开始

 开悟后的快乐

 永远要把眼前的事情做好

第四辑 再送几条锦囊妙计

 发愿,与更高的力量相应

 知识是另外一种障碍

 以警觉对治无记与昏沉

 信受奉行才是真正的修行

 别让身体影响心灵的明白

 开悟前不要闭关专修

附录 聆听智慧的声音

 善知识不是另一种打工仔

 没有行为,所有的心都没有意义

 《金刚经》的三种境界

 用心灵瑜伽对治都市心理病

 心灵修炼与人格修炼

 真假向往者的分水蛉

 向内看,因爱实现超越

 人类所有烦恼都源干分别心和执著

 当爱与信仰纠结

 从我的“墨家”经历谈真心的“光”

 为文做人,都应学会取舍

 别叫当下之外的世界干扰你

 世界是你调心的道具

试读章节

如果这个时候他感到后悔的话,修行就没法继续下去了,所以我们把后悔称为退转心,它是修行的大敌。比如,你一心一意追求某个女孩,但久久得不到对方的接纳,你继续追求下去的话,有一天她可能就会爱上你,可是如果你中途放弃了的话,你也就失去了与她结合的可能。修行也是这样。

所以,你必须在刚开始修行的时候发愿,发誓达到某个目标。然后,你要像热恋中那样,把正法、真理当成你一辈子的热恋对象,发誓跟着她走,天涯海角都追随她去。无论你睡着还是醒来,无论你在做什么,都要拥有这样一种热情,这样一种专注,这样一种激情。有了这种目标、专注与激情的时候,你就不会轻易对自己的选择后海,不会轻易地生起退转心。

你要明白,世界是无常的,生命也是个巨大的幻象,无常一旦袭来,除了信念,什么都靠不住,因为什么都是因缘聚合之物,是不断变化的。所以,你要发下大愿,用一种誓约的力量,来坚定你修行的信念。哪怕穷困潦倒沦为乞丐,你也不会舍弃正信,永不退转;就算生要消失,你还是要修行,绝不贪图富贵享受;即使死后像动物一样被弃尸荒野,得不到风光大葬,你也不会对信念产生任何怀疑。

这就是一种无伪的信心,它是解脱的源头,所以说,“信为功德母”,没有信,就没有解脱。这信,当然也包括自信。假如你没有自信,就算哪天真的开晤了,你也会不敢相信。没有自信的修道,随时都会产生退转心。正如,有的人明明很喜欢写作,也有一定的才能,但是他没有自信,觉得自己一定不会成功,就没有坚持下去,于是他就失去了成为作家的可能。

所以说,为了得到一种极致的信念,你就一定要发愿,而且最好发一个大愿。因为,有大心,发大愿,才有大力。大的发愿也是“野心”的一种。

什么叫野心?野心是超越了本有位置和身份的某种心性或胸怀。当我们不再满足于现状,有了更高追求的时候,就有了野心。比如,当一个农民不甘心做农民的时候,他就有了“野心”。

野心有两种,一种是利己的野心,一种是利众的野心。利己的野心,就是世俗所说的野心,如金钱、名誉、权力、地位等等;利众的野心叫雄心,比如托尔斯泰想通过文学等方式改变世界,孔子想传播“仁”来救世,这就是一种雄心,也就是所谓的“菩提心”。

我认为,所有的利众都是最究竟的利己,是最大的利己。因为在利众的过程中,我们完善的是自己的人格,升华的是自己的心灵,正是通过这个过程,我们才能从普通的俗世中人成长为一代大德,从凡人成为佛陀。

“野心”最大的就是地藏王菩萨,他发的大愿是“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瞧,这个愿真够大了。当然,你也可以发“四无量心一:愿诸众生具足乐及乐因;愿诸众生远离苦及苦因;愿诸众生与无苦之乐永不分离;愿诸众生远离分别心住平等舍。

不过,许多时候,单纯发愿而不行动,或者发一些升官发财之类的俗愿,都是没有意义的。我们的发愿,必须是能利益众生的发愿,并且要有相应的行动,这才有意义。

所有出世间法的发愿,要是不体现在世间法的利众行为中,就不能产生任何功德和福报。因为,福报也罢,功德也罢,还是由你的行为构成的,你的行为造了福才有福报,不造福哪有福报?你光空想、光睡觉是不可能有福报的。

所以,要发大愿,种善因,才能得善果。这才是良性的循环。在这个过程中,有些东西你一定要放下,不放下是没有用的,要放下名利,放下享受。如果你始终把“你的”“我的”分得清清楚楚,那么就很难真心行善。实际上,任何人和事,都不可能有始无终,历史上也不存在有生无死的人。即使你现在不放下,肉体消失时,你也得放下,并不是说你不愿意放下就能一直拥有。历朝历代的帝王将相们应有尽有,荣耀、黄金、珠宝、美人、疆土,但肉体一逝,这一切都会换了主人。一切外物都在时刻变化,你的心也时刻发生着变化,你不放下,想执著,就无法得到解脱。执著是轮回的母亲。

为什么许多人修了很长时间,心性却没有大的改变?就是因为放不下。放不下自然无法明心见性。这是很根本的问题。

我还见过不少的修行人,闭关多年,念诵了数以千万计的咒子,却老在关房里打架。还有很多要发愿利益众生父母的人,甚至连亲人也不能容忍,徒耗黄金般的生命,去折磨和算计自己的亲人。这样的人并没有真正修行,他们只是在自己骗自己。

太虚法师曾写诗云: “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这是对的。没有人格的修炼,所有出世间法的修行都没有意义。要知道,修行修行,修的是行为。没有行为的体现,所有的修行都没有意义。所以,在生活中,我首先要求自己做一个好人、好儿子、好丈夫、好父亲、好作家。在此基础上,才能谈到出世间法的修炼。P8-11

序言

本书对于那些时时为痛苦所困的人,有着别的书不能替代的妙用。在我们整个群体都陷入热恼和焦虑的当下,它无疑是一剂智慧的良药。

佛经有偈如是说:“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这便是本书智慧的最初源头。但说归说,做归做,有时“理”上的明白,并不能代表“事”上的把握。于是,本书就有了它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本书就是对佛教出世间智慧的最形象的一种世间法表述,它既是智慧的眼光和角度,也有许多的跟现实生活密切结合的方法。它既能改变我们的“心”,也能改变我们的“行”,进而就能改变我们的“命”。许多人,就是因为“心”的无明,才有了“行”的愚痴,终而有了“命”的多难和夭折。正如我的长篇小说《猎原》中说的那样:“心明了,路就开了。”也正是由于心的升华和智慧的显发,许多原本陷入困厄的人,才实现了超越,成为我们眼中的成功人士。我们可以从许多响亮的名字中找到这类的启发。如乔布斯的成功,就得益于禅。而禅,就是大手印体系中的实相大手印。在禅的观照下,连那死亡的阴影,也没能罩住乔布斯的创造智慧,我们才有了能够在当下欣赏苹果系列的那份快乐。

所以,我常说:“命由心造。”你的命,是你心的倒影;你眼中的世界,也是你心的倒影。你有什么样的心,就有什么样的命;你有什么样的心,也就有什么样的世界。当你的心由小变大时,你的世界才会由小变大。没有心的改变,绝不会有命的改变。所以,你也可以将本书称为“造命之方”。

在我的身边,依本书智慧而改变命运者,有很多。其中,有患绝症者,有重度抑郁者,有亲人死后痛不欲生者,有对现实绝望而厌世者……他们大多在接触了我的作品后,由心的改变,从而实现了命的升华。于是,有朋友希望我能够将那种能变心变命的智慧通俗化、非宗教化,专门出这样一本能够让不一定有宗教信仰的人也能离苦得乐的小书。

本书的智慧源于传统的大手印,笔者是香巴噶举大手印的传承者。在《光明大手印: 实修心髓》(中央编译出版社)中,我专门介绍过香巴噶举奶格五金法。其圆满次第中,有一种“三支法”,它表达的,就是本书的智慧:“上师道胜解一切显现即是上师,于此得决定见;胜解上师即是自心,于此得决定见;胜解自心性即是空性,于此得决定见”;“本尊道胜解一切显现都是本尊佛父佛母,显而无自性”;“胜解一切所显、所闻都是自心,而自心性即是空性,得决定见”;“如幻道决知一切显念皆是自心,决知自心即是幻化。推究六根与其所对六尘之自性,则见其自性空,空而能显,显不异空,显无自性,即如幻化。断除执著分别,于显空无执中入深禅定”。

本书的内容,是对这一古老智慧的通俗化表述和阐发,它远离名相,直指人心,有着穿透人心的力量。

要知道,执著是痛苦的来源,没有执著便没有痛苦。但许多时候,我们执著的,其实仅仅是一个概念和幻影。

要知道,我们眼前的一切,终究会消失。无数的物质、无数的财富、无数的人、无数的纠葛,都会随着岁月之水的冲刷消失于无迹,都会像破灭的水泡那样消失于亘古的暗夜。

我们的过去,我们的现在,我们的将来,都会成为记忆。而我们的记忆,也正被一种叫遗忘的大口吞噬着。我们能勉强留下来的,是相似于梦幻那点儿记忆。

许多时候,我们的记忆和当下对那记忆的解读,决定着我们的当下和未来。

我们能把握的,只有自己的心。我们的心,决定着当下。我们能把握的,只有当下。

因为岁月和万物的变化本质,我们的一切,都免不了“生老病死”,所以,世界的本质是苦的,这便是佛教“有漏皆苦”的含义。也正因为人生是苦的,我们才需要一种能让我们“乐”的精神,这便是佛教的世间法意义。当我们实现了这一点时,我们就能从苦中解脱出来,进入清净之乐,从而实现出世间意义上的自由。世间法的乐是有条件的,出世间的乐是无条件的。后者的乐,其实只是发现真相后的破执和超越。

那真相,便是本书的内容,关于它,在我的《无死的金刚心》中,也有非常形象的表述,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一阅。当我们真正读懂了此书,并能生起妙用时,就真的能“离苦得乐”了。

是为序。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10:0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