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旭东著的《刀锋上的唐帝国》是一段尘封多年而又鲜为人知的历史,但它的精彩程度却不逊于任何一段耳熟能详的历史。从安史之乱中挣脱出来的唐朝帝国又将会遭遇什么。帝国皇帝李豫结束了长达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但他刚刚即位的儿子李适却又不慎打开了安多拉魔盒,一时间日月黯淡。李适几度死里逃生,刚刚从安史之乱中挣脱出来的唐帝国再次被推到了生死的边缘,还会有人力挽狂澜、扭转乾坤吗
| 书名 | 刀锋上的唐帝国 |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 作者 | 李旭东 |
| 出版社 |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李旭东著的《刀锋上的唐帝国》是一段尘封多年而又鲜为人知的历史,但它的精彩程度却不逊于任何一段耳熟能详的历史。从安史之乱中挣脱出来的唐朝帝国又将会遭遇什么。帝国皇帝李豫结束了长达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但他刚刚即位的儿子李适却又不慎打开了安多拉魔盒,一时间日月黯淡。李适几度死里逃生,刚刚从安史之乱中挣脱出来的唐帝国再次被推到了生死的边缘,还会有人力挽狂澜、扭转乾坤吗 内容简介 中晚期的唐帝国,中央政府不能有效地控制国家,藩镇之间为了争夺地盘兵戎相见;藩镇内部,将士叛杀节度使,另立新主的惨剧轮番上演。中原大地上,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开始盛行,民生凋敝,生灵涂炭。 这是一个比安史之乱更加错综复杂的乱局。安史之乱时,敌人虽然强大,却始终站在你的对面,清晰可辨;而在这场旷日持久的乱局中,朋友随时能变成敌人,足以致命的那一刀往往来自背后! 本书为李旭东著的《刀锋上的唐帝国》。 目录 第一章 对抗与顺从间的抉择 自古流氓出少年 忠臣到叛臣的蜕变 高丽人的南漂岁月 老头也疯狂 硝烟弥漫的中原 第二章 失去与得到间的博弈 神秘消失的皇后 来去匆匆的能臣 睚眦必报的宰相 得不偿失的皇帝 第三章 火石与电光间的裂变 悬崖边的“官二代 刀尖上的“搅局者 乌云下的好形势 骤然而至的大分裂 步步惊心的大阴谋 平地乍起的大惊雷 第四章 仓皇与惊恐间的逃亡 危机四伏的生死搏杀 关系帝国存亡的死结 叛乱频发的骄横之师 震惊帝国的惊天巨变 蠢蠢欲动的落寞之人 血腥惨烈的暗战 大战将至的宁静 鲜血染红的城池 云开雾散的晨曦 第五章 重生与毁灭间的轮回 独木难支的河北局势 初现曙光的政治乱局 风云再起的悲凉 难以收拾的残局 何去何从的彷徨 颠沛流离的岁月 第六章 刀锋与鲜血间的抗衡 突如其来的兵变 翻天覆地的逆转 光复长安的战斗 投机者的噩梦 李怀光的挣扎 李希烈的末日 第七章 隐退与守成间的挣扎 折戟沉沙铁未销 寒风悲切危烽火 无可奈何花落去 阉竖小儿掌兵权 尾声 活着如同死去 精彩书摘 朱滔的人生就是一部不择手段追逐个人利益的血腥发家史,在他的眼里,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 大历三年(公元768年)六月二十日,夜色吞噬了帝国北部边陲重镇幽州(治所今北京市区)。 十三年前,安禄山从这里踏上了南下逐鹿中原的路程,可是这一去便再也没有回来。也就是从那时起,幽州便彻底脱离了唐帝国的管辖。 此时,夜色掩映下的幽州已经没有了弥漫的硝烟,也告别了白日的喧嚣,寂静而又祥和! 但是,这里的宁静很快就将被两个青年军官所打破。他们的脚步声显得格外沉重,如同他们急促的心跳。他们要在这个晚上干一件足以彻底改变他们命运的事情。此时,他们还不会想到就在这个晚上他们竟然会彻底改变历史的进程。 这两个人是谁呢?不是别人,就是朱泚和朱滔。这一年,朱泚二十七岁,而朱滔只有二十三岁。 那天晚上的行动如同一场风险巨大的政治赌博,但是他们深知,他们此时的地位还很低下,还不具备单独进行这场政治博弈的本钱,所以必须邀请一位重量级人物。这个人就是他们的同乡兼同族,此时正担任幽州兵马使的朱希彩。 只要有了本钱,这场赌博才会给他们带来一本万利的收益,可这场赌博的本钱朱希彩却迟迟都没有露面。 缺少了本钱,这场政治豪赌便注定会输得血本无归! 空气顿时就凝固了。惶恐与焦虑立刻笼罩着他们年轻的脸庞,因为事态的发展显然超出了他们的心理承受极限。咱们跑吧!;哥哥朱泚低声说道。不成功则成仁!事到如今,我们已经无路可退了!弟弟朱滔坚定地说。 朱滔早已下定了决心,不管朱希彩今晚来不来,他们都不能半途而废。在他的眼里,他们此时就如同过河的卒子,从踏出第一步起便再也没有了回头路。 姗姗来迟的朱希彩终于出现在他们的视野之中。他们的心头顿时就闪现出一丝希望的曙光。三人挥舞着屠刀悄然溜进了幽州节度使府衙。 正在睡梦之中的幽州节度使李怀仙及其全家老小都在这个漆黑的夜晚惨遭杀戮。戎马一生的李怀仙绝对想不到自己没有死在敌人手里,居然会死在部下的手中,但这不过是中晚唐血腥政治生态的冰山一角。 对于这起赤裸裸的兵变,帝国皇帝李豫既不愿意姑息养奸,也不愿意大动干戈,只是诏令成德军节度使李宝臣出兵讨伐,可老谋深算的李宝臣想的却并不是如何坚决贯彻朝廷的旨意,而是趁机争夺地盘。 见虎视眈眈的幽州军并没有给他留下什么可乘之机,李宝臣也就索性作壁上观。见讨伐之事不了了之,朝廷也就妥协了,李怀仙只不过是个投诚的安史叛将,犯不上为了他而大动干戈。 朱希彩就这样成为幽州节度留后,而新任节度使则是宰相王缙,但王缙不过是挂名而已,并未到幽州实际主持工作。留后实际上就是代理节度使。节度使离开自己的防区,往往会指定一名亲信担任留后。节度使去世或者去职后,朝廷有时也会暂时任命一名德高望重的将领担任留后,在新任节度使上任前代行职权。 七月初四,幽州城内酷暑难耐,但城内的将士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全都精神抖擞地迎接一个重要人物的到来。这个人就是从未现身的幽州节度使王缙。朱希彩对于王缙的到来高度重视盛情;地迎接这位名义上的顶头上司。 一个个体格健壮的士兵盔明甲亮,手握刀枪,威风凛凛,如临大敌。 这哪里是迎接我的,分明是向我示威啊!在官场中摸爬滚打几十年的王缙自然对此心知肚明,不过他却一点都没有显露出来。他面不改色,心不跳,悠然自得地向前走去,居然胜似闲庭信步。 前言/序言 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三月,邺城城下,芳草正芊芊,伤春梦雨天;一朝春尽催人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泪眼问花花不语,无可奈何终落去。 六十万唐军面对这座城池居然久攻不下,粮秣不继,军心不稳,以逸待劳的史思明却悄然露出了狰狞的面目。 刚一交锋,唐军就土崩瓦解,从此一蹶不振,肃宗皇帝李亨企图以武力统一整个帝国的梦想也彻底破碎了。 广德元年(公元763年)正月,冬的严寒凝结了生机,雪的弥漫掩盖了绿色,风的凛冽吞噬了活力。萧索中透着苍凉,肃杀中含着悲怆。干枯的树枝在寒风中无助地摇摆,低垂的太阳在阴霾里吃力地照耀,白色的原野在寂静中无言地蔓延。 身后的追兵越来越近了。史朝义知道自己这次恐怕在劫难逃了,索性勒住了马,飞身下马,将一条长长的白绫挂在树枝上。 他最后看了一眼这个残酷的世界,痛苦地闭上了双眼。 正月三十日,史朝义的首级被送到了京师长安。代宗皇帝李豫见到史朝义的首级之后不禁百感交集。 历时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终于画上了句号,李豫的祖父玄宗皇帝李隆基想画上这个句号,他的父亲肃宗皇帝李亨也想画上这个句号,可最终却都无能为力,成为他们心中永远的恨。 虽然这个句号是李豫画上的,但这个句号却并不圆满。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群宦官上青楼。谁都有难以逾越的鸿沟,奔腾的黄河无疑成为李豫难以逾越的鸿沟。虽然河北地区在名义上又回到了帝国的怀抱,但是他这个帝国皇帝却只能在地图上凝望那片熟悉而又陌生的土地。 旷日持久的安史之乱几乎要将曾经繁华一世的唐帝国彻底拖垮,因此李豫不得不向现实低头,急于扑灭叛乱的烽火。经过一番政治妥协,田承嗣、李怀仙、李宝臣、薛嵩、令狐彰等昔日安史之乱的叛将摇身一变成为唐帝国的节度使。对于他们而言,无所谓忠诚或背叛,因为他们早已泯灭了政治信仰,唯有顺从或者对抗! 随着岁月的流逝,那些曾经驰骋疆场的悍将们渐渐老去,多了几分迟暮,也多了几分沧桑。一轮新的权力更迭和政治洗牌也悄然拉开了帷幕,而这也将深深地影响唐帝国此后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政治生态。 代宗皇帝李豫虽没有力挽狂澜的魄力,也没有定鼎乾坤的能力,却是一位称职的守成之君。他的儿子德宗皇帝李适却因意气用事而不慎打开了;潘多拉魔盒;,一时群魔乱舞,日月黯淡。其间,既有暗中角力,又有正面对抗;既有硝烟弥漫的战争,又有杀人不见血的争斗! 刚刚从安史之乱中挣脱出来的唐帝国再次被推到了生与死的边缘,几度命悬一线,却几度化险为夷;几度胜利在望,却几度功败垂成。那些为帝国而战的人,也曾喜笑颜开过,但只是暂时的;也曾心满意足过,但只是一时的;也曾绝望过,但依旧在坚守;也曾心碎过,但依旧在抗争。 李适做梦也想不到局势竟会恶化到如此不可收拾的地步,两度落荒而逃,几度死里逃生。他所要面对的将是一个比安史之乱更为错综复杂的乱局。那是一段犹如凤凰涅槃般的艰难历程。安史之乱时,敌人虽然强大,却始终站在你的对面;而在这场变乱之中,李适竟然一时分不清谁是敌,谁是友,只因敌人随时会变成战友,而战友也随时会变成敌人!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