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辛格(理想主义者)(精)》是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的传记。尼尔·弗格森从基辛格颠沛流离的少儿时代,到长大参军参战,到成为大学教授,再到成为美国政坛的新星展开叙述,着重于基辛格的思想轨迹。弗格森笔下“思想家”基辛格的前半生,深受理想主义的影响,并有幸结识了了克雷默、艾略特、邦迪和洛克菲勒四位良师。基辛格是一位康德式的理想主义者,而在本书的结尾,他转变成了现实主义者,达到权力的巅峰。
| 书名 | 基辛格(理想主义者)(精) |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 作者 | (英)尼尔·弗格森 |
| 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基辛格(理想主义者)(精)》是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的传记。尼尔·弗格森从基辛格颠沛流离的少儿时代,到长大参军参战,到成为大学教授,再到成为美国政坛的新星展开叙述,着重于基辛格的思想轨迹。弗格森笔下“思想家”基辛格的前半生,深受理想主义的影响,并有幸结识了了克雷默、艾略特、邦迪和洛克菲勒四位良师。基辛格是一位康德式的理想主义者,而在本书的结尾,他转变成了现实主义者,达到权力的巅峰。 内容推荐 100多箱私人文件,全球111个档案馆的材料,8000余种、合计近40000页的资料……在基辛格的委托下,哈佛大学教授、历史学家尼尔·弗格森向人们展示了1969年以前的基辛格——美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外交政策理论家之一。基辛格的思想资本有两个基础:历史研究和理想主义哲学研究。 《基辛格(理想主义者)(精)》是一位知识分子的传记,但又不仅仅是一部知识分子的传记,因为在基辛格的思想演变过程中,研究和经验极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相互影响。这是一部成长小说——既有哲理又带感情的教育故事。 基辛格所受的教育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的他经历德国暴政,领略美国民主,后来以美国士兵身份回到德国;第二阶段的他在哈佛初步接触哲学上的理想主义和历史知识,并成为核战略领域的公共知识分子;第三阶段的他成为纳尔逊·洛克菲勒和肯尼迪总统的顾问,从华盛顿特区的政治现实中吸取了惨痛的教训;第四阶段的他三赴越南,意识到美国无法成为越战的赢家;第五阶段的他在巴黎学会了什么是外交欺骗,直到最后完全出乎意料地被尼克松任命为国家安全事务助理。 目录 推荐序 序言 导言 卷一 第1章 故乡 第2章 逃难 第3章 哈得孙河上的菲尔特 第4章 出人意料的二等兵 第5章 生者与死者 第6章 在第三帝国的废墟上 卷二 第7章 理想主义者 第8章 心理战 第9章 基辛格博士 第10章 奇爱博士? 第11章 奔波双城 卷三 第12章 双重身份 第13章 灵活反应 第14章 生活现实 第15章 危机 卷四 第16章 出兵越南 第17章 不文静的美国人 第18章 风中浮尘 卷五 第19章 反对俾斯麦的人 第20章 等待河内 第21章 1968 第22章 不可能的组合 后记 致谢 注释 试读章节 第1章 故乡 菲尔特对我来说无关紧要。 ——亨利·基辛格,2004年 1 如果传主断然否认自己的童年对其后来生活的影响,那么,传记究竟该从何处入手? 常有人说,基辛格在20世纪30年代的德国长大,这段经历“给他的……青春期留下了痛苦的阴影”。比如,“基辛格感到自己会不断遭遇无法预测的暴力,这一点显然在他内心深处定下了某种基调,他后来的态度(包括对核战争的态度)可能就建立在这种基调之上”。另一位作者猜测20世纪70年代基辛格“害怕回到魏玛共和国充斥着暴力、混乱和崩溃的局面”。这位作者声称,要理解基辛格对越南战争和水门丑闻的态度,只有参照他年轻时代在德国的经历。的确,他的整个哲学和政治观都有着深厚的德国根源。“经历过魏玛共和国的崩溃之后……他深信……民主有其非常黑暗的一面。”正是因为这段经历,基辛格一辈子都是文化悲观主义者。 基辛格本人曾多次表示上述说法不值一提。1958年他回到巴伐利亚的故乡时宣称:“我在菲尔特的生活似乎没有给我留下什么深刻印象,有意思的事、好玩儿的事一件都想不起来了。”1974年3月他接受《纽约邮报》记者艾伦伯格采访时,轻描淡写地承认小时候在纳粹德国“经常在街上被人追赶、痛打”。但他很快补充道:“那段童年经历说明不了任何问题。我并没有感到不快乐,也并没有强烈感觉到发生了什么事。对孩子来说,被人追打不是什么大事……现在流行什么都从心理分析的角度来解释。但我告诉你,童年时期那充斥着政治迫害的成长环境不是我这一生的决定因素。” 基辛格写就的从政生涯回忆录只有一次提到他在德国度过的童年。2004年,他说他的故乡对他无关紧要。因此那些想从他的德国犹太裔出身寻找他政治生涯关键点的人是在白白浪费时间。 我受过纳粹的影响,很不愉快,但也不至于影响我和同时代的犹太人的友谊,因此我不觉得很痛苦……我不同意他们从病理上所做的解释,说什么我酷爱秩序、不爱正义,还说因为这样我才能深刻理解国际体系。我不关心国际体系。我关心的是我生活的城市的足球队排名。 基辛格后来乐意重游菲尔特,更让人以为他的青春期并不痛苦。1958年12月访德期间,他回到故乡,当时他是哈佛大学国际事务中心副主任,这次他回德国,当地报纸用两个段落的篇幅做了报道。17年以后,身为美国国务卿的基辛格来到菲尔特接受“市民金质奖章”,陪同人员除了他的妻子,还有父母和弟弟,这一回,引起了媒体极大的关注。这次访问经过精心设计,是为了庆祝(用基辛格的话来说)“美德两国人民重新恢复友谊,非同凡响”。当天,巴伐利亚名流会聚一堂,基辛格和德国外长汉斯-迪特里希·根舍相互致辞,而这在今天看起来也许是外交上的老生常谈。 (基辛格宣称)在核灾难的阴影下……我们不能臣服于所谓的历史悲剧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共同的任务就是联合起来建立国际关系体系,确保各大洲的稳定和各国人民的安全,通过共同利益把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在国际事务中讲究约束和克制。我们的目标就是所有国家(不管是大国,还是小国)正在争取的和平,那是持久的和平,因为所有国家都希望维护和平,不管是弱国,还是强国。 但是最令人难忘的还是基辛格父亲路易斯的即兴演讲,这是1938年以后老人第一次回德国。尽管他提到那年是“被迫离开”德国的,但他反而慷慨地谈起菲尔特早年的宗教宽容传统。(“几百年来,德国许多城市充斥着狭隘的观念与偏见,但在菲尔特,不同信仰和谐共存。”)他儿子在故乡获得荣誉不仅仅是因为他功成名就,而且因为他就像阿里斯托芬的喜剧《和平》中的主人公特里基斯一样: 认为他的毕生工作就是奉献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促进、维护世界和平。他与美国总统并肩工作,志存高远,要把世界带入一个各国相互理解、和平合作的时代……我们当父母的感到很满足,今天世界各地都看得见基辛格的名字,它成了“和平”的代名词:基辛格这个名字已经成为和平的同义词。 那是1975年12月。安哥拉已开始内战,距葡萄牙殖民统治结束还不到一个月。就在基辛格访问菲尔特的前几天,巴特寮在越南和苏联支持下推翻了老挝国王,而印尼军队入侵了刚刚独立的东帝汶。授奖仪式刚过8天,美国中央情报局驻雅典情报站站长被人击毙。那个月的报纸上充斥着恐怖主义暴行的行为:爱尔兰共和军在伦敦施暴、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在维也纳施暴、南摩鹿加群岛分裂主义者在荷兰施暴。就连纽约拉瓜迪亚机场也发生了一起灾难性的炸弹爆炸事件。在一些年轻的德国社民党人看来,在这样的时刻给美国国务卿授奖似乎不合时宜。或许只有在场的年纪大的德国人才能明了基辛格讲话的意义。他呼吁“建立这样一个世界,是和解而非权力让人们充满自豪;迎接这样一个时代,信念是道德力量而非偏狭与仇恨的源泉”。这些并不是空话。在基辛格一家看来,这次“回家”“特别令人感动的”是,当时他们落魄到背井离乡,而今归来却被奉为上宾。(P35-38) 序言 在美国成为世界强国的历史中,涌现出一批重要的战略思想家:海权论代表人物马汉、被称为“冷战先生”的遏制战略设计师乔治·凯南(他本人后来竭力否认这一点,认为人们误解了他的初衷)、美国前国务卿马歇尔、卡特政府时期的国务卿布热津斯基,以及本书描述的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这些人除马汉之外,都既是战略家,也是战略制定者。 有一点特别值得关注:在每个关乎国家命运的关键节点,美国都十分重视和重用战略家的思想。冷战初期,乔治·凯南的思想得到充分利用,而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处于衰落期,基辛格的思想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转型期易于产生新思想,但不一定被重视,只有那些战略观点被重视的国家才能不断发展壮大。 基辛格是美国成为世界超级强国后出现的世界级的战略家和思想家。他是美国“旋转门现象”的代表人物,不仅战略理论造诣深厚,更有幸能够将其理论思想推向外交实践。他在美国20世纪70年代陷入低谷的时候辅佐尼克松,为处于衰落期的美国出谋划策,以在哈佛“面壁十年”期间学习的均势法则为指导,在冷战转型的复杂敏感时刻,于大国关系和大国战略中纵横捭阖,在一定程度上遏止了美国的颓势,为里根时期的美国振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基辛格是美国历史上富有争议的人物,“既受人敬重又遭人痛恨”,即使在美国国内,人们也对他褒贬不一。这大概缘于他独特的思想历程和他人生的丰富、复杂。关于基辛格的著述很多,他自己也著述颇丰。而这本来自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尼尔·弗格森的传记则独树一帜。 首先是突出了基辛格思想的演变和转变过程。因此这本书分为两册,上册为《基辛格:理想主义者》,下册为《基辛格:现实主义者》。弗格森强调,基辛格最大的成就是其思想,而了解其思想发展演变的过程显然有助于加深我们对基辛格本人和他战略思维的认识。当我们通过阅读传记了解年轻的基辛格从一个理想主义者转变为从政时的现实主义者的经历时,真的不得不惊叹环境、时事和角色对于人生巨大的塑造能力。 其次,这本书有大量的的第一手资料。十年间,弗格森得以翻阅基辛格的私人文件,共计100多箱。为了获取最为原始的素材,作者偏重查阅事发时的文件和录音,而不是多年后采访中的证词。 正如这本书自序中所引用的著名传记作家博斯韦尔的话:给一个人立传,不仅要按时间顺序讲述他生活中所有最重大的事件,还要把他私下的所书、所言、所想糅合在一起。作者力图从多元的视角来描述基辛格,不仅从他个人的角度,还从美国的角度,从朋友、敌人和中立者的角度来解读。作者认为,“基辛格位高权重,说他在世界范围内纵横捭阖并不为过,为如此奇人立传必须要有全球视野”。 最后,作为知名的历史学家,尼尔·弗格森的历史纵深感和深邃思考力为驾驭基辛格这样丰富且复杂的政治人物的传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这样有着深厚思想的历史学家为一个历史人物作传,思想上的心有灵犀为这本书的深度提供了保障。作者力戒夸张的赞颂,试图以平视的客观视角来认识和把握基辛格,把基辛格身上的神秘色彩进行了准确的还原。作者立志“如实直书”,写一部“实实在在的”基辛格传。作者希望反驳“这位教授从本质上说是一位马基雅维利的信徒,或是自己曾经论述过的19世纪欧洲均势政治的一个简单的翻版”这样过分简单化的结论。 中国读者对基辛格有一种特殊的心理,主要缘于他是中美“破冰之旅”的先行者之一,是“阿波罗计划”中率先踏上神秘的中国大陆的美国政府高官。这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美国高官事隔二十余载第一次访华。基辛格数次受到周恩来总理接见,在《中美联合公报》的起草中发挥了其个人智慧。基辛格因成为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推动者而载入史册。长期以来,基辛格先生一直致力于中美友好,是一个能够从战略高度看待中美关系的重要政要,也是传播中美友谊的使者。 诚然,作为杰出的犹太裔美国精英,他的所作所为都是基于美国国家利益,是为美国利益服务的。但是中国读者通过阅读他的传记,不仅可以了解基辛格本人思想的形成,也可以更多、更深地了解美国外交和美国战略,从而为中美交流、中美新型伙伴关系的构建做出各自的贡献。 这本书洋洋洒洒,庞而不乱,始终紧扣基辛格思想发展和亲历的重大事件。既是传记,就包含深刻的人生感悟,无论对错,都可为各行各业的人士了解美国政界人士的人生经历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愿这本书能成为有识之士的人生启迪读物,更愿本书成为中美思想文化交流的一种尝试。 基辛格博士已经九十多岁了,他曾经数次来到外交学院与我院师生进行座谈交流。当人们问到他长寿的秘诀时,他说,主要是遗传基因好。我想,他的长寿也得益于他对世界历史所做的积极贡献。 我们祝愿这位中美关系发展最重要的见证人和推动者健康长寿,也祝愿老一代中美有识之士开创的中美关系继续发展。 王帆 外交学院副院长、教授 2018年1月8日 后记 一部成长小说 每一件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都会留下痕迹,每一件事都在不知不觉中塑造我们。 ——歌德,《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 亨利·基辛格前半生的经历是一部真正的成长小说。它像歌德那部影响深远的小说《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一样,是一个关于亲身经历的教育的故事,有时候这种经历还很痛苦。 基辛格所受的教育分为5个阶段,而威廉·迈斯特经历的阶段有7个。第一阶段是基辛格年轻时经历德国暴政,领略美国民主,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阶段是他在哈佛大学初步接触哲学上的理想主义和历史知识,首次在“波士华”将这些学术见解应用于核战略这个新领域。第三阶段是在肯尼迪执政的那些令人日艮花缭乱、危险重重的年月里,他从华盛顿特区的政治现实中吸取了惨痛教训。接着是他全身心投入在越南进行的新型战争。最后,基辛格在巴黎学会了外交欺骗。 他在前4个教育阶段取得的进步都有良师相助:首先是弗里茨·克雷默,一个戴单片眼镜的靡菲斯特,穿一身橄榄绿军装;接着是威廉·艾略特,来自美国南部的牛津派理想主义者;然后是麦乔治·邦迪,白宫里的白人盎格鲁一撒克逊新教徒;最后是纳尔逊·洛克菲勒,他有意成为一名艺术收藏大家,支持基辛格反对马基雅维利主义,基辛格给他的建议有多理想化,他追逐权力的表现就有多天真。他们每个人都以不同方式鼓励和发展了基辛格的理想主义,使之从哈佛岁月里曲高和寡的康德哲学演变成洛克菲勒渐入佳境的演讲中更加切实可行的口号。然而在最后一个阶段,基辛格孤身作战,全力应付越南困局,学着尊重俾斯麦、戴高乐和摩根索等人身上体现的现实主义范式。 从1945年到1969年,基辛格经历了4位占据世界权力巅峰之位的人物:杜鲁门,遏制战略的坚定执行者;艾森豪威尔,推行核威慑和边缘政策的冷静管理者;肯尼迪,魅力超凡但两面三刀的灵活反应战略大师;约翰逊,不择手段、把有限战争理论变成无限政治灾难的牛皮大王。初出茅庐的基辛格作为一名政策顾问,把他们逐个批判。那段时期,他一直希望纳尔逊·洛克菲勒能当选总统。他把纳尔逊理想化为美国的贵族、温和的共和党人和开明的领导人。基辛格万万没想到自己最后成为暗地里阴险狡猾的理查德·尼克松的国家安全顾问,这个人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是一个十足的现实主义者。因此,任何把基辛格的一生描述成在通往美国政坛巅峰的艰难道路上爬行的言论都歪曲了他的纯真和对洛克菲勒的忠诚,虽然有足够的证据证明这位纽约州州长从不肯屈尊为确保获得党内总统候选人提名而做一些必要的事。没错,洛克菲勒的对手们络绎不绝地来请教基辛格,通常基辛格也会给他们一些建议,在所有来访者中,他最抗拒的就是尼克松。基辛格从没想过自己会被任命为国家安全顾问,直至尼克松做出明确表示。直至那时,基辛格仍在犹豫接还是不接,即便尼克松是所有候选人中最乐于接受改革国家安全政策制定体系建议的,而基辛格是这些建议的草拟人之一。 在每一个学习阶段,基辛格都能学到一些有关外交政策本质的新知识,逐渐确立起自己对国际关系的一套看法,直至20世纪60年代末,几乎无人能出其右。一个曾经在希特勒政权下生活的犹太人,逃难逃出德国,后来又以美军士兵身份回到德国,感受到大屠杀的恐怖。从这些经历中,他学到了什么?早前的作家缺乏回答这些问题的知识,所以他们猜测基辛格要么是痛苦的,要么是压抑的。但正如基辛格本人对父母所言,“不是每个从这场战争走过来的人都是神经质的”。这些经历彻底改变了他,但用尼采的话说:杀不死他的,只会使他更坚强。他父亲曾强烈要求他“强硬”地对待德国人,他对父亲说:“对那些参加了纳粹党,对造成这场苦难负有责任的人,我很强硬,甚至残酷无情。但到了一定时候,我们应该摒弃这种负面态度;到了一定时候,我们应该做出一些积极的行动。或者我们必须永远留下来守卫这里,防止出现混乱局面。”或者,正如得知希特勒死讯的那个晚上,他对朋友罗伯特·泰勒说的话:“我们俩都会留下来尽绵薄之力,不能让所有牺牲同胞的鲜血白流。为此,我们愿意长期留守。”作为一名肩负消灭纳粹任务的反谍报部队军官,他告诉他的队员:“我们还必须行动坚决,决策公正,快速执行决策,向德国人证明民主确实是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案……一有机会就用语言和行动证明我们理想的力量。” …… 在那出剧里,令人哭笑不得又为人和善的特吕盖乌斯成功终结了雅典和斯巴达之间长达10年的伯罗奔尼撒战争。为了促成此事,他坐在一只巨型甲虫的背上飞到奥林波斯山(像《伊索寓言》里的一个故事那样)。他找到了众神的家,却发现除了赫尔墨斯,其他神的住处都人去楼空。赫尔墨斯告诉他,和平女神被战魔投进了一口深井。她被抓去那么久全归咎于一帮雅典政客,他们是战魔手中的人体“捣杵”,被用来把希腊人碾碎在血淋淋的研钵里。特吕盖乌斯在一众同胞和赫尔墨斯的帮助下,成功救出了和平女神。虽然特吕盖乌斯后来娶了收获女神(象征着战后的繁荣),还有重返土地的农民为他们庆祝,但他的成功算不得圆满,因为阿里斯托芬真正的主题根本不是和平,他想说的是终止一场战争有多难: 合唱:是的,这样的人对全体公民有好处。 特吕盖乌斯:你们把佳酿全拿出来,会更了解我是什么样的人。 合唱:即便是现在也看得清清楚楚,因为你已经是全人类的救世主了。 特吕盖乌斯:你们干掉一杯新酒再说这话吧!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