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听音乐那样去看网球
每年的这个时候,我都会如约去看中网。六年了,秋天里的这个赛事,已成为我对北京秋天的期盼,像盼秋月升起、盼柿子满枝、盼桂花香溢的树下那一杯清茶,这种期盼更像是一种仪式,像每年的维也纳新春音乐会宣告新的一年到来一样的仪式。中网来了,枫叶也就红了。
我第一次看网球是在一张老照片上,一间咖啡屋,一面墙上贴满追溯网球运动发展史的老照片。在一张发黄的照片上,我听到12世纪法国传教士在教堂的回廊里,回荡着手掌击球的声音,那是最早的网球,但我觉得它应该叫手球。后来这种我叫作手球的东西改革了,文明了,变成了持拍的网球,并在法国、英国的宫廷中盛行。照片上,皇家贵族的花园内,贵族太太或小姐,身穿紧身的带有裙撑的长裙在草地上打网球,不竞技但很娱乐。不过,我从老照片上看到的网球,更多的是衣着、体型、仪态等一切除了“运动竞技”以外的东西。因此,网球在我的意识里,是贵族的,如宫廷里的音乐。
我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看网球是在电视里。一个来自瑞士的叫玛蒂娜·辛吉斯的姑娘,她纯真的笑容,让我第一次完整地看完一场比赛。最后的女单决赛是被誉为两代网球女皇之间的对决,年轻的辛吉斯在握有两个赛点的情况下被格拉夫逆转。赛后她没有上前领取亚军的银盘,而是选择了藏在母亲的怀中哭泣,罗兰·加洛斯成为她永远的梦。这让人辛酸的镜头成为我对那届法网最深的记忆,也是我对网球的记忆。
三年前,我为了辛吉斯去看中网,她却意外输给了彭帅被淘汰出局。网球场那优雅的姿态不在,这次她是真的走了,把自己职业生涯的绝唱留在了中国。
在辛吉斯年代,皮特·桑普拉斯是温布尔顿永远的国王,他是有史以来最好的草地球员。桑普拉斯用自己的第十四个大满贯冠军为职业生涯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也许是桑普拉斯太过于强大,后来,我在格兰特自导自演的《旅行者》影片中看到,导演用好莱坞电影一贯的伎俩,在电影里,让一个小人物凯尔在阳光下击败了一代球王桑普拉斯,打破了现实中桑普拉斯战无不胜的神话。这部电影很阿Q也很娱乐,我记得电影中的网坛小人物凯尔在电影中总是微笑着说一句话:“我赢了会喝一瓶啤酒,我输了也会喝上一瓶啤酒。”凯尔让我们忘记那些球场上纠缠的胜负和输赢。
现实中的桑普拉斯是在最合适的时候选择了远离胜负和输赢,留给我们他怀抱儿子在阿瑟阿什球场满含热泪宣布退役的场景:“现在最需要我的不是网球,而是我的儿子。陪着他成长,教育他成人,一定是更有趣的一个课题。”
写这篇文章时,我想起今年5月去“看”李云迪肖邦音乐会的事。坐在前排的我,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看李云迪演出。我之所以用“看”而不是“听”,是因为我实在是不具备全凭听觉去欣赏音乐的能力,只好借用视觉,引领我感受音乐。那天,我看到李云迪一会儿舒展一会儿紧皱的眉头,看到他很少的肢体语言却在手指尖触及键盘时发出的钢刃般的声音;看到李云迪运指如飞演奏的唯美和委婉与肖邦音乐的唯美和委婉;看到李云迪在肖邦诞辰200周年的日子里与大师对话,看大师复活。
同样,我也不具备观看网球运动的能力,我很不专业也很不球迷,甚至说不出几个专业术语,看球也是一年一次,过年似的。我是因为喜欢听网球击球的瞬间发出的声音才喜欢看网球的。网球的击打是单纯而干净的,是音乐中最纯粹的节奏。一场比赛,无数次单纯的无伴奏的打击后,或叹息或雀跃,或舒缓或忧伤,这些单纯的打击演奏出最原始也是最有生命的音乐。我喜欢这种没有旋律的音乐,这种没有旋律的音乐可以演奏出无限的旋律,这旋律,可听、可看、可闻,可随心、可冥想,波澜起伏,游走四季。因此,在我的意识里,音乐是可以看的,网球是用来听的,就像在秋夜,听花开的声音。
2010年10月9日P1-3
体育散文是散文大家族中的奇葩。《体育的模样》堪称体育散文的最新收获。范承玲跨越体育与文学两界,以文学的眼光、人文的情怀书写体育风云,将体育的激情与文学的曼妙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情思动人心魄,读之如饮甘泉,给人以奇特的审美享受。
——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吴义勤
体育人与大众对体育的感知,有相通也有不同。正是这种相通与不同,更展现了体育的魅力。承玲作为和我同年代的体操运动员,现在的公务员、作家,她超然地跳出体育又回到体育而写下的这些美文.其视角、感悟、表达,无不充满新意,无不情动言形、理发文见。我愿与读者一起分享她笔下这种独特的体育情怀。
——体操王子、李宁体育用品公司董事长,李宁
范承玲将《体育的模样》呈现给读者,填补了体育散文的空白。如果说体育先天具有新闻性,那么在公众都知道的新闻背后,我们还能获取什么呢?这就需要文学的解读。因此本书具有非凡的意义。
——中国散文学会常务副会长,红孩
体育运动是一种修行,肢体的一举一动都带出灵魂的风景。承玲女士捕捉了这些瞬间,让我们惊喜。
——电视人,张子扬
认识作者应该快30年了。认识她之前我是先“认识”她的文章。一次我作为评委参加《中国体育报》的征文比赛,那是一次盲审,她的文章获得一等奖。事后才知道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和我在同一个大院工作的同事,刚入职体育报,曾经是体操运动员。多年后见她,她说那是她第一次获奖,也正是那次获奖,给了她日后坚持写作的信心和勇气。
我曾经当过十年的体育记者,和运动员有过接触。运动员能写一手好文章的,除徐寅生等极少几位外,并不多见。也有一些运动员出版过传记或写真随笔集之类,但那大多有人捉刀代笔,是明眼人能够一眼望穿的。对于能写一手漂亮文字的曾经的体操运动员,一身两任,一手持笔,一手舞练,犹如平衡木上需要平衡,那是一种磨练出的本事,也是一种不满足的追求。我自然会格外敬重。
《体育的模样》不是范承玲的第一本书,这是她的第三本散文集,她的散文集《秋天的行走》曾获得第四届冰心散文奖。这三本书,串联起她的文学也串联起她人生的轨迹。
对于体育,她怀有感恩的心,体育是她的第一份职业,体育伴着她从小姑娘长成大姑娘直至婚嫁。范承玲作为运动员、教练、体育记者、编辑,采访过奥运会、世锦赛、亚运会等赛事,从而写成她一篇篇的文章。和一般体育记者写出的文字不同,不仅在于她对于体育的熟悉,而在于她对于体育的感情。这感情融入她自幼投入体育之中体味到苦辣酸甜之后的血肉交融,以及她比一般运动员对于体育更为细腻敏感的心。她曾经这样回忆她最初对于体育的认知和情感:“那时,奥运会、亚运会离我们很远,但这样的场面离我们很近。‘小皮球,橡胶泥,马兰开花二十一……’,我一直仰视我们班里那个能从脚踝跳到手臂最高处的女孩,就像后来我仰视的科马内奇。”这样的回忆是那样的纯真,让纷繁的体育一下也变得那样水阔天青般纯真。真实而真挚的感情,在文字中是一眼就能触摸到的,在这里,人和文字都不会骗人。这是散文创作最本质的地方,也是区别其他文体最重要的地方,难得的是范承玲从一开始的写作中就抓住了它,如同她紧紧握住了高低杠的杠杆,不管高低起落上下沉浮如何,手不放松一点。
和一般作者写作体育题材的文章另外一点不同,在于作为运动员,她是一个有竞争经历的人。正是因为这种经历,她才有底气从体育的胜负、输赢中挣脱出来,站在远处,观体育大千。离开赛场的她,“赛场”更大,体育给予她观察社会和人生的角度,让她有足够的空间表达对人性对社会的关切。体育,让她迈进文学的新天地,拓宽她自己人生的半径,也拓宽了体育文学的疆域,从而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在《带着心爱的橄榄球去远征》中,有这样一段描写:“一名高大的美国军人单腿跪立,侧着脸面对着他的学生,照片上完全看不清他的模样。一名身材有些单薄的中国士兵双手抱球做出准备投掷橄榄球的动作。他俩的身后是一群中国士兵,脸上露出认真而好奇的笑。他们都是一身戎装,他们都很年轻,但战场就在他们的身后。或许这是他们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听到橄榄球这三个字,也许很快,这三个陌生的字就和他们的生命一样,永远埋在高黎贡山……我想,这只球一定是这位美国士兵飘洋过海带来的随身物品,橄榄球运动一定是他最爱的运动。战前,在大学里读书的他,一定是一名优秀的橄榄球运动员,后来,战争来了,他放下书本,告别恋人,带着他心爱的橄榄球远征……”这是范承玲看到一张并不起眼的体育照片后的感动。这是只有当过运动员的她,才会有这样的敏感和感动。更重要的是,在这里,体育已经不仅仅是比赛,而成为人生与命运的一种变奏,或延伸。一枚枚小小的橄榄球,才变得让人柔肠绕指。
在《树上的篮球》中,她写在她站在家乡贵州贫穷山区一个简易孤独的篮球架下的感想:“我在篮板下站了很久,四周是山,在地无三尺平的山区,这块很小的篮球场显得有些空旷也有些奢侈。中午的太阳很刺眼,太阳下,塑料绳悬挂的篮板随着风在我眼前来回晃动,我想象着这个依凭树干的简易篮球场,给这家或许还有这附近的孩子带来多少欢乐多少笑声?”当然,她可以接着想象下去,想象得更为连绵丰富,但仅仅是这一点联想,已经足以打动读者。因为这个简易的篮球架,和那枚小小的橄榄球一样,不仅仅属于体育的范畴,而属于人生,它比体育的天空更宽泛,它比比赛的输赢更令人心动。
这样的文字,在这本书中有很多,是最值得一看的。她写在乌兹别克斯坦举行的篮球亚锦赛,中亚区预选赛开赛在即,阿富汗球队却迟迟不到,乌兹别克等国为了等待战火中的阿富汗球队的到来推迟赛期。她说:“这是一个充满人类关怀的等待,像母亲等孩子回家。”写得感人。她写广州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开幕式上,第一个入场的是阿富汗代表团,大旗下面只有一个人。她说:“这是一个人的大运会。那个孤影后面,是战乱频繁的国家。但只要旗帜在,国家就在,就会有更多的人集结在这面旗帜下。”(《以体育的方式亲近祖国》)她写波士顿马拉松赛的终点,突然遭到恐怖分子的炸弹袭击,父亲迪克推着儿子已经跑了40公里,接近42.195公里的终点。要知道,这位父亲是推着轮椅上的儿子坚持跑完了全程(《两个人的奔跑》)。
这样的篇章,足以动人,她让体育跳出惯常见到的训练、比赛的场面,使得体育的内涵得到进一步的拓展,让我们看到体育精神的高扬,也让我们看到在体育精神感召下人的精神的高扬。
在范承玲的这本书中,难得有书写体育篇章中少有的诗意。她写网球的击打,单纯而干净,是音乐中最纯粹的节奏。一场比赛,无数次单纯的无伴奏的打击后,或叹息或雀跃,或舒缓或忧伤,这单纯的打击节奏是最原始也是最有生命的音乐。“我喜欢这没有旋律的音乐,这没有旋律的音乐可以演奏出时时变化、波澜起伏的乐章,在我的意识里,网球是用来听,不是用来看的。就像在秋夜,听花开的声音。”(《像听音乐那样去看网球》)
她写楼下一位每天在同一时间、在同一个地方,坚持用同一动作练习跑步的孤独者:“一年多来,我从没见他和任何从他身边走过的人说话,他是一座奇异的钟。只要他在那儿,都是这个模样……他跑步不需方向,没有目的地,所以他永远都是闭着双眼,或许,他的目的地就在他心中,在任何人都无法到达的地方。或许,他的前方就在他的脚下。”(《我家楼下那位孤独的跑者》)
写得真的不错,让看似强悍的体育有了一种如水荡起的涟漪一般湿润的诗意。这是散文写作最难达到的境界。因为书人写事,状物抒情,对于散文写作都不难,难的是在这些平常我们最容易忽略的些微小事中,感受到并捕捉到这样温馨的诗意。前辈学者钱穆先生从文学史的角度论述散文时,特别强调这一点。他说:“即如散文,亦可谓从诗体演来,其佳者必具诗味,直自乐毅《报燕惠王》,下至诸葛亮《出师表》,皆然。”
希望范承玲再接再厉。希望我们共同努力。
2017年7月25日北京
《体育的模样(精)》是作者范承玲以体育运动、足球梦想和运动员生活为题材的散文集。作者根据自己从事体育运动的经历和经验,利用自己多年来采访、考察和研究体育专业领域所积累的素材,创作了许多志趣高远、激情飞扬、文采斐然的散文,让读者领略到了一种追求更高、更远、更快的“运动之美”,以及不分贫穷与富足,也无论强大与弱小,只有平等竞争、参与、友爱、团结的圣洁的奥林匹克精神。
《体育的模样(精)》不是范承玲的第一本书,这是她的第三本散文集,她的散文集《秋天的行走》曾获得第四届冰心散文奖。这三本书,串联起她的文学也串联起她人生的轨迹。
对于体育,她怀有感恩的心,体育是她的第一份职业,体育伴着她从小姑娘长成大姑娘直至婚嫁。范承玲作为运动员、教练、体育记者、编辑,采访过奥运会、世锦赛、亚运会等赛事,从而写成她一篇篇的文章。和一般体育记者写出的文字不同,不仅在于她对于体育的熟悉,而在于她对于体育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