茫茫的草原和丘陵,悠悠的戈壁和沙漠,梦幻般的驼铃,首尾不能相望的驼队,以及那些把性命掖在裤腰带上闯荡驼道的汉子和商贾们,就像一段永不消散的音乐。驼道、驼城的故事远离我们已经将近一百年了,但是他们创造的商业奇迹却镌刻在历史无形的纪念碑上,为人民所感念。邓九刚著的这本《回望驼城(茶叶之路的东方起点呼和浩特)》向读者展示了这份辉煌。
| 书名 | 回望驼城(茶叶之路的东方起点呼和浩特) |
| 分类 | 经济金融-经济-贸易 |
| 作者 | 邓九刚 |
| 出版社 | 远方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茫茫的草原和丘陵,悠悠的戈壁和沙漠,梦幻般的驼铃,首尾不能相望的驼队,以及那些把性命掖在裤腰带上闯荡驼道的汉子和商贾们,就像一段永不消散的音乐。驼道、驼城的故事远离我们已经将近一百年了,但是他们创造的商业奇迹却镌刻在历史无形的纪念碑上,为人民所感念。邓九刚著的这本《回望驼城(茶叶之路的东方起点呼和浩特)》向读者展示了这份辉煌。 内容推荐 邓九刚著的这本《回望驼城(茶叶之路的东方起点呼和浩特)》讲述了15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中前期,以“驼城”归化城(呼和浩特)为起点的茶叶之路的故事。书中详细记录了茶叶之路的行程路径、驼队生活、贸易交流、驼商趣闻以及明代以后蒙古高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情况。书中既有召庙文化对茶叶之路的影响,又有阿拉坦汗、康熙帝、彼得大帝等人与茶叶之路的历史渊源;既有对牙行、“桥”市繁荣的生动描写,又有对中俄商贸交流的翔实记录,是一部真实反映呼和浩特城市发展历史、中俄商贸交流和中国商人创业史的著作。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驼道寻梦 一、驼道寻梦 二、驼城初创时 三、商城归化 四、驼道早期的跨境贸易 五、召城归化 六、驼道牛涯 七、最早走进呼和浩特的俄罗斯商队 八、驼道上的官方身影 九、帝王的身影 十、驼商巨擘大盛魁 十一、驼城巨商元盛德 十二、北方最大的肉食品加工基地 第二章 归化城的“桥” 一、归化的“桥” 二、马桥设在绥远城 三、驼道上倩影 四、归化城的茶坊 五、喇嘛扎布的故事 六、落户归化城的新疆驼商 七、秘境科布多 第三章 茶叶之路在草原上的经济带 一、板申与茶叶之路经济带 二、呼和浩特的南大门——河口 三、大京路上的隆盛庄 四、驼户、驼桥、驼庄和驼村 五、慈禧太后留在驼城的行迹 六、茶路其实不仅是一条路 七、驼工在驼道上的生活 八、从驼工到大财主的道路 九、呼和浩特之一翼 十、驼城美食——烧卖 第四章 驼城的回忆 一、记忆中的城池——买卖城 二、关羽崇拜 三、大盛魁的财富秘密 四、驼道掘金者 五、扎达海河经济圈 六、归化城的娱乐业 七、新时代的勃发 作者的话 试读章节 呼和浩特通往新疆的驼道,当地人称作大西路。 大西路由呼和浩特至古城子(今新疆奇台县),共计72站,全程约5430里。这条驼道从呼和浩特开始,经可可以力更、召河、头号尔、黑沙兔庙、百灵庙、一棵衬、塔布板申、伊克淖、羊肠子沟、公忽洞滩、海流兔河、红古尔鄂博、黑沙兔、摩尔古沁、乌泥乌素、忽尔洞、挨力素忽洞、阿贵尔湖、赛圪帖尔。从赛圪帖尔向北就进人喀尔喀蒙古地界了。接下来是吉尔里卯独、保尔津、夹刚尔兔、勿蓝鄂博、拖累不拉、尔德尼不拉、勿兰忽洞、博尔丹梁、卯尔古沁、土不气、哈塔不盖梁、把圪力尔忽洞、红古尔岭、速力贡尔。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从速力贡尔站开始至哈拉纽独站,人称“三不管”地界,原因是草原上各个行政旗在这段地区相互之间并没有确定界标。加之这几站人烟稀少,常有土匪出没,驼队容易被抢劫。一般有经验的领房人经过这里时都要督促驼夫快走,所以这段驼道又被称作紧八站,意思就是驼队要赶紧走路。紧八站之后是乌兰淖、玉石洼、普圪贴尔、卯独鄂博、哈拉纽独、察汗讨勒盖、察汗不拉。忽洞科布尔、白彦科布尔、赛忽洞、锡钮乌素、速红兔、乌什克、小拖累、赶只汗卯独、红淖、甲拉孟、苏计、甲会、老龙鄂博……以下各站段也不一一列出。 呼和浩特通往新疆的驼路还有一条小西路,也是呼和浩特至古城子,全程约5470里,总共72站。从呼和浩特开始,途经站段有可可以力更、召河、头号尔、黑沙兔庙、百灵庙、乌兰不浪、库伦格尔、伊肯不拉圪、张茂忽洞、乌兰闪丹、赛忽洞、什拉哈达,从什拉哈达往北就进入喀尔喀蒙古地界了。小西路行至哈拉纽独,与大西路合并,以后34站与大西路行走同样的站段。 草原上的驼道不是固定不变的,它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政情或气象地理的变化而变化,在蒙古人民共和国独立以前,大西路、小西路一直是从呼和浩特前往新疆的主要驼运通道,它基本上是沿着内蒙古和喀尔喀蒙古的边界行走,时而在内蒙古,时而在喀尔喀蒙古。1924年,蒙古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呼和浩特的驼队不能再进入蒙古,驼队只能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沿着旧驼路南侧中国边境一侧,重新辟出一条新的驼路。这条新的驼道是从呼和浩特出发经达尔罕、茂明安、乌拉特旗,然后人宁夏、甘肃,最后进入新疆。这条路主要是呼和浩特的回族驼工历经千辛万苦闯出来的。这条新路不但水草不好,而且经常会遇流沙阻挡,还时有劫匪出没。 以上这几条驼道是我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访问了大驼商曹梦麟,领房人赵长子、刘瑞,老驼夫阎万山和文化学者郎正之先生等人后,将访问记录做了粗略的整理后得出的。当时赵长子老先生住在呼和浩特回民区大泊坑附近,他的孩子在体委工作。阎万山则是著名的驼村厂汗板的老驼夫。郎正之先生是回民中学的教师。由于时代久远,加之过去蒙古语地图与现代蒙古语地图所标地名有所差异,以及过去的喀尔喀蒙古语与现在的内蒙古蒙古语的差别,我所做的笔录难免会有疏漏,但是驼道路线大方向是不会错的。后来我还查过《归绥通志稿》,该书有关驼道的记载与老驼夫所述大致相同。 我访问过的老人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曹梦麟和刘瑞两位老人,他们全都是回族。曹先生是清末呼和浩特地区最大的驼商德厚堂最后一任大掌柜,号称呼和浩特的末代大驼商。而刘瑞则是呼和浩特最后的领房人,我访问他那年老先生已经高寿96岁。那时候刘瑞家住回民区宽巷子。其实我在少年时代就经常看见刘瑞老先生,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刘瑞老先生住在呼和浩特新城,他家与我家也只隔着一条街而已。刘瑞老先生也是我父亲的至交,都是在驼道上跌打滚爬过的人。 郎正之先生是大盛魁著名大掌柜段履庄的儿子段近民的同学。他告诉我,抗战时山西军阀阎锡山曾经朝大盛魁大掌柜段履庄借过钱。日本人占领归绥后,郎正之和段近民逃往重庆。临行前段履庄嘱咐儿子,如遇困难可以找阎锡山求助。但是当郎正之陪段近民在重庆找到阎锡山以后,阎锡山只给了段近民5块大洋。为此段近民伤心地掉下了眼泪。这个山西军阀不仅抠门,还不大讲信义。 驼队的组织结构大体是这样:一链子,又叫一把子,约十八九峰骆驼,由一个驼倌牵引。皮毛“房子”用一百五六十峰骆驼,也由一个驼倌牵引。 P14-15 序言 守望青城文脉——序邓九刚先生新作《回望驼城》 白朝蓉 新年伊始,《北方新报》在“精彩大草原”专版中开辟了一个专栏,隆重推出著名作家邓九刚先生系列文化散文《回望驼城》。从2015年1月5日起,连载数月,计划年内成书出版发行,并简要评介曰:“这是作家经数十年积累呕心沥血完成的一部重头作品,是为故乡呼和浩特立传的一部力作!”此消息让我眼眸一亮,精神一振,拊掌赞道:“真不愧高产作家,驼城之骄子也!” 对于邓公的作品,本人情有独钟。凡连载者必剪裁在案,先睹为快。《回望驼城》单行本拟由远方出版社于年内隆重推出。也许是“心有灵犀一点通”吧,半月前邓公约我为其新作写序,我欣然应允。因为在不知不觉中我已做了准备。我深信这是我们朋友28年间相逢相知的缘分使然。 邓九刚先生是呼和浩特人,1948年出生,已迈入老年作家行列。但他始终是本土文化的守望者,几十年痴心不改,矢志不渝,且老当益壮。他是本土作家的代表人物,也是为家乡驼城树碑立传的史学家。在本书开卷第一章,他就深情地坦言:“我感恩于呼和浩特,我感激这座母亲城!我当然热爱它,当然要研究它!”可见称他为“驼城之子”是最恰当不过了。请看他以驼城往事为题材创作的中长篇小说的书目吧:《驼道》《驼帮》《驼路》《驼村》《骆驼歌》《大盛魁商号》《走西口》,还有著名的大型史学作品《茶叶之路》(我们原称为纪实性文学作品)、《复活的茶叶之路》等等,洋洋400多万字,哪一篇不是驼城旧事脱胎而来?哪一篇不沐浴着塞上驼城的光辉?当然,“驼城”只是邓公对家乡呼和浩特的昵称、爱称而已。其实,呼和浩特是一座历史名城:战国时赵国初建云中城;北魏建盛乐城;辽朝建丰州城:北元阿拉坦汗及三娘子建库库和屯城,明朝赐名“归化城”,她和18世纪70年代建成的绥远城合为一城,从清代后期到民国时期叫归绥城,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直到1954年初,新中国才恢复了该城的蒙古称谓——呼和浩特(青城),并定为内蒙古自治区首府。 《回望驼城》分为“驼城寻梦”“归化城的桥”“茶叶之路在草原上的经济带”和“驼城的记忆”四章,每章有若干节,约23万字。本书内容极其丰富,涉及面广,无所不包。它集商贸、文化、政治、民族、宗教、民俗、伦理、自然、地理、历史、建筑等多方面内容于一体,是读懂呼和浩特的百科全书,是打开驼城神秘宫殿宝库的金钥匙和咒语“芝麻开门”。 呼和浩特还有一个雅号叫“召城”。本书的“召城归化”一节中有精彩的描述。据考证,当年归化城拥有87座藏传佛教的庙宇(即召庙)。民间流传的顺口溜有“七大召八小召,七十二个免名召”,“喇嘛点上数的三千六,点不上数的无其数”等,可见召庙众多,香火燎烧,盛况空前。~a,1-,汉传佛教,道教的观音庙、城隍庙、关帝庙、财神庙等,同样香客不断。当年的呼和浩特老城(召城)中召庙、寺堂并存,也就是说世界三大宗教——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在此和睦相处、互相尊重、各行其教。此风一直延续至今,佛教的召庙、伊斯兰教的清真寺、天主教的教堂同处一城,共享盛世,已成为被各界人士称道的一大景观。 邓九刚先生的系列作品之间有很大的连接性、关照度。比如新作《回望驼城》一书的第三章专门写“茶叶之路在草原上的经济带”。这既与旧作《茶叶之路》相辅相成,又是新得史科的增添和思想内涵的延伸,可谓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其他带“驼”字的作品,都有这种“脐带”关系、基因关系、都运关系。这就叫文学特色、艺术个性和作家风格吧! 为了对邓公新作和整个创作活动有一个深入了解,有必要对《茶叶之路》问世至今的相关情况做简要的梳理与回顾,以飨读者。 2000年,《茶叶之路》第一版问世,揭开了被尘封100多年的茶叶之路的历史,开启了中、蒙、俄三国文化学者和经贸界人士的交流活动。4年后,南开大学米镇皮教授所著《清代中俄恰克图边境贸易》一书,用大篇幅讲了茶叶之路的往事;7年后,美国女学者艾梅霞也出版了一本内容相近的同名著作《茶叶之路》,并被翻译成汉文发行。这些足以证明茶叶之路是客观存在的史实。2008年,邓氏《茶叶之路》再版后,再版发行量猛增,台湾和香港还专门印制汉文繁体字版本,出现预期的轰动效应,今人鼓舞。中国文献出版社计划2015年下半年出版《茶叶之路》俄文版。 2009年阳春三月,经内蒙古党委宣传部批准,内蒙古茶叶之路研究会在呼和浩特成立,邓九刚先生荣任会长。自此,中、蒙、俄三国有关茶叶之路的研究会、学会及基金会,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在恰克图,在乌兰巴托,在乌兰乌德,在中国的福建、湖北、湖南、山西、河北、云南、内蒙古等省区,都相继成立了很多社团机构,可谓“繁花似锦,春色满园”。 《茶叶之路》不是小说、游记,而是独具特色的史学著作。它既有小说家的形象、生动,又有史学家的缜密、严谨,还不乏哲学家的深邃、敏锐。此著作不愧为历史的一面镜子,邓九刚不愧为以驼城为中心的地域文化的一部活字典! 鉴于《茶叶之路》一书的思想性、知识性、可读性、趣味性和文学性俱佳,2012年,该书被国家社科联等部门评为“全国百科优秀科普读物”。获此殊荣,实属不易。同年,由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牵头,蒙古国、俄罗斯参与录制的90集大型纪录片《茶叶之路》分期播出后,反响强烈。该频道节目部主任王晓斌不胜感慨地说:“一直以来,我们对于这条贯穿南北的茶叶之路知之甚少。科教频道希望可以为观众们再现这条传奇而悠远的古代商贸之路,进而了解中国的茶叶和茶文化。” 2013年,邓公的《复活的茶叶之路》由甘肃文化出版社出版,给“茶叶之路系列”作品又添新成员。这部22万字的作品,回忆了300年前茶道之盛况,记录了新世纪以来茶道复兴之盛事,拉近了古今茶道的距离,很值得研究者们一读。同年,由中华文化促进会、香港凤凰卫视联合主办的“2013年中华文化人物”评选中,杨鸿年、邓九刚、席慕蓉等12位华人文化翘楚获得本年度“中华文化人物”称号。在颁发典礼的评价中称邓九刚是“用脚步丈量万里茶道的作家”,为中华文化坚守做出了贡献。 熟悉邓公的人都知道,他花了将近30年的时间,从骑自行车穿行呼和浩特大街小巷,到骑马、骑骆驼或乘汽车到草原、沙漠和戈壁滩上,实地勘察古路径,什么驼道、羊道、马道、营道和驿道,都不放过;他走访驼道上幸存下来的老驼工、老商人及他们的后代,记录往事,搜集实物;他以小学生的谦恭,求教老学者、老前辈,解疑释惑;他在国内外查阅历史图文资料,认真细致,对史实反复核对求证,一丝不苟……“梅花香自苦寒来”,邓九刚先生的成就来之不易!事实雄辩地说明,邓公是茶叶之路史学的第一研究者,是茶叶之路概念与名称的第一命名人,是茶叶之路现代研究的奠基人和擎旗手,为万里茶道的研究做出了卓越贡献! 2013年5月,邓九刚的长篇小说《大盛魁商号》荣获第三届乌兰夫基金文化艺术奖的优秀作品奖。大盛魁是茶叶之路上的第一商号,是茶叶之路的命运共同体,曾为著名导演王新民执导的同名长篇电视连续剧提供了蓝本,受到了广大读者和观众的青睐,功绩被载入文学艺术史册。同年8月,茶叶之路研究会在呼和佳地举行了万里茶路运茶第一村(骆驼运茶)、麻花板骆运旧址纪念牌揭碑仪式。碑文上称,当年的呼和浩特拥有20万峰骆驼,呼和浩特的前身归化和绥远城才是万里茶道茶叶的集散地、中转站和茶道的枢纽,是运茶驼队的出发点和落脚地。邓公的贡献就在于还原了历史的本来面目。 自2012年在邓九刚会长的倡导下,第一届茶叶之路与城市发展(二连浩特)中蒙俄市长峰会成功举办,开国际茶路市长峰会之先河。接着组织了百峰骆驼“重走茶叶之路”的大型活动,120峰骆驼组成的驼队,穿越7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历时14个月。第二年又以汽车自驾游方式,穿越亚欧十一国。其口号与实践都表明,此举也是重走“万里茶道”了。2014年11月,第三届万里茶道与城市发展中蒙俄市长峰会在福建武夷山举行,三国50多个城市的代表参会。新华社发新闻稿时称:“始于17世纪末,以武夷山下梅村为起点的万里茶道,经由中国八省和内蒙古,直至俄罗斯圣彼得堡,是与汉唐丝绸之路、西南茶马古道、宋元海上丝绸之路齐名的一条中西方物质文化交换的国际大通道。”从大视野鸟瞰,从大文化前瞻,从地理学透视,茶叶之路就是“万里茶道”的概念,已成为大家的其识。 值得欣慰的是2014年8月中旬,习近平主席访问俄罗斯时称茶叶之路为“万里茶道”:在访问蒙古国时对额力博格道尔吉总统说,历史上的草原丝绸之路和茶叶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简称“一带一路”),双方可以共同研究如何合作。国家主席将茶叶之路与草原丝绸之路并列,第一次公诸于世,意义非同凡响,需要我们认真领悟和全面解读。新华社在报道习主席访问蒙古国和中亚几国活动新闻通稿中的两段“注读”,有必要摘录于后,以供参阅。 “注读”一:茶叶之路连接哪些地方?从18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在我国北方草原有一条通向蒙古高原和西伯利亚腹地的“茶叶之路”。这条古代茶路的交通工具是骆驼,起点就在呼和浩特,途径乌兰巴托、恰克图等地,终点为俄罗斯贝加尔湖一带,横跨亚欧大陆,绵延万里。(见2014年8月22日《中国文化报》) “注读”二:茶叶之路在俄罗斯境内继续延伸,经乌兰乌德、伊尔库茨克、新西伯利亚、秋明、莫斯科等地到达圣彼得堡。这条连接中外、跨越亚欧的茶叶之路,总长1.3万公里,成为闻名于世的万里茶道,创造了辉煌的商业奇迹。(见2014年10月16日《中国文化报》) 历史也是现实的老师。《回望驼城》对昔日情景的精彩回放,特别是第三章“茶叶之路在草原上的经济带”中“板申与茶叶之路经济带”等篇章,足以对当今中、蒙、俄三国及草原丝绸之路上的哈萨克斯坦等几个中亚国家的经贸活动,起到启迪与促进作用。随着时间向前推移,这些作用将更加显现,让我们翘首以待吧!愿邓九刚先生宝刀不老,夕阳奋蹄,驼铃脆响,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再立新功! 让我用曾写的歌词来结束这篇序吧: 草原之路,万里茶道。 大道致远,大道和畅。 大道昌明,大道利贞。 驼城之子,功莫大焉! 2015年8月10日 草于青城 后记 作者的话 本书写作过程中学习和参考了前辈和同代学者荣祥、郭象亟、刘映元、巴伊科夫、珠荣嘎、卢明辉、马逵英、代林、曹梦麟、郎正之、钱占元、白燎原、甄可君、尹世华、沈世德、贾汉卿、云占鳌等人的文章,在此一并致谢!这些前辈和同代学者做出的贡献应该被历史永远铭记!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