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西历史悠久,早在三四千年前这里就有古越族人繁衍生息。龙岩首次建立地方政权是于西晋太康三年(282年)设置的新罗县(县治设在今长汀县境内),迄今为止已有1?00多年历史。唐开元二十四年?36年),新罗县治所设在苦草镇(现龙岩),唐天宝元年?42年),新罗县改称龙岩县,唐大历四年?6?年)置长汀县。宋淳化五年(??4年)置上杭县和武平县,宋绍兴三年(1133年)置莲城县。元至正六年(1346年)改名连城县。明成化七年(14?1年)置漳平县,明成化十四年(14?8年)置永定县。1?81年?月经国务院批准龙岩县改为龙岩市;1??0年?月经国务院批准漳平县改为漳平市;1???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龙岩撤地设市,原龙岩地区改设地级市,原县级龙岩市改设为新罗区。
龙岩市下辖新罗区、漳平市和长汀、连城、上杭、武平、永定五县。全市总人口12?8万。市政府设在新罗区,中心城市人口30万,城区建成区面积30平方夕∑早.
闽西客家土楼其形状有圆形、半圆形、椭圆形、方形、四角形、五角形,还有交椅形、畚箕形等,各具特色,其中以圆形的(圆楼或圆寨)最为著名也最引人注目。土楼的最大特点在于造型大,一般的可居三四十户二三百人,属于集体住宅区。最为普通的圆寨直径50多米三四层高,里面有百余间住房;而较大型的圆寨直径可达七八十米局五六层(15~16米),里面四五百间住房可住七八百人。有的大型圆寨住宅多达三圈,环环相套,别具一格。
客家土楼是以土做墙而建造起来的集体住宅。这种土楼分布于闽西和闽南客家人居住的地方,是客家人传统的民居建筑,体现着聚族而居的民俗风情。在闽西、闽南,这类土楼举目可见,特别是永定和南靖两县土楼数量在千座以上。据统计永定有圆土楼300多座,方土楼4000多座。 土楼还是文化中心,在旧日里,不仅有天井、厅堂、浴室、谷仓、水井,还有学校、诊所、戏剧舞台以及供观赏的绘画、雕刻艺术。那里把建筑艺术和文化结合在一起。 土楼建筑大多类似一个寨,只设一个大门供出入,里面住的是有血亲关系的叔伯、兄弟、妯娌、姐妹。家族规矩在那里显得十分重要,而社会公德在那里也容易实施。因为大家都生活在一个屋檐下,经济、文化、政治等的相互联系比起那种单门独户之间的联系要密切得多,人们之间具有较强的协作和团结精神。
土楼内虽然按户分开居住,但不分彼此。不论哪家来了客人,人们都当成自己的客人,见面时热情招呼,吃饭时各家送一碗自己认为最好的菜凑成一桌招待客人,客人喝了一家敬的酒也得喝其他家敬的酒,叫作不偏心。
土楼有着一般民宅所没有的优点,因为土楼墙壁较厚,不易倒塌,既可防震、防潮、防盗,还起到了保温隔热的作用,冬暖夏凉,被人称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区建筑。
土楼的建造历史可追溯到晋唐时期,多是清代中叶以前,有的还是元明时期的建筑。当时中原地区战乱不息,许多汉人南迁,因南迁的汉人中有一部分后到,故被称为“客家”。他们辗转来到福建山区,那里交通不便,建筑材料缺乏,加上时有盗匪抢劫,为了安全和日后生活,多是一个家族或几个家族联合起来选择在土质黏结的地方挖土,把黏韧的生土发酵成熟土,并在土中掺入细沙、石灰、糯米饭、红糖、竹片、木条等,经过反复揉、春、压,一层一层垒筑起圆形、半圆形、方形或其他形状的高墙。再在墙内筑隔墙,并分层,各层铺上木板,最后在楼顶用火烧的瓦片盖上,这样便成了可供居住的房子。土楼内一般都挖有水井,藏有足够的粮食,遇有不测,青壮年顶住大门坚守一年半载不成问题。就因为这种土楼既方便又安全,人们世代相传,按最初的方式一直居住下来。
长汀位于武夷山东麓,地处闽粤赣三省要冲,有“闽西锁钥”之称。因城东有汀江流过,历史上这里也称汀州。长汀是山区风俗民情丰富多彩的地方,最引人注目的是这里的“三大”。
一是居家的灯笼大 这里婚丧喜庆都要挂灯笼,喜事挂红灯笼,丧事挂白灯笼。灯笼大如水缸,里面点蜡烛,夜间远远望去甚为醒目。
二是酒壶大酒壶为锡制的,每个酒壶可装酒十来斤。每次宴请,一壶酒就足以使宾客大醉而归。P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