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舌尖乡愁
襄阳、随州,处在中原通往南方的咽喉要道,皆为千年古城,历史文化传承,鄂菜四大源流之一。融汇南北,交通东西,茫茫九派中国,饮食冷暖自知。故乡食物,是每个人幼时的舌尖记忆,是浓浓淡淡的乡愁,也是伴随一生的食物密码。襄阳、随州千百年的悠久历史,成就了这里深厚的饮食文化;中国南北方自然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的位置,造就了这里独有的食材。这是上苍的恩赐,这是襄阳、随州人的幸福和骄傲,也是我们集体珍藏的共同记忆。故乡的味道、老家的方向、熟悉的食物,深藏在我的精神家园。
满怀激情的战斗早餐
圣宫饭店是随州城有名的老字号饭店,坐落在繁华的大十字街上。
饭店兼营早餐,招牌主打就是汤包和牛肉面。圣宫饭店20世纪80年代名噪一时,说一说去圣宫“过个早”(湖北方言,吃早饭),和20世纪80年代武汉人说去晴川饭店喝喝茶、20世纪90年代入住高档酒店、21世纪去香格里拉饭店吃西餐差不多,是很发抛、很玩味的事。
圣宫汤包,其实就是天津汤包,俗称小笼包子。皮薄、肉厚、油多。既然叫汤包,那就是包子里的肉馅,全部都在高温下变成了汤汁。吃圣宫汤包,不要心急,一口吃下去,那必然烫着了舌头,所以吃汤包,说起来还是担惊受怕的。在人头攒动时,你还得小心翼翼,慢慢地去咬。为什么呢?如果你放肆地去吃,没准儿,汤汁会喷射而出,烫着了自己,伤着了别人。所以吃汤包是个技术活,要慢条斯理,要温文尔雅,和吃螃蟹一样。而且汤包还是奉上味碟的,你可以调芝麻酱、辣椒酱、醋、油、酱油,这真是太拿包子当回事了,享受和阳澄湖大闸蟹一样的高级待遇啊。不过20世纪80年代,吃肉还是很奢侈的事,肉包子也差不多算螃蟹价了,更何况圣宫汤包是有别于当下早点摊、包子铺的俗品的。第一是皮薄若纸,隔着皮可以看见肉馅,和古代官窑烧制的薄胎瓷器一样,呈半透明状;第二是肉馅在高温蒸汽下,成为半液态,油水十足,而肉馅也都是选的上好的土猪精肉,肥瘦搭配、不腻不厌;第三是表面看上去不烫,包子皮温度不高,肉馅看起来也没什么温度,但送到嘴里,那是烫得惊人;第四则是小蒸笼都是选竹木特制的,内中铺有松毛,竹木、松毛的清香渗入包子,那真叫一个自然清香!
圣宫饭店另一主打早餐则是牛肉面。这面当是西北甘肃、陕西一带的改良。首先是碗,硕大无比,足有一个人脑袋大,看上去像一个小脸盆。这是陕西关中的风格啊。再就是牛肉,专取带筋有嚼劲的精肉。特别是那牛肉筋,老随州人就喜欢和它较劲,放在嘴里咀嚼啊撕扯啊,越嚼越觉得有味道、有劲道。那意思,和现在吃口香糖差不多。但我少年时很烦牛肉筋的韧性,一团带筋牛肉,啃上几分钟还没烂。我性子急,只爱精瘦牛肉,三下两下下肚,但现在吃寻常牛肉面,却找不到那种艰难感了。最后就是这牛肉面的辛辣,那个辣是面上撒一层辣椒,中间还有辣椒粉,就这般还怕不辣,还要上干红辣椒。这辣椒嘛,也不知道什么品种,辣得人,那叫一个入口火烧火燎,几乎当场就跳起来,而不敢大肆吞咽。因为你吃得急了,从舌头到咽喉到肚子都毛焦火辣。辣得你想流眼泪,辣得你嘴巴咽喉里像捅进了火钳子一般,但你就是和这辣椒较上了劲。偏要吃完!看是你厉害,还是我厉害。
我觉得在圣宫饭店吃汤包、牛肉面,那是一场挑战和冒险,那是一场战斗或者战役。每个人都如临大敌,小心翼翼、高度紧张。拨挑着面、捧着包子,艺术的、生活的,形而下和形而上地进行着一场早餐。
我想,圣宫饭店的包子、牛肉面,大概是20世纪80年代的夜总会、酒吧的感觉。它不提供酒精、慢摇、暧昧、摇滚、激情、艳遇,它提供辣椒、滚烫、刺激、痛快。让你在一场大汗淋漓后,想要高叫:“哎哟,我的个妈喂,真是舒服个伙计!”
在人头攒动时分,排队等候,你会看到20世纪80年代随州市民的精神艳遇和物质盛宴,围绕着圣宫饭店展开。
为了保留这份绵长、悠远的记忆,我每次回老家,总是刻意回避圣宫饭店,拒绝享受一次当下的早餐。我以为有些食物,属于回忆,应当珍藏,而不是去挥霍。
为此,我满怀敬意地路过圣宫饭店,却不愿去做一个在其间品味的当下食客。
……
P1-5
我们单元楼的大妈,每次看到我,都会好心地提醒我多吃点。这种提醒,数十年萦绕在耳边,已让我麻木崩溃。
年轻时自以为高大帅气有才学的我总能遭到异性沉重的打击:“其实你这人长得还行吧,人也还不错,就是太让人没安全感了,你太瘦了,一阵风都能吹跑。”
我至今没明白安全感和体型到底有啥关系,但是我是听懂了我的老师们的话的:“邹同学,回去让你妈多称点肉,别把钱看得太重。实在家庭困难,可以到老师家来吃饭。”
还有些朋友偶尔会在交谈时一脸神秘地看着我:“阿川,你真的不吸毒吗?”甚至有一天,某领导把我叫到办公室,谈工作之后,语重心长来了句:“小邹,作为一名优秀青年,可不能有不良嗜好啊!”
烟我是抽的,毒我是不吸的!但从前每次坐长途车、出租车到外地,遇到警察检查,我总会被盘查得格外仔细,我想他们是希望替群众抓捕到一个以贩养吸的嫌疑人。
经历了无数次打击后,我的校友、一位领导,终于在我心上重重地踏上了一脚。在某次饭局上,给了我许多工作上的建议后,他来了句:“小邹,你是怎么混的,你看看你怎么这么瘦?”然后,用手摸了摸他开始微微发福的肚子。
其实我觉得我挺能吃的,吃得挺好的,而且有时一天要吃四五餐。我很少回家吃饭,为的是实现告别瘦子的梦想。我吃大鱼大肉,吃肥腻、高脂肪、高蛋白食物,我大量喝啤酒,幻想哪天开始发福。我买了哑铃、拉力器,想练出肌肉,但我发现这一切都是徒劳的。
每次我精神抖擞、春风满面地出现在单位、各种公众场合,用自以为充满魅力的眼神注视大家时,往往会有一人冲出来拍拍我的肩,然后故意打量我几眼:“小邹,你又瘦了,你怎么这样瘦?没吃好吧?”
最终让我放弃长胖梦想的人是我的母亲,她某天描述苦难家史,在第一百次讲述她以前打猪草给我换作业本两面写(谁作业本只写一面),小时候只吃一分钱一个的烧饼(20世纪50年代,一分钱购买力等同于当下一元钱)后,终于爆了些新鲜猛料:“其实你是个早产儿,怀孕时,我又没什么吃的,鸡汤都喝不上。你小时候,家里也买不起牛奶,五岁前吃不上肉,全靠你爸爸抓青蛙、钓鱼来改善生活。”原来我瘦属于先天不足,后天营养不良,再怎么补也没用了。
为瘦而困惑的日子里,我阅读报刊、图书,发现在女作家、女作者笔下,往往男主人公或者梦中情人是那个撑着一把雨伞,高高瘦瘦的男孩,多有诗意啊。我想文艺女青年、女作家应当是喜欢瘦子的,从而我努力成为一个文艺男青年、男作家。
最终让我解脱的是上次体检,我被查出患有高血脂。医生告诉我,今后要注意饮食,不要吃得太好,尤其要避免大鱼大肉大油。我当时充满感激地看着医生点点头,心里道:“理解万岁!”
我从医院出来,再遇到朋友,都会假装唉声叹气:“唉,我上次体检查出了高血脂。”“你这么瘦还有高血脂?”“唉,吃得太好呗。”这样的话,我每天上演,乐此不疲。
为了告诉别人我是一个高血脂的瘦子,我吃得好、喝得好、混得好、活得好,我真想把那张高血脂化验单照下来,贴在我博客上,做我的论坛签名,或是印在我的衣服上。但我仔细想想,作为一个文化人,咱可以写一百篇美食随笔,在报纸上、杂志上、论坛里、博客里发表,最后出一本书,让所有人都知道:哥,其实是一个高血脂的瘦子。
只是,我老婆,一名三甲医院的医生,常常含情脉脉地注视着我:“亲爱的,你真不能多吃了。”
是的,作为一名瘦弱的高血脂的吃货,我的余生,可能只能在纸上谈谈吃喝了。
人间有味是清欢(自序)
对于美食方面文学作品的热爱,源于我少年时对梁实秋、汪曾祺、贾平凹等人作品的阅读,源于对湖北作家刘正中、龚建民等人美食类文学作品的喜爱,那是20多年前的旧事了。我公开发表的第一篇作品就是在16岁时创作的关于故乡的牛肉面的散文。
从20年前发表第一篇关于美食的文章,断续写来,到结集出版,也算对我拙劣文字的一个总结。
苏轼词云:“人间有味是清欢。”这也是我少年时阅读的一本闲情、生活随笔类选集的名字。这些年我陆续读了三联等全国诸多出版社出版的,不同作家的美食文学作品。在美食类文学作品受到欢迎的背后,潜藏着人们对于中国味道、中国文化、中国美食的热爱和探求。人生是平淡和琐碎的,而美食是一场艳遇和惊喜,让人的生活有了情趣,有了高度,有了艺术。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世界上也是极为罕见的。在中国,民以食为天,民以食为本,吃是头等大事。在中国各个地域,各个菜系,关于美食有不同的理解,有繁多的食材和独到的烹饪技法。
关于美食的文学写作,我坚持亲身经历、体验、品尝、思考和感受,力求原创,是为著而不是编,所以写作起来比较艰难,因为美食繁多,要到各地去品尝、去体验是一件耗费时间、精力、金钱的事。对于美食的写作,我倾向对色、香、味、形有较为贴切的描述,有对美食地域、美食文化的阐述。
由于我是湖北人,我注意到新鄂菜已跻身新十大菜系,在中国美食界有较大的影响,而鄂菜近些年在全国各地比较受食客的欢迎。饕餮之徒、旅游爱好者、餐饮旅游行业从业者、文学爱好者对于鄂菜的了解有更深层面的需求。而市面上系统地介绍湖北美食的图书并不多见,《人间烟火》的内容以鄂菜为主,兼顾其他地方的美食,突出了湖北的楚文化和楚天美食风味。
这些年,我走遍中国大江南北,从城市到乡村,从南海、东海,到边疆沙漠,从彩云之南到华北平原,从华中、华南到西北、西南,我还有很多没有去过的地方,没有品尝过的食物。在行走的路途中,在每一次和食物的相遇里,我体会到许多乐趣,也很愿意和读者分享。
由于才疏学浅,我虽然坚持亲历实地考察采风,并查阅借鉴了大量资料,但难免有错漏不当之处,还望读者、专家不吝赐教。
人生有味,味在四海。味道江湖,每每相逢,处处清欢。
邹剑川著的《人间烟火》对于美食的色、香、味、美有较为贴切的描述,有较为精妙的关于地域、文化的阐述。本书以介绍鄂菜为主,兼顾其他地方和异国美食,突出了楚文化、美食风味,是帮助饕餮之徒、旅游爱好者、餐饮旅游行业从业者深入了解鄂菜和各地美食文化的一部作品。
《人间烟火》为作者邹剑川游历国内外,品尝各地小吃、美食之后所写的随笔集。本书和诸多的关于美食的文学作品相比,另辟蹊径,既细致描述了不同美食的味道和做法,又融入了对地域美食文化的分析以及作者个人的内心感悟,点睛之笔是把美食升华到一定的高度,从而美食成为作者乡愁的符号、文化的象征和情感的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