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地狱逃亡--飞虎中队长和他的援华记忆/永远的飞虎丛书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美)路易斯·毕晓普//希拉·毕晓普
出版社 天津人民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路易斯·毕晓普、希拉·毕晓普著的《地狱逃亡--飞虎中队长和他的援华记忆/永远的飞虎丛书》通过这100位飞行员中的一员的真实经历,生动再现了其历经作战、被俘、关押之难,饱受毒打、饥寒、疾病之苦,最终在中国农民、共产党和国民党军队的联合救助下,经过近两个月的长途跋涉,终于返回美国家园,但面对的却是与战争后遗症半生搏斗的战争风云与家国记忆,这段中美人民用生命和鲜血谱写的飞虎故事将通过中美一代代人的不懈努力历久弥新,永续长存。

内容推荐

二战中,一批美国飞行员在陈纳德将军的率领下,来华抗日,立下赫赫战功,被中美人民亲切地称为“飞虎队”。路易斯·毕晓普、希拉·毕晓普著的《地狱逃亡--飞虎中队长和他的援华记忆/永远的飞虎丛书》就讲述了一位飞虎王牌飞行员的传奇经历。在激烈的空战中,共有四位飞虎队员在跳伞后被日军俘虏关押,九死一生,其中一位就是本书作者路易斯·毕晓普。

本书为毕晓普和他的女儿希拉合著,生动再现了惊心动魄的二战风云、飞虎的侠骨柔肠和机智幽默、他们和战争后遗症的搏斗,以及中美人民用鲜血凝结的可歌可泣的友谊。书内含有许多珍贵图片、信件、证书和剪报,并附有满足广大读者需要的飞虎回忆录经典书目。

目录

前言

致谢

第一部分 执行任务变成了一场恶梦

 第一章 跳伞、被俘、囚禁在法属印度支那

 第二章 政治犯,战俘,被囚中国

 第三章 逃跑,返回美国

第二部分 回首梦的开始

 第一章 纽约州的德卡尔村,缅甸同谷

 第二章 中国的飞虎领袖、中国战火和“飞虎队”的组建

 第三章 飞虎骁将——路易斯·毕晓普

第三部分 梦想再现又消失

 第一章 团聚、分别和中国航空公司

 第二章 效力海军,残疾退役

 第三章 囚禁后遗症

 第四章 寻找父亲——我的发现之旅

后记

译者的话

参考书目

附录和证据

 A.飞虎队员和中央飞机制造公司的合同

 B.剪报

 C.路易斯·毕晓普的空战报告

 D.二战亚洲和飞虎队的历史背景

试读章节

 第四章寻找父亲——我的发现之旅  带着爸爸1971年给我的手稿,带着我的个人记忆,带着我家人对爸爸的回忆,我开始了寻找。我最生动的记忆,是我很小很小时和爸爸在一起,还有外婆德拉·皮尔斯把爸爸1945年回家后告诉她的,讲给我听。我记忆中的爸爸的故事,在我的生活中不时浮现。我需要证实这些记忆,并找出更多。  我顺着这些故事的线索寻找,以期得到一块完整的拼图。在此过程中,我非常幸运地发现了毕晓普家族的其他人,还有父亲的家谱。机缘凑巧,我找到了对我爸爸佩服得五体投地的表亲克林特·迪杰特(他的外公和“我”的爷爷是兄弟——译者询问作者后注)。他给我提供了完整的家谱。因为见了他,我又到了纽约,在那里遇见了许多亲戚,他们给我提供了更多的线索,证实了我曾和爸爸在纽约住过的记忆。我想了解爸爸的年轻时代和他投身军旅的道路。毕晓普家的亲属能提供相关线索,但要想从头到尾讲述爸爸的故事,我需要的远远不止这些。  从查寻爸爸的军队记录开始,接着找出他在志愿队的更多信息,看上去合乎逻辑。我想了解他怎样应付紧张的压力,为什么这样应付。我逐渐意识到人心理的复杂,要想懂得为什么有人无法自拔而有人能够勇往直前,并不容易。我在寻找的过程中,也一度明白,我只有从父亲的角度去感受,才能找到答案。有一份医疗记录很详尽,证明了父亲在很多方面都是向前走的,我不需要也不想穷追不舍了。  我童年的点点滴滴,这些年印在我脑海里的图像,最后都汇聚在一起,渐渐显出了它们的意义。在追寻爸爸走过的路时,我也找到了自己童年的部分轨迹,可以对那些图像作出解释。我看见自己和爸爸坐在汽车内,那是在1945年爸爸离婚后,我们从潘沙可拉出发,到纽约州德卡尔爸爸的老家。我当时是一个小女孩,还不到四岁,坐在不久才见到的父亲身边。两腿伸直放在座位上,小不丁点的个子,看不见窗外多少东西,除了天空、树、电话线和电话杆,还有间或闪过的建筑。我的注意力多半在眼前的仪表板、收音机、方向盘和身边手握方向盘的父亲上。我记得爸爸和我没什么交谈。这也不是一趟快乐之旅。他面色忧戚,下巴紧绷。我现在想象着,他那时是在反复思量他的遭际、决定、失落和未卜的前途。他该怎么办?  他的心思肯定在车外。一次,我们停在加油站加油,我记得自己看到仪表板下冒出了烟,便告诉爸爸,把他从冥想中惊醒了,他还没注意到呢。问题显然解决了,我回忆不出有修理的事。我们接着上路了。尽管我只有四岁,但我一路上都在观察,陪伴着两个月前我第一次见到的父亲。  爸爸和我母亲离婚后,我只和他住过几年,他再婚后,我一开始也住在他那里。实际上,这期间,我有些年头是住在他哥哥拉尔夫和嫂子菲比的家里。爸爸谋求回到海军发展,他把我托付给哥嫂,显然是明智的。我非常爱他们,他们也很疼我。  爸爸和乔结婚后,也带我在他的新家住过一阵。1946年他为中航开过飞机返回美国后,也让我住过他的新家。在我和爸爸、继母同住的短短几年里,爸爸在我生病的时候照顾我、呵护我。毕竟,我是他的亲女儿啊。一次,我记得他坐在我床边,哭着说自己犯了错误。我记得自己安慰他,爬到床上搂着他,当时我最多五岁。他到底觉得自己犯了什么错误?个人的?职业决定方面的?还是在中国时,判断出错?爸爸流泪,让我觉得这可能和什么重大的个人决定有关。我一直记着那幕情景,有失落,也有怀念。

序言

值此《地狱逃亡——飞虎中队长和援华记忆》(以下简称《地狱逃亡》)一书在中国出版之际,我和本书作者希拉·毕晓普女士、译者庆庆教授一样,心情颇不平静……

记忆使我追溯到三年前的2014年,我们应邀赴美国德克萨斯州达拉斯,参加第73届飞虎老兵聚会的那些日日夜夜。

宽敞的迎宾大厅内人头攒动。作为随团翻译的庆庆不时穿行于人群中间,她娴熟的翻译技巧和亲和力,使我们这一行很快就走进了这些飞虎老兵中间。无论是在参观卡瓦诺航空博物馆,还是在飞虎英雄们的空中表演现场等,都能看到她行色匆匆的身影……她每次访谈前认真的功课,使她在与每一位访谈者见面时,总有一种他乡遇故知的熟稔和亲切。

年届94岁的飞虎机工长弗兰克·洛桑斯基走进了我们的视线:他,一副军人的身板,最吸引人的是他两道剑眉下冷峻的目光。他不苟言笑,凌厉的眼神令人感到深不可测。在停放着的P-40战斗机模型前,他端坐着等待我们的采访。当我们问到他对中国什么印象最深时,他郑重其事地说了三次“中国女孩”,这句话经庆庆几乎同步的翻译后,引起了满堂欢笑……我不由联想起自己为收集飞虎纪录片素材时,在云南滇缅抗战博物馆看到的一幅织绣品,那是当年腾冲女学生待嫁飞虎队工兵时所做:黄色绸底上绣的鹰代表美国,龙代表中国,中问是一支象征爱情的丘比特神箭,它也寓意着搏击长空的飞虎之鹰……此时,脑海里涌现出的这幅画面,使我不禁对洛桑斯基的情怀找到了生动的具象,觉得眼前这位耄耋之年、严肃有加的老兵更为可亲可爱了。

庆庆与《地狱逃亡》的作者、有着温婉亲切笑容的希拉·毕晓普结识,也是始于这次聚会。

希拉的父亲路易斯·毕晓普是飞虎队第三中队(即“地狱天使”中队)的战斗机飞行员,在仰光、雷允、罗列姆等多次空战中,屡创佳绩。1942年5月17日,他在印度支那执行轰炸日军设施的任务时,因飞机中弹起火,跳伞后不幸落人敌手,先后被羁押于河内、西贡、广州、上海的日本宪兵队监狱。在一千多个地狱般的囹圄里,饱尝包括险遭斩首等毒刑摧残,所幸最后从日军运送战俘的火车上,和战友们一起冒险脱逃。在中国军民的合力救助下,经过五十余天颠沛流离,终于回到了美国家园。可是等待他的,却是爱妻的离婚协议,从未谋面、靠他抚养的三岁小女,以及经济的窘迫和战后的梦魇……记得在云南腾冲的战争遗址,我曾久久注视过那尊美国士兵用弹壳做成的和平鸽与十字架。我想,它也倾诉着千万个毕晓普们和人类正义一族呼唤和平的共同祈愿!

在结束达拉斯聚会和在美采访返回中国的飞机上,我和庆庆比邻而坐。入夜,乘客们都沉沉睡去了,庆庆也关照我早点休息,可她还就着机舱头顶的那一缕灯光,悉心整理着此行的资料。此行老兵聚会前后,在美国从东向西各地辗转,庆庆总是席不暇暖地劳顿受累。尤其难忘在纽约采访迪克、海曼、尤金等飞虎老兵后代,餐桌上,庆庆忙于为各位翻译,本来饭量就小的她,更吃不上几口饭,每每见状,令我心疼不已……望着她娇小纤瘦的身子,我不由戏谑地说道,“你这么勤奋,也无法给你发工资啊?”她抬头望着我,莞尔一笑道:“大家不都一样吗?”

是啊,我想,我们这些志愿者,无论从策划、编导、摄像、剪辑、制片,包括律师等,大家无一例外,全都自费无偿地做着个人所能的一切,无怨无悔,为了记住那些在中国抗战中殒命的英勇飞虎队员,也为了在这些年事已高、日渐凋零的老兵中抢救史料……这或许就是一种使命,一种担当吧。

从美利坚回国数月后,庆庆作为访问学者,去往加拿大。次年母亲节,我欣喜地收到了她的诗文祝福,并告知她和女儿、飞虎小粉丝飞飞,将去希拉位于美国特拉华州米德尔小镇的家,一起商谈《地狱逃亡》一书的翻译事宜,并将共同前往华盛顿的阿灵顿国家公墓,拜谒那里唯一有中文镌刻的陈纳德将军之墓……将军生前体恤自己的爱将,在路易斯·毕晓普被俘后,想尽办法为他筹资上万元做赎金。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十周年时,希拉曾在这里和陈纳德的遗孀陈香梅女士一起参加庆祝活动……

随同文照一起寄来的,还有庆庆精心策划的一套飞虎丛书的预案。计划共八本,其中包括一本总纲性的纪实报告文学,以及七本美国经典飞虎回忆录和传记的中文译本。它们分别从美国出版的若干同类书籍中精选出来,很有代表性、典型性,其作者部分为我们见过的来华抗战、战功显赫的飞虎将士,也有当年随飞虎队员来华的家人,或为父辈立传的飞虎后代。

庆庆谈到,美国大约从1943年开始出版图文并茂的飞虎回忆录和传记,迄今逾千,目前仍在出版。有些经典之作,多次重印再版,有的还被拍成电影,获得了积极的读者反馈和市场效应。这就像一座桥梁,连接起了西方读者,了解飞虎本人和家庭、飞虎历史、中美关系、世界格局和中美人民之间朴素真挚的情感。有鉴于此,选择经典的英文飞虎回忆录和传记,邀请优秀的译者和专家翻译,以丛书的方式出版,将具有多方面的价值。我非常认同她的想法,并感到从某些方面而言,也是填补了一项空白,颇具创新意义。

2015年,正值美国休斯敦举行海外华人庆祝抗战胜利七十周年活动,从加拿大访学回国不久的庆庆,再度赴美参会。结束休斯敦的活动后,又专程到希拉在纽约的儿子家,进行采访和拍摄。这是一次比较独特的访谈。我们近年接触的飞虎老兵,大多讲述的是如何与敌激战、血洒长空,或是跳伞脱险、被中国军民救助的故事。而希拉娓娓的叙述,把我们带进了另一种被俘的飞虎队员的人生:他们同样九死一生,而家庭破裂、战争后遗症等问题的困扰,在某种程度上,令他们经受的磨难更为惨痛而绵长。这就是他们为另一个民族的自由解放所做出的牺牲……难能可贵的是,他们战胜了这一切,作为飞虎的英魂在中美两国人民交往史上获得了永生,其后代今天还在为两国人民的友好事业殚精竭虑。我们在回望二战和中国人民抗战胜利的历史风云时,不能忽略这一群体所承受的重负及其奉献的代价。

在从美国返回中国的十几个小时的飞机上,我得以有暇静静品读庆庆夙兴夜寐、翻译完成并打印规整的《地狱逃亡》中译本。这本书的英文版,最早由路易斯·毕晓普在20世纪40年代末写就,留给爱女希拉,时近六十年后,希拉通过四处走访,八方友人帮助,查找文献,又充实完善了此书,于2004年在美国出版,并引起了广泛关注。如今,在历经十三度春秋后,经庆庆翻译,又即将呈现在中国读者面前。我读着那一页页厚重的文字,能感受到著译者滚烫的跳动的心。中译本遣词造句之严谨,行文之流畅,也使做了大半辈子文字工作的我,很难挑出瑕疵……

对事业追求不懈的庆庆,在致力传承抗战历史时,承担了翻译以外的大量工作。她主动请缨,和我一起承担起了编剧之职。我欣然地表示欢迎,并笃信她的加盟定能为拍摄中的飞虎纪录片增色添彩。我也相信,以她勇往直前的执着,一定会很快通过自己的钻研和努力,在这个领域取得成就,一如她能在短短三年时间里,采访多名飞虎队员及其亲属,撰写发表多篇访谈传记,创作的配乐朗诵诗《感恩节怀念莫尼中尉》为美国大使馆所收藏,同时策划出颇具规模的飞虎丛书,被已有80年历史的美国飞虎协会吸收为会员一样……

我还应真诚感谢天津人民出版社能在第一时间看好这本书及其著译者,并给予无私的支持襄助。作为一名在中国青年出版社履职几十年,深知今天纸质书籍出版不易的老编辑,我在与该社那几位风华正茂的年轻编辑的交谈中,感受到了他们的睿智、敬业和对中美两国这段历史的尊重。正因此,他们才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不计利钝,一心推出这部译著,并调动一切力量,全方位地去步步跟进。衷心预祝本书取得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今年9月,美国飞虎协会将举行第76届团聚大会。我已获悉,在此次飞虎老兵聚会上,将举行《地狱逃亡》英、中版本的宣传展示。我想,这对于用心血写成此书的毕晓普父女和不问晨昏完成此书翻译的译者而言,无疑是值得欣慰的事情。此刻,我的耳畔似乎又回响起在中国庆祝抗战胜利七十周年时,希拉.毕晓普在中国西南边疆,站立在当年父亲和飞虎战友以及中国人民一起浴血鏖战的怒江河谷的深情演讲,它将会和岁月共存,余音回响……七十多年前的战争硝烟虽已散去,但中美两国的英雄用鲜血和生命浇灌的民族之魂、正义之志必将与天地同在!

衷心祝福希拉!祝福庆庆!也谨以此告慰路易斯·毕晓普和两千多名飞虎英灵,告慰年过九旬的飞虎将军陈纳德的遗孀陈香梅女士,她是那样热切地期待此书能译成中文,取得圆满成功!还记得在抗战胜利七十周年之际,曾和陈香梅女士、飞虎老兵同机前往湖南芷江参观日军受降处,当她得知飞虎纪录片在拍时,慈祥的目光里,满溢着殷殷厚望……是的,老一辈飞虎队员,新一代飞虎传人,其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每一个时代人们的光荣、勇气和梦想……

感谢作者希拉女士、感谢庆庆教授对我的信任,给予我的这份荣幸!

相信这部凝聚着传主本人和爱女历经半个多世纪风云的厚重的书,也是中美两国人民在二战时期缔结的令人感泣的友谊的书,定能走进千万中国读者的视野,以昭示后人:永志不忘那段凝聚着血与火的历史,永志不忘中美两国人民来之不易的岁月真情,维护人类正义,珍惜世界和平……

是为序。

2017年6月

庄志霞

(庄志霞,中国青年出版社编审,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传记文学学会理事。)

后记

我用父亲的话开始了本书的开头,不妨再用他的话结束吧。

2004年8月19日,就在签订全部书稿出版合同的前几周,我接到了一个激动人心的电话,是我童年的朋友安·加吉打来的。她爸爸叫鲍勃‘维瑟阿普,我和丈夫乔治在加州波特拉谷见过他的数月后,他在2003年12月去世。

安和丈夫斯坦清理她爸爸的小屋,就在他们房子的后面。在检查成箱的信件和备忘录时,一张泛黄的复写纸鬼使神差地飘到她手里,那是一张地图。她马上意识到,自己正拿着上海西北边江湾战俘营的地图——是我爸爸画的,他还在地图背面手写了生动的简介。和这张地图一起的,是安的妈妈凯写给纽约北部维瑟阿普家人的圣诞信,这封信的日期是1946年12月。

凯在1946年12月24日的圣诞平安夜写道:

维瑟阿普家……到路易斯·毕晓普家做客。自1940年分别后,这是他俩第一次重逢。路易斯和毕晓普在上中学时就是铁哥们,久别重逢,两人欣喜万分。路易斯参加过“飞虎队”,被日本人抓去关了三年牢,受了很多折磨。可是,令人惊异的是,经历过这么多事情,他似乎没怎么见老。他有一个五岁的女儿和非常迷人的太太……

我们在12月26日回到新泽西州的家,在这以前,爸爸和我的继母在圣诞节,即12月25日晚上,回访了维瑟阿普一家,然后前往安那波利斯。当时约零下二十度,暴雪,他们无法回到爸爸的父母家里。就是在和童年朋友重逢的时候,爸爸给他们讲了自己的故事,画了这幅详尽的战俘营地图,甚至标出了营房里他的囚室所在处。在老友们回顾战争往事的那个夜晚,这幅地图和注解肯定花了不少时间才完成。本书中爸爸的最后手迹和带有注解的战俘营图,可参见下图。

如我在本书第十章所写,我对提摩西·约翰逊中校和詹姆斯·麦克布莱叶将军的拜访,给我个人的发现之旅划上了圆满的句号。安·加吉的发现,则为爸爸的旅程和他为本书作的努力划上了圆满的句号。他和鲍勃·维瑟阿普都有一个女儿,现在,他们仿佛就在蓝色苍穹的某处,注视着,和两个女儿一起开怀大笑。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19:1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