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乡生活,总与植物关联。童年,就生活在植物的香氛。
这是一路繁花。而繁花背后的故乡,如此明亮、安静、通达,像一位沉睡中的姑娘。
少年的人和事密集地浮上心头.像鳞次栉比的鲜花开放。每个人大约都有一个心灵中的故乡,我们因此而徐徐回望,或者说我们因此而踏上回乡之路。
《麦墅纪》由方淳著。
| 书名 | 麦墅纪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方淳 |
| 出版社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山乡生活,总与植物关联。童年,就生活在植物的香氛。 这是一路繁花。而繁花背后的故乡,如此明亮、安静、通达,像一位沉睡中的姑娘。 少年的人和事密集地浮上心头.像鳞次栉比的鲜花开放。每个人大约都有一个心灵中的故乡,我们因此而徐徐回望,或者说我们因此而踏上回乡之路。 《麦墅纪》由方淳著。 内容推荐 方淳著的《麦墅纪》是记叙浙江西部农村生活的散文集,从乡村的草木、时节、饮食、旧事、地理等多个角度展现那个时代特有的无法复制的乡村生活场景以及作者浓浓的乡愁。作者把笔力集中在故乡,特别是集中在一个村庄里,描写里面历历在目的物件,打捞沉淀其中的亲情和风物之思,流露出真挚的情感。在书中作者不仅仅勾勒岁月,还描写了宏大的人生感悟。 目录 满眼繁花的后面,故乡你如此安静 朝灌园兮暮灌园 草木 紫木槿,白木槿 梨花坡暖日生烟 青青刺球,毛囊之栗 微霜未落,乌桕红 油菜花里,解春愁 半枝半枝,静默相连 酒酿花,墙角屋后 山乡嘉木,鸠坑茶 时节 清夜虫鸣,时节之歌 清明,托体同山阿 鸟鸣喈喈,清谷天 村夏,明月相思 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立冬,闲落落 落雪,岁月静美 年日里,温暖的人情 正月里,赶十八 南山种麦,走村观马 饮食 紫李黄瓜村路香 今生不怨埋沙碱 六月酱,豆香满村 麻糍,米香淡淡 平常人家,和美之羹 清明粉粿,香窈窈 腥鲜,河边的滋味 旧事 七月,爬树,捉知了 田野上来了红蜻蜓 土狗,它的名字叫阿黄 青山碧水,船隐隐 濛濛春雨动春犁 以田为床,以蓑为衣 新嫁娘,花木床 竹乡,竹艺,竹建筑 黄泥墙,黑瓦片 古宅,风雨中 笑声里,那些花儿 地理 龙泽,凤林 暧暧,远人村 村庄,稻禾青青 会当,凌绝顶 南来庵,冬青林 洞溪,桃花源 绿,积岭情深 雅水,下杨 蓦地,天地近了 试读章节 江南山乡的木槿,最常见的是紫色。 紫色,是含蓄、低调的颜色,蕴含内在的奢华,却不想如同红色一般热烈奔放地喷薄。紫木槿是沉默的,远远地站在那里,不引入注目。她赤刺刺地蓬生着些草莽粗大的叶子,只青碧一色,手摸上去,叶面上仿佛长着毛刺,并不使人容易亲近。 在葱茏而自在的肥沃的绿之中,她悠游地长出一两枝花朵宋,安静恬谧、孤芳自赏、惬意闲适、欢欣嬉戏的样子。她不是开给人看,她只是想开就开罢了。她不在乎鲜艳夺目与否,不在乎与别的花争一寸长短,不在乎游客的观赏感觉。她只像一个贪玩的女子,花开有时,仅仅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游戏。 她对于自我人生此种游戏的关注,有点像造人的女娲。女娲造人,只是需要玩伴。她有点寂寞,抟土造人只是打发光阴的游戏。她盛开,一如女娲之于泥土,是精心地侍弄,揉捏出一个个精致端庄的人形,还是胡乱折一根柳枝,点蘸些泥浆,利利落落地甩打出些卑贱的泥粒儿,完全看她此刻彼时的心情。 枝头的花朵,有的盛开在高处,因多得些阳光和清风而昂头独立;有的落在低处,只悄悄地低吟浅叹,也算是走过了人生这一回。花开得好不好,多不多,美不美,都不是她要关注的。她没有计划,有一出没一出。什么时候开花,什么时候凋谢,什么时候跟阳光打个招呼,什么时候跟清风闲谈几句,完全看自己的心情。 她就是这么野性而自在。她只做自己心灵王国的主人。 除了紫色,即是白色。在山乡,再也难以看到别的颜色了。由此可知,她是个挑剔的花女子,知道自己适合什么颜色,要什么颜色。外在的暄妍也好,腾嚣也好,都关合在她的感官之外。她的心,清而静:唯其清所以静,唯其静而能清。 如果说,紫木槿长大后,注定会出落得寂寞而高贵,那么白木槿的未来就是贤妻良母一一她是注定要奉献她那朴素动人的一生的。 通常,我们看到的紫木槿都在野外,多是野生的。沟壑,溪头,田间,荒地,你与她的相逢经常不期而遇。你因此突然被吸引,又因脚下的征途而不能停下,哪怕是几分钟的温柔缱绻。 你对于她,就像一阵风;她对于你,就只是路上的匆匆一瞥。 白木槿是家常的,她盛开在自家的院子里。童年的家,有黄泥石壁、粉墙黛瓦。无论哪一种,她都合适。黄泥屋的人家,门前扎一圈篱笆。她就和篱笆站在一起,脚底下,常常是几株鸡冠花、指甲花,都是和她一样,荒僻在山乡人不了大雅之堂的花。 粉墙黛瓦的人家稍稍讲究。她就听话地站在院墙之内,从不攀延出去,从不妄图做那觊觎墙外行人的红杏。她的开放,是为主人;她的凋谢,亦只关主人之风月。她忠诚而沉默,素洁而芬芳。她是低眉顺眼的媳妇,或是自少年就进了家门的’广鬟。 她好看,还很有用。童年最美好的记忆,是母亲折了院子里的白木槿花下面条吃。如今想来,那是一种怎样的奢华!古代典籍中的仙人,吸风饮露,神采焕然,而仙女,也多含英咀华。在乡下,面条是一种吉利的食物,常喻长寿,以白木槿配之,素洁而芬芳。最珍贵的,我想该是用白木槿花辦炖银耳羹、莲子羹,清炒百合藕片。试想那木槿银耳羹,人生怕也难得尝到一回吧。 白木槿,是亲和宜人的。只要是踏进院门来的人,她知道是主人的朋友,就乐意和你相处。她不择人之高低,不嫌贫富贵贱,只要是亲近主人的,她都喜欢。 母亲在厨房忙着,唤我采摘木槿花,是童年最乐意的差事了。搬一张竹椅,爬上去,踮起脚跟,剪一朵又一朵,放在竹篮里,拎进厨房交给母亲,盼望着拌有木槿花的美食下一刻能上桌。透过十字窗棂,看院子里的槿花静静伫立,光影透过纱窗落在小木桌上,一碗腾袅着热气和芳香的木槿面就上桌了。那一刻的滋味,多少年再也不曾经历了。 P6-8 序言 多年以前一个漫长的下午,在一家书店巨大的吊扇下,我穿着旧式的白汗衫,像一个傻瓜一样站在叶锦添的《繁花》前发呆。这本书的装帧与气息,让我突然觉得沉冗的整个下午变得美好起来。同样是多年以前,我在最寂寞的、四顾徘徊的时光里,用大把可以挥霍的所有时间,写过一个叫《花满朵》的长篇小说。我以为村庄里的女人姓花,也应该是不错的。这是一个陈旧得像一只旧樟木箱一样的小说。在这本书的扉页上,我郑重地写上:“献给村庄里的女人,献给我的邻居花满朵。” 方淳在偶然中读了这个小说,并为这个小说写了一个书评。后来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我同方淳相识,晓得了她在写小说,也晓得了她供职机关,朝九晚五。我同方淳的交集极少,也没细读过她多少文字。而终于有一天,她把她的文字集合在我面前。在这样的文字里,我看到的是花朵,是草,是云层,是故乡,是所有村庄里的细枝末节。 这座浙西淳安地区的村庄,叫作大墅。我喜欢“大墅”这两个字笨拙之中传达出的美意。这两个字合在一起,十分和谐,像一对老年的夫妻。在方淳津津乐道、如数家珍的记述与渲染中,绵亘于文中的家乡风物与风土人情,花花草草,山山水水,这些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物,都传递出时移事往的感伤与怀念之情。乡村,成为她深情回望的那一瞥中所追念的对象,成为她的精神寄寓所和灵魂栖息地。我于是就想:每一位从乡村出发的作家,大抵是离不开心中那一方圣土的。比方讲,鲁迅是离不开鲁镇的,萧红是离不开呼兰河的,沈从文是离不开湘西的,汪曾祺是离不开高邮的,贾平凹是离不开商州的,我的生命也离不开我遥远的丹桂房。同样的,方淳离不开她的大墅。 方淳在大墅长大,对这片土地上的一切,都充满了感情。我相信,她连对这片土地上的所有灰尘,都充满着一种爱意,并且把这份绵长的爱意珍藏在她的血液中。她传统的写作笔法,使每一篇文字独立成篇的同时,在气场上又保留了前后彼此的粘连性。围绕要吟咏的风物,她引经据典,信手拈来,对每一样小事物,都写得活泼风趣,平实而自然。在她魂牵梦萦的倾诉中,家乡的人、事、物、节气等等,一一展现在我们面前:站立于乡野田间篱笆丛中的木槿花,匍匐于地头的半枝莲,摇曳在风中的酒酿花,六月酱、羹、棵,以及惊蛰、清明、芒种…… 这是一路繁花。而繁花背后的故乡,如此明亮、安静、通达,像一位沉睡中的姑娘。 方淳的散文写得传统,文风平实,真切自然。这本来就应该是写散文固有的姿态。王国维先生曾经说:“大家之作……无矫揉妆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方淳写散文也讲究这个原则一一求真,笔下的文字必然是心灵的真诚表达。“旷野无声,荒凉之气薄薄地笼罩子田垄。空气凝滞着透明的青蓝,只苍苍的,不动。曲迂而逝的凤林港水上,雾气苍凉,山峦沉默。对面村庄传来一声鸡啼。听得清晰了然。”方淳笔下的乡村,没有沉重的生活压力,没有难堪的稼穑艰辛,字里行间饱含着一种田园牧歌式的情感眷顾。所有的乡村苦难都被她纯净的笔过滤了,唯留下诗意与唯美的乡愁。 按方淳的说法,突然想到写这样一本乡村散文,得益子她的老家淳杨公路开通。原先花十多个小时才能回去的故土,突然之间,成了风景名胜。一条景观大道抵达村庄,像一条新鲜的血管。于是,人到中年,耽子回忆的她,觉得必须写一写那些曾经的过往,以及生命中美不胜收的人和事。 酒酿花。学名叫辣蓼花,大墅村庄屋前屋后曾经到处盛开着。这是方淳记忆里的大墅。文字中,少年的人和事密集地浮上心头,像鳞次栉比的鲜花开放。每个人大约都有一个心灵中的故乡,我们因此而徐徐回望,或者说我们因此而踏上回乡之路。那么,总有繁花满枝,总是一路相送,总会送你抵达豁然开朗的村落前,送到亲切得让你掉下泪来的屋瓦与砖墙、黄狗与黑猫以及村庄里所有的气息和人与事前。 夜色深重。在书房里写下以上文字时,我没有办法不想起我遥远的丹桂房。此刻的丹桂房,应该被夜色完全吞没,安静如初。是为序。 2017年3月28日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