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锻红尘(储金霞铁画人生)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芜湖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组编
出版社 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如汤鹏字“天池”,便是一例。到了热兵器时代,铁工渐淡出特殊行业,身份地位与一般匠人没有多大区别,有时候甚至沦为市井俚民,“小铁匠”往往被人瞧不起。

储炎庆16岁那年,听说芜湖有人将铁锻制成画,芜湖的铁匠行当中也有铁画艺人这一行,于是勾起了他学习铁画锻制的欲望,他从老家枞阳辗转来到芜湖,跟在一位沈姓师父后面学徒。

储炎庆聪明勤奋,又有着世代相传的铁工基础,铁画锻制一学就会,很快就胜过师父。不久储炎庆在太阳官开了家“储永昌铁铺”,一边打制生产生活铁制器具,一边锻制铁画在市场上销售,日子倒也过得去。

可不惑之年早过,储炎庆却一直膝下无子,妻子方爱珍的肚皮就是撑不起来,成为储炎庆一大心病。

这一年,储炎庆已是44岁。忽然有一天,方爱珍悄声告诉他,自己“怀上了”。

储炎庆一惊:“真的?”

方爱珍潮红着脸:“真的,不信你摸摸我肚皮……”

正在这时,储炎庆的好友“姚宏发铁铺”老板姚宣祥一脚跨进门内,冲着储炎庆大声嚷嚷:“老储,你看我给你带什么来了?”亮了亮手中酒瓶,“瞧,这是什么?‘女儿红’,‘女儿红’黄酒,是我特地从‘小绍兴’那里弄来的。喝酒,我们喝酒!”

储炎庆喜欢喝酒,而且喜欢喝黄酒,大凡认识储炎庆的人,都知道他有这个嗜好。

黄酒进口绵柔,后劲大,喝起来不可以猛喝,不可以喝过量,需要喝的恰到好处,掌握一定的度。否则便容易喝过头,伤身体,得不偿失。

隔行不隔理。在储炎庆看来,锻制铁画跟喝黄酒的性质有点差不多,原理相近:炉冶时掌握火候,锤锻时把握轻重;不可以操之过急,需要恰到好处。只有这样,才能锻制成功上乘铁画作品,否则锻出来的只能是废铁疙瘩一个,效果事倍功半。

“小绍兴”其实不是浙江绍兴人,而是一位做酒生意的徽州商人,姓汪。因为专门售卖黄酒,且酒又多从浙江绍兴贩来,久而久之,人们便把他究竟是哪里人以及姓什么叫什么给忘了,统称呼他为“小绍兴”。

储炎庆常到“小绍兴”的店里买黄酒,回来喝。

这也是储炎庆为自己长年从事铁画锻制提个醒,触类旁通,心灵感悟。

储炎庆是时为芜湖铁业工会主任,姚宣祥是铁业工会副主任,两个人关系非常要好,情同手足。又是同一年出生,储炎庆比姚宣祥月份大,兄弟相处,特别亲近。

他们经常在一起喝酒、聊天。通常都是事先打好招呼,约好时间,谁请客做东,谁准备酒菜。

可是今天姚宣祥不请自来,而且还自带酒水,拎着瓶“女儿红”,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不由让储炎庆感到有些费解。

姚宣祥还是一副兴冲冲喜不自胜的样子,可着嗓门对储炎庆说:“老储,你听,外面什么声音?”

“嘭!啪!”

“噼噼啪啪……”

鞭炮声,继而响成一片。

“鬼子投降啦!”(P8-9)

后记

全书写完,情不自禁地,又使我回到开篇(代前言)的语境:“铁陨石:生命的启示”,乃至生命的永恒。

铁画是画,“此画铮铮长不毁”。

铁画是铁,“铁汁淋漓泼墨水”。

铁画是科技与艺术交叉发展的成果,“是画是铁技微至”。

一部铁画史,就是一部中国科技与艺术发展史。

铁为肌骨画为魂,铁画的精神在于创新。

而创新是一切事物的生命,这种物质与精神的生命,未必不是天外来客的陨石从很久很久以前的宇宙中带来的。

由此使我联想到本书的主人公,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储金霞。

大凡认识或只要跟储金霞见过面说过话的人,都有这样一种感觉,她精力充沛精神可嘉,人生路上从来没有把脚步停下。

虽已年过七旬,但还像个年轻人似的,说起话来带着一种勃勃向上的咄咄的生气,脸上始终洋溢着自信无疑的笑容。跟人握手时,手劲比年轻小伙子还要大,像是攥着一把锻锤的锤把,上下有力地晃动,让人感到有点微痛。这时候,她会很不好意思地露出微笑:“对不起,我是个打铁的,打了这么年的铁,习惯了,请不要介意。”

而更让人感到惊奇的是,储金霞虽然长得有点瘦小,弱不禁风的样子,可她从来没有生过病,即使有点小毛病头痛脑热的,她只要一拿起手中锻锤锻起铁画来,立马就会好。

储金霞似乎天生就跟铁画有缘。

铁画是储金霞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储金霞已经与铁画紧紧融为一体。

不由又使我引发联想:给地球带来最初生命体的铁陨石……

本书从正式着手写作到截稿将于付梓,已有2年多时间。期间,本书主人公储金霞和她的丈夫姚士鑫,以及与本书有关的一些人物,都发生了不小的变化。

对铁画恢复发展做出一定贡献的郑家琪、王石岑、赖少其,都已先后作古。十分巧合的是,郑家琪在去世前的一次行程中,还与芜湖工艺美术厂的铁画艺人见上了一面,询问了铁画的一些情况。

储炎庆和姚宣祥相继去世,书中已有交代,此处不予赘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批铁画艺人,即储炎庆的“八大弟子”中,储春旺、张良华、颜昌贵等已先后离开人世。

令人深感痛惜的是,储金霞的二师兄,同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杨光辉,于2016年8月不幸病逝,享年84岁。  张德才、吴智祥等在世的这些老艺人们,虽都已年事高迈,但仍宝刀未老,继续在为铁画锻制事业做着他们的贡献。

储金霞的闺蜜好友韩玉环,那年世博会两人见过面以后,回到美国,安排料理了汪抗存生父的后事,不久又辗转找到了她当年的养父约翰牧师。可是让韩玉环感到伤心的是,见到的只是约翰牧师墓葬处的墓碑。

早已淡出表演舞台,走上写作道路的高翔,曾与一度相恋的韩玉环邂逅,当得知其“装疯”真相以后,复又中断往来。

储金霞和姚士鑫这对“指腹为婚”的夫妻,继续在他们漫漫人生路上,诠释和演绎他们朴实无华的纯真爱情,淡定、从容、平静,跳动着两颗始终如同年轻人_样火热的心。

这也许就是人们所说的爱情力量。

尽管他们已不再年轻。

而真正的爱会使生命永葆青春。

陨石与地球碰撞,带来生命的永恒,亦是如此。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全国人大赋予设区的城市以立法权以后,芜湖市制定的第一部地方实体法《芜湖铁画保护和发展条例》,于2017年1月1日正式颁布实施。从立法的角度为铁画的未来发展,找准了发力点,绘出了前进的路线图。

这一里程碑式的重大举措,对储金霞和被她视为第二生命甚至与生命融为一体的铁画来说,无疑是又一次强劲的助推导航,为她的事业插上有力的翅膀,在艺术生命的天空中飞翔。

就《芜湖铁画保护和发展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颁布实施,笔者与储金霞进行了访谈对话:

问:对《条例》的颁布实施,您是怎么看的?

答:《条例》颁布实施是件好事,但真正要落到实处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根据我从事铁画锻制60年的经历和经验,首先必须要解决好“四个冲突”。

问:哦,哪“四个冲突”?

答:第一是传统与现代的冲突。芜湖铁画是有着300多年历史的传统工艺,不可避免地要与现代社会人们的思想观念、审美情趣产生冲突,不是在冲突中前进,就是在冲突中消亡,这是必然的。

问:怎样才能解决好这一冲突,或者说是如何才能在冲突中前进,不在冲突中消亡?

答:这就回到我要说的第二个冲突,也就是个人努力和政府支持的冲突。铁画的个体性比较强,但又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如何做好两者有机结合,即个人积极性得到发挥和政府支持到位,需要做深入细致的工作。

问:那么第三个冲突呢?

答:第三个冲突是人才培养和人才流失的冲突。这么多年培养了一些铁画人才,但流失的比较多,其中不少“流失”是人为的半途而废。铁画要发展,人才是关键,如果没有一支敬业奉献的人才队伍,只能是一句空谈。

问:是的,做任何事情,人才是关键。您刚才分别从形势、平台和主体的人才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第四个冲突是什么?请您告诉我!

答:第四个冲突就是艺术和市场的冲突。铁画是门艺术,但同时又是商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要经得起市场的考量。打铁还需自身硬,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铁画艺人,从自身做起,从每一件作品做起,不搞急功近利,多出铁画精品,才能站稳市场,立于不败之地。

访谈中笔者还了解到,尽管储金霞已经取得很大成绩,但她并不满足,她立志要像她父亲储炎庆锻制铁画《迎客松》的经典之作那样,也锻制一幅作品可以传留后世,给自己的铁画人生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笔者预祝储金霞的集山水、人物、花鸟、虫草和书法等于一体的铁画精品,早日面世……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了安徽省博物馆、北京人民大会堂管理局、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安徽工程大学艺术学院,以及美国麦克丹尼尔大学历史系等单位和个人的大力支持。在中共芜湖市委宣传部直接领导和关心支持下,芜湖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芜湖市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芜湖市文化委的领导,对本书写作给予了关心指导。在此特致诚挚的谢意。

本书中的图片除部分由笔者提供外,绝大多数由储金霞、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及鸠兹古镇等个人和单位提供,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不当之处难免,诚请读者批评指正。

王永祥于九莲塘畔

2017年5月

目录

楔子

第一章 九九女儿红

第二章 锤子剪刀布

第三章 “兰花指”

第四章 铁画“童子功”

第五章 铁兰花

第六章 干将与莫邪锻剑

第七章 炼狱门:噩梦醒来是早晨

第八章 宝岛梵音

第九章 迎客松,我来了

第十章 殿堂

第十一章 传承:大道无疆

第十二章 锻制《中华颂》

第十三章 天行健

第十四章 国礼

附录:《芜湖铁画保护和发展条例》及解读

后记

序言

铁陨石:生命的启示

像是闪电挟着雷鸣划破混沌的苍穹,又像是瞬间绽放的礼花洋洋洒洒溅落尘埃,天外来客的陨石为人类文明史进入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铁器时代创造了条件。

地球上最初的生命来自宇宙,是陨石把生命带向了地球。

铁画,这一科技与艺术的高度结合体,它的载体,最初便是由天外来客的陨石赐予。

那还是在3300多年以前,富有创新精神的中国先民们发现天空中落下的陨石含有铁的元素(含铁量90%左右)。认识到陨石是铁、镍和钴的混合物,于是在青铜冶锻的基础上进行了铁器冶锻。

科技与艺术从来都是一对离不开的翅膀,翳动着人类社会发展史在浩瀚广袤的时空中飞翔。有时候是科技催发艺术,有时候又是艺术促进科技发展。

早在4000多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一些不知姓名的远古人类艺术家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和聪明才智,以石为笔,以岩为墨,以大地为案,在内蒙古阴山、江苏连云港将军崖绘下“天书”般原始岩画。被认为是中国绘画艺术的“开山之作”,掀开了中国绘画史首页华章。

从那以后,中国绘画先后经历了“以刀为笔”,在青铜器等坚硬器物上作画;“以毫(动物的毛)为笔”,在绢帛和纸上作画。

从“以石为笔”的石器时代跨越3600多年的历史长河,历史定格在明清时期,勤劳智慧的先人们又“以锤为笔、以铁为墨、以砧为案”,发明了铁画。用铁的材质运用铁的锻造技艺,“直教六法归洪炉”,按照中国画绘画要求,结合剪纸、雕塑等相近艺术门类,制作成精美的图画。

绘画艺术尽管存在各种画法,但有着几千年历史的传统中国画却一直占据中国绘画艺术的主导地位。在科技发展进程中,冶锻技艺也始终担纲着正能量的主角,引领各类发明创造在科学道路上向前奔跑。

中国古代有“一耕二读三打铁”的“三十六行”排名之说。“打铁”这一行当被排在种田人和读书人后面,位居“三十六行”前三名,可见锻工地位之不同凡响。从中还可见得对冶锻技艺以及对科技事业的重视。

史料记载,古代不少名人围绕铁器冶锻,在他们的事业道路上进行着人生角色的变换。

恍兮惚兮,充满神秘色彩。

春秋时期与孔子交谊甚厚的曹邴氏本是一介文人,他“去文学而趋利”,成为“以铁冶起,富至巨万”的铁冶大亨;曾娶曹操曾孙女为妻官至曹魏中散大夫的嵇康,弃官而隐居山林,在大柳树下“叮叮当当”打铁,“竹林七贤”的另一位贤者向秀在一旁拉着风箱;沈括《梦溪笔谈》记载“四大发明”之一活字印刷的发明者毕异曾是一名锻工,“锻工毕异,在禁中为捷锻金”;清代诗人梁同书《铁画歌》里“前身定是郭铁子”的宋代郭铁子,起初也是一名锻工,“善锻铁作方响,故号为铁子”。

郭铁子锻造的“方响”(乐器),就是铁画前身“铁花”的雏形。后来郭铁子在绘画艺术上取得成功,被北宋朝廷特招为宫廷画师。

宋元以降,逮至明清,资本主义在中国萌芽。手工业与商业发达,出现了一支技艺精湛且造诣颇深的民间职业绘画队伍。时被称作“画工”。与宫廷画师、文人画师并列为三大绘画艺术主流群体。推动中国绘画事业发展繁荣。

在这支庞大的绘画队伍中,有一位锻工兼画工双重身份的人物,他就是铁画创立者汤天池。由于铁画在不断发展过程中产生非常大的影响,享誉海内外,薪火传承,从业乃至崇拜者甚多,故汤天池又被称作“铁画始祖”。

汤天池来到既是江南冶锻中心,又是姑孰画派画家集聚地的芜湖。一边操锤打铁,一边学习作画。在“铁到芜湖自成钢”的环境熏染和有着丰富冶锻经验的芜湖锻工师傅们指导下,锻、焊、铆、钻、锉,技艺日渐长进,且学会掌握了很多门功夫绝活。在此同时汤天池又不耻下问,虚心向身旁的文人画师和民间画工们学习请教,“日窥其泼墨之势”,工、写、皴、描、染,画艺娴熟,水平不断提高。

似乎是3300多年前天外来客陨石的有意安排,又似乎是4000多年前不知姓名的远古人类艺术家冥冥中点拨,踌躇满志一心想在打铁和绘画事业上有所进展的汤天池,结识了同样也是想在人生道路上体现核心价值寻求发展突破的文人画师萧云从。

汤天池“往诣萧尺木,求其稿”。萧云从“造请遂所求”,并将南宋梁楷“减笔画”糅合改进为“减笔皴”画法,提供画稿给汤天池。汤天池受“减笔皴”宣纸作画启发,在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铁花”基础上,与萧云从深入切磋砥砺。一次次成功与失败的考验,“我自千锤百炼来”,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铁画终于创立成功。

铁画是芜湖一张铁打的文化名片,她凝聚着芜湖人民伟大的创造智慧。

铁画自清朝康熙年问创立,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

把铁的形制冶锻演绎成为艺术,这是芜湖人民一大发明,是对中华文化乃至人类文化发展史的一大贡献。

铁画锻制技艺,现如今已被列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代又一代铁画艺人,用他们手中的锻锤,在砧台和炉火中诞生了一件又一件精美艺术品。装点人们的生活,并以独特的艺术形式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也体现了他们自身的核心价值。

不忘初心,无悔人生。  在这些人当中,就有着铁画大师储金霞。

储金霞从在她母亲肚子里的时候就接受特殊的“胎教”,聆听父亲储炎庆锻制铁画的锻锤声长大,与铁画结下了深深的不解之缘。

在储金霞的铁画生涯中,经受无数次历练,甚至是磨难,她硬是用钢铁般的意志挺了过来。其间有遭受挫折失败和不被理解的痛苦,也有成功和取得成就的喜悦。

储金霞把全部的爱倾注在铁画锻制事业中,她创作锻制的铁画作品,有的在国家乃至世界艺坛参展获奖;有的被作为“免检产品”热销市场;有的被国内外各大博物馆收藏;有的还被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国政要和重要嘉宾。她远赴国外,现场演示铁画锻制技艺,向世界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展示了铁画艺术的无穷魅力。

在铁画锻制技艺的传承与弘扬上,储金霞经过长期探索实践,不断创新,使古老的传统工艺焕发出新的生命。她除了当选为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外,还享有三个“国家级”光荣称号,即先后被评定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国家级非物质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同时她还是芜湖市铁画协会会长,铁画行业的掌门人。

储金霞的事迹,被海内外各大媒体竞相报道;她本人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这些都给予了她莫大的鼓舞和鞭策。

“百炼化作绕指柔”。储金霞在锻制她视作第二生命的铁画的同时,也在不断锤炼自己的思想、品格,体现着“工匠精神”。她以极致的态度,从容独立,不懈追求事业和人生的成功和圆满。作为一名女性,这尤其难能可贵。

党和政府历来重视铁画事业的发展。铁画诞生地的芜湖,颁布的第一个地方立法就是《芜湖铁画保护和发展条例》,这无疑会对铁画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起到有力的助推作用。

铁画的未来不是梦。一定会百花盛开,姹紫嫣红。出精品出人才,涌现出更多储金霞式人物。

我们期待着。

内容推荐

芜湖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组编的《锻红尘(储金霞铁画人生)》呈现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储金霞的艺术人生。书中通过文学的笔触、细腻的描写,表现了储金霞如何从一位懵懂少女成长为一代铁画大师;讲述了她把全部的爱倾注投入在铁画锻制事业上,使古老的传统工艺焕发出新的生命的故事。

编辑推荐

一部铁画史,就是一部中国科技与艺术发展史。

芜湖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组编的《锻红尘(储金霞铁画人生)》是首部以铁画大师储金霞为传主的纪实文学!

首部以芜湖铁画艺人为描写对象的文学作品!

一部展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芜湖铁画历史与风貌、表现芜湖铁画艺人工匠精神的好书!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23:5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