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静主编的这本《北洋大讲堂(第4辑天津大学北洋大讲堂系列讲座实录)》收录了天津大学品牌讲座“北洋大讲堂”的部分高水平讲座文稿,内容涉及人文、科技、社会等多个领域,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本书的出版旨在扩大这些高水平讲座的受益面,使更多读者能够领略大师的睿智,从而得到思想的启迪和心灵的升华。
| 书名 | 北洋大讲堂(第4辑天津大学北洋大讲堂系列讲座实录) |
| 分类 | |
| 作者 | |
| 出版社 | 天津大学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吕静主编的这本《北洋大讲堂(第4辑天津大学北洋大讲堂系列讲座实录)》收录了天津大学品牌讲座“北洋大讲堂”的部分高水平讲座文稿,内容涉及人文、科技、社会等多个领域,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本书的出版旨在扩大这些高水平讲座的受益面,使更多读者能够领略大师的睿智,从而得到思想的启迪和心灵的升华。 内容推荐 天津大学(原北洋大学)创立于1895年,是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这里学风醇正,氛围自由,全体师生秉承了“实事求是”的校训,为祖国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北洋大讲堂”创立于2002年,是天津大学的品牌论坛,它集思想教育、先进文化、前沿科学为一体,广延名家大师为学生传道授业。为了传承我校办学以来的科学精神与家国情怀,营造更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在建校120周年之际应广大师生要求,校团委依托学生社团组织,开展了面向全校师生的“迎天津大学120华诞系列讲座”活动,120年薪火相传,120年弦歌不断,120场校庆系列讲座凝聚了主讲人的智慧,也传来了这所百年老校在历史深处的回响。这既是对120年历史的尊重,更彰显了我校一以贯之的办学精神和育人使命。 吕静主编的这本《北洋大讲堂(第4辑天津大学北洋大讲堂系列讲座实录)》主要收录了“迎天津大学120华诞系列讲座”的部分内容和主讲人语录。“北洋大讲堂”建设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共青团天津大学委员会,这里是引领和服务青年成长成才的家园。 目录 中国传统民居营造的美学体会 创新与创业 迎接新时代 拥抱新梦想 科学与艺术 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 语言科学和应用 献给无名者的记忆 “北洋大讲堂”及“青年文化论坛”讲座嘉宾语录 主讲人寄语照片 后记 试读章节 同学们,晚上好,大多数同学可能都是建筑学院的同学,我今天就从与建筑有关的民居开始给大家讲一下中国传统民居营造的美学体会。我的老家在重庆,重庆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它与其他民居形态和结构的不同。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去过重庆,对重庆的吊脚楼有没有过了解。重庆很潮湿,居民住在透风性很好的框架结构的吊脚楼里,这样的建筑结构决定了重庆整个民居的特点,它很好地体现了建筑结构的形式美感。 重庆又叫雾都,这是由它的地理环境以及气候形成的。重庆大多时间多雾,我的画里边表现重庆民居的时候以很淡的笔墨去呈现它那雾蒙蒙、湿漉漉的感觉。这么多年我对一些民居进行了考察和研究,发现重庆的民居与全国各地的民居相比更具有独特性,更易于用中国传统水墨去表现。我生活在重庆,所以对它比较了解,我愿意将我家乡的民居特点介绍给大家。 重庆民居的特点,构成了它的民俗文化特色。我小的时候住的房子不像现在都是高楼大厦,而是在山上高高低低的很矮的房子,还有的房子临河,在夏天的时候,也特别通风凉爽。我长大了以后,这种生活的情景,始终伴随着我,在美术学院学习时我选择画中国画,最开始以山水画为主。大学毕业后到北京去深造,我开始思考在中国画的探索领域里面到底画什么。在北京生活的那段时间,我对家乡民居魂牵梦绕,我的创作就开始转向对重庆民居的研究和表现,这种表现在中国画上有异于传统。我选定这个题材的时候,其实遇到了一个很大的难题,那就是中国水墨画在中国古代绘画里边所供我借鉴的技法并不多,民居是一种建筑,这种建筑是由线条和体面构成的,在中国画的表现上就遇到一个问题。中国画用笔讲究一波三折,但民居是由直线组成的,不能画得太歪歪倒倒的、过分夸张变形,这就是我在国画这个领域里面要去攻破的最大难题。在传统绘画里边能参考的东西很少,古人有界画,是用工整的线条依靠尺子画直线,这样的线条拿来表现民居,显然过于呆板,缺少变化,很难表达我的感受。 在北京的那段时间,我还对北京的胡同民居、四合院进行过将近半年时间的调查。我骑自行车在北海、前门一带走大街,穿小巷,因为那里是北京的胡同、四合院保存相对最完整的区域,半年时间,画了大量写生,但是回到中国画语境中我又止步了,畏惧对它进行更深入的了解。虽然有大量的写生感触,但还是停留在了表面,对四合院这种北方民居我对它并不了解,所以我放弃了。一个城市,当你远离它再回望它的时候,你才能感受到它的美,记忆中你最想表达的是一个城市的特点,而地域文化和建筑最能体现一个城市的特点。我们现在的城市发展千篇一律,钢筋水泥的结构,在这种现代化进程中,使得大量有特点的民居在流失,这是我十几年来对全国民居认识中比较悲观的感受。 2011年,我跟我夫人和一个朋友,一块去了山西平遥写生,这是除重庆民居以外我最想去的地方,因为平遥古城是我国唯一一座保存比较完整的古城。到了平遥找了一个当地的导游,陪着我们穿行于平遥的大街小巷,平遥保护得相当完整。在要离开时,我问导游一年收入有多少,他说差不多30万元,这几天导游讲了很多平遥钱庄方面的历史,而对平遥为什么能保留至今,他并不了解。我跟他讲平遥能完好地保留至今,要感谢三个人,导游很惊诧。我说:“如果没有这三个人,你的生活不会是现在这样,平遥城也不会让世界知道。首先要感谢上海交大的阮仪山先生。20世纪70年代初阮仪山先生在榆林地区做考察的时候,听说平遥城在拆城墙,他感到非常震惊。当时的山西交通状况不是现在的柏油路,他带着学生连夜赶到平遥,当他们赶到的时候,平遥城墙已经挖开了30多米一个口子,作为一个很有良知的学者,他叫那个施工队立刻停下来,而这个施工队根本不理他,对他强行驱赶,他就躺在城墙前,不让拆,最后施工队拿他没办法,就暂停了。他立刻找到县长,把平遥的历史文化价值等讲给县长听。县长只是点头,敷衍于他。阮先生讲如果施工停下来,暑假他带他的学生免费在城外设计新城,县长只管吃住就行,县长当时答应了阮先生,其实是在打发他。他与县长约定,以一个月为期限。阮先生离开平遥,留下一个学生,让他随时汇报情况,结果他一走施工队就开工了。阮教授得到这个消息后,立刻进京找到文化部古建委的罗哲文先生,跟他讲了平遥城在拆城墙,他们又找到在建设部工作的郑孝胥先生,他们三个联合起草了一个文件,送到了国务院,这样才形成了正式的文件发到了山西建设厅,工程才得以彻底地停了下来,从而平遥古城才幸免于难。”我去寻找当年被挖城墙的缺口怎么也找不到了,当年的伤口已经愈合了,也许它不愿让后人看到那段悲情的往事。我跟导游说,你作为平遥人,每天接待八方来客,希望把这个故事讲给来平遥的每个人听,让每个人知道保护古城古民居是多么重要。 P4-6 序言 良好的校风和学风,犹如阳光和空气,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在天津大学,北洋大讲堂就是培育校风学风、营造育人氛围的重要平台。 作为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开端,天津大学(北洋大学)从创办之日起,就以“兴学”为手段,以“强国”为目标,国家的需要始终是学校的责任。无论是北洋初创时的“储才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工业强国,科教兴邦”,还是如今继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贡献……百余年薪火相传的是“实事求是”这一20余万北洋和天大师生及校友们共同坚守的价值坐标和精神信仰。 一百二十余年来,学校从未停止过对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北洋时期的“穷学理,振科工,重实验,薄雕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以及改革开放后的“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国际化”等都反映了这种探索和实践。当代中国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巨变,正阔步走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对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在全新的时代背景下,天津大学进一步梳理和确定办学的人才观和质量观,将培养“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卓越人才作为根本任务。 人才的成长离不开思想的启迪与灵魂的孕育,这些年来,伴随学生成长并深受学生喜爱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北洋大讲堂。北洋大讲堂自2002年创办以来,已经成为全国高校中颇具影响力的讲座品牌,数百位名家大师登台演讲,10余万师生现场闻道,更有多数人从“北洋大讲堂”系列讲座实录丛书中品味大师们智慧的声音和深刻的思想。名家大师在此风云际会,贤才俊彦在此激扬文字,知识的传递、观点的交锋、人生的感悟,使同学们得以了解学术前沿,领悟深刻思想,分享实践经验,洞察社会热点,增长人生智慧,这些正是我们培养卓越人才的应有之意。我们看到了一种精神、一种信念,正与天津大学这所百年学府始终坚守的信仰——实事求是,不谋而合。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不审天下之势,难应天下之务”,我希望更多的学生能通过北洋大讲堂,提升全球视野,提高思想境界;“讲之功有限,习之功无已”,我更希望越来越多的学生能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将讲座中的所悟所思带入学习、生活和今后的工作中,转化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实际行动,正如我们校歌中传唱的“不从纸上逞空谈,要实地把中华改造”! 是以为序。 后记 《北洋大讲堂》第四辑终于又要与广大读者朋友们见面了!这本书凝结着主讲人的智慧,也饱含着所有参与人员的辛勤付出! 首先,感谢主讲人的无私之心。书中收录了9篇报告及120位主讲人的精彩语录,每篇报告的主讲人无不是各自领域的专家和佼佼者。闻听出书一事,他们慨然应允,将自己多年的所思所想毫不吝啬奉献出来,使之能集结出版,惠及更多的读者。 其次,感谢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学校工作千头万绪,校领导于百忙之中纷纷给予指导和关怀。讲座期间,更是多次亲临现场,担纲主持,智慧言谈,与讲座内容相得益彰,不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更增“北洋大讲堂”的品牌魅力。 再次,感谢全校各部门、各学院同事的辛勤付出。讲座的筹备和组织事无巨细、内容烦琐,工作异常辛苦。但所有同事毫无怨言,默默付出,以辛勤努力为每次活动的成功举办奠定了基础。感谢参与“北洋大讲堂”工作的所有学生。很多同学牺牲休息时间,为大讲堂的组织工作忙碌。希望这些可爱的同学,能够在辛苦的工作之余,得到“北洋大讲堂”给予你们的另一份收获。 最后,要感谢社会各界关心和支持“北洋大讲堂”的朋友们。百年大业,教育为基。有幸从事高教事业,深感责任重大,但也偶感力有不逮。多年来我们得到了社会各界朋友的支持和帮助。这份力量鼓励我们不断前行! 开卷有益,希望读者朋友们喜欢《北洋大讲堂》第四辑!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