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慈润山河(义县奉国寺)
分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作者 辽宁义县奉国寺管理处主编
出版社 天津大学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奉国寺的营造辞典

1、伽蓝规制

伽蓝,来自于梵语,也音译作“僧伽蓝摩”“僧伽蓝”。“僧伽”指僧团;“阿蓝摩”意为“园”,原意是指僧众共住的园林,即寺院。

一般认为,东汉时佛教才传入中国。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天竺僧摄摩腾和竺法兰在洛阳创建白马寺,成为中国佛寺的鼻祖。自此,作为僧人起居修行的场所,“僧伽蓝摩”或说“伽蓝”开始采用中国传统的官署“寺”来命名,并在后世一直沿用。“伽蓝规制”指的就是佛教寺庙规制。

佛教入华,先是入居了现成官署,因此汉传的寺庙格局受中国传统官署布置的影响很深。早在商周时期,中国的合院建筑就已经很发达,并逐步演进成一种强调轴线对称的多进院落形态。不过随着对于佛教热情的日益高涨,代表印度佛教的塔院式伽蓝规制开始在中土遍地开花。这样一来,中国的伽蓝就可以粗略地划分为“华夏样”的宫院式庙宇和“天竺样”的塔院式庙宇。当然,两者一直并行发展直至近代,更有诸多结合。但与印度伽蓝母型相比,中国伽蓝则是大大地变异了。辽代也不例外,义县奉国寺就是一座典型的华夏样宫院式庙宇。无独有偶,同时期的应县佛官寺则是一座典型的天竺样塔院式庙宇。这两座伟大的辽代建筑,奉国寺大雄殿创下了中土殿堂规模之最,堪称“天下第一殿”,佛宫寺释迦塔则是世界现存最为高大的楼阁式木塔,以“应县木塔”之称闻名于世。

历经战乱,如今的奉国寺伽蓝形制已经不复辽代时的原样,但仍可通过寺内碑刻记载和考古发掘来探寻原貌。据寺内元碑《大奉国寺庄田记》(1355年)载,当时的义州大奉国寺有“七佛殿九间、后法堂九间、正观音阁、东三乘阁、西弥陀阁、四贤圣洞一百二十间、伽蓝堂一座、前山门五间、东斋堂七间、东僧房十间、正方丈三间、正厨房五间、南厨房四间、小厨房两间、井一眼。东至巷、南至街、西至巷、北至巷”。奉国寺的伽蓝布局,以九间七佛殿为主殿,采用中轴对称的布局,前有观音阁、山门,后有法堂。东西两厢有三乘、弥陀阁,并有长廊缭护贯通,可以说与宫殿无二。这一碑刻描绘的元代奉国寺应该体现了奉国寺早期的寺院格局。在寺内一通金明昌三年(1192年)的《宜州大奉国寺续装两洞贤圣题名记》碑中记载奉国寺“宝殿穹临,高堂双峙,隆楼杰阁,金碧辉焕,潭潭大厦,楹以干计”。“宝殿”就是七佛殿,“隆楼杰阁”所指很可能就是今已不存的观音阁、三乘阁和弥陀阁了。这些记载得到了考古发掘的证实。1988—1989年间,考古学家对奉国寺前院进行发掘,找到了辽金元时三乘、弥陀二阁和长廊、山门的基址,并推测原观音阁位于今无量殿前后。

事实上,奉国寺的观音阁的设置让人联想到另一所知名的辽代名刹——蓟县独乐寺。蓟县独乐寺因其十一面观音而知名,观音阁与山门均为辽代建筑,气势雄浑,造型优美,号为中国最美之辽代建筑。如果义县奉国寺观音阁若存留至今,其华美应与之相仿。

历史上的奉国寺除了山门、观音阁、七佛殿和法堂这些中轴线的核心殿阁之外,作为僧团起居的处所,还设有斋堂、僧房、方丈、厨房等服务性用房,配置在寺院的东西两路。现存的奉国寺,除七佛殿或日大雄殿为辽构外,其余无量殿、牌楼、山门等均为清代建筑,也具有珍贵的文物价值。

2、斗拱等级

中国传统建筑对木材料的使用,可以用“量材施用”来概括。材料有不同的等第性能,可以胜任不同的建筑需要,在这一点上,祖先发挥了“物尽其用”的智慧,是一种生态思想和节俭观念的体现。

在北宋官书《营造法式》中材分八等,分别适用于九至十一间大殿、五至七间殿、三至五间殿(厅堂七间)、三间殿(厅堂五间)、小三间殿(厅堂大三间)、亭榭(小厅堂)、小殿亭榭和殿内藻井八类建筑。可以说覆盖了当时所能遇到的所有建筑类型。各等材皆规定了相应的广、厚尺寸,一方面从技术上确保了结构的稳固性,另一方面也方便了管理以及建材业和营造业的对接。一个建筑的规模确定后,其所需的木材的等级也就确定了。用德国著名艺术史家雷德侯关于中国传统艺术“模件化生产”的理论来说,材分八等为传统建筑的高度模件化、预制化提供了可能性。

在奉国寺营建过程中正是如此,大量的材料制作皆在一种标准化的规程下展开。奉国寺大殿使用的材等正相当于北宋的一等材,只有最高级的建筑才能使用。

提到材,就必须提到斗棋,斗棋的大小就是用材来直接标示的。斗棋既是结构构件,也是模数尺度,还是文化符号。斗棋,是由斗、棋、昂、枋等构件组合而成的建筑组件,是联系竖向的柱和横向的梁的节点构造,在这一层面上,相当于西方古典建筑的柱头,是建筑结构理性的重要体现。按照梁思成先生提出的“建筑可译论”,他在系统学习西方古典建筑后,进入中国古建研究,切入点即是斗棋。

一般而言,因位置不同,斗棋分为柱头斗棋、转角斗棋和补间斗棋三种。这三类斗棋由柱头枋相互联系,形成一个完整的铺作层,因而也称作柱头铺作、转角铺作和补间铺作。悬挑出檐、控制屋面曲线、紧固房屋结构是铺作层的核心使命,有经验的匠人,一望斗棋而知大木结构的主体特征。

斗棋的等级主要体现在其所控制出檐的高挑和深远,而这一内容是跟屋宇的规模相适应的。奉国寺大殿的斗棋就是出四跳的七铺作,具体的学名是七铺作双杪双下昂。“杪”是出跳的华棋,下昂是一种可使出檐更平缓深远的杠杆构件。作为一座九间十椽的大殿,采用七铺作是合宜的。奉国寺前檐柱头斗棋说明见书末插页。

……

P74-79

后记

2015年春节前夕,接到老朋友,辽宁义县副县长蒋立新的电话,谈到义县千年大殿奉国寺与珍贵的中国辽代木构建筑整体纳入国家“申遗”预备名单之事,并希望《中国建筑文化遗产》编辑部专家团队能为奉国寺“申遗”做些事。春节过后,我们带上策划书赶赴义县。经过近七个月努力,一晃,《慈润山河——义县奉国寺》写就初稿。现经修改,就要付梓了,我很感慨,有三方面的心境要表达,意在阐述对“慈润山河”的理解。

其一,慈润山河的书名大气且包容,表达了建筑与社会、建筑与历史、建筑与中华民族的关系,它至少说明赏析建筑要从溯源社会及其文化历史入手,这或许是建筑能说话、建筑有故事的缘故。虽然当下东西方文化在碰撞与交合中,建筑师与艺术家各自恪守自己的文化理想,实践着不尽相同的价值取向,不断有文化巨匠“借古开今”,创造“浑厚华滋”的美学追求。但悠久的东方文化,用建筑这干百年凝固的精神,让华夏民族的文化昭垂宇宙。中国传统建筑一以贯之的中轴线概念,在奉国寺建筑格局上得到了应有的体现,这里虽不能比有600年历史的最后宫殿紫禁城,这里虽没有那种不怒自威的庄严感,但它的殿宇格局同样让人肃然,因为在这里可感受到别样的壮阔、宁静和平和气质,温柔敦厚的木结构与斗棋构建,彰显了建筑动人之景象。建筑文化考察组自2006年12月23日踏入奉国寺大殿那一瞬,因为夕阳、因为经典、因为历史、因为申遗、因为传承与传播,更因为敬畏,从2008年6月第一部专著《义县奉国寺》再到9年后的《慈润山河——义县奉国寺》科普书;从2008年有人文奥运情结的中国辽代木构建筑研讨会,再到中国图书馆界在奉国寺院落中启动“奉国寺古建筑图书馆”的文化茶座,都反映了我们心中的崇尚。因为我们明白:经典是文化创新之源,文化复兴离不开中华之“魂”,要将我们为文化传承的心升腾到更宽阔的世界,就要与传统文化为友,从遥远的“乡愁”中感知文化之力。

其二,由义县奉国寺的博大精深,我想到普及中国建筑文化之路正从义县开始。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陈志华教授曾在一篇回忆文章中说:90年代他在从德国德累斯顿乘火车去维也纳途中,同包厢有位医生,她对欧洲建筑历史知识的解读丰富且深刻,令人吃惊。陈教授说,在整个欧洲,一个人要懂得建筑艺术和它的历史,就如同要懂音乐、美术和诗歌一样,是每个人的基本文化素养。在建筑文化考察组为义县奉国寺所做研究、挖掘、出版等工作历程中,不能不说2008年6月出版且于7月在义县隆重举办的《义县奉国寺》首发仪式,当时国家文物局局长高度评价了专著成果,并表示《义县奉国寺》的编研与传播使中国辽代木构建筑整体“打包”申遗有了信心。本人在《义县奉国寺》后记中曾写下这样一段话:“出版《义县奉国寺》已超越了一般研究与集结出版的含义,它是一种责任,是一个文化传承,更是一种文化重建……建筑文化考察组将以持之以恒的追求和科学求实精神去书写文化遗产传承新的文本。”显然,这个“新文本”正是今天面向中学生的《慈润山河——义县奉国寺》一书。在我知晓的中国建筑文化瑰宝的普及读物中,从一开始便确定要为中学生“创作”建筑科普读物还是第一次,基于此,本书的策划写作中力求符合对公众及中学生的阅读习惯,力求图文并茂,力求靠穿插历史故事及发现之谜等内容,使它趋于生动。

其三,无论是《世界遗产名录》还是国际博物馆协会强调的文化遗产的社会服务职能,都要求文化遗产要服务当代,要成为中外宾客的文化旅游的资源。而恰恰这一点是蒋立新副县长及王飞局长对此次编撰中学生普及读物的期望。这里我要感谢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他肯定了义县奉国寺的面向公众及中学生的建筑文化普及传播,同时他也特别希望奉国寺要利用传播手段,在国内外造势,不仅让东亚认识奉国寺,更要将中国奉国寺大殿乃至佛教建筑的“故事”讲到欧美国家去。我十分钦佩蒋立新副县长一行的敬业精神及对传承义县文化遗产的信念与态度,正是由于她率领义县文化遗产团队,才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支持我们完成了这本在全国也堪称少见的建筑文博教育读本的编制;作为《慈润山河——义县奉国寺》一书的策划与主编者之一,我也特别感谢研究撰稿团队的诸位专家们,为了提高本书的可读性及教育启蒙功能,大家多易其稿(尽管如此,恐怕也难做到真正成为中国古建筑的普及读物)。但我相信,《慈润山河——义县奉国寺卜书让中国建筑文化获得自信,它定会为辽代奉国寺建筑增加海内外影响力,让中学生们在走进经典建筑时,做个有见识、有建筑品位的人。我以为,细读本书的公众及中学生们,会领略到建筑文化的力量,懂得为什么要将辽代奉国寺建筑的文化脉络在传承中发扬,不如此中国人何谈传统与渊源,我们怎能有在世界建筑史上独有的文化符号。我尤其希望,《慈润山河——义县奉国寺》一书不但带给中学生知识与视野,更带给你们希望与理想,懂得真正审视并推介家乡的精彩、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精彩。

金磊

中国文物学会传统建筑园林委员会副会长

《中国建筑文化遗产》《建筑评论》总编辑

2016年12月于北京

目录

前言

建寺缘起

奉国寺之谜

奉国寺之美

奉国寺的营造词典

盛誉所归

结语

编后记

参考文献

序言

一座伟大的建筑,往往就是一个伟大民族的文化象征。义县奉国寺大殿就是这样一座蕴含了中华民族诸多文化内涵的旷世杰作。不过,令人遗憾的是,奉国寺的艺术魅力、文化价值,至今尚只在学术界得到承认,远远没有像北京紫禁城那样达到妇孺皆知的程度。因此,当《中国建筑文化遗产》编辑部告诉我,他们正应辽宁义县政府的要求,为已经进入“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名单的义县奉国寺编写一本全面介绍奉国寺大殿的文化普及类读物《慈润山河——义县奉国寺》的时候,我是抱有期待的。2008年7月,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的我,曾支持义县奉国寺出版了《义县奉国寺学术系列丛书》。今天我高兴地看到当地政府对文化遗产普惠公众如此重视,这是值得欣慰的文化现象。

前几天,我读了由《中国建筑文化遗产》编辑部组织十余名中青年学者合作完成的《慈润山河——义县奉国寺》书稿,作者团队特意强调,在文字叙述的通俗易懂方面,似乎还有加强的必要。通读之后,我却觉得:目前的书稿虽不敢称完美无缺,但已经颇有特色,很适合向中小学生及社会公众推介了。

其一,这本书以不太长的文字篇幅和图文并茂的形式,将这座千年古刹在建筑、雕塑、绘画等艺术方面的魅力,在建筑技术、设计思想等方面的成就,均生动、准确地呈现出来,而围绕这座建筑的历史背景、人物故事等,伴随着建筑形象的逐渐清晰而愈加鲜活灵动。这在同类书籍中,是较为成功的。

其二,就文字的通俗易懂和趣味性而言,我认为这本书具备了这样的程度:对于有兴趣了解建筑文化的成年读者而言,它易懂而不肤浅,可以温故知新,甚至可以了解到奉国寺专题研究的最新进展——如殿内七尊大佛与建筑结构形式的关系问题,本书就解读了新的发现;而对于高中生而言,这是一本稍下一点功夫即可获得多方面历史文化知识的课外佳作;而对于小学至初中阶段的小读者而言,则可在老师或学生家长的辅导下,获得初步的文化启蒙。

我以为,不能简单理解文化普及读物为“通俗易懂”,更要关注读本的学术水准及科学性,要留有使读者反复咀嚼、逐渐提高的余地。因此,我希望这本书尽快付梓印行,与全国的中小学生朋友们见面。我更希望这类易懂而不流俗的高品味位的文化普及读本能够越来越多地问世,以此为我国建筑文化事业培育沃土。是为序。

内容推荐

金磊、蒋立新、高志主编的这本《慈润山河(义县奉国寺)》主要围绕义县奉国寺建筑、彩绘、塑像乃至北方寺庙园林的特点及其背后历史上的“人和事”乃至传说等做了一个全景式的展示。

对于有兴趣了解建筑文化的成年读者而言,它易懂而不肤浅,可以温故知新,甚至可以了解到奉国寺专题研究的最新进展——如殿内七尊大佛与建筑结构形式的关系问题,本书就解读了新的发现;而对于高中生而言,这是一本稍下一点功夫即可获得多方面历史文化知识的课外佳作;而对于小学至初中阶段的小读者而言,则可在老师或学生家长的辅导下,获得初步的文化启蒙。

编辑推荐

金磊、蒋立新、高志主编的这本《慈润山河(义县奉国寺)》以不太长的文字篇幅和图文并茂的形式,将义县奉国寺这座千年古刹在建筑、雕塑、绘画等艺术方面的魅力,在建筑技术、设计思想等方面的成就,均生动、准确地呈现出来,而围绕这座建筑的历史背景、人物故事等,伴随着建筑形象的逐渐清晰而愈加鲜活灵动。这在同类书籍中,是较为成功的。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13:3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