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畅销五十万册,ZHU名学者张宏杰历经五载,再续力作!
《曾国藩》作者唐浩明、《百家讲坛》主讲人郦波,阅后联袂推荐!
曾国藩家族是中国传统家风文化之集大成者,《曾国藩家书》历时数百年,至今日对中国传统家风文化的重建依然极具意义。
张宏杰潜心十载深度挖掘《曾国藩家书》,重现曾氏家风文化的典范价值!
“正人先正己,治国先齐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中国传统文化重视家族与家风。儒家文化的核心亦是现有修身齐家,而后有治国平天下。曾国藩一生修、齐、治、平四个方面都堪称楷模。张宏杰在《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中讲述曾氏为官之道成为时代经典之后,本书必将引发更多讨论与关注。
由张宏杰所著的《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2曾国藩家书与曾氏家风文化)》是一部关于《曾国藩家书》与曾国藩所建立的曾氏家风文化的通俗读物。本书从家书出发,探明曾国藩家族的内部关系,尤其是他对兄弟与儿子的教诲。曾国藩对家族有着极强的责任心,对兄弟与儿子能因材施教,在面对家族成员时表现真实而坦率。曾国藩的这些品质对曾氏家族家风影响至深,经后世传播,已成为中国治家之道的典范。
自序 在父子兄弟之问:曾国藩的家庭之道
第一部分 曾国藩和他的兄弟
第一章 “辜负教训,四十九年”:一生顶撞曾国藩的曾国药
第一节 “陆云入洛正华年”:在京期间的兄弟关系
第二节 “谁能终古老泥蟠”:提携弟弟建立军功
第三节 “与阿兄间有不合”:曾国藩与曾国荃之间的多次争执
第四节 “漫天箕口复纵横”:大功不赏之际的兄弟应对
第五节 “一再试世,重踣而颠”:曾国荃的归隐和复出
第二章 “每揽镜自照,面目增秽”:不让人放心的曾国鹎
第一节 “辰君平正午君奇”:曾国华在京的颓废生活
第二节 “讨小以消积年之遣”:曾国华的娶妾风波
第三节 “患难亦相赖”:曾国华带兵期间的兄弟关系
第三章 “想发财则是平生愿力”:湘乡第一绅士曾国潢
第四章 “英名百战总成空”:命运不顺的曾国葆
第一节 “柴门绝人事”:初出受挫的曾国葆
第二节 “望来世再为哲弟”:曾国葆的后半段军事生涯
第二部分 曾国藩的父祖与儿子
第五章 “吾家祖父以‘懦弱无刚’为耻”:曾家奠基人曾玉屏
第六章 “究是老辈典型也”:韧性过人的父亲曾麟书
第七章替父雪耻的“克家之子”:曾国藩最喜欢的儿子曾纪泽
第一节 不愿子孙当大官
第二节 以身作则、尊重鼓励的教育方法
第三节 处理实际事务的锻炼
第四节 苦学外语
第五节 出使西洋
第六节 熊口夺食
第八章 “即栗诚亦不甚得其欢心”:曾国藩为什么不喜欢曾纪鸿
第三部分 曾氏家族的女人
第九章 劳瘁终生却总是被忽视的母亲江氏
第十章 “人事纷纭万变,造物者部不訾省”:曾国藩女儿们的悲惨命运
曾国荃闻讯当然非常振奋。他以前虽然攻下过吉安和景德镇,但那毕竟只是中等城市,这次却是在整个太平天国战争中位置极为关键的名城、省城安庆。通过这一战,他的名字必将传扬天下。
于是他率军迅速扫清外围,进驻安庆城下,然后发扬“民工建筑队”的本色,开始修建双层壕墙,挖了两道足足七十里长的长壕,又沿壕修起长墙。这两道壕墙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湘军居于内外壕墙之间,以逸待劳,以壕墙代兵,从而达到反客为主、以守为攻的目的。这一工事修得非常扎实,后来拿下安庆后巡视战场,曾国藩对壕沟的深与宽颇感惊讶。
但是,整个安庆战役中,战功最大的,其实是多隆阿。
多隆阿是一个旗人,乃是达斡尔族出身,隶属满洲正白旗,素来擅长指挥马队。1856年,他被湖广总督官文调至湖北,归胡林翼统领,按湘军营规带领马队,遂成为湘军中的一员。
由于出身特殊,多隆阿作风与其他湘军将领有所不同,官军习气严重,“意忌情深,忮心尤胜”…,谁都瞧不起。但是此人骄傲有其理由,确实多谋能战,故后来与湘军第一名将鲍超齐名,有“多龙鲍虎”之誉。他驻守挂车河,成了保护身后曾国荃部的一道有力屏障,打了多次硬仗。特别是咸丰十年(1860年)十月,素来有“用兵如神”之名的陈玉成提兵来攻,联营四十余座,在挂车河与湘军展开激战。陈玉成部包括陈玉成本人的家眷,大都在安庆城内,所以这次救援他们是出了死力,杀红了眼。然而多隆阿指挥有方,大获全胜,歼敌万余名,解散胁从一万多名,重创了太平军有生力量。第二年,陈玉成又联合洪秀全新派来救援安庆的大部队再次对挂车河发动猛攻。又赖多隆阿作战勇猛,用兵机智,以一当十,多次打退敌军,让陈玉城只能绕道而走。应该说,安庆之战中的大部分险战、恶战,都是多隆阿打的。
当然,曾国荃也不是吃素的。他在安庆一战中,也表现出非同一般的能力。
咸丰十年四月,曾国荃挖长壕开始围城,围困到咸丰十一年(1861年)七月,安庆城内终于断粮。太平军将士和城内百姓开始时每天喝粥,后来吃城里的猫和老鼠,再后来只能吃树叶草根。饿死的人越来越多,活着的人无力掩埋,只好堆在露天,白骨沿路,惨不忍睹。洪秀全见状,倾尽全力进行救援,派出洪仁王于、林绍璋、吴如孝以及黄文金等部,分别从天京、庐江、芜湖赶来,加入陈玉城的救援战斗,准备用尽全力,最后一搏,解救安庆。这一年七月,他们与多隆阿再次激战,仍然不能得手,只好安排一部分军队牵制住多隆阿,其他军队迂回三百多公里,绕道西北再转东南,分成十余路,直扑曾国荃部的长壕。同时安庆守将叶芸来也从城内出兵,攻打内壕。试图夹击之下,打破封锁。
决定安庆命运的决战开始了。太平军冲锋部队每人背上背着一大捆草冲向湘军的长壕,到了壕边就掷草填壕,填满后就越壕冲击。曾国荃命令部队开足火力,在壕前织起了一道猛烈的火力网,太平军尸如山积。但后续太平军完全不顾生死,将同伴尸体搬开一层,又复冒死冲突。
赵烈文描述战况说:
二十二日巳刻,大股扑西北长壕,人持束草,蜂拥而至,掷草填壕,顷刻即满。我开炮轰击,每炮决,血衢一道,贼进如故,前者僵仆,后者乘之。壕墙旧列之炮,装放不及,更密排轮放,增调抬、鸟枪八百杆,殷訇之声,如连珠不绝,贼死无算而进不已,积产如山。路断,贼分股曳去一层,复冒死冲突,直攻至二十三日寅刻,连扑一十二次……
也就是说,湘军用大炮轰击太平军密集冲锋队伍,每一炮都会轰倒一片部队,轰出一片血泊。但是太平军毫不畏死,仍然连续突进。湘军八百杆抬枪鸟枪片刻不停,太平军一片片倒在阵前,以致后面的军队无法进攻。所以太平军专门派人抬开死尸,清出道路,继续进攻。
P37-38
二
曾氏家族的家风,最主要的塑造者当然是曾国藩。
作为一个儒者,曾国藩一生立身行事,是按《大学》的逻辑架构展开的,因此他的一生,只做了四件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有人比较曾国藩和胡林翼,认为曾国藩不如胡林翼“忠纯”。确实,在胡林翼的心中,国重于家,他一生立身行事很少虑及家族和亲人,为朝廷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相比之下,曾国藩的“杂念”要多很多。
曾国藩虽然自诩治军严明,对诸将一视同仁,但是谁都能看得出,曾国藩对自己的兄弟们一直明显偏向。湘军当中,曾国荃、曾国葆的势力扩充得非常迅速,军饷、器械比其他人要充足得多。安庆之战和天京之战中,他都安排自己的兄弟曾国荃围城,城下之后可以获得头功,却安排其他人担任更为艰苦也更不易建功的打援任务。结果安庆功成之后,曾国荃所获独丰,多隆阿却怀恨离开湘军集团。
曾国藩虽然自身非常清廉,但是对弟弟曾国荃在战争中的劫掠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为他知道,曾国荃并不是为自己一人贪,而是为了“照顾”整个曾氏家族。正是在他的放纵下,曾国荃积累起了数万身家。
曾国藩在家书中不停地讨论自己家族的兴衰,“我家气运太盛,不可不格外小心,以为持盈保泰之道”。他自己的出处进退考虑,很多时候都是和对家族命运的考虑联系在一起的。“此次安庆之得失,关系吾家之气运,即关系天下之安危。”
到了晚年,天心已定,国运难挽,精力衰疲,诸事棘手,曾国藩唯一感到欣慰的,就是家中添丁进口,家族日渐兴旺。“吾自五十以后百无所求,惟望星冈公之后丁口繁盛,此念刻刻不忘。”“兄年来衰态日增,他无所图,专盼家中添丁。”
总之,曾国藩一生有两个核心焦虑:一个是自己能不能成为圣贤,挽救国家,另一个是曾氏家族能不能光大和永久。在曾国藩心目中,家族的兴衰,不亚于朝廷的兴亡。毕竟,没有了大清王朝,曾氏家族也要继续生存下去。
曾国藩和胡林翼之所以有如此差别,一个重要原因也许是两人身处于不同的家族之中:胡林翼是独生子,又膝下无儿,领兵之时父亲也已经去世,没有太多的直系亲属可以挂念;而曾国藩有兄弟四人,姊妹四人,上有父母,下有二子。在中国人的文化传统里面,家大于国,孝高于忠。一个人,可以为父绝君,却不能为君绝父。¨因此曾国藩必须家国兼顾。在为国家鞠躬尽瘁的同时,他对家庭、对家族也投入了巨大的时间和精力。这些努力的印迹,就是今天的《曾国藩家书》。
三 读《曾国藩家书》,我们首先感受到的,是曾国藩对家族极强的责任心。
曾国藩是家中长子,族中长孙,是家族中责任最重的一个人。曾国藩对诸弟的学习和成长是非常尽责的。现存《曾国藩家书》中最早的一封致诸弟书,写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九月十八日。在这封信中,曾国藩说:
予生平于伦常中,惟兄弟一伦抱愧尤深。盖父亲以其所知者尽以教我,而我不能以吾所知者尽教诸弟,是不孝之大者也。
这是曾国藩的自谦之语。事实上,曾国藩一直在努力“以吾所知者尽教诸……
……
做幕僚做实事,总之不怕没饭吃;反之,如果没有真学问,即使侥幸考中了,一生也是失败的。他说:“盖人不读书则已,亦即自名日读书人,则必从事于《大学》。《大学》之纲领有三:明德、新民、止至善,皆我分内之事也。若读书不能体贴到身上去,谓此三项与我身了不相涉,则读书何用?虽使能文能诗,博雅自诩,亦只算得识字之牧猪奴耳!岂得谓之明理有用之人也乎?”
曾国藩的科举观,深刻地影响了曾国葆。曾国葆的生平轨迹因曾国藩的这些主张而发生变化。他在中了秀才后写信给曾国藩说,以后的学习,将不再以举业为目的,而要多为有用之学,“从事于心身伦事之间,……不敢自暇自逸,以渐求其贯通,又必随时随事以求践其实。至于文艺,则参而习之。总之,一切尽人事以待天”。
曾国葆因此走上了经世致用之路,跟随哥哥一起带兵打仗。可惜未及成功,不幸病死在南京城下。
七
当然,深入阅读家书,我们也会发现,曾国藩不是天生的完人,他在处理家庭关系时也有缺点。
曾国藩是家中长子。一般来讲,长子面对弟弟,特别是年龄差距较大的弟弟们时,会不自觉地扮演起“准父亲”的角色。他们会尽心尽责地为弟弟们付出,同时也有着较强的支配欲,希望在弟弟们面前树立起自己的权威。而宗法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也强化了这种心态。
在家书当中,曾国藩有时会不自觉地流露出居高临下、喜欢独断的“长子性格”。我们在读《曾国藩家书》的时候,肯定认为曾国藩的兄弟们对曾国藩如此苦心孤诣又如此高明正大的教导心悦诚服,为有这样一个哥哥感到幸运。事实却并非完全如此。曾国潢曾在家书中说曾国藩的这些教导是“老生常谈”,叫他不要“纠纠缠缠”总写又臭又长的家书回来。曾国荃从军后期,对长兄的教导几乎封封辩驳,搞得曾国藩恼火地说:“弟向来不肯认半个错字。”
在处理与女儿的关系上,曾国藩之失在于重“理”而轻“情”。他的女婿袁榆生浪荡胡为,导致曾国藩一怒之下和他断绝了翁婿关系,然而在那之后,曾国藩却不许女儿曾纪静住回湘乡老家,把她送到袁家去尽“妇道”,让她在袁家人的敌意与冷漠中度日。因为在理学家的世界观当中,只有这样做才是符合天理的。天地之间,人各有各的角色,各有各的义务,必须恪守本分,安于命运。即便命运如此冰冷,也要无条件地接受。
曾国藩是本着他的道德原则来处理这件事的。然而在今天看来,他秉持的这种道德当然是建立在最不道德的基础上的。曾纪静在回到袁家四年之后,抑郁而终,终年二十九岁。可以说,曾国藩涉嫌亲手杀死了自己的亲人,以“天理”为凶器。
八
十多年前,第一次读《曾国藩家书》的时候,我和大部分普通读者一样,有很多很多难解的疑惑。比如曾国荃在北京的时候,为什么和曾国藩夫妻闹矛盾?曾国藩的女儿们又为什么一个个命运都很悲苦?因为构思着要写一本比较全面的《曾国藩传》,我开始从家书出发,研究曾氏家族的内部关系,发现了很多以前没有想到的情节。曾氏家族内部的关系远比我们一开始想象的要复杂生动。比如曾国藩的二弟曾国华,开始因为在北京嫖妓,让曾国潢不得不装病骗他回湖南,后来又因为要娶妾,在家族内部掀起了轩然大波。如果不弄清这些事情的前因后果,我们很难真正读懂《曾国藩家书》,也很难真正读懂曾国藩的一生。我把以曾国藩为核心的曾氏家族内部关系梳理出来,形成了这本书。希望这本书能帮助读者对曾国藩个人、曾国藩家书、曾国藩家族以及曾氏家风进行更深入的了解。
曾氏家族是近代中国有影响的家族之一,它的人才辈出令国人景仰与好奇。曾国藩作为这个家族的开创者,他是怎样修身齐家、善待家人,并为家族营造一个传之久远的良好家风等等,宏杰以他特有的扎实入微的治学风格为我们娓娓道来,相信能给读者多方面的启发。
——唐浩明
中国传统儒家教育的核心在学习之道、立身之道、家庭之道、事业之道,此四点亦是中国家风文化关注的焦点。曾国藩一生重视家庭教育,不论在京为官还是在外带兵,总是作有大量教育子弟的书信、文章。宏杰兄悉心梳理这些极具价值的史料,用故事般的语言讲述给读者, 使曾国藩一生教育子女、指点子弟的思想与智慧跃然纸上,相信读者一定受益匪浅。
——郦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