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潜在的爱国基因
华侨是中华民族的一个支脉,是华夏炎黄的子孙。他们与祖国有着血肉联系和亲缘关系,其中大多数人都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爱乡思想。中华民族的存在及其以疆土地域反映出来的国家屹立于世界之林,并发挥着自己的影响,是华侨民族意识和爱国思想的前提。祖国的兴衰,民族的枯荣,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海外侨胞的生存和发展。华侨侨居国外,一般不信奉宗教,但却供奉祖先,绝不许任何人肆意侵犯自己的家园,侮辱和践踏自己的祖国和祖坟。因而当异族入侵自己的祖国和家乡时,他们都能坚决反对,奋起抗击,表现出高尚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并以不同形式体现出来。
华侨与国内同胞一样,深受我们古老民族传统美德的影响,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只要是炎黄子孙,不管漂泊到何处,始终不忘自己血脉中流动的是与远隔万水千山的祖国同胞一样的血液。他们通过亲属、朋友与祖国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祖国和家乡的任何变化都会在他们心灵深处引起反响。这在近现代我国风云多变的各个历史关头得到充分的体现,不管是辛亥革命,国民大革命,还是在抗日战争等历史实践中都得到证明。
日本侵略者不断制造侵华事变,疯狂加紧侵华步伐,欲把中国变成它的殖民地。这对于亿万中国人民和海外华侨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亡国、亡族、亡家、亡人和亡根的威胁。这种威胁和危险,使每个中国人在思想上和心理上都有难以承受的屈辱和压力,是对包括海外华侨在内的所有中国人的严重挑战。对于广大华侨来说,祖国沦亡必失其“根”,民族不在必失其“心”,侨居地沦亡必失其家业。在他们的心灵深处,有着共同的思想意识:救国与保卫侨居地同样重要。正如有的侨胞所说:“倘若是国破家亡了,我们海外的侨胞还能不当亡国奴吗?”一个普通的华侨小店主也认识到,如果中国被日本吞并了,我们变成了亡国奴,即使发了财,也没有用。因此,一旦祖国遭到厄运,华侨能够一致奋起救国;侨居地遭侵略,他们亦能奋起保卫自己的第二故乡。当日本帝国主义把战火燃遍中国继而烧到东南亚时,华侨勇敢奋起救国,继而执干戈保卫侨居地。
民族意识和宗族观念有着密切联系。中华民族的大家庭,是由生活在我国的各个民族一代接一代繁衍生息构成的,每个民族和家族都是这个大家庭的成员或细胞。就华侨自身来讲,许多人身在异邦,家眷在国内;也有的家在国外,宗亲在祖国。国内有宗亲故友,是华侨爱国爱乡的自然因素。亲人,是华侨家族乡土感情关系的直接纽带。亲人促使他们同故乡、祖国发生直接关系。祖国的存亡,不但关系到华侨自身的命运,更关系到其家眷亲友的命运。华侨的爱国爱乡是连在一起的,二者不能孤立分开,爱国是爱乡的一种扩大。海外华侨无时不在怀念自己的家眷,思念自己的故乡。但随着华侨爱国觉悟和民族意识的提高,在祖国面临危亡关头,他们往往把宗族、乡土观念与国家的民族意识连在一起,宗族乡土观念得到超越或升华,民族爱国思想变成主流。这是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后,许多华侨舍家卫国、英勇献身的内在动因。
华侨所具有的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是他们踊跃支援和参加祖国抗战的思想基础。按照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这种民族意识或爱国精神属于意识范畴。但这种意识并非虚无缥缈,与一般的思想意识不同,它是一种强大的思想武器,是全中国人民和海外华侨共同的精神支柱和凝聚力,在共同的抗日救国斗争中,将转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
华侨能够掀起抗日爱国的大潮,是诸多因素的合力。华侨大多出身下层劳动人民,他们在国内难以为生,穷途末路,被迫出国谋生;有些是被抓劳工,贩运“猪仔”,被强制移往海外,这是近代华侨形成的普遍现象。华侨初到海外,都是白手起家,无雄厚的资金在海外立业,而且所挣得的一点血汗钱还要赡养在国内的家眷。他们在政治上和经济上无不受到外人的欺辱压迫,被视为“劣等侨民”,在血泪中创业,以赤子心怀乡。但华侨具有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吃苦耐劳的奋斗精神,能很快接受国外先进技术和经营方式,在极端艰苦的困境中挣扎,在各种激烈竞争中拼搏,其中有部分华侨崛起,形成华侨资产阶级。华侨在异国他乡的艰苦创业中深深体会到,祖国的强弱与自己在海外的地位息息相关,他们十分渴望有个强大的祖国作为自己的有力靠山和坚强后盾,为自己撑腰,保护自己的利益。而旧中国的封建政府不但做不到这些,而且百般歧视出国华侨,视之为无赖游民。在经济上,华侨全靠自己的资本积累,丝毫得不到本国政府的资助,带有独立的资本主义经济性质。因此,华侨在政治和经济上存在的封建落后性保守性较小。况且他们的侨居地有的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有的是这些国家的殖民地,他们直接受资本主义思想熏陶和影响,政治嗅觉灵敏,有强烈的民族感和反帝爱国思想。因而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不但广大华侨群众能一致奋起救国,不少华侨资本家也积极带头奔走在救国的第一线,使整个华侨社会都发动起来。这是华侨能够大规模支援祖国抗战的阶级基础。
P1-4